Shared posts

20 May 03:52

我们平均每天会互相出几道题

by localhost

前阵子收到一个小朋友的邮件,问我和 Matrix67 平均每天会互相出几道题,因为他和他女朋友关于这个问题打了个赌。冷不丁的一个问题,外加这么可爱的背景,我当然要好好回答一下,于是我如实地回复了他:

答案可能会让你们失望。事实上我们过着非常普通的生活,互相出题这种事只有写博客那几天或喝醉之后才偶尔发生,平均下来几乎为零。不知道你们两个是不是有谁猜对了呢?

我在博客里写了那么多无关痛痒的问题,却很少写自己的生活。思考怎么回复这封邮件的时候,我突然想,我应该找个日子写点东西记录我和顾森的故事。于是我开始断断续续写些零散的文字,照例拖了很久,就假设今天是我精挑细选决定发布这篇文章的日子吧。

互相出题的那段日子

收到他突如其来的表白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那时候我们才见过两面,中间还隔了一年几乎没有联系,我不明白他对我有什么了解就敢肯定自己喜欢我。对于突发事件我一向不知道要怎么冷静处理,经历了一段头脑发热的时光,我最终小心翼翼地和他在一起了。

很快我发现他实际上和我想象的大不相同,我知道他很快也会发现我和他想象的不一样。对方喜欢的实际上是他想象中的自己,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沮丧和害怕的事情,我一直担心他发现真实的我之后会很失望。

于是有那么一个阶段,我们经常互相出题,确切地说,他经常给我出题,就像他的博客一样,我经常问一些无聊的刨根问底的问题,就像我的博客一样。我不知道他当时的状态是怎样的,事到如今再怎么逼问他也不会承认什么。我只知道我当时非常谨慎,就像发博客或者发 twitter 一样,我要一遍一遍地校对发给他的文字,不确定的东西一定要查好资料确认之后再回复。我怕他发现我其实什么都不会,发现我根本就没那么聪明,发现我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和他合拍。那个阶段的我非常厉害,回头看那时候发过的信息,我都佩服自己能写出那样的话。

那个阶段,我们的恋爱看起来真的很像我想象中和一个 geek 谈恋爱的场景:两个人的对话满是科幻的色彩,永远分享着最前端的科技,开个玩笑都包含着只有少部分人能懂的高端笑点,给一切生活元素加上 geek 气息,滥用各种高科技传达爱意,互相攀比智商…但很快我就要转折到下一段了。

真实的我们

上面那个阶段(幸好)没有维持多久,我很快暴露出真实的一面,顾森惊奇地发现:我除了看美剧也看韩剧,我看过的电影少得可怜,我打游戏方面真的很笨,我多数时间幼稚得像个小朋友,我在难过的时候逻辑会变得非常混乱,我的泪点比笑点还要低,我有时候记忆力差得令人费解,我其实看不懂他写的大部分东西,我的计算机知识非常有限…简单说我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女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神奇。真正神奇的是,他根据现实调整了他脑海中我的形象,他更喜欢这样的我。

让我很不平衡的是,顾森似乎从没担心过我会不喜欢他真实的一面,可他的实际情况明明要比真实的我还要糟糕一些。他会以各种崎岖的姿势窝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写出博客里那堆一本正经的文字,他会像个神经病一样在屋子里戴个墨镜大呼怎么房间里这么暗,看似高智商的他竟然是磨完刀用手指去测试够不够锋利的弱智。他大部分时间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男生,他原本高大的形象在我心里一点点缩小最终变成了他本来的模样。也许恋爱的女人智商真的为零,我竟然也更喜欢这样的他。

幸福结局问题

我们的剧情发展很快。去年 9 月,我们领了结婚证,今年 3 月,我们办了婚礼。对各种数字很执着的我们最后随便挑了个没什么特殊意义的日子把婚给结了,那天早上吃了早饭顾森说出发吧,把证领了,于是回来的路上我们手里就多了两个红本本。事发突然连我们最亲的朋友们都吓一跳,甚至一度怀疑我们是奉子成婚。

婚后过着我所说的那种普通的生活,我们很少再给对方出题,写博客的时候偶尔会出几道,有时候我一不小心赢了什么对决他会气急败坏地出几道我不可能答出的题压压我嚣张的气焰,仅此而已。但我们的日子过得很有意思:我们会掀开窗帘的一角偷看一下外面的天气,决定当天要不要去动物园走一走。我们非常照顾毛绒玩具的感受,惹他们生气或难过会道歉,必要时会捂住他们的眼睛或耳朵。我们经常扯着地图决定要去哪玩,但那个时候从没真正行动过,可是不知道哪天突然心血来潮,第二天两个人就会出现在另一个城市。我们凌晨两点出去散步,有几次还把暹罗猫带出去,把她累得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十点多。我们一样爱吃,列了长长的列表列出我们要去吃的地方,现在几乎全部划掉了。我们会因为馋了跑到某家餐厅只各点一个寿司吃。大部分餐厅已经提不起我们的兴趣,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是因为他还是更喜欢吃我做的饭。我们挑选要使用的物品,都纯靠外观选择,坚信“外表好看的东西一定差不到哪去”这种不切实际的判断标准。

我同意和顾森在一起的时候,他说他没想到结局是这样的,但那时候根本不能算结局。我和顾森结婚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的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但那也不是结局。就像我们的婚礼誓言,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结局问题,我们需要用余下的一生写下解答。

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不习惯别人叫他 Matrix67,我跟别人提起他,都更倾向于叫他顾森。因为他已经不再是那些文字呈现给我的那个 Matrix67,而是一个真实的名叫顾森的人。他也曾恍惚,很难再把我和 localhost 联系起来。我们只是两个普通人过着平凡的日子。现在的我们正缩在床上,各自对着电脑写博客,我们的两只猫分别蜷在我们两人身边,不时打着哈欠。揭穿他真实面目的时候我曾内疚地看了他一眼,他毫不知情地把我的脸推到一边。也许他看到这里才会明白我那一眼饱含的歉意。哦对了,特地选的这个日子,就是为了文章的结尾容易一些。因为只需要一句话:顾森,生日快乐 :)

10 Mar 16:04

对抗恶法

by 土摩托

话说1978年的某一天,在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18名吃不饱饭的农民开了个秘密会议,决定违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在村子里实行包产到户。在那个年代,这么做可是要掉脑袋的,于是这几位走投无路的农民只能背着政府,偷偷在一份文件上按下了手印。

不幸的是,此事被大家熟悉的No Heart老师知道了。他自认为是支持包产到户的,但总觉得这几个农民背着党中央这么干不太合适,有违法的嫌疑。法律可是普世价值哦,高于一切哦,于是No Heart老师就亲自去了趟县政府大院,把十八子按手印的事情告诉了县长。告完密还不忘提醒这位官老爷:包产到户是大势所趋,千万要与时俱进哦。

幸运的是,这件事是我编的。当年No Heart老师还在上幼儿园,没有告密的能力,否则这18个农民肯定活不了。不幸的是,如今No Heart老师长大了,成了一位“科普明星”,并且开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挺转”了。

后果可想而知。

在No Heart老师的启发下,一位坚决“反转”的崔委员写了个折子上报中央,称中国农民违法种植转基因水稻,多个省市检测出了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大米。乖乖不得了,这可是“违法”的哦。中国老百姓历来善良,违法的事情是不敢做的。于是原本持有中立立场的人也都疑惑了:我不知道转基因安不安全,但违法的事情总是做不得的吧?

