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d posts

18 Jan 07:29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by 青小蛙

前几天青小蛙分享了亚马逊特价硬盘,14TB H含税到手价 15xx 人民币,非常超值。青小蛙也上车了,并且已经收到货了,那就开始更换更大的硬盘,为 群晖 218+ 扩容吧。@Appinn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同款硬盘购买地址

亚马逊海外购:Western Digital 西部数据 14TB Elements 外置硬盘,支持 USB 3.0,售价 1424.37 了,无需 Prime 会员,包邮含税到手价为 1554.91 元(国行价格高高在上,¥2599)。

点击链接直达亚马逊:https://www.amazon.cn/dp/B07Y3KDVZH/?tag=personalass3288-23

群晖 DS218+ 扩容前情况

这台 2 盘位的群晖 DS218+ 是 2018 年5 月份开始折腾的(最新款 DS220+ 目前也在亚马逊特价,比行货价格便宜个小 500 块),当时装入的是两块 4TB 硬盘,使用群晖自有的 Synology Hybrid RAID (SHR) 自动化磁盘阵列,实际上 SHR 与 RAID 1 完全相同: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23

即存入 NAS 的所有数据都会分别保存在两块硬盘上,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双保险,无论哪块硬盘故障,数据均不会丢失,除非两块硬盘同时挂掉,拼的就是这个低概率。

后来为了避免意外停电带来的影响,还购入了不间断电源 UPS 系统。

随着两年的使用,4TB(实际可用 3.49TB)已经剩下不到 1TB,群晖系统都开始报警,无奈删除了一些小姐姐之后,仅保留了备份数据(电脑整机备份、手机照片、手机视频等内容),现在可用空间 800G 左右,但已经捉襟见肘,升级是很无奈的事情。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24

如果心大

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组建 RAID,青小蛙再早一点玩 Gen8 的时候,4 块硬盘就各自独立,并没有组建 RAID,但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比较棘手了。

拆硬盘视频

直接看视频:

升级很简单

之前想到扩容,但一想到需要同时升级两块硬盘才有扩容的效果,就深感 NAS 的坑深,一步一步把家用设备组建成机房 😂

不过群晖的 DSM 系统扩容硬盘非常简单,开始青小蛙还走了弯路,居然创建了新的存储空间,实际上完全不需要,只需要点个修复就行了。

具体换硬盘步骤

1. 关机

由于 NAS 系统的特殊性(运行了超多的后台任务),所以请特别注意在关机前确认各种任务执行完毕、硬盘没有在复制内容、下载暂停、虚拟机关闭等。

点击 DSM 右上角的小人图标,关机

2. 拆掉一块旧硬盘

关机后,直接拔去一块旧硬盘: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25
关机后拔出硬盘

然后拆去硬盘支架: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26
拆下硬盘支架

3. 换上新硬盘: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27

记得把两根紧固条装上去。然后装回去,注意观察卡扣,别装反了: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28

更换完毕,重新开机

一大堆的错误信息,别紧张

说实话,有点吓人,除了下面的各种提示,还有哔哔哔哔哔的警报声,青小蛙还开了邮件通知,开机之后瞬间 3 封邮件,反正群晖是能通知的都通知到了: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29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30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31

重新开机后,群晖会持续不断报警,和一大堆的错误信息,先不要担心,因为群晖识别出你的存盘阵列已经“人为毁掉”了,需要修复,所以才会有一大堆的错误提示。

关闭警报哔声

首先去关闭报警哔声,不然很烦,在控制面板 > 硬件和电源(会自动打开)中,点击 停止哔声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32

确认识别新硬盘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33

修复存储池

识别到硬盘后,别去初始化,直接进入 存储空间管理员 > 存储空间 > 存储池,点击立即修复: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34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35

最后会警告说删除新硬盘中的全部内容,确认后就…

明天见

修复过程其实就是重新复制一遍数据的过程,视已用空间大小而定,有时候需要数十个小时,所以只能明天见了。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36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37

第二天更新:

已完成修复: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38

同款硬盘特价

亚马逊海外购:Western Digital 西部数据 14TB Elements 外置硬盘,支持 USB 3.0,售价 1424.37 了,无需 Prime 会员,包邮含税到手价为 1554.91 元(国行价格高高在上,¥2599)。

点击链接直达亚马逊:https://www.amazon.cn/dp/B07Y3KDVZH/?tag=personalass3288-23

最后,同(升级)款群晖 DS220+ 特价

很巧啊,亚马逊在特价同(升级)款 DS220+ 特价,到手价只需要 2200 人民币(京东售价 2780 元),性价比很不错​:

购买地址:https://www.amazon.cn/dp/B087ZCBWFH/?tag=personalass3288-23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39

后续测试2020.12.28

在 DSM 的存储空间管理员 > HDD/SSD 中,选择一个具体的硬盘,点击动作 > 调校,即可测试硬盘读写速度,如下:

群晖 DS218+ 扩容,更换更大的硬盘 40

相关阅读


©2019 青小蛙 for 小众软件 | 加入我们 | 投稿 | 订阅指南
3659b075e72a5b7b1b87ea74aa7932ff
点击这里留言、和原作者一起评论
18 Dec 07:08

14 年了,iPhone 做对了什么

by 重新想象Lab

iPhone 是 Apple 公司前 CEO 史蒂夫 · 乔布斯(Steve Jobs)在 2007 年 1 月 9 日的 Macworld 大会上首次发布的,当时他的一句「今天 Apple 要重新发明电话了」带着极度的自信。那个小小的设备确有魔力之处 —— 当他用两根手指演示缩放图片时,台下爆发出难以置信的轰动(如今这是所有智能手机的标配)。随之开启整个百花齐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当然不能是 Apple 一家包揽的 KPI,但无人能否定,让百花破土的那一声惊雷。

乔布斯开启 iPhone 时代,图 / GETTY IMAGES

2020 年 10 月 13 日(北京时间 14 日凌晨一时),Apple 今年的第三场线上发布会,作为前菜的 HomePod mini 过后,精致的过场动画里,iPhone 12 系列的主菜终于施施然端上。同期而来的有基于 iPhone 12 延伸的 Pro 版本(相机更好)和 Pro Max 版本(屏幕更大),第一次加入了一个 mini 版本(体积更小)。

14 年后的 iPhone 还在风华正茂,或是回光返照 —— 不同观点之碰撞仍然与 14 年之前并无二致。虽然今非昔比,发布会的产品大体被剧透得差不多了,但 Apple 的保密文化仍在保持张力到最后一刻,人们仍饶有兴趣地观察 Apple 如何揭晓他们的猜想或愿望的实现与否,仍满怀期待那句「one more thing」(虽然通常是一场空,这次也不例外)。

按照流量经济的基本逻辑,被关注本身就是一种褒奖,管它是红还是黑红。时至今日,为什么口嫌体正的我们还在关注着 iPhone 迭代的动向,为什么被戏称为科技春晚(一来捧其地位、二来讽其套路)的发布会在熟悉的凌晨一时鬼使神差地让你又一次坐在屏幕前 —— 即便不是这样,你也将会在未来数天铺天盖地的报导、分析和争论中自愿或被迫感受这一年一度的吐槽与真香盛况,直到尘埃落定后进入下一年的猜谜周期。

这里面离不开老调长谈的供应链管理、产品的工业设计、iOS 生态系统的完善、广告营销策略的成功、本土化……诸如此类。但我们今天一起试着从一个不多见的「产品路线图设计」角度来分析:在注意力变得从未有过地珍贵之时,自带流量的 Apple 做对了什么?当我们谈论 Apple 的「设计」时,设计指的是什么?14 年后,为什么还是 iPhone 站在聚光灯的正中央?

10 月 14 日凌晨发布的 iPhone 12 系列,图 / APPLE

长板的胜利

在 iPhone 问世后的数年间,仓促应战的传统手机厂商们缓过神来,开始围剿 iPhone。新的顶配机型一度被冠以「iPhone 杀手」之名作宣传,然而「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渐渐从一句调侃,变成让众人笑不出来的诅咒。

不是 Apple 真的拥有从未来剧透的黑科技 —— 事实上,这些年间 iPhone 真的能惊艳全场的硬件迭代,几乎也就是视网膜屏 Retina Display、指纹识别 Touch ID、64 位元 A7 处理器、结构光人脸识别系统 Face ID 那么寥寥几回;而竞争对手推陈出新的各种眼花缭乱的功能何止千百种?

某厂商推出的可折叠屏手机,图 / HYPEBEAST

近年来听到更多的批评是「Apple 成为了市场的跟随者而不是创新者」:看看,现在广泛应用的 NFC 近场通讯技术、VR 虚拟现实技术、IP68 级别防水、无线充电、夜景拍摄、双卡双待、5G……哪一个都不是 Apple 首先用上的,甚至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论相机,单纯看像素,在 iPhone 6s[作者已勘误]的年代进化到 1200 万后再没动过;论续航,iPhone 捉急的电量名声在外,祖传的 5V1A 慢充头更是贻笑大方,最亲的果粉也洗不了。

怎么看待这种现象?iPhone 是不是真的没落了?