我的回答是:当然做得!这件事是中国农民反抗恶法的英勇行为,和当年小岗村那18名勇士的做法没什么不同。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的道理。

首先,崔委员曝光的这件事是真的吗?是真的。我已经在三联上写过两次了,一次是关于中国种业的调查报告,标题叫做《中国为什么没有孟山都?》。另一次是关于欧美转基因产业的调查报告,题目叫做《转基因的政治经济学》。感兴趣的可以去找来读读。

那么,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呢?简单说,1998年华中农大搞出了抗虫转基因水稻,第二年农业部召开成果鉴定会,吸引了很多种业公司的人参加。当时农大的科学家们对于专利的保护观念不强,现场没有严格管理,导致转基因种子被一些地方种子公司的人偷走了。其实类似的事情在当年发生过很多次,只不过不是转基因的种子,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2009年转基因水稻拿到了安全证书,距离最后的推广只差一步。这最后的一步和科学无关,完全是各种政治势力在角力。但是中国南方的稻螟虫泛滥,农药已经越来越不管用了。一些种子公司想不通,不知道为什么明明自己手里有武器,政府就是不让使。政府也想不出更好的理由,只能用“美帝阴谋论”或者“科学不确定论”来搪塞。

这种事情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在很多领域都能遇到。可你让农民们怎么办?继续花钱买农药?还是像当年小岗村那18名勇士那样,偷偷地抵抗恶法?

他们选择了后者。

请注意,这些小公司卖的已不是当年鉴定会上的那个水稻品种了,而是他们把华中农大的品种和本地品种杂交后得到的新品种,既有抗虫基因,又符合本地的种植条件和口味。一直有人质疑说转基因水稻不好吃,这些人属于完全不懂行的伪科普,根本不知道转基因到底是怎么回事。

好了。事已至此,也许你会担心有一天中国人脑袋后面长出一对犄角来吧?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你完全不必担心,因为转进去的基因早就被证明是安全的。转基因是有史以来被监管得最厉害的农业技术,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它,但即使这样,迄今为止也没有出过一次事故。中国政府之所以不批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纯粹是政治原因,与科学无关。

也许又有人会问,既然转基因这么好,为什么要用这种“违法”的手段去推广呢?为什么科学家们不能组织一次全民大讨论,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决定是否种植转基因呢?我来告诉你:因为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做过。

先拿美国为例。美国当年批准种植转基因根本就没有让老百姓投票,而是相关专家们经过科学评估后认为安全,便批准了。FDA甚至没有要求做转基因的种子公司事先申请销售许可,而是把这件事下放到了各个公司,让他们自己决定。当然这些公司最终都让第三方进行了安全检验,但这纯属商业考虑,和FDA无关。另外,这一期间美国的媒体都很有新闻操守,很少有记者敢于写文章造谣转基因技术。美国近来反转声浪之所以抬头,完全是因为Facebook等社交媒体兴起,导致信息传播没有监管,谣言泛滥成灾,这才让反转控们得了势。

再看看中国。中国正式开始销售孟山都转基因抗虫棉的时间是1998年,年纪大一点的读者请回忆一下,当时你知道这件事吗?事实上,当年中国棉农都不了解这项新技术,不敢买种子,最后还是通过内部关系,采用了摊派的方式,让棉铃虫受灾区的小学生每人买一斤种子回家,这才推广开的。种了一年后农民们就尝到甜头了,再也不用摊派了。而第三年的时候盗版就出来了,孟山都的抗虫棉也就卖不动了。

插一句:盗版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抗暴。什么东西,只要在中国出现盗版,政府就很难管理了。而盗版的原因,有的是为了省钱,有的是为了翻墙,但归根结底就一条:人家的东西确实好。

再来看看其他一些种植转基因的国家都是怎么开始种的。印度当年也深受棉铃虫之害,印度政府也是一直扛着不让种,后来几个胆大的印度棉农看到中国农民种了,效果很好,便想办法从中国偷了一些种子拿回印度去种,效果立竿见影,结果第二年这种种子就到处都是了,印度政府一看控制不住,干脆放开了管制。如今印度棉农已经在种第二代了中国还是第一代。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技术了,但中国政府就是堵着不放行。

巴西经历了同样的事情。当年南美洲最先开始种转基因大豆的是阿根廷,巴西因为政治体制的原因一直没有批准种植。巴西农民眼看着邻国的同行闷声发大财,不甘心失败,便从阿根廷偷了种子去种。结果越偷越多,巴西政府眼看管不住了,只好放开管制,如今巴西政府吸取了当年的教训,把转基因的审批权收归专家委员会所有,不再搞公投了,于是巴西很快就成了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出口大国,农民们也富了起来,实现了双赢。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法国、菲律宾,还有一些东欧国家都是从偷种子开始的。事实上,如今转基因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都没有搞全民大讨论那一套,而是专项交给专人负责,走专家治国的路子。而那些发展得不好的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偷种行为。

面对恶法,你让农民们怎么办?

说了半天,我必须承认,我也不喜欢这种偷种的行为,不过原因不是因为偷种违法,而是这样的方式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因为研发者拿不到应有的报酬,研发动力难以维持,新产品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慢。就像盗版唱片和软件,最后吃亏的一定是消费者。

这个结怎么解?大家来说说看。

13 Nov 20:20

习惯了,怎么办?一起走出恋爱倦怠期

by PanSci

本文作者:PanSci

作者:海苔熊(Hanason)

"刚在一起的时候,你不是叫我每天晚上打给你;现在我已经习惯晚上听到妳的声音了,你却又说烦?"

她不知道,我已经像是心理系四楼生心实验室的仓鼠一般地被她制约了。

一开始我原本还不习惯每天晚上讲电话,因为我实在不太会说什么甜言蜜语,每次他在电话里要我说的时候,我都支支晤晤的,她一直笑,我却很尴尬;比起这个我反而比较习惯每天下副本,打怪练功冲装备,走位团练骑宠飞。

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习惯她的声音、习惯在放空的时后想起她、习惯在睡前打给她、在电脑前逛她的网志、点她的脸书,习惯在生活的每一分每一滴,都充满他的讯息。

然而在这个时后她却跟我说,她觉得烦了。

这不合逻辑阿,一开始说要讲电话的是你,现在说烦的也是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在上习惯心理学的时候问了台湾临床心理学界的大师:柯永河老师。

柯永河老师徐徐地看着我的心得单,慢慢地将我的问题念出来(篇首的问题)。"有一个同学问的这个问题很有趣…大家有遇过这个问题吗?"整个教室都在笑,但就是没有人举手。

"你确定你每一次打电话过去,说的内容都『完全』一样吗?"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全班一阵惊叹地哑然。

"因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定连结,所以刺激要雷同,才会有类似的反应。"屁拉,如果每次打电话去讲『完全』一样的,那不是很无聊?因为上课的时间不多,老师也没有办法仔细的回答我,我只好下课冲去前面问。

"你现在讲的无聊,是对习惯的一种感觉。就像我们知觉一个习惯是好或是坏一样。不过习惯已经建立了…"他拿起心得单,又想到可能要讲一阵所以又放下。

因为老师讲话太慢了(没办法阿,他都八十好几了),讲超久的,所以我摘录一下,结合我理解的内容如下:

交往习惯建立的正常的历程应该是:刺激(我打电话去)–>反应(她觉得开心、很有安全感)–>天天打(稳定连结)–>我打电话去的时候,她有66%的机率觉得很开心或很有安全感(形成习惯),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互相建立"关系习惯"的历程。

以前你买饮料时都会要吸管,现在因为他告诉你要节能减碳救台湾,所以当店员拿吸管给你的时候,你都跟她说谢谢不用了;以前妳出门从不戴口罩,即使你知道台北马路空气很糟,现在因为每天她都会想妳、念妳、接妳、送妳,于是去买了一组情侣口罩,天天放包包。

以前你总是和社团系上朋友吃饭,或是随意到小福买个便当糊口,现在你中午一下课就拨给他,就算他中午有课,也问他要不要帮他买过去。

看样子建立关系习惯(Relational Hobbits)是很好、很暖、很幸福的,但是,事情并不如憨人想的那么简单--在习惯建立一阵子之后,我们会对这个关系习惯产生评估(Appraisal)。

习惯有好有坏[1],你可能喜欢自己的一些习惯(比方说买完东西向店员说谢谢),也可能讨厌自己的一些习惯(比方说明明已经分手了,还是会一直想起他)。不过无论如如何,这些习惯还是形成了。因为习惯"形成"本身,从神经的角度切入,不牵涉到你喜不喜欢,只要刺激与反应一直连结,根据海伯法则(Hebbian Rule),神经的连结会变得更迅速更有效率,以篇首的问题来看,在每天晚上都情话热线一个月之后,便形成制约。

如果有一天你没打去,他还是会觉得怪怪的(虽然他已经跟你说过很烦) 。例如小弟敝人在睡前通电话的习惯,是被第二个女朋友『训练』出来的XD,尽管我到现在仍然不是很喜欢讲电话。

只是如同前面所说,在习惯形成之后,我们会对习惯进行评估,若觉得很满意这个习惯,我们应该会继续维持;若不喜欢这个习惯,『理论上』会戒除掉它。因为他对当前的习惯不满意,所以告诉你他觉得烦,试图修改这个习惯。不过,很多时候你喜欢的好习惯难以维持,不喜欢的坏习惯却难以戒除。更悲惨的是关系中两人习惯的改变,并不一定会"同步"。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说好要好好沟通、体谅彼此却持续不到一周就破功,这也是为什么你即使叫自己不要再想起,仍会去翻找她的网志他的讯息[2],这也是为什么,你已经习惯有她在身边的时候,她已悄悄习惯另一人的守候。

以这样的情况看来,当关系中的一个人不满意这个关系习惯的时候,双方都会进行一些调整(Rusbult, Verette, Whitney, Slovik, & Lipkus, 1991; Tran & Simpson, 2009;Wieselquist, Rusbult, Agnew , & Foster, 1999; Yovetich & Rusbult, 1994),具体上来说有几种可能的行为:

  1. 不知道为什么要继续下去,但仍维持原先的习惯
  2. 与对方表明,一起修改这个习惯(但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3. 离开关系(当然这是最后一道防线)

但是究竟是"什么",让原先讲电话甜蜜蜜的习惯,变成忙碌中的负担?根据Hull与柯老师的说法,让习惯改变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加入新刺激"或"以其他习惯代替" (Hull, 1943;柯永河, 2004)。

  • 她可能最近开始看韩剧了,接起电话变得不耐烦
  • 他可能最近迷上新的网路游戏了[3],你打来的时候他刚好在团练
  • 他可能最近都练球练很晚,回家累到瘫不想讲
  • 当然也可能,他已经开始习惯跟别人讲电话了[4]

不过,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5],或Skinner的学习与削弱理论,这些原因的背后都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同一通电话的播出,已经不能达到当初的满足"。

  • 因为他再也无法嗅到电话那头的新鲜;
  • 因为她再也不能听进话线另一端的关切;
  • 因为他再也不能,用一开始的标准来评估这段关系;
  • 因为我们从小就"自动"地会习惯化(Habituate)的(Temple et al., 2006)。

你们有多久没有在欢笑声未间断的电话中度过?有多久没有对电话中她诉说的内容感到新奇有趣?又有多久,你们总是谈着琐事,修课的内容,好像随便聊就干?这就是为什么过去文献一致悲惨地发现随着婚龄的增加,夫妻做爱次数会逐渐下降(Greenblat, 1983; James, 1981; Jasso, 1985; Kinsey, 1948; Trussell & Westoff, 1980; Udry, Deven, & Coleman , 1982),而且在结婚一段时间之后,丈夫的婚外性行为比例和婚龄成正比 (Liu, 2000)。

"其实我已经不知道,现在跟她在一起,到底是喜欢还是习惯了…"或许妳曾在几个不同聚会聊天的场合,听到朋友们不约而同的说出这段话,也或许你自己就曾经就是说这句话的人,久了之后,我们开始怀疑这段关系持续存在的意义、怀疑单身与在一起的差异。在一起之前,我们多么希望将对方制约,但在一起之后,却又害怕两人在一起只是因为习惯。

如果爱真的变成习惯,失去新奇感,那该怎么办?过去的文章中写了很多方法,但大多是聚焦在个人层次[6]有没有什么方法,是可以两人一起经营的(如果他愿意跟你一起试的话)?

在讨论这之前,我想必须区分一件事情,过去研究发现快乐有2种,一种是纯粹情绪上的嗨,另一种是富有意义感的快乐 (McGregor & Little, 1998; Ryan & Deci, 2001; Ryff , 1989) 前者像是看综艺节目,看完、嗨完,除了累与梗什么也不会留下 后者像是看一本书或做一个活动,结束后除了体悟还有感动。

我们不能嗨很久、嗨太久会得胃溃疡(交感神经、NE持续运作),所以我们无法要求永恒的蜜月期。不过我们可以试着缔造"富有意义感"的快乐,这也是让关系持续的重要因子。所有得励志书籍都教你找寻"意义感",长篇大论说了一堆但是"务实上"要怎样做呢[6 ]?提供几个建议:

1. "有品质而短暂地见面"

我曾经问一个学姐,每周与老公一成不变的生活,不会很无聊吗?虽然台中餐厅很多,但好吃的就那一些,每次放假都去吃差不多的馆子,许多地方还重覆去过很多次,还没踏进餐厅就可以想像到里面的菜色了。

"医生与教授真的很忙很忙。但是当你忙了一周之后,能有一天,两人能够喘口气,排除万难维持这个有品质的时间。即使是吃一样的东西、看一样的片子,
那种感觉仍是难以言喻的。因为你知道有一个人愿意,愿意将这个宝贵的休息时间留给你,与你一起分享他生活的点滴。像我老公,有时候为了这一天,前几天还要加班到半夜;让我看了好心疼,却又好窝心。"

远距离恋爱(Long distance Romantic Relationship,LDRR)者最害怕的,是聊天聊到最后失去共同话题(Common Topic);
但天天黏在一起的近距离情侣(Geographically Close Distance Relationship,GCDR)最怕的却是生活全是共同经历(Common Experience)而聊到没有话题
(Stafford, Merolla, & Castle, 2006; Surra, Curran, & Williams, 2009;黄尹贞, 2009)。

毕竟生活周遭的事情,你看见的他也看见了,你吃过的他也尝到了,亲密感很高,新奇感却很低,"腻"就是从此萌芽。

所以爱情保鲜的秘方就是,"有品质而短暂地见面",见面次数不用多,但是要有品质。每一次见面就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 (当然也要小心马路上的来车),可能只是短短的一个小时, 但发自内心用心感受,必有效果(Cross, Bacon, & Morris, 2000; Kruglanski & Webster, 1996; Rusbult & Buunk, 1993)。

2. "旧地点,新体会"

如果蜜月效果是源于对事物的新奇性(Novelty)而产生的(James, 1981),那么只要每次去不一样的地方就好啦!