其一,和许多人印象里的「引领者」标签不同,Apple 并不对抢占未普及技术的「首发」太感兴趣,技术未普及究其内外因,不是成本过高就是良品率过低,不然就是业界趋势不明朗。待一众竞品身先士卒教育了市场淬炼了真金,再伺机而动,一举提出低调打磨已久的解决方案,甚至不需要领先太多,只需要那么一点独特的边界优势,加上得法的营销策略,市场份额轻松收割,怎不比一个有名无实的首发来得美滋滋!

其二,「水桶原理」一度被用于解读包括 iPhone 在内的许多现象:水桶的装载量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iPhone 的成功正是因为它的平衡。曾经市场上涌现许多比 iPhone 续航久的、拍照强的、速度快的、甚至工业设计不遑多让的竞品,但在所有方面被作为审视和 PK 对象的,不是别人,正是 iPhone。它可能不是任一指标上永远最拔尖的选手,但它一直是最均衡全面的选手。更何况它在(缓慢但是逐步地)提高自己的短板。怕就怕,学霸还比你更努力。

其三,在真正具有致命性吸引力的关键功能,Apple 的产品和营销团队精准地抓住了市场的长远趋势和用户心理,比如 ID 信息储存在本地以保护隐私、比如基于结构光的拟我表情 Memoji、比如 Apple 全家桶连动的「接力」(Continuity)功能等,都是无法在短期内被超越的差异化功能。因此 iPhone 这只水桶,没有明显的短板,还有这样的明显「长板」。长板对于实用主义者来说或许不是决定性的购买动机,但对于帮助 Apple 维持领导地位、引导业界趋势发展、以及最基本地,展现研发实力和优雅解法背后的品位,是一种最直接的示威。

其四,Apple 这间公司确有另类之处:它的产品、广告、服务具有高出业界平均水准的美感、它喜欢设立一些特立独行的业界标准、它对系统的全面控制欲、它搞保密文化吊人胃口。特别是在产品的开发节奏上,得益于品牌的强势和现任 CEO 库克(Tim Cook)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它极其自我。近年来的 Apple 已经改善了许多被诟病之处,显得更亲和、更善于变通,然而在包括上述提到的种种方面,骄傲的 Apple 仍然我行我素。

我们接下来会更深入地谈到一些细节,来观察,作为全球市值最高(2020 年 8 月 31 日,超过 2.2 万亿美元)的公司,是愚蠢、守旧、自大,还是有一套自洽的设计逻辑。

Apple 现任 CEO 库克,图 / GETTY IMAGES

得其形不得其神

近年来随着用户量的快速增长和 Apple 本身态度的改善,批评 Apple 的声音变得更常见。平心而论,Apple 的工业设计和传播设计,仍然是业界标竿,乃至于一个爆款配件生出无数山寨高仿、或一个广告过不了多久就在各种屏幕上看到模仿痕迹浓烈的副本、音乐 app 社区里 Apple 的广告选曲下方一片评论「Apple 是被卖电子产品耽误的音乐公司」、它用户最多的核心产品 iPhone,14 年来被无数竞品对标、多少 PPT 发布会照着 Apple 的套路走一遭。如果说为什么总「差了点意思」,恐怕差就差在意识上,差在于对设计的理解上。模仿外型容易,知其所以然却不是一朝一夕。

由于前 CEO,Apple 的创始人和灵魂人物乔布斯对于设计的狂热和尊重,这一间打着他深远烙印的公司也消化并深刻理解了「设计是个系统工程」这一洞察。前设计长乔纳森 · 艾维(Jonathan Ive)在扁平化设计的 iOS 7 问世后的宣传片里有过一句总结「It’s about bringing order to complexity.(这是化繁复为秩序)」彼时他谈论的是拟物设计到扁平设计的内在动因,其实这也是设计的终极追求。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简化版表述,但对于要建立秩序、设定长期的发展路线图,以及打磨愉悦的用户体验,要做的不仅是少与多这两个维度上的取舍,而要均衡考察更多要素 —— 对于一间拥有全球 137,000 名员工(2019)和年营业额 2601.74 亿美元(2019)的庞大企业,这不是一件能用一句话概括的易事。

iOS 14 的升级重点介绍,图 / APPLE

Apple 的产品线凌乱了吗?

上世纪 90 年代乔布斯「王者归来」怒砍产品线的故事已经传遍大江南北,每每在人们怀念其决断力和删繁就简的产品美学追求时就要祭出膜拜一番。国内不少公司的 CEO 和产品经理都是他的精神学生。库克虽然更为人熟知的刀法用在去库存和产品差异化上,其实在产品的取舍上,库克(或其治下的产品团队)的决断力并不比乔布斯差。

试举几例库克时代雷厉风行之大变局:3.5 mm 耳机口说砍就砍,AirPods 横空出世填补空白,一举成为最赚钱的配件;设计典范 MagSafe(磁吸式充电接口)也为 Type-c 接口让路,毅然自废武功退出江湖;说好的 AirPower 因为达不到公司的出货标准,就算官宣打脸也要砍掉重练;今年借环保之辞取消了自带充电器,既赚得了面子又省下了里子,精简了包装还能卖一波无线快充配件……

MagSafe 的名字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图 / APPLE

现在 Apple 的产品线看似变得臃肿了起来,实则不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更新的周期被拉长了,一项关键的创新功能从头部产品下放到所有产品线的时间拉长了(比如 ProMotion 高刷屏在 iPhone 上千呼万唤不出来,比如 Face ID 出了三年了仍然是 Pro 系 iPad 独享),新款暂且没有更能打的大创新,而旧款还有剩余价值,为了放大锚定效应,保持新旧款差异化,这样自然就使得同时在售的产品线变得不那么清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的选择困难症,但同时是 Apple 细分市场切割得精准、且市场竞争不充分的体现(因为竞争对手也疲态尽显)。

「发布会刚开完明年的传闻就开始了」固然是事实,坊间也有不少中外消息人士以爆料 iPhone 为职业。其实 iPhone 更新的策略还是比较容易预测的。可预测性源自 Apple 对某种文字规整的洁癖、有规律的更新周期、较透明的全球供应链动向,和审慎的命名体系。这些特征也体现在 iPad 或 Apple Watch 上,但在拥有年度更新压力的 iPhone 上显得更为明显(Apple 无法像 iPad 和 Watch 那样完全自主控制 iPhone 的发布节奏,原因是在前二者的品类上几乎没有像样的对手)。

Apple 的更新节奏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梅花间竹式(Tick-Tock)更新,即一年大更新、一年小更新,这种规律在 iPhone X 出现以后周期拉长为三年,但基本模式不变。将 Plus 看作大屏版本不作为独立机型,每年的 iPhone 发布从原来长期稳定在「每年一新款、前两年退居次新款和入门款」的策略,改为「每年两新款、保留去年次新款、用 SE 入门款长期扫尾」的策略。

由上表可以看出,2017 年的 iPhone 官方产品线(不等同于在售产品)因为 8 和 X 的同时推出而出现了为期三年的转型阵痛期,2018-2020 年都是产品线调整时期。许多媒体说今年一口气推出 4 款新 iPhone,消费者挑选很凌乱。但我们仔细分析参数可以发现:2017 年的 X 在 2018 年拆分出了 XR 和 XS,2019 年在 XR 和 XS 中间过渡产生出一个 11,目的是推高 Pro 版本的空间。今年的 12 和 12 Pro 分别继承了 11 和 11 Pro,Max 机型作为 Pro 的大屏版,类似 Plus 时期,不作为独立机型考虑。所谓的 12 mini,仔细一看,原来是沿袭 8 Plus 屏幕尺寸的后代,也就是和去年推出的 SE2 分别消化 8 和 8 Plus 的剩余需求。

2014-2016 这三年消灭了小屏,小屏的剩余需求交给 SE 来扫尾;接下来 2017-2019 这三年消灭了非全面屏,剩余需求交给 SE2 来扫尾;喜欢小屏又要全面屏的就交棒给 12 mini,而 12 mini 就是坊间传闻的 SE2 Plus 或者 SE3 —— 其实是非常整齐有节奏的,并无自乱阵脚的迹象。

明年的策略如果延续,可想而知将会是按部就班地升级 12 和 12 Pro(Max),推出全新 13 + 13 Pro(Max),不再会有其他机型,调整期结束,回归「3 档」逻辑。

因此,当我们觉得某一个产品线出现了臃肿或混乱迹象,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正处在「新旧世代交替」的阶段,过 1-2 年就会回归清晰,并不一定代表 Apple 对这条线的扩张失去了理智。

在没有明显年度周期的产品线,性能的设定也沿这样的路径前行:

Apple 开发的许多接口和标准的迭代也是同理:

这样的「毛虫型前进」或「大周期更新」,导致了产品路线图令人又爱又恨的一个特质:很多的时间产品都处在「半成熟期」,或者说始终没有一段「稳定红利期」或者很短。特征是在一半周期里被市场追赶,另一半周期里超越了时代

「大周期更新」,这是理解 Apple 拥趸和唱衰者同样重要的一个因素。

Apple 的生态系统,图 / APPLE

iPhone 越来越妥协?

持有量和新增用户逐年上涨,被放在显微镜下苛刻检视的 iPhone,似乎越来越面对众口难调的窘境。许多人认为以前那个事事龟毛却可以引发惊叹的神奇 Apple 随着乔布斯逝去了,现在的 Apple 光环不再,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妥协,或者减法技能点在了阉割功能上 —— 后者当然包括了有意为之的部分,否则细分市场要如何打,如何降低尝新门槛,又如何利用锚定效应来提升客单价呢?

无论是在乔布斯 + 艾维时代声称「从不做市场调查」的作派,还是惊喜不足、稳定迭代的现在,在产品开发周期上 Apple 自己说了算、不被市场带节奏的基本调性没有改变。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上,这种不紧不慢的风格持续多年,是谁给的 Apple 勇气?最核心的无疑还是对供应链的掌控度和品牌黏性。更重要的是,在另一些情况下,「是否要向市场妥协」可能是个伪命题! ——

早在 iPod 时期就令果粉怨念直到 iPhone 时代都没有等到的 FM 收音机(仅 Nano 5-7 有)[作者已勘误] —— 因为它的兴趣在未来的数字流媒体上(后来有了 Podcast 和 Apple Music);每年必炒的 Lightning 接口改换 Type-c 传闻很可能永远不会成真 —— 因为在 iCloud、AirPods 和 MagSafe 无线充电联合布局多年的绞杀之下,当数据传输、音频传输和充电三大核心问题搞定,无接口 iPhone(「一块玻璃」)的未来已经隐约可见,再像 iPhone 5 那样兴师动众地改一次接口、再续命一波配件市场已意义不大;第一代 Apple Pencil 令人尴尬的充电方式其实到了 iPad Pro 重新开模为直角边、为二代 Pencil 吸附无线充电扫清了障碍之后,也变成了一个自行解决的问题。

第一代 Pencil 的充电姿势已成往事,图 / MACEXPERTGUIDE

看,这里有个重要洞察:我们发现 Apple「不做一件事」或者「不好好做一件事」,并不一定是它不够走心,也可能是因为它在权衡以后,选择在「大周期」里忍受暂时的不趁手(以及市场恶评),这个成本在它适时推出更完善的解决方案以后就会迅速化解,而不是产生新的向下兼容的长尾负担

另一种「妥协」来自近期无法突破的物理限制和技术天花板,即使是 Apple 也不得不正视现实,与不完美的设计长期共存:iPhone 背后刺眼的白色天线基带,在 6 和 6s 两代上受尽批评,7 系列天线减少了一半,再到 8 系列更换到玻璃背板才彻底解决;为了保证镜头成像质量,凸起的摄像头硬是快十年了没有拍平;集成了 Face ID 的「浏海」区也在年年风传取消 / 缩小,却年年跳票。

三年前的浏海还能再战一年,图 / APPLE

对全面屏时代的用户来说,这块「浏海屏」是个心结。其实从 Apple 为 X 系列以后的 iPhone 设置了带浏海的缩略图,完全不避讳(甚至将计就计当作 iPhone 的识别度符号),就不难想见这一设计语言将持续数年 —— 果然浏海屏在 Xs、11、12 三代上继续被完整继承下来;倒有较为可靠的消息透露在 2021 年 iPhone 设计上这个浏海会在高度上缩短,多少退出一点对屏幕的侵占。

Apple 的神话仍然在继续,但是它也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用乔布斯的逝世作为标志点是可行的理解方式之一。库克对 Apple 有极深的理解和极准确的判断,但他有一套不一样的哲学。这就使得产品的逻辑从乔布斯时期「一出世就风华正茂」变成现在的「和用户共同成长」。

前者以严厉的研发,孤注一掷的投入和不近人情的苛刻打磨出高出市场预期好几代的、具有所谓「现实扭曲力场」的产品,后者用务实的刀法牺牲一部分功能或美学,打造不完美但具有持续性的产品,只需比市场高出一定水准即可(甚至高出太多是一种不经济,一种对品牌溢价的挥霍),这可被称为 Apple 的「新常态」

低烈度纵火

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该有的「尾大不掉」在 Apple 这里不明显,动不动颠覆行业的气质和不间断的危机意识倒让它更像是一间初创企业。

如果将要被动应战危机,不如先主动引爆危机。至少这样的危机是可控的。体现在产品上,Apple 总能在标志性产品被市场彻底抛弃之前,已然找到下一款标志性产品。先有 iPhone 让 iPod 退场,后有各种 iPad 左右手互搏。继而大号的 iPhone 打败了 iPad mini。曾经是乔布斯让两个团队内部斗狠竞争,现在是几手准备,谁能打谁上 C 位。这种「狠起来连自己人都打的精神」使得 Apple 一直处于「革命者」先发制人、以攻为守的优势地位。革命可以,但也只有自己革自己的命。

Apple Pencil 问世的时候,许多人戏言嫌弃「手写笔」的乔布斯棺材板要压不住了。这么说来,库克的「忤逆」之举还少吗?他违背了乔布斯单手操作的初衷,将 iPhone 从 4 英寸一路做到 6.5 英寸,同时,又坚持推出小号的 iPad mini。手写笔不好用,那就用 Apple Pencil 重新定义它(拥有压感和无线充电、低延时高颜值的 Pencil 和当年的电容手写笔是一回事吗?);中国市场不是对双卡双待耿耿于怀吗?特供给你。市场于是热烈地拥抱了它们,让 Apple 的市值一路上涨。

「不惜发动核战争夷平 Android 系统!」是乔布斯未竟的遗愿怒吼。而「把朋友变得多多的,把敌人变得少少的。一起赚钱不香吗?」是他实用主义的继任者之哲学。如果自打脸是对的,那么就自打脸,别跟市场(钱)过不去。(其实乔布斯也有大量食言前科,比如推出了带视频播放的 iPod,比如在推出 iBooks 之前宣称对电子书市场不感兴趣。)

此处应有乔布斯死忠粉的感慨:当初老乔对库克的临终托付:「做你觉得对的事,别管我怎么想」终究也在他神一般的意料之中。连证明自己错了,都有先见之明。没毛病。

库克和乔布斯于 2010 年出席总部发布会,图 / REUTERS

说句题外话,被讥讽为智商税的黄金版 Apple Watch Edition 是打脸吗?从巴宝莉(Burberry)挖来的前零售主管安吉拉 · 阿伦茨(Angela Ahrendts)在 Apple 那五年的时尚奢侈品路线是一段弯路吗?许多评论认为 Apple 在迈向奢侈品化的过程中受挫,其实并不然。她只是协助 Apple 在适当的阶段完成了适当的历史使命。Apple Watch Edition 树立了高端品牌、高溢价的标竿,帮助 Apple Watch 在一个全新的品类中立足,拥有了足够的议价权;同时赚足了眼球,全程热议的话题流量,怎么算也不亏。现在 Apple Watch 成功转型主打健身和健康,安吉拉的前哨战功不可没。

在智能手机市场遇到增量瓶颈的当下,Apple 葫芦里卖的下一个搅局产品会是什么?近的有可折叠手持设备,布局物联网的 AirTag,远的有 Apple Car 和 Apple Glass 等市场多年的憧憬……依然充满想像空间。

Apple Car 概念图,图 / Aristomenis Tsirbas

Wallet 为例看 Apple 布局思路

再严厉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 iPhone 的成功秘诀在于 iOS 生态圈,以及和所谓「Apple 全家桶」之间更大生态圈的连动效应。前面我们探讨了 Apple 将「设计」贯彻在产品路线图系统里的种种作为,我们还遗漏了一点,或许有些玄学:是耐心

无论是从丑态百出到逐渐独当一面的自有地图服务 Apple Map,还是从惊艳出场到逐渐落后再到重新赋能的智能助手 Siri,再到每一次屏幕分辨率调整的同时审慎控制碎片化,还有近年风头正劲的 Apple Pay 移动支付……Apple 现如今引以为荣的成就,无不经过了漫长的深谋远虑,绝非一蹴而就。我们姑且以「钱包」(Wallet)这个 iOS 系统自带 app 为例,看看 Apple 是怎样在群雄逐鹿的移动支付市场上步步为营实现布局的。

 

 

对于许多新用户来说,Apple Pay( Apple 支付)这个品牌远比 Wallet 来得知名。这并不是他们的错或 Apple 宣传不力的结果,恰恰相反,这是 Apple「无感设计」的典型证明。依靠系统层面的深度绑定,NFC 芯片硬件,结合便利的唤起方式,成为即用即走的典范。许多用户并不需要打开 Wallet,却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以及手势,使用 Wallet 集成的功能。这也是 Wallet(作为一个 app)的存在感弱化的原因,却正是全力开发机器学习(尤其体现在 Siri 和最近推出的智能堆叠小组件上)的 Apple 想看到的结果。

而 Wallet,在前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教育市场和筹备支付服务的角色。在后期,又成为 Apple Pay 的集成中心。

2012 年 6 月 11 日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 Apple 发布了一款叫 Passbook 的 app,并预告跟随 9 月 19 日 iOS 6 更新,用户可添加登机卡、优惠券、门票和各种电子票据。而通过配套的 PassKit API,票证可实现实时更新。当时被市场看到的是,更多是一众第三方票证聚合 app 备受打击的情景,并未意识到这对 Apple 来说仅仅是个前哨战

iOS 6 上的 Passbook,图 / THEVERGE

2014 年 Apple Pay 在发布一个多月后的 10 月 20 日于美国首先启用,随即从当年的 iOS 8.1 更新开始,Passbook 开始支持添加银行卡、信用卡和商家预付卡及会员卡。