问题是,天大地大台湾就这么一点大,哪里找来新地方?以台北为例,你会发现你从第一任到现任的女朋友去过的地方都雷同:看电影逛街喝咖啡吃饭,淡水碧潭猫空阳明山,夜市更是去到都会背了,怎么办?其实同样的地方经过设计,也可以产生新奇性,举几个例子:

开启感官:

  • 导盲犬:如在公园里蒙着他的眼睛,牵着对方走路(你们可以交换当导盲犬)
  • 慢食:闭起眼睛吃饭,一口要咬30下,细细体会其中的美好
  • 猜气味:一起做菜(或到餐厅吃),一样可以闭起眼睛,让对方猜是哪一样菜
  • 唱歌:如果你歌喉不错又不怕生,可以在公园。若你很害羞,可以在她耳边

分工合作:

  • Double藏宝:适合Double Dating,准备一份礼物,然后将藏宝图(也可以是MP3录音)给另一对,看哪一对先找到。
  • Find me:先把自己藏起来,如果有亚太或对讲机的话,可以逐步给她提示(我在有杜松木的地方噢),让她找到你的位置。可以先从小范围开始练习(如台大校园)。

你也可以自己设计,只要用心想(可以轮流设计),哪里都可以是好的约会地方更重要的是,通常都能从这样的活动中,发现新的自己与不一样的她。

3. "多层次口感的约会"

前几天正妹我朋友生日,我们一同到相当知名的Rose Marry(螺丝玛莉)义大利面坊用餐,一位台大的朋友对意大利面进行了一次精辟的产品分析。

"像这种奶油培根就是经典款,无论哪一家都做得很好吃。但通常好吃只有在前几口。吃久了就会腻了。""为什么阿?"我在他们面前完全是为什么小子。

"你看,像你点的粉红酱鲜虾鸡肉面、你们亲手做的提拉米苏,都是具有『多层次』口感的食物。第一口惊艳好吃,吃到第十口又有另一种新奇的风味口感”,"以粉红酱鲜虾鸡肉面为例,食材有五种,组合起来就有C(5,2)+C(5,3)+ C(5,4)+ C(5,5)=C( 6,3)+C(6,5)=26种味道。这还不算每次留在口里的余韵。只要食材选得好,搭配得当,每一口都是新的体验。"

约会不是也是这样?

在家查电影时间时,都可以想见等下看完电影后就是吃饭,吃完饭就是逛街,逛街逛到无聊就回家,如果他想要就带你去厚德路,如果你不想要可能就送妳回家。

这种约会基模(Schema)像是脚本(Script)一般存在我们脑袋里,因为地点彼此相接近而容易被提取(Recall)。不过电影院、夜市、餐厅、厚德路都是"都市"类食材,就像是奶油和培根都是"高热量动物系"食材一样,堆叠起来容易腻。怎样制造多层次口感的约会呢?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一次同时"激发不同脑区"。

研究显示,"都市"相关的娱乐,的确在短时间能提供大量刺激给交感神经,容易爽但是也容易累。(Bringslimark, Hartig, & Patil, 2009; Kaplan & Berman, 2010);反之,"大自然"相关的活动可以让交感神经休息,效果甚至与冥想雷同。因此,可以交错安排户外大自然与都市的约会行程(如阳明山温泉+士林夜市+夜景观星)。

谈到冥想,另外推荐可到溪边冥想 (mindfulness meditation)。虽然你可能觉得怪力乱神,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冥想"(有人称内观、禅定或打坐所达到的状态)的确从增进注意力、抒发压力(Tang et al., 2007; Tang & Posner, 2009)、拉进人际关系(Carson, Carson, Gil, & Baucom, 2007)、提升关系满意度、增加关系品质(Barnes, Brown, Krusemark, Campbell, & Rogge, 2007)、降低焦虑依恋与敌意到减少伴侣争吵(Saavedra, Chapman, & Rogge, 2010)都有"非常显著"的功效(我的妈,显著到我都想叫全世界情侣来打坐了)。

因为,这是一种让你的注意力收放自如的训练[8],藉由这样的历程,你能渐渐感受到彼此的连结,以一种更宽大、开阔的心看待自己与关系。


4. "用意义构筑美好记忆"

先前我们实验室在收集恋爱中的记忆研究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问受试者,什么是他们与伴侣相处时感到最幸福的事,大多数"对关系满意"的受试者的回答都是:不论做什么,一起做就是很幸福。

但那些"对关系不满意"的受试者,似乎不论一起做什么,都感受不到快乐,取而代之的是无止尽的冲突和冷漠。不过有一件事的确是可以尝试的:"一起实现一个小梦想或小目标,来重建关系的意义感"。

这个小目标可以是一起编纂一本2010的照片日记(有文字说明那种) 、一起种一棵小盆栽记录他的成长、一起用陶土自创一系列的公仔、一起编舞练舞、合拍一部影片、合写一个故事(可以用故事接龙的方式往返接力)等等。因为这些作业的共通的特色是具有高度的自我涉入(Self Involvement Task),过去研究发现自我涉入的工作可以让人觉得有意义、提升自我价值感(Sandelands, Brockner, & Glynn, 1988; Wiener, 1973)。

以防大家每次看完有感动,却因为忘记了内容,从未行动,所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字串法+联想法)想了一个简记口诀:(4)"义"、(2 )"新"、(3)"层"、(1)"品"
(一心一意想去诚品,找寻有意义、有层次、有品质的新书)。

只是当有一派心理学家致力于发现人生的光明面的时候,另一派的心理学家就会开始费心于扯他们后腿。结果你读了这篇文章,欣喜地领取这四帖药回家熬制服用,发现不但没有用还更糟,他反而在你别出心裁设计的约会中与你吵架。为什么呢?

有三个不得不考虑到的原因:

第一,对方真的喜欢这些活动吗(你可以从邀约时他迟疑的秒数来判断)? 不过你可以用肯定确认句"我们去洗温泉『吧』!"代替疑问句"我们去洗温泉好吗?"或命令句"我们这周去洗温泉。",答应率比较高(Wiseman, 2009) 。

第二,对方是不是不安全依恋者(共占60%)(王庆福, 2000)。若是逃避依恋者,势必比较适合帖1(他们要的是忽远忽近的自由);若是焦虑依恋者,可能比较适合帖4,请斟酌使用[9]。

第三,一起讨论策画吧,也把他的需求考量进去 (例如她最近想赏花,到新社就可能有加分; 但若她期中考提早,可能变成扣分)。

整体看起来,好像"习惯化"很糟很不好,难道我们在关系中期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去油解腻,回到那些美好的曾经?那喝油切绿茶不是比较快?

其实,"习惯"本身的好处是一种"安全感"。如果对方的行为变成完全不可预期,你不知道他今天到底会不会在马路上突然跳起舞来(虽然很新奇)、不知道他会不会突然早到1小时(平常他都是迟到15分钟的那个)、不知道他会不会在半夜跟你说,要到你家楼下弹吉他(这是他平常玩魔兽的时间),那你不是过得很不确定、胆颤心惊?

若习惯在一起会缺乏新鲜感,充满新鲜与刺激又太不安全,要如何平衡两者的拉扯?