次年,随着 iOS 9 在 9 月 16 日释出,「卧底」了三年多的 Passbook 露出了它的真面目并被正名为「Wallet」(钱包),正式宣告由不起眼的「卡包」过渡为移动支付平台,并为用户习惯培养成熟和安全支付被验证的数年后、Apple 发行信用卡正式涉足金融业,埋下了另一个伏笔。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Apple 表现出了无比的耐心,手上可没歇着。Apple Pay 启用时可支持的设备其实只有当年刚刚发布的 iPhone 6 和 6 Plus(以及当年发布的 iPad Air 2 和 mini 3),支持国家也只有美国孑然一身。不意外地从英联邦国家开始发力,2015 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者加入,产品线则加入 iPhone 6s 和 6s Plus。2016 年成功加入中国大陆这块移动支付大蛋糕的争夺,并在年底覆盖到了 13 个新国家和地区,产品线增加了 iPhone SE 和 7 系列;2017 再增加 12 个国家和地区,2018 年拿下 7 个国家和地区,2019 年则爆发式拿下 24 个,2020 年疫情的背景下截至本文成文(10 月中)也有增加两个国家。

至此,Apple Pay 已经悄悄拓展到在 62 个国家地区提供全部或部分服务。数年间,宣传广告和贴着「支持 Apple Pay」的商户贴纸,几乎每一次特别活动(Apple Special Event)上对其持续的背书,以及一系列基于 Apple Pay 的新服务逐年更新上线(对各地交通卡的适配、网页端支付 Apple Pay on the Web、自有信用卡服务 Apple Card,等等),凭藉顺滑的体验和隐私性,即便是有市占率的先天不利,Apple Pay 也逐渐成长为移动支付大战硝烟里一支瞩目的势力。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 2014 年底,市场不看好 Apple Pay 有足够的理由:区区一个国家、两款手机和两款平板设备支持,以及 iOS 系统「封闭」的原罪;但在仅仅 17 个月以后,情况有了决定性的逆转:2016 年初的 iPhone 产品线已经全线支持 Apple Pay;次年初以后所有 iPad 已全部支持。更何况,当年 iPhone 6 系列本身已经相当能打,除了美国是 Apple 的大本营之外,得利于 6 系列第一次将机身屏幕面积大幅增加,因此成为史上销量爆发的一代 iPhone(支援 Apple Pay 反过来成为一个卖点),奠定了足够的设备基础。另一项重要支援来自 2015 年开售并至今继续蓬勃发展的 Apple Watch 系列,同样全部支持 Apple Pay。

到了 2019 年 3 月,Apple Pay 又获得一项极其重要的服务加持,与高盛和万事达结算系统合作推出的 Apple Card。同时 Apple 加大了对在 iOS 系统下「隐私」「安全」两大痛点的宣传以作为对其封闭系统批评的重要回应。这么一来,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用 Apple Pay 直接入闸对扫码 app 造成竞争,图 / APPLE

让我们把目光再回溯到 2012 年 Passbook 出世的时候。如果说 Passbook 在软件上为之后的一系列蜕变埋下了伏笔,2012 年的另一条不那么起眼的新闻则显示 Apple 在硬件上铺平了道路:Apple 在 7 月作价 3.56 亿美元静静收购了指纹感应器制造商 AuthenTec。

这笔在 Apple 抠门的收购史上不算便宜的交易被证明是物超所值的:iPhone 在 2013 年的 5s 系列开始在主键(Home)集成指纹触控(Touch ID),当时在业界引领了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是的,在距今区区 7 年前的 2013 年,美国《纽约》杂志还刊登了认为指纹识别不会被消费者所接受的文章)。经过一年的用户教育与全球范围的大面积应用测试(当时最多的使用场景是解锁手机),方才审慎地赋予它更高级的权限 —— 支付。配合 iPhone 6 系列推出的 Apple Pay 变得水到渠成。

尽管从 iPhone X 开始 Apple 的安全策略开始转向为人脸识别(Face ID),今年新推出的 iPad Air 4 上还魂的侧键 Touch ID 还在利用着 AuthenTec 的遗产。

Touch ID 在 iPad Air 4 上焕发第二春,图 / APPLE

Apple Pay 之所以会和 iPhone 6 一起推出,还有一项硬件上的重要配合,就是机型重新开模。

与 6 系列开启的「超级周期」不同,对于 iOS 生态系统来说,iPhone 5 才是革命性的一代,源自它一口气改变了四项重要的设计语言:屏幕尺寸和长宽比第一次改变(软件开发者的阵痛)、引入 Lightning 接口取代 30-pin(配件商的阵痛)、引入 Nano SIM 卡取代 Micro SIM 卡(电信运营商的阵痛),除此还有 —— 耳机开孔从顶部移到底部(用户习惯的阵痛)。这种种不近人情,Apple 似乎一口气把所有人都得罪了,这里列举的每一项都曾经面对了大量的质疑、讨论甚至讥讽(数年后再看,这些就像取消光驱和停止 Flash 支持一样,又成了某种前瞻性)。

iPhone 5 移动了耳机孔位置并更换了接口,图 / SLASHGEAR

5 系将耳机开孔从顶部移除,而随着机身的放大,6 系顺理成章地将最后占据顶部的关机键移到了侧边,这两代变更为 NFC 近场通讯芯片腾挪了机身顶部的空间。机身顶部终于成为 NFC 的御用位置直至今日。我们见到过其他厂商使用机身其他部位放置 NFC 感应区域,但市场验证,利用顶部进行是符合直觉的。

我们如今看到 Apple Pay 市场这块蛋糕不是一夜之间切下来的。Visa 公司几百位工程师开发了数年的「令牌」(Token)系统;Visa 和 MasterCard 共同改造了全美的 POS 机支付系统;Apple 持续数年收购了数间初创企业;NFC 芯片和集成其中的安全验证硬件 Secure Element 准备就绪;人机交互介面(AuthenTec 技术让标志性 Home 键升级为 Touch ID)和软件界面 Passbook 全都各就各位,才一击成功。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Apple Pay 每年为 Apple 带来超过十亿美元收入(伯恩斯坦报告),而预计到 2022 年,Apple Pay 的交易额将达到 1900 亿美元(摩根士丹利报告)。

结语

iPhone 的故事,之所以常被冠以「传奇」之名,这称呼里蕴藏的除了褒扬,恐怕也有几分将过程归功为命运和造化的意思。确实,天时地利人和的节奏是被 Apple 踩到了点上。但公允地说一句,更多地应该归结在这家公司的上下,对「设计」作为商业、「设计」作为系统工程的理解。这种认识,就像乔布斯有名的「艺术和商业的十字路口」发言一样,在一间如此庞大公司里渗透着,非一日之功,也非首席设计长艾维退休与否所能左右,更非只按「高刷屏有无、浏海屏大小」论英雄。当所有公司言必称生态,谁愿意为十年之后的树荫播种,谁在黑暗里屏息凝神等待着振臂一呼?

iPhone 的故事,图 / YOUTUBE

有句话说,你需要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谨将此文献给伟大的设计者们。

It’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Steve Jobs

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外形和观感。设计是设计它的运作之道。- 史蒂夫 · 乔布斯

 

18 Dec 06:37

用 Power Automate 搭建信息查询系统

by 沉默的老虎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背景

疫情期间,各大平台的表单系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要收集公司员工的旅行信息,收集小区住户的身体状况信息等等。以往需要几天且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工作,在表单表单系统的帮助下,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简单快捷。

但表单系统仍有一个不足,它的信息流是单向的。也就是说,信息只能从表单填写者流向信息收集者,而如果要实现让信息从发布方流向信息获取方,目前市面上的表单系统就无能为力了。虽然微信公众号甚至自建网站也可以实现信息的分发,但这种系统一般只能实现信息的无差别发布,即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发布的信息,而且大家看到的信息都是一样的,如果要实现信息的精确发布,即某个人只能看到某条数据,构建成本就会大大增加,而且需要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

但事实上这种需求还是挺常见的,比如你是一个社团的负责人,有很多人想加入这个社团,你让大家填写表单来申请加入。于是接下来你可能会经常收到申请人的电话、邮件、IM 消息来询问他的申请到了什么步骤,是否有进展,有没有通过。你只能不厌其烦地去查看每个人的申请进度,然后一一回复,或者干脆不理他们。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为此我试用了市面上常见的一些云端办公系统,如腾讯文档、WPS、Google docs 等,但这些产品似乎都没有提供什么好的解决方案,或者需要购买「企业版」授权才能使用。不过就在我将要放弃的时候,我发现了微软 Microsoft 365 订阅中的一项服务 Power Automate。Power Automate 是一项在线流程自动化服务,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其实市面上也有其他类似的服务,比如比较知名的 IFTTT。关于 Power Automate 的介绍,大家可以参考这里:

https://docs.microsoft.com/zh-cn/power-automate/getting-started

简单点说,我们就是用 Power Automate 来创建一个自动化的工作流,当有人希望查询一些信息的时候,通过某种方式触发这个工作流并提交想要查询的关键字,工作流引擎收到查询请求之后,根据配置的流程规则,用关键字在指定的数据集合里面找到相关数据,然后再以某种方式把查询到的数据返回给想要查询信息的人。

让我们开始吧。

前提

这里就让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当有人提交某种申请之后,我们会用一个 Excel 表格来记录这些人的申请进度,然后让申请人通过发邮件的方式来查询他自己的申请进度。而且我们希望每个人都不会看到其他人的申请信息,以免信息泄露造成麻烦。