是故,要维持一段良好而长远的关系习惯只有一个结论:用八成的习惯维持默契与亲密,用两成的心思来制造惊奇 [10]。让这段关系以安全感为基础(Secure Base),以层次感缔造新鲜度(Novelty)。

注解

  1. 如何决定习惯的好坏呢?你可以自行评估,或是参照习惯心理学的一些评估准则(详参Reference)。
  2. 这也符合白熊理论
  3. 例如,有一个个案之前是男友迷上LUNA2把她晾一边。
  4. 详估狗:走出出轨
  5.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之下,在一定期间内,
    消费者消费某ㄧ项财货的边际效用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你可以参考这篇,就知道若根据经济学的这说法,
    恋爱可能一开始就是一场错误http://www.wretch.cc/blog/promy/13578034。
    其他资讯请Wiki: Marginal Utility, eg:(McCulloch, 1977)
  6. 详估狗:找回最初的感觉
  7. 例子摘要整理自Doug Fields & Todd Temple(1988)所著的" Creative Dating “,
    其中有相当多有创意且令人喷饭的约会方式、49种我爱你的说法、
    省钱的约会、一掷千金的约会、从A到Z的礼物等等。
    台大图书馆有,只是使用前请先确认伴侣的心脏强度。
  8. 因篇幅故无法详述。关于冥想,坊间很多教禅定的团体,
    你们可以先结伴去尝试看看;台大也有相关的社团
    如果你不想跟宗教沾上边,我们这边也有专攻情侣满意度的
    「关爱冥想」录音档( 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 ),可以来信跟我取用。
  9. 如果你不知道对方是什么风格,请来信索取问卷,我们分析完会寄给你。
  10. 比例请按两人性格自行调配,若不知两人性格,请来信索取问卷,我们分析完会寄给你。
  11. 文内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
  12. 所有研究结果与性别差异均只是描述平均值,尚须注意个别差异
  13. 文中他她你妳为行文简便故,可视为随机编排
  14. 其实这篇是很久以前的文章「层次感恋爱」,只是想说情人节来应景一下,顺便正名一下原先很烂的标题:P
  15. 图片引自这里

参考资料

  1. Barnes, S., Brown, KW, Krusemark, E., Campbell, WK, & Rogge, RD (2007). The role of mindfulnes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responses to relationship stres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3(4 ), 482-500.
  2. Bringslimark, T., Hartig, T., & Patil, GG (2009).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indoor plant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xperimental literatu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9(4), 422-433.
  3. Carson, JW, Carson, KM, Gil, KM, & Baucom, DH (2007). Self-expansion as a mediator of relationship improvements in a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Article].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3(4), 517-528.
  4. Cross, SE, Bacon, PL, & Morris, ML (2000). The relational-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relationships. [Artic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4), 791-808.
  5. Fields, DTT (1988). Creative Dating (柯美玲, Trans. 1 ed.). Taipei: Glory Press.
  6. Greenblat, CS (1983). THE SALIENCE OF SEXUALITY IN THE EARLY YEARS OF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2), 289-299.
  7. Hull, C.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8. James, WH (1981). THE HONEYMOON EFFECT ON MARITAL COITU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7(2), 114-123.
  9. Jasso, G. (1985). MARITAL COITAL FREQUENCY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 EST​​IMATING THE SEPARATE EFFECTS OF SPOUSES AGES AND MARITAL DURATION, BIRTH AND MARRIAGE COHORTS, AND PERIOD INFLUENC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2), 224-241.
  10. Kaplan, S., & Berman, MG (2010). Directed Attention as a Common Resource for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Self-Regula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5(1), 43-57.
  11. Kinsey, AC, Pomeroy, W., & Martin, CE . (1948).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12. Kruglanski, AW, & Webster, DM (1996). 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 "Seizing" and "Freezing". [Article]. Psychological Review, 103(2), 263-283.
  13. Liu, C. (2000). A theory of marital sexual life. [Artic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2), 363-374.
  14. McCulloch, JH (1977). The Austrian Theory of the Marginal Use and of Ordinal Marginal Utility. Zeitschrift für Nationalökonomie, 37(3&4).
  15. McGregor, I., & Little, BR (1998). Personal projects, happiness, and meaning: On doing well and being your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2), 494-512.
  16. Rusbult, CE, & Buunk, BP (1993). COMMITMENT PROCESS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 AN INTERDEPENDENCE ANALYSIS. [Articl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2), 175-204.
  17. Rusbult, CE, Verette, J., Whitney, GA, Slovik, LF, & Lipkus, I. (1991). ACCOMMODATION PROCESS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 THEORY AND PRELIMINARY EMPIRICAL-EVIDENCE. [Artic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1), 53-78.
  18. Ryan, RM, & Deci, EL (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41-166.
30 Aug 19:47

酸碱性食品理论有多不靠谱?

by 花栗鼠习作

本文作者:花栗鼠习作

作者:孙亚飞

何谓“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

tumblr_mqnk9q0unA1s41om7o1_500在一个越来越关注个人健康的社会里,很多营养学的理论都可以得到一席之地,无论其建立的基础如何。如果要问现在什么理论最深入人心,那么首先要说酸碱性体质以及配套的酸碱性食品,不信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吃吃饭,围坐一桌,绝对会有两三个人对饭菜指指点点,评论是酸性还是碱性,然后引来大家的附和。

酸碱性食品的理论如此受到大家的欢迎,最大的原因在于它的简单明了。公众没有办法像理解“地球是圆的”一样去理解营养学里的那些复杂的实验数据然后自己做判断,而酸碱性体质理论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因为它简单好懂。

人体的体液呈弱碱性,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所谓的碱性体质就是以此为依据,认为人体是呈弱碱性,酸性食品会改变我们的体液成分,引起很多疾病。然而这个理论从一开始就有缺陷,人体的体液有很多种,常被“酸碱性体质”专家引用的血液当然是弱碱性的,pH值在7.35-7.45之间,但是如果要问胃液呢?这是强酸性环境,据此我们是不是也能说碱性食品会中和胃酸?照这个理论推演下去,我们的唾液pH值是6.0-7.5,也是中性偏酸一些,这是食物首先接触到的体液,为什么不能据此提出我们应该吃弱酸性食物?

这样讲当然有些蛮不讲理了,因为酸碱性体质的理论认为我们的血液pH值过低会带来很多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个说法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理论要采用血液作为参考标准,算是比较有道理了。的确,我们的血液如果pH值太低的时候,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酸中毒。不过不要忘了,与酸中毒对应的还有碱中毒,所以身体过酸或者过碱都是病,不能厚此薄彼,就算说食品可以影响我们的体液pH值,据此就认为酸性食品不好很站不住脚。

而这里还有个问题,酸性食品也好,碱性食品也好,真的会改变我们的体质pH值吗?这个问题很多人就已经提出了质疑,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我们的血液总是能够将pH值稳定在7.35-7.45这样的范围以内,靠的是缓冲溶液这种东西。缓冲溶液是高中化学的一个知识点,我们人体中不光是血液,其他体液也都有这样的作用。有的人可能会问胃酸靠什么缓冲保持pH值,事实上,高浓度的强酸或强碱溶液也是一种缓冲溶液,只是不如血液这么稳定,它的波动范围一般在1-2.5之间,通常在1.5-2.0。

迄今为止,有关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说法在商业性期刊上出现的概率远远高于学术期刊,并且学术期刊多为质疑和批判,需要关注的是不同食物我们尿液的影响。正是因为我们的体液有自我调节的功能,那么食物中代谢出来的酸性物质也好,碱性物质也好,最终便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了。酸性食品吃得过多,尿液偏酸,反之则尿液偏碱,这一点倒确实可以作为我们挑选食物的一条依据。尿液偏酸,往往是尿酸过多,尿液偏碱,往往是含钙过高,这两种情况都会危害我们的健康,所以根据尿液的pH值我们也不能推断出碱性食物更好,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尿液的正常pH值是低于7的。不过很多碱性食品的推广大师们却利用了这一点,让人们拿着pH试纸去测量尿液,最后得出酸性体质的结果。如果还是执念于碱性体质,自然就会照这些大师们的意见去把尿液都搞成碱性的,那么恭喜,你罹患草酸钙型结石的风险急速上升了。

“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的概念

尽管酸性体质或者碱性体质的说法比较无厘头,但食品的酸碱确实是存在的。“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的说法并不新鲜,并且也是有依据的,即根据食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之后的灰分酸碱性来区分食物。这个分类法对于食品在体内的代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却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食物在我们人体内的转化非常复杂,绝非像在空气中一把火烧掉这么简单。比如,N元素在燃烧的时候主要变为氮气,但在我们体内则大部分以氨基酸的形式存在,并且是很多生物碱的中心原子,那么在体内它可以起到提高pH值的作用;再比如硫元素,燃烧的时候都变成三氧化硫了,遇水成硫酸,当然被认为是酸性的,可问题是硫元素在我们体内形成了很多酶的中心原子,与金属配位,化合价常显二价,和显六价的硫酸没有一丁点关系。再说钙离子,燃烧之后的灰分按氧化物算,遇水生成氢氧化物,是强碱,可是在人体中,90%以上的钙都是以固体的形式存在,碱性虽强,却体现不出来。

顺便要说一句的是,很多分析碱性食物的专家说金属离子是碱性物质的说法是不符合化学常识的,化学理论中金属阳离子是酸,只是酸性不同,铁离子、铝离子是较强的酸,镁离子呈弱酸性,钠、钾和钙离子的酸性几乎可以忽略,能不能呈碱性看的是阴离子,例如碳酸根的碱性就比碳酸氢根要强,碳酸钠就是较强的碱,而碳酸氢钠只是很弱的碱。所以从食物燃烧之后的成分来推断食物在人体内的酸碱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外行的做法。

再来看看酸性食物一般是些什么食物。根据食物中的元素成分可以简单地将肉、蛋、谷类、植物油划分为酸性食物,与此对应的是,水果、蔬菜、牛奶、藻类等则是碱性食物。这些食物的分类没有什么争议,支持酸碱食品影响体质这一理论的专家恐怕需要先提出一套说法,证明一下为什么属于酸性食物的谷物是全球主要人群的主食。

这个理论怎么就能这么火?

既然酸碱体质的说法毫无依据,那么这个理论为什么还能这么火?

查找了一些网络说法和文献之后,可以发现,网络上为“酸碱体质”的概念寻找了很多专家背景,例如1931年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生理学家Otto Heinrich Warburg,在网络上,很多人鼓吹他老人家便是酸性条件产生癌症的发现者。可是,Warburg老先生发现的是,癌细胞对氧气的需要低于一般细胞,无论有无氧气,癌细胞都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把这两个理论放在一起,明眼人可以很明显看到其中的差异,在科学上可以说是毫无关联。而且按照食物酸碱理论,乳酸并非酸性,其灰分是二氧化碳和水。有些专家硬说乳酸和其他有机酸不一样,是会让我们的体质变酸的一种物质,那么拜托把酸奶、泡菜也都划归到酸性食物里。

除了Warburg之外,Ragnar Burg也是常被提到的一位营养学家,并且在百度百科中堂而皇之地以“美国著名营养学家”的身份出现。拜托编故事的作者能不能把老先生的国籍先查清楚。美国营养学家?他不是德国的吗?还有,他一生中是不是只说过一句话:“如果想维持健康的身体,每摄取20%的酸性食物,就需要80%的碱性食物。可见,当你每一天吃进肚子内的食物都是酸性为多,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体质酸性过高,进而患上各种慢性疾病。”在网络上找不到他的第二句话,而学术界似乎对这位“著名”营养学家不甚感冒,基本没怎么引用他的文章,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除了用来证明理论正确性的专家们之外,一些症状也是常被拿出来证明这一理论的法宝,最常用的莫过于糖尿病、高血压、癌症和低智商。癌症刚才说过了,根本是篡改实验结果,而其他一些症状其实也和所谓的酸性体质没有直接关联。糖尿病的病因非常复杂,治疗也非常困难,如果真是“酸性体质”这么简单,医学科研单位赶紧省省力气吧,让每个人每天都服用一点小苏打不就完事了?再说说高血压,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钠离子和钾离子之间的平衡,钠离子多了,血压容易高,钾离子多了则可以舒缓血管,可是无论高钠还是高钾都是碱性食物,也和酸性体质扯不上关联。至于低智商,除了吸引关注孩子成长的那些家长们的眼球外,基本就是凭空臆测,事实上,影响智力发育或者说影响脑力活动的DHA和锌这些,都是在酸性食物里更多,这也是营养学家们不遗余力推荐孕妇与儿童要多吃鱼和内脏的主要原因,这些当然都是酸性食物。而对长寿地区的调查也发现,多素少荤并以谷物为主的饮食结构比纯粹的素食主义更长寿,而全球最长寿的国家日本,其国民保持青春的一条重要秘诀也是多吃鱼,这也从结果上反证酸性食品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不可否认,碱性食物中有很多食物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要广泛摄取的,尤其是蔬菜和水果,但据此来否定酸性食物实在是无稽之谈。不说这些花里胡哨的理论背后是不是有一些营销理念,就单为我们的健康来考虑,拒绝酸性食物就是拒绝健康。作为酸性食物的谷物自然是我们的主食,蛋是最优质的蛋白质来源,植物油虽然能量高,但维生素A、D、E、K都是脂溶性的,植物油可以协助我们的身体吸收,更何况很多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我们身体不可或缺的。肉也好、鱼也罢,虽然有着很多禁忌,例如高血脂的人群应限制肉类的摄入,而高嘌呤的人群对海鲜比较敏感,但它们也都是我们食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孕妇和发育期间的小孩,不吃鱼和肉,成天吃所谓的碱性食物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还有富含蛋白质、油脂和磷脂的豆类,如果信了那一套多吃碱性食物理论的,连豆类都不能多吃,难道真就打算靠牛奶来保证每天的蛋白质需求吗?每天只摄入酸性食品确实有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只吃碱性食品,营养不良的风险便会有所提升。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之间,根本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如何组成一个营养丰富的平衡食谱才是大问题。

用英文搜索同样的关键词,可以发现国外对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的“研究”远没有中国这么发达,国内这方面的“专家”可以向世界顶尖去努力。国人之所以更容易亲信这种理论,恐怕和传统的阴阳论有一定的关联。不过如果真的理解了“阴阳”的思想,应该至少可以想明白一个问题,任何食物都有阴阳两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所以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抛弃那些所谓的酸碱理论吧,各种食物广泛摄取保持平衡才是关键。

 

拓展阅读

DNA-《人人都有pH值》

云无心-《酸碱食物的传说与真相》

29 Aug 21:57

“猪鼻拱”的食与药

by 云无心

本文作者:云无心

HouttuyniaCordata在我小的时候,每当冬去春来、乍暖还寒的时候,小孩子们就可以去田坎上“掏猪鼻拱”。“猪鼻拱”是一种植物,在那个季节,刚刚从土里冒头,或者有了一两片叶子。用一把镰刀,或者匕首从傍边插入土里,往傍边一掰,拿住冒出的头轻轻一拔,一根白嫩嫩“猪鼻拱”就被掏了出来。回家洗净,拌上盐醋辣椒,也就是一份风味独特的小吃。虽然四川的冬天并不缺乏蔬菜,不过这种“纯天然”野菜还是别具一格。