首先你需要一个 Microsoft 账号,然后用这个账号购买一份 Microsoft 365 订阅,你只需要购买个人版或和其他人一起合买家庭版就行,这样成本最低,可能一年只要几十块钱。然后就可以用这个账号开始下面的步骤了。

创建数据集

既然是查询数据,那么自然需要一个数据集合用来查询搜索,Power Automate 支持各种类型的数据,比如各种数据库系统,但既然我们希望这套查询系统能尽可能的简单,那么用 Excel online 来作为数据集显然就是最简单又最节省成本的选择了。

打开 onedrive,在任意一个目录下新建一个 Excel 文件,暂时就取名叫 database 吧

然后在这个 Excel 文件中填入我们一会儿用来查询的数据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给每一列数据提供一个名称,如上图中的 Name、Email、Status。然后选中这个数据区域,并在插入菜单中选择插入「表格」

这时系统会给出提示,点击「确定」

然后你就会看到表格变成了这个样子

「插入表格」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 Power Automate 后续对数据进行的查询也是基于 Excel 中的「表格」进行的,所以这里如果只是填入了数据,而没有把数据区域转换成「表格」的话,后面就会发现找不到任何表格,也就无法进行查询了。

到这里,我们的数据集就制作完成了,接下来我们就用一个自动化工作流在这个数据集中查询指定的数据。你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具体需求来设置你自己的表格内容。

配置工作流

我们的查询工作流大概可以分为 4 步:触发 -> 取数 -> 筛选 -> 反馈。

「触发」就是说使用这个查询系统的用户,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工作流开始运行,比如在我们这个例子中,我们将会用邮件作为查询的手段,即用户通过给指定邮箱地址发一封 Email 来进行数据的查询。

「取数」就是把我们前面建好的数据表的内容读取到工作流中。

「筛选」就是我们的工作流在收到触发条件后,根据用户的查询要求在前面读取的数据表中搜索满足条件的数据。

「反馈」就是工作流在上一步中找到了用户需要的数据之后,通过某种方式反馈给用户,让用户指定查询的结果。这里我们既然选择了用邮件来触发查询,那么用回复邮件的方式将查询结果反馈给用户就是最简单自然的选择了。

创建工作流

我们访问 https://asia.flow.microsoft.com/zh-cn/ 打开 Power Automate 的主页,并选择左侧的「创建」菜单

然后在界面中选择第一项「自动化云端流」

在弹出的提示框中,先给我们的工作流起一个好记的名字,比如「search」。然后在流触发器搜索框中搜索「outlook.com」,并选择结果中的「如果有新电子邮件到达(Outlook.com)」并点击下面的「创建」按钮。

这时,我们的工作流就建好了,同时还选择了邮件作为工作流的触发条件。下面就开始对工作流进行具体的配置。

配置触发器

首先,虽然我们已经选择了「如果有新电子邮件到达」作为工作流的触发器,但这时触发器的配置还相对简单,我们可以给触发器添加更多的选项来优化触发的逻辑。比如首先我们可以选择指定的文件夹作为触发的条件,这里我们选择是「收件箱」,也许你的邮箱账号里面有多个文件夹,你也可以指定别的文件夹作为触发条件,这样只有发送到指定文件夹的邮件才有可能触发我们的工作流。

也许这个邮箱除了会收到查询的邮件,还会收到其他邮件,显然我们得把邮件过滤一下,不能任何邮件都触发查询的动作。我们点击「显示高级选项」,在「主题筛选器」中填入「check-status」,这样只有在收到的邮件的主题中出现「check-status」这个关键字,工作流才会被触发。

这样,触发器就配置好了。对于邮箱系统比较熟悉的朋友可能已经想到了一个更灵活的手段来配置触发条件,那就是和邮箱里的一些收件规则搭配起来使用。你可以在邮箱系统中配置详细的规则来把一些特定的邮件转入特定的文件夹,再把触发器配置为这个特定文件夹收到的邮件才会触发工作流,这样配置可以更细致灵活。

配置数据源

收到邮件,工作流被触发之后,就要开始筛选数据了,但筛选之前得先把被筛选的数据都拿到才能进行筛选。我们点击上面的「 + 新步骤」按钮,就会看到下图的界面。这个界面是用来选择我们接下来要进行的操作的,所以首先我们要在这里拿到被查询的数据,也就是前面那个 Excel 文件中的表。于是我们在搜索框中输入「列出表中存在的行」,并选择「列出表中存在的行(Excel Online OneDrive)。因为我这里用的是家庭版 Office 365 账号,所以要选择 OneDrive 版本。

然后我们选择好文件和表,这里的表就是前面特意提醒大家要插入的那个表,如果前面没有进行插入表的动作,这里就找不到任何表了。

选择好数据源之后,我们再添加一个新步骤,对数据进行筛选,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配置数据筛选

添加新步骤之后,我们在搜索框中搜索「筛选」并选择「筛选数组」。这里所谓「数组」其实就是「数据组」的意思,或者说是一个包含一组数据的列表。比如我们前面拿到的数据是一个表中的所有行,那么每一行也就是一项数据,这些行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包含一组数据的列表」了。我们就是要在这个列表中进行数据的筛选,找到符合我们要求的数据。

筛选器配置界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选择要筛选的数据,这里我们在点击输入框之后可以看到弹出一个小窗,在小窗中选择「value」。这里的 value 其实指的就是前面「列出表中存在的行」那一步所拿到的所有数据。

下半部分就是筛选条件了。我们希望直接通过 Name 字段来筛选,也就是上面那个表中的所有行中,Name 栏位的值满足要求的才是我们想要的数据,所以现在条件的第一个输入框中选择「Name」。

中间的下拉选项是匹配条件,我们就选「等于」。右边就要填写查询的用户给我们的条件了,也就是邮件主题中的后半部分。

我们之前规定查询邮件的主题是「check-status-xxxx」的格式,那么这里我们就要把主题中的「xxxx」部分的内容取出来,才能和 Name 栏位的值进行对比。这里就要用到表达式了,所谓表达式其实就是一个数据处理工具,简单理解为,你把一些数据给这个工具,这个工具会按照你配置的规则对数据进行加工并返回给你。

比如这里我们系统这个工具把邮件主题中的「xxxx」部分给我们,于是我们在表达式中用到了 substring 这个函数,这个函数可以返回一个字符串的一部分。

关于表达式中的函数可以参考这个文档:https://docs.microsoft.com/zh-cn/azure/logic-apps/workflow-definition-language-functions-reference

选择 substring 函数,然后把光标放到函数后面的一对括号中间,并选择「主题」,这样就算是把「主题」传递给 substring 函数了。

但是 substring 光知道原始内容还不够,他还要知道你想截取原始内容的哪一部分,所以我们还要告诉他从哪里开始截取,也就是 startIndex 是多少。

「check-status-xxxx」这段内容前面的「check-status-」一共有 13 个字符,所以我们是从 13 之后开始截取的,所以 startIndex 就是 13,最后一个 length 参数是指你想从 startIndex 开始截取多长的内容,这里我们希望截取 startIndex 之后的所有内容,所以 length 不用填了。

完整的表达是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substring(triggerOutputs()?['body/Subject'],13)

 

点击「确定」按钮

你还可以用高级模式查看完整的条件表达式

到这里,我们的数据筛选过程就配置完成了。接下来就要把这些筛选好的数据反馈给查询的用户了。

配置反馈

前面我们已经通过筛选拿到了用户要查询的数据,接下来就是把筛选出来的数据反馈给发起查询的用户了。

首先我们了解到,前面对数据进行筛选之后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单一的数据,而是一个「数组」,也就是一个包含一组数据的列表。为什么呢?因为符合前面筛选条件的数据可能是有多条的,假如表中有两条数据的 Name 都是「张三」,那么当用户查询张三的数据的时候,就会筛选出两条数据了。

还是和之前一样,先添加一个新步骤,然后在窗口中选择「控件」。

接着选择「应用到每一个」,意思就是说对前面筛选结果的每一条内容进行处理。

在「应用到每一个」的配置界面中选择「正文」

然后点击「添加操作」

搜索「outlook.com」,并选择「答复电子邮件」。

上面这段配置的意思就是,针对前面查询到的每一条数据,都给用户发一封答复邮件。

下面来配置邮件的具体内容。先在「消息 ID」中选择弹框中的「消息 ID」。

然后在邮件的正文配置中,我们要再次用到表达式。因为查询到的数据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用一种叫做 JSON 的数据格式进行描述的,虽然里面包含了这条数据的内容,但如果直接回复给用户,可能阅读起来并不是很友好。所以这里要对筛选出的 JSON 数据进行一些处理。

我们这里只希望把查询到的数据的 Status 栏位的值返回给用户,于是用到 item 函数,这个函数会返回当前的这一条数据,而不是前面说的一个数组。

然后我们要把当前这条数据的 Status 栏位的值取出来,所以我们的表达式写成下面这样

item()?['Status']

 

点击「确定」按钮。

到这里,工作流就配置完成了,可以在界面中比较直观地看到整个工作流的内容:触发 -> 取数据 -> 筛选 -> 反馈。

测试

工作流都配置好了,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它真的可以正常运行呢?