还有一种方式是“挖”。三十多年前,农村种地还比较麻烦,冬天需要把地翻一遍,开春的时候再翻一遍并打散,叫做“培地”。挖好的地中经常会有许多猪鼻拱的根,在培地的时候就露了出来。捡起来抖去泥土,往往可以收获许多。这样挖出来的许多是去年的根,不象“掏”出来的水灵,不过胜在数量。太多吃不了,可以洗干净了扎成小把,拿到集市上或者附近工厂的家属区,每把能买到两分或者五分钱。在我的记忆中,那大概就是最早的赚钱经历了。

后来据说“猪鼻拱”只是我们那里的土名,在成都等地叫做“折耳根”,受欢迎得很。也就有人专门种了运到成都去卖,说是价格比普通的蔬菜还要高不少。于是它似乎也就显赫起来,就象野百合遇到了春天。

再后来,发现它还有个更显赫的大名——鱼腥草——它的茎和叶子,的确有一股相当浓郁的类似鱼腥的味道。那时候没有网络,不象今天谷歌或者百度一下就能找出它的生辰八字前世今生。不过好奇的我还是翻到了许多资料——原来这竟是一味著名的中药,许多典籍里都有记述,“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等等,不一而足。

于是觉得它越发高贵,经常为自己小时候当作玩乐而掏来吃的都是著名的中药而暗自得意。不过一直很奇怪,村民们似乎也只是把它当作“换口味”的野菜,没见谁家用它来治病。我在很多年里不知道它竟有如此大的来头,与乡亲们没有口口相传应该不无关系。即使时至今日,我也还是不得其解。

再后来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猪鼻拱也就变成了儿时的丝丝回忆。只在偶尔回家的时候,如果季节合适,会在酒肉觥筹之间冒出一小碟,亲友们会说“来来,很多年没吃过了吧,尝尝鲜”。

再一次听到鱼腥草的走红是非典的时候。不知道哪位专家说鱼腥草煮水喝能抗非典,于是它立时身价倍增。据家乡的亲人说,平常喂猪都不吃的老茎老叶,到了市场上都能迅速被买走。借助网络,才知道这传说也算“根正苗红”——在国家卫生部门提供的“防非典特效药物”里,真的有鱼腥草注射液。鱼腥草的各种吃法,也随着变成了“防非典菜肴”。它到底有没有效不清楚,反正很是出了一阵风头。只不过遇到了板蓝根,它的风头被掩盖,也就只能发出“既生鱼腥草,何有板蓝根”的无奈。

把植物提取成分做成注射液,无疑是中国的独创。在现代医学里,这种成分复杂的东西,与人体作用难以明确,是万万通不过审批用于注射的。不过同胞向来相信“纯天然无副作用”,也就敢于把它往血管里灌。

然而信心毕竟不能当饭吃。鱼腥草注射液陆续出现了各种不良反应,1988年到200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就已经发现了272例不良反应病例,其中严重的有52例,包括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和窒息死亡等等。然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只是发出通报,提醒用药单位“在使用时务必加强用药监护”“严格使用范围”。

之后到2006年初,又收到222例严重不良反应。在病例统计中,被报告的案例总是只占实际案例的一小部分,所以不管是52例还是222例,都算是非常严重的状况了。面对这触目惊心的数字,国家药监局终于决定从2006年6月1日“暂停使用和审批含鱼腥草或新鱼腥草素钠的7个注射剂”。这固然是一个进步,但如果在“务必加强用药监护”的时候就停止它们的使用,后来那222例严重不良反应就完全可以避免。

几年之后,据说医药专家们“搞清楚”了那些不良反应的原因,是注射量过大和注射液中的溶剂所致,于是恢复了小剂量注射液的生产和使用。至于其中的那些“尚不明确”的成分,是不是会带来“尚不明确”的风险,大概医药专家们就是用他们的“信心”来保障了吧。

如果我病了,大概还是没有信心把那些靠“信心”来保障安全的药物注射到血管里去。不管是鱼腥草、折儿根,还是猪鼻拱,依然是儿时田坎上掏出来的小菜。

17 Jul 19:30

MEXOpenCV这个能让matlab用opencv的高级货

by 忙菇

东大工科男又发威了,Matlab的出奇的好用是公认的,而且在中国大陆大部分还是不要钱的(嘿嘿),OpenCV相对于matlab是出奇的快,而且在全世界任何的国家都不要钱,而且现在是该有的算法都有了,那怎么结合这两者呢,谁都知道,mex化opencv,但又有谁做了呢?

原东京大学大学院情報理工学系研究科的Kota Yamaguchi(山口光太,是的,我把英文名翻译成了日文名了)童鞋做了这个,现在还是0.1版本,不过支持的opencv函数已经好很多了,

支持的函数列表在:这里

下载在:这里

下面是中文化的Mexopencv的安装方法,转自Shicai Yang的博客

1. C++编译环境的安装(Win 7 64bit,x64平台)

VS2010 + Windows SDK7.1 + VS2010 Sp1 + VC-Compiler-KB2519277

详细见本博客链接:Windows SDK 7.1 安装

2. OpenCV的安装

OpenCV2.4.x,解压缩安装在D:\OpenCV

将D:\opencv\build\x64\vc10\bin加入到系统的Path里面

3. OpenCV的编译

用CMake + VS2010自己编译OpenCV

具体过程见本博客链接:Compile OpenCV 2.4.2 for Win 7 (64 bit) by using CMake+VS 2010

可以只用Release+x64生成解决方案,最好用Release和Debug都在+x64上生成一遍。

假设CMake编译好的OpenCV放在目录E:\opencv

用VS2010生成的文件默认是放在E:\OpenCV\install文件夹下面

将D:\opencv此文件夹下面的build\x64\vc10下面的lib文件夹重名为lib_old,因为我们要换成新的64bit下面自己编译的lib文件。然后,将E:\OpenCV\install中新生成的lib文件夹整个复制放在D:\opencv\build\x64\vc10下面,作为我们新的lib文件夹。

4. MexOpenCV的安装

解压缩,假设安装到D:\Matlab\MexOpenCV

将此文件夹加到Matlab的Path里面并保存。

PS:Matlab必须是2011a及以后的版本。

用”mex –setup”设置我们用的编译器是Windows SDK 7.1。

如果以前编译过MexOpenCV,记得先运行cv.make(‘clean’)清理一遍。

然后运行cv.make(‘opencv_path’, ‘D:\opencv’)

将所有的cpp文件用mex编译一下。

至此收工,可以试着去运行MexOpenCV\samples里面的例程了。

Tags: opencv, 新闻
15 Jul 18:43

Stuart McMillen漫画(4)Ⅲ型

by 一起剥坚果

本文作者:一起剥坚果

关于

汉化:fall_ark(微博:http://weibo.com/fallark

以下内容转载自stuartmcmillen.com中文版(http://www.stuartmcmillen.com/about_zh/)。

斯图尔特·麦克米兰(Stuart McMillen)曾认为自己拥有一切问题的答案,现在,他变得不那么确定了——如今的斯图用问题而非答案来武装自己,通过一系列关于科学、社会和生态可持续性的漫画来分享与表达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家住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斯图习惯用漫画的形式来探讨严肃的话题,而这也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的视角与趣味性。
斯图从2012年开始在stuartmcmillen.com网站发布作品,在此之前,他曾通过recombinantrecords.net这一网站(2008年-2011年)为网络世界所知悉。

斯图是一名自由漫画师和创意合作者,他所承接过的委托包括政府的教育宣传活动、T恤设计、甚至还有过一本漫画书形式的结婚请帖(简单地说,里面有很多恐龙……)

15 Jul 18:37

你不能因为你识字就否认你尿炕的事实

by 带三个表

五六年前,我就写博客说,中国人民极有可能颠覆几千年人类文明中的逻辑概念。现在,它正在走向事实。也许我们可以用“神逻辑”“科学社会主义逻辑”“中国特色的逻辑”来命名既手淫之后人类的又一大发现。这些逻辑散落在中国人民的智慧之中,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新闻、学术界、法律……等领域。

信手拈来两例(同时欢迎大家补充)。

一,李天一律师的声明。
作为一个学过点法律的人,我看到此声明后都感到有点脸红,幸亏我没有从事法律工作,当初在考律师之前我把复习资料当废品卖了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个律师的神逻辑是:因为你们侵犯了李天一的某些民事权利,所以就推导出他触犯的刑事责任就可以一笔勾销。如果一个人触犯刑法的同时,他的某些民事权利受到侵害且并没有被剥夺,你当然可以通过民事诉讼主张这部分民事权利。拿李天一来说,公安局和媒体确实缺少未成年人保护意识,曝光了他的身份,对他将来的成长会有不利影响。但李天一走向犯罪是谁之过?如果非要拿《未成年人保护法》说事,律师可否看到该法律对家长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有七条,保护未成年显然包含正确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江鸽没有做好这第一步,他们的责任是不是该承担一部分呢?如果你不承认这个前提,再怎么声明也无济于事。我看到之后始终搞不清这个律师脑子得进了多少郭敬明粉丝脑子里的水才能写出这样神逻辑般的声明呢。

当你质问一个小孩,你为啥又尿炕了?小孩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现在又认识好多字了。听到这话你想不想抽他?

二、“中藏网”就冀宝斋博物馆事件发表严正声明
原文太神了,你们可以到这里一睹神文。这篇声明的核心情绪就是:你伤害了我,还他妈一笑而过,你好坏。核心逻辑就是我说的“识字就否认尿炕的事实”。既然有人质疑你收藏的文物是赝品,连我这个对考古一窍不通的人都看出来了,那你就要拿出证据证明是真的不就得了。但是声明不这样,他强调收藏者多么用心,像一篇散文一样娓娓道来:“收藏家王宗泉是一位当了近5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改革开放后带领村民兴办乡镇企业脱贫致富。他在海外无一分钱存款,又不把子女送往国外入外国籍,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千辛万苦组织村集体资本投资5000余万元兴建冀宝斋博物馆。30年来,他以一个中国农民的质朴、韧劲、良知的精神,让流落在街头野外的4万余件文物找到归宿,用这4万件文物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冀宝斋博物馆的建立,完全符合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精神。冀宝斋博物馆屹立在华夏九州之首的冀州大地,是冀州最好的建筑,最亮的景点。”

其实下面不看我大概也知道了,这个博物馆已经变成某类产业链了,与其相关的既得利益者太多了,于是屁股就决定了脑袋,人类文明史就得重写。按照这个神逻辑,炎帝皇帝都能被他们说活。这个博物馆目前关门了,过几天会重张营业,但名字我猜会改成“冀宝斋恶搞博物馆”,也算是走另类路线了吧。

至于现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神一般的逻辑,我想,大概是有些人一直没搞清楚识字跟尿炕是两回事吧。后来再一想,好像我们就生活在一个一直就搞不清识字和尿炕是两回事的国家,不信你找找外交部的声明。

09 Jul 22:00

骄傲的印度

by 土摩托

470bf257jw1e13holg5o4j

这是我写的第三个旅游与地理题材的封面故事,第一个埃及准备不充分,写的不好。第二个土耳其同样准备不充分,但后来花了很长时间学习,还算是写出了一点真正有意思的东西。但是写的太干瘪了,不好读。

这篇印度算是准备比较充分的,再加上我2007年去过一次,所以可以观察的更深入些。但是因为杂志的特点,第二次写印度不能和第一次重复,所以第一次印度之行所写的甘地、IT产业和泰姬陵(也就是穆斯林这段)这次就被略过了,但其实这3条都非常重要。

这次印度我想改变一下写作方式,尽量多写自己的观感,多写故事,少写议论文。因为这是杂志,不是学术期刊,我无论如何不会比专家学者写得更好,但我自己的视角是有价值的,把它生动地表达出来就好了。

所以我这次写了5个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表达印度的多姿多彩。其中直接叙述观点的文字很少,得出的结论也都蕴含在故事里了。如果你只想读到一个简单明确的结论,那就别看了,《新周刊》或者《南都周刊》什么的更适合你。

这5个故事包括:拜火教的天葬僵局、佛教在印度的兴衰、特蕾莎修女的真相、披头士被骗的经历和棉花产业的兴衰(包括转基因棉花在印度的遭遇)。我自己内心里得出了很多结论,但是大都没有在文章中明确表达,三联毕竟是正经媒体,记者不能随便发表意见。但是在博客里我可以随便一点,说说我得出的结论:

一,一个国家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是和该国的国民性密切相关的,和这个政策是不是最好没有关系。印度历史上就是分多合少,再加上种姓制度把这个国家分成了无数小团体,实行民主制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印度共和国和新中国几乎同一时间成立,当时两国经济状况非常相似,但是一个搞民主,另一个搞独裁,结果都不咋地。从这个案例可以知道,民主不是万能药。

三,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印度1991年才开始改革,两者都是经济意义上的,以私有化和开放市场为主,结果两国经济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说明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政策确实有效。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印度好太多了,说明民主制度起码在改革开放初期是拖后腿的。

五,印度式的民主导致了严重的扯皮现象,以及比中国更严重的贪污腐败,实际效果非常糟糕。

六,早期佛教极具现代意识,强调众生平等和精神追求,但却完败给了印度教,后者强调阶级和等级,提倡偶像崇拜,更具功利色彩,这才是老百姓喜欢的宗教。佛教在传出印度后迅速向印度教靠拢,变得更加世俗化,终获成功。

七,早期佛教代表了知识分子的意志,印度教代表劳动人民的愿望,佛教的失败说明知识分子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八,种姓制度看似不平等,但并不一定都是坏的,它对保护印度的文化多样性贡献极大,后者和”物种多样性“一样,大大增加了印度社会抵抗外来冲击和抓住机遇的能力。

九,特蕾莎修女的本意是传教,印度的穷人只是她的工具而已。她确实做了一些好事,但因为终极目的有差异,其效果和民众的捐款不成比例,在某些方面甚至适得其反。这样的慈善要不得。

十,印度是个出”灵性大师“的地方,他们的目的倒不是传教,而是赚钱,披头士成了马哈里什的赚钱工具。印度和西方的文化之战打成了平手。

十一,瑜伽和灵修这类东西都是骗人的,但是骗人的东西不见得不好,因为有些人就喜欢被骗。

十二,印度的反转人士和中国类似,其主体都是一些”有机农业爱好者“和”反全球化人士”。他们用撒谎来达到目的,而老百姓天生都是更相信谣言的,所以这些人在民主制度下如鱼得水。

十三,印度和埃及、海地等国一样,都需要在国民性上来一场大变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再怎么民主都没用,专制反而是更好的策略。

十四,最后,也是我最想说的一点:一个国家的好坏,和国民素质密切相关,和社会制度的关系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教育自己的国民,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其结果注定是悲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