点击上图界面右上角的「测试」按钮并选择「保存与测试」

接下来我们就自己模拟以为查询数据的用户,给这个账号的邮箱发一封 Email。

很快我们就收到回复的邮件啦 ^_^

扩展

你可能会疑虑,如果有人冒充我给系统发了邮件,他岂不就可以知道我的申请状态信息了?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在数据筛选的步骤中添加一个条件,比如要求发件人的邮箱地址要和表中「Email」栏位的值相同,这样就只能用指定的邮箱才能查询到对应的信息了。

再如,如果我们要搭建的信息查询系统中,经常会查到多条数据,那么每条数据都回复一封邮件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这时我们就可以去掉「应用到每一个」步骤,直接使用邮件回复,并适当配置邮件的内容,让邮件的正文能列出所有搜索到的数据。

这里我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

通过这套工作流,你可以非常简单快速地搭建一个信息查询系统,满足一些简单的小需求。从而解放自己的生产力,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变得更加高效。同时,哪怕你之前对 Power Automate 完全不了解,只要你按照上述的步骤操作一遍,你也一定会发现,Power Automate 的功能其实非常强大,我们今天演示的其实只是它最入门的一种用法。如果你能更深入的研究 Power Automate 的其他用法,相信你还会有更多收获。届时也期待你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果。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

15 Dec 03:33

App +1|在线写作工具的「另类」选择——Dropbox Paper

by 路尼克

早在 2017 年,老牌网盘服务 Dropbox 就推出了在线写作工具 Dropbox Paper。但直到今天,这款产品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在 Dropbox 推出之初我就尝试过它,但由于功能简陋,运行也不稳定,我试过几次之后就放弃了。但最近和同事寻找在线协作工具时我惊奇地发现,如今的 Dropbox Paper 功能已经非常完善且全面,写作体验也很舒适。几次写稿之后,它已经成为我的主力写作工具之一。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带你看看 Dropbox Paper 的功能和亮点,如果你也在为选择衬手的写作工具而头疼,希望 Dropbox Paper 给你多一分选择。

为什么选择 Dropbox Paper?

市面上的优秀的写作工具已不算少,具备在线协作能力的产品也很多,为什么要选择 Dropbox Paper 呢?根据我的使用体验,我想给出三个原因——

作为写作工具,Dropbox Paper 的基本功能很完备

Dropbox 在文本编辑上的能力已经相当完备(具体功能会在下文提及),并且融合当下流行的模块化元素,纯文本的部分使用 markdown 语言,富媒体则可以插入影片、日历、待办事项、网盘附件等内容。此外,Dropbox 在视觉设计上非常简洁,排版也很舒适,虽然没有针对 CJK 做针对性优化,但使用中文写作依然美观。

Dropbox Paper 的基本介面

作为跨平台服务,Dropbox Paper 可以多平台无缝同步

作为一名同时在使用 Windows、macOS、iOS 和 Android 设备的「真·多平台」用户,「随时在我正在使用的设备上查看和编辑文档」一直是我头疼的问题。Dropbox Paper 的在线写作属性决定了其文档同步可以不受平台限制,在任意浏览器中都能访问和编辑文稿。不仅如此,Dropbox Paper 目前已经推出了 iOS 和 Android 版客户端,桌面端也在测试中,覆盖的场景已经足够全面。

作为云服务,Dropbox Paper 拥有不错的协作能力

除了个人写作的功能已经完善好用之外,Dropbox Paper 在多人协作上的能力也值得赞赏。特别是其标注和评论功能中融入了不少小细节和小设计,可以让在线协作写稿更加轻松。

Dropbox Paper 功能介绍

简洁舒适的编辑器

Dropbox Paper 的整体设计非常简洁,所有功能和布局都很直观,特别是对于经常使用各类文字编辑器的用户来说,大部分功能一眼看去就能猜到用法,无需查看帮助。

和大部分同类产品一样,Dropbox Paper 的编辑器也将 markdown 作为基本书写语言。和我用过的其它在线写作工具相比,Dropbox Paper 支持的 markdown 语法其实不算多,标题层级也最多到 4 层,没有太大优势,不过也足够完成日常写作。

Dropbox Paper 目前支持的 markdown 语法,从基础的标题到高阶的 LATEX 都有

Dropbox Paper 的功能菜单的排布很合理——主工具栏悬浮在窗口下方,你可以随时点选并插入对应文本模块,如照片、附件、To-do 列表等;文字工具栏则随划选文字而出现,可以针对某行文字进行标注、评论、插入链接等。不仅如此,Dropbox Paper 还为常用的模块和编辑功能提供了完备的快捷指令,其中包含文字命令和键盘快捷键,便于你在文中快速插入模块或修改文字样式。

Dropbox Paper 同时支持键盘快捷键和文字指令

就我的实际体验来说,Dropbox Paper 采用的工具栏底部悬浮方案要好过同类产品将工具栏放在顶部的方式,在实际写作中,光标和鼠标指针大部分时间都位于萤幕的中下部分,挪动到底部的距离更短,也更符合直觉。

Dropbox Paper 里的两种工具栏,分别位于文档下方(左)和对应字符处

另外,如果你在文中插入了 To-do 列表,Dropbox 还专门设置了 To-do 看板,帮你查阅全网涉及的待办事项,便于你宏观把控全文提及的目标和日程。

只要文档里插入了 To-do 模块,Dropbox Paper 就会自动生成「Things to do」

Dropbox Paper 插入多媒体的功能也很好用。作为 Dropbox 旗下产品,Dropbox Paper 首先对插入自家网盘附件的支持度很高,点击对应按钮就能直接在文档中加入一个 Dropbox 模块,并可以自由选择网盘里的任何内容。

插入 Dropbox 网盘附件

在此基础上,Dropbox Paper 并没有狭隘地限定附件必须通过 Dropbox 上传,而是接入了大量的第三方服务,其中还包含 Google Drive。我日常使用最高频的是插入 Unsplash 平台的图片和 YouTube 影片,此外,插入 Instagram、Figma、Spotify 等内容都能帮你把文档变成一篇内容丰富、样式美观的博文,便于其他读者阅览。

插入其它附件

除此之外,Dropbox Paper 也拥有字数统计、导出 .md.docx 和 PDF 文档、幻灯片演示等同类产品都已具备的基础功能。简言之,目前的 Dropbox Paper 已经完全足够应付大多数写作场景,在基本功能上没有短板。

强大好用的评论和标注

在做好了基础功能的前提下, Dropbox Paper 的在线协作功能也有不少亮点。这款产品本身就定位为在线协同写作工具,希望能帮助小团队和企业改善在线文档的写作体验。在我的实际使用中,受益最多的是其评论和标注功能。

首先是评论。和同类产品的最大不同在于,Dropbox Paper 的评论支持编辑和修改,且允许发送表情包。换言之,Dropbox Paper 的评论功能不仅是留言而已,还具备了一定的即时沟通特征。之前的评论如果说得不妥可以直接修改补充,不必删掉重说,打乱评论的次序;看到有意思的文字或配图也能发发表情包,表达情绪、活跃氛围,让评论区不单靠文字来传递讯息。

评论支持修改(左),还能发不同的表情包

其次,Dropbox Paper 的图片批注支持打点——你可以为图片的某个具体点位打上编号,并撰写对应的批注。经过编号的打点纪录会在评论区自然形成一列待办事项,从评到看都很直观。这个功能对于修改设计类文档以及文章配图而言非常简洁直观,不需要借助其它 IM 工具重复说明,也不需要在批注中添加大量的前缀才能把话说清。

图片打点批注

在文档协作中,评论和标注是最核心的元素,Dropbox Paper 在这两项功能上投入了不少设计和巧思,效果也立竿见影。在和同事协作写稿的过程中,为我和同事协作写稿节省了不少沟通成本。

Dropbox Paper 不足

尽管当前的 Dropbox Paper 已经足够好用,但依然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

在线不够稳定

在我的使用中,Dropbox Paper 偶尔会有掉线的情况,这也是我使用同类工具中唯一有此情况出现的产品。Dropbox Paper 掉线后会提示等待重新连接,同时未在线保存的文字会以灰色显示,重新上线后就会立即保存。

断联后会给出提示(上),同时未保存的文字会变灰

虽然掉线并未实质影响稿件的安全,但掉线本身还是会打断写作,既影响思维的连贯,也影响写字的心情。

文件组织过于简单

Dropbox Paper 的文档管理功能目前还很简单,只支持以文件夹归类文档,也没有标签等过滤机制。换言之,Dropbox Paper 在文档管理上坚持的还是传统的「文件夹——文件」的思路,这种结构与其网盘倒是非常一致,但就文档管理而言,这种思路已经落后于时代。

Dropbox Paper 的文件管理架构和网盘非常一致(左);编辑器左侧会有一个无法排序的文件库

总结

从重新重度使用 Dropbox Paper 起,Dropbox Paper 只有一次大版本更新(新增了 Dark Mode),但小更新很频繁,隔三差五就能见到某些小的页面元素做了微调,产品也从 beta 版变成了正式版,可见 Dropbox 团队对这款产品的重视和投入一直没有减少,这种越用越好的感觉也让我对这款产品的好感度持续提升。

如果你和我一样,需要有跨平台写作并同步文字,Dropbox Paper 不妨一试。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发现更多实用 App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15 Dec 03:27

宜家停印纸质产品目录,你还可以从这些渠道获得家居生活灵感

by 好大一个包

12 月 7 日,宜家宣布将停止推出纸质产品目录。

70 年来,每年推出新的产品目录一直是宜家的传统,在 2016 年,产品目录的分发量达到2 亿份的顶峰。然而随着在线零售业务的崛起,印刷目录的读者数量不断下降,这一决策或许又让时代增加了一滴眼泪,但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节约纸质印刷品、制作更精良和易于传播的电子产品,或许是对这个时代更友好的方式。

而我们也不用因为手边没了那本(不知多少年前取来)的小册子而懊恼,因为灵感不会停步,依然有许多家居生活的精彩想法,从不同的渠道垂手可得。

☝️首先,宜家仍然在为我们提供新想法

尽管出产了 70 年的宜家小册子停工了,宜家的网站、App、公众号仍在工作,2021 年的电子版《家居指南》已经新鲜出炉,在宜家官网的「房间」页面,除了看各种各样不同场所的「样板间」,甚至还能找到一些实用的操作指南,例如这份《户外家具维护指南》

在宜家的公众号,也有很多适用于中国家庭户型的布置方案,在用心带货的同时,也能解决我们生活边边角角的小需求,例如这份《关于厨房灯光设计,你知道多少?》

图片来自上方链接

🦩 独立品牌

说到推广设计风格、普及设计理念,那么独立品牌自然是这当中的领头羊。它们和宜家一样,在贩售产品之余也把自己认为的美好生活种进读者心中。即便你觉得这些品牌的性价比有待商榷,或所在之地无法购得,但设计案例是免费的,你大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跳出日常的想法和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和生活。

Rams:设计大师的杰作

设计界的大师,博朗公司的首席设计师 Dieter Rams 在德国博朗公司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产品,在 1980 年代提出了好设计的 10 个标准,直到现在都被设计界奉为圭臬。vitsoe 的 606 置物架、620 沙发、621 边桌都是 Rams 贯彻自己准则的设计作品。

在被消费主义裹挟的产品设计在各个角落蔓延开来的现在,时不时打开 vitsoe 网站 看看这些延续了半个世纪依旧优秀的设计产品,提醒自己一定要思考真正需要的产品究竟是什么。

Muuto:个性与传统碰撞的北欧风

Muuto 是一家在传统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基础上不断尝试创新的丹麦品牌,以持久的美学、功能性以及工艺和真实的表达为特色,为清冷的设计风格里增加了一丝生活气息,它的产品内容虽然不如宜家丰富,但风格强烈又恰到好处。Muuto 官网延续着简洁的设计感,给人带来舒适的观感,还有 Stories 专栏向大众介绍品牌的理念和畅想。

梵几

梵几 是一个国内高端实木家具品牌,网站上还也出售收纳用品、户外园艺等品类的商品。梵几目前的三支产品线按开展的时间顺序,逐渐演变,更符合高端现代和时尚的审美,但我还是更喜欢最早的「大地线」,这个系列的家具用了很多藤编的元素,会有一种更贴近童年的年代感,素朴和简单的风格也更符合我对家居生活的期待(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穷)

除了作为店铺,梵几官网作为家居内容的信息提供者,通过「梵几在家」的栏目呈现梵几家具在不同风格的家中融入家庭生活的场景,很像是家居杂志的访谈,目前已经更新了 40 多期。被访者家中的家具都是梵几的品牌,不过被访者都有自己对家和生活的畅想,家具选用只是为了更好地贴合自己内心的期待。「串门」是创始人前往不同的设计师、手艺人处访谈和聊天,除了设计业界的从业者外,还会访问到牛仔裤的手作者、植物实验室的老板等等有意思的人。

大地线的藤椅在使用者家中

LOST & FOUND 失物招领

另一个​我很喜欢的国内设计师品牌网站是 失物招领,相比于梵几拥有风格各不相同的产品线,它的产品设计语言一致性更强,当然这就意味着风格比较固定。失物招领在创建之初是以改造二手/旧物作为设计初衷的,即使到现在,它的产品风格都给人一种和多年前的旧相识又见面的亲切感,用日式的设计风格让家具有了温度,和梵几的大地线不太一样的是,失物招领的设计语言更加干练直接,虽然少了一些现代味和时尚感,但也增加了一些实用可靠的安定感。

失物招领同样提供了一些 ​空间案例,相比梵几比较少,但家具很好地融入了生活环境,很有生活气息,也可以与其他品牌的家具友好搭配,看着非常舒心。

造作

造作 是一个销售设计师家具作品的平台,从碗碟到电视柜应有尽有。而在「造作」的「灵感与故事」版块,你还能看到诸如「吊灯实用特辑」「三种美好玄关」等来自设计师的设计想法,经常能看到一些别出心裁的家具和布置想法(例如带洞洞板的衣柜),摆放和摄影风格上会更像「样板间」,一些点子是否实用还需要你自己的判断。

​如果不习惯时时上网站检查更新,另一个方案是关注喜爱的品牌的社交媒体账户,也常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布置分享。

小地毯的拼接

📖 生活杂志

除了在城市街角的报刊亭或者电商渠道获取到的简体中文家居杂志,比如《安邸》、《卷宗Wallpaper》、《IDEAT理性家》,我平时也会时常翻翻台湾地区和日本的家居杂志。这两处的杂志风格较为接近,时不时出现的收纳专题、一物多用专题都适合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空间的现状(尤其是出租屋)。

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的文创市场最近十年发展迅速,不少杂志品牌都承担起了向大众传播设计美学的责任,而且中文内容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更友好。

Shopping Design 

《Shopping Design 》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发掘生活、建筑、空间、物品中的设计美学,因为杂志的名称是「设计采买」,所以还有专门针对品牌和产品的专访,读者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品牌和产品细节。

​在出版杂志之余,Shopping Design 也在网站开设设计师访谈,提供更多即时生活灵感,可以经常逛逛看看。

La Vie 

「La Vie 」是法语「生活」的意思,杂志的视角和杂志的名字一样,更国际化更开放,更深入地谈论设计,又回归到生活中的应用。从建筑、空间布置到家居用品,都有涉猎。

《La Vie》总能从一些日常的细节切入到一个引发更深层的角度,留给读者继续思考。例如 2020 上半年 193 号刊,在讨论「共同生活的可能」专题中,采访了几位对家居环境有自己独特安排的受访者,介绍了空间布置和最初的思路,也提到疫情期间在家办公的家居布置有哪些新的感悟和发现。引申到在某些时期,我们身处的建筑与空间已经不仅仅是修建装潢之初定义下的单一的功能,日常生活的家居环境突然不再日常,也会让人开始重新开始思考自己、家人以及共同空间的更多关系。

La Vie 在自家网站上提供了更多领域分类的新闻,涵盖城市、建筑、生活、时尚、设计等多个方面。

日本

日本关于家居生活的杂志简直是一片红海,看惯了国内家居杂志平平无奇的信息平铺,日本生活杂志绝对可以给你耳目一新的感受。除了专注更细节生活品味的时尚杂志(例如:百年历史的《妇人画报》),还有更倾向于潮流的生活家居情报、生活商品消费推荐向的杂志。

LiVES

LiVES是日本的家居装潢杂志,是接下来介绍的杂志中,最垂直于家居领域的。几乎每一期都是围绕住家装饰风格的主题,从内容上来说更专业,包括户型图都会列举出来,每一期都会围绕主题提供不少可以参考的案例进行详细的拆解,图片拍摄、图文排版都非常精致。

Brutus Casa & Brutus

《Brutus Casa》算得上是建筑界、设计届、时尚界都备受瞩目的明星杂志,建筑、设计在这本杂志里与生活浑然一体,每一页都能让人惊呼。每一期的主题都有很多生活情报内容,不需要什么设计领域的专业素养(只需要看图)也能够消化杂志主题里提供的有趣新知,我的不少生活技巧就是通过「看图说话」学到的,比如清洗运动鞋的方法🙂……(看不懂的时候也可以借助翻译软件的看图识字功能)

Come Home

对于不懂日语的我来说,《Come Home》 更像是一本日式风格样板间展示手册。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介绍家居装饰布置和亲子内容,图文排版简洁干净,合理的留白平衡了多图的杂乱感,即便一句日语都不懂,也可以专心做一个视觉动物。

💡 杂志的订阅渠道

许多杂志的购买途径看起来不容易获取,小众杂志的售价更是高达两三百元,我一般都会去书店翻看,或者订阅电子版,对于排版装帧特别感兴趣的才会通过书店进行订购,主要订购途径包括:

  • 国内大型连锁书店,例如:中信书店、Page One,在杂志区会有一些样刊可以借阅,当然也支持新刊购买
  • 在支持邮寄的杂志品牌官网购买实体杂志或者通过淘宝店铺订阅邮寄
  • 一些杂志会在线上平台(例如 KONO、读墨)提供电子版阅读

🤝 社区

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所以家居生活类 App 最后总会走向社区化,而互联网社区中自然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分享。

好好住

「好好住」算是国内互联网家居家装行业的头部社区了,我经常在上面翻看整屋案例,里面有专业设计师的案例也有来自屋主的独立装修案例分享,另外,社区的很多用户还会分享细分区域的家居家装经(例如阳台、书房、洗衣房),我时常沉迷于各种话题,许多经验在出租屋不大的空间里也能施展得开。

「好好住」还有一个居家经验专题中收录了电视剧中的家(在 App 中搜索「剧里的家」),分析了很多热门国内外电视剧、综艺里的家装风格,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专题。

​类似的垂直家居类平台还有「一兜糖」,内容大同小异,优点在于网页版可用。

唯物

「唯物」是我四五年前发现的一款生活指南 App,喜欢上它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出色的界面设计:简洁的卡片设计,精挑细选的封面,整体非常优雅。比起垂直类的家居平台,唯物更像是一份生活说明书,有很多细分主题,比如「餐具指南」「卧室收纳」「布置书房」「家务区规划」等。

虽然最后一次更新 App 已经是 2 年前了,不过内容还时有更新,从家庭组网、胶片摄影到家庭改造应有尽有,在上面看大家都在好好生活,自己也会更想好好生活。

躺平

躺平是近两年淘宝旗下发展起来的一个生活方式社区,很多小红书、豆瓣、微博上的生活方式博主都有入驻,躺平在 APP 的视觉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 浏览时的视觉体验比较舒适,也可以用来浏览看看。

豆瓣

另外,传统社区中也悄然生长出不少值得逛逛的角落,例如豆瓣的 家居装修 / 改造 / 布置研修班 小组 爱生活!爱家居!爱艺术! 小组,还有豆瓣的话题内容 宅家房屋待改造清单家居装修指南租房改造,都充满了大家在生活中取悦自己的片段,定期去转转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今年我的洗手间除霉小经验就是从豆瓣话题里发现的。

其他可参考的渠道还有诸如 Pinterest、behance 之类的创意社区,behance有专门的「室内设计」「建筑」的分类,可以直接搜索到很多设计案例,用 Pinterest 搜索「interior design」,会自动在页面顶部跳出各种风格的标签,可以跳转到个人更倾向的细分风格页面。具体用法可以参考这篇文章:装修笔记 02 | 没有好的设计师,但有好的队友

你还有哪些经常浏览的家居生活渠道,欢迎在评论区进行分享~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14 Dec 09:29

[福利] flomo 浮墨笔记的背后,藏着什么样的理念

by 少楠Plidezus

一分钟有多少念头?在一次骑车的时候,15 分钟内我大概捕捉到了 20 多个想法。但过了一天,这些有趣的想法都消失不见了;每天,我都会阅读大概十几篇文章,将其中有价值的收藏,但一星期过后,似乎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兴冲冲地开了公众号,参加培训营,希望能提高写作能力,但是面对空白的文档,还是一筹莫展。

别担心,有这种困惑的不是你一个人。

flomo 是什么

flomo 是我和好友 lightory 两个人一起创造的一款「思维工具」,主要目的是帮助你「记录想法的川流」。目前是一个支持 PWA 的网页应用,可以跨平台多端使用,也可以绑定微信服务号输入。同时 App 也在开发中。

用接地气的话翻译一下就是,flomo 是一个只给自己看的微博,或者说是一个加强版的文件传输助手。像是一个对话框一样,脑海中蹦出什么想法,只需要丢进去就可以了。

​其实稍微留心下身边的人就会发现,多数人没有记录想法的习惯。不是因为他们懒惰,而是今日的工具和方法,都进入了一个误区。或者在聚焦如何设计更好的「写作体验」,或者设计更丰富的「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结」。

而大多数笔记产品都忘了,能成为作家的人少之又少,而需要思考的人却越来越多。相比如何组织知识和写出文章,我们更缺乏的是更多的记录,以及更多有效的思考。

flomo 的起源

我是 Notion 的忠实用户,很惊叹于 Notion 背后的故事。他们的初心和愿景,让我作为一个古典产品经理感到汗颜。所以在他们的愿景的驱使下,不但经营了一个基于 Notion 比较庞大的共享数据库「 产品沉思录 」,也给 Notion 带来了超过 200 位用户的新增。

但在日常推荐 Notion 给好友的过程中,我总有一种很强烈的挫败感 —— 这个工具到底该怎么用?比印象笔记好在哪里?block 是什么?database 又是什么?无论是之前写的《P.A.R.A 方法 》也好,还是《 何谓渐进式笔记 》也罢,大家都会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第二天却依旧重复昨日的习惯。

麦克卢汉说:我们塑造了工具,尔后工具也在塑造我们

作为一个十年产品汪的直觉,我开始静下心观察身边的同事,究竟是什么工具塑造了他们今日的行为?通过观察其实让我还挺意外的 —— 除了产品经理和开发,可能会尝试一下下 Notion,更多的还是印象笔记或 sublime 等本地工具;而运营客服部门的同学,用有道云笔记的比印象笔记稍微多一点。更多的人会直接用电脑的备忘录和记事本,更让我意外的是,居然很多人会开个小号发给自己,以及发给文件传输助手。

但几乎没有人不用数字化记录工具。

进一步调查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人在用这些工具的时候都很少分类,而且极少有完整的文档,标题基本上就是日期或者随手写了个什么。极少数人有整理归档的需求,每次问个东西要么是搜索,要么按照时间轴向前追溯。只有公司要求的文档格式,才稍微会有一些撰写。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渐渐得出一些观点:

  • 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工具来长期管理信息和知识。
  • 大多数思维工具都聚焦在如何撰写文档,整理知识。但却忽略了,大多数人的问题都不在整理,也不在于如何写文档,而在于许多想法都没记下来,是输入量不够。
  • 随着每个人在公司的平均周期越来越短,每个人势必不能只依赖于公司的知识管理工具,而需要一个面向个人的工具伴随自己终生。

但到这里为止我们也没有轻易出手,而是在思考。什么样的工具形态能让大多数人输入无压力,记录更频繁。

slack(或者说文件传输助手)的形态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毕竟聊天应该是最没有压力的一种输入方式了。我们进行了两周的实验,只用 slack 的频道和 Thread 来记录想法和收集信息,发现虽然整理起来没有那么方便(后续还是在 notion 输出的文章),但明显记下来的东西变多了。

flomo 的理念

有了对用户需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但还不够。因为对于思维工具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做出来一堆功能,而是去思考产品背后的理念和哲学是什么。其实 flomo 的理念也并非原创,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结合今日现状进行新的抽象和归纳。在这里着重介绍两位对我们产品设计有巨大影响的前辈。

尼克拉斯 · 卢曼

关于尼克拉斯 · 卢曼的卡片盒记事法在少数派已经有很多文章了,在这里就不多赘述。研究卢曼对我来说不仅是学习一种新的笔记方法,而是去学习他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对一些惯性的观念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写作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思考发生的媒介。 写作可以很好地提高思维能力,因为它迫使你从更深的层次去阅读。就像学游泳一样,你必须通过实践来学习,而不仅仅是通过在纸面上的学习。

没有人会从零开始一件事情。 关于创造力最坑爹神话之一就是它从无到有发生的。 空白的页面、白色的画布、空荡荡的舞台 —— 我们最浪漫、最普遍的艺术主题似乎在暗示,「从零开始」是创造力的本质。但正确的方法是,在你选择你要写的东西之前,你必须下功夫研究并积累。

收藏往往没有作用。 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陷入「收藏者谬误」,感觉收藏就是学习到,但实际上「知晓某事」并不是「知道某事」。收藏更像是把信息搬运(而非加工),途中没有增加任何知识。

为什么分类不重要。 我们的大脑不会按照分类来工作,至少一开始不会。当知识增长时,我们所知道的事物网络就会有机地生长(而非搭建了某种结构,更像是植物。而非建筑物)信息被个人主观的理解,贴上标签建立连接,成为知识。每个人的体系都不一样,所以一定是个性化的,不断生长的。传统的分类无法满足这种生长的状态。

Andy Matuschak

用全栈工程师定义 Andy Matuschak 似乎已经不够,他曾经在 Apple 参与 iOS 系统的建造,尔后在可汗学院领导研发工作,他经常游走于学术界和硅谷之间。

EvergreenNote 是 Andy 的工作笔记 —— 类似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每个 EvergreenNote 像是一张卡片,但是以一种很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但重要的不是 Andy 工作笔记的形式,而是他提出的问题和笔记建议:

知识工作者如何刻意练习? 运动员和音乐家比知识工作者更严格地追求基本技能的精湛技艺。但是知识工作者对磨炼基本功并不认真,阅读随意,笔记随便,无法随着时间推移来积累,而且往往是临时性的实践。知识工作很少涉及刻意实践,典型的工作环境很少有刻意训练的环境,就像是玩游戏来锻炼身体一样。EvergreenNote 可以当作知识工作的基本单位,即每天记录了多少单位的笔记。

「更好地记笔记」没有抓住要点;重要的是「更好地思考」。绝大多数的写作都集中在一些所谓「生活整理」式的框架上,专注于回答这样的问题: 「我应该如何组织我的笔记 ? 」「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日记 ? 」……这些问题集中在错误的事情上。 我们的目标不是做笔记,而是有效地思考。

洞察力的飞跃取决于在这些主题上积累了大量的先前思考。有时候,这种积累完全发生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但这有助于我们设计我们的外部认知系统,使我们的日常思考能够积累

为何要把读到的写下来?积累标签、保存 pdf 文件和制作书签看起来像是一种进步,但是我们系统地高估了它的价值。理解需要努力的投入。你不太可能从一个文件夹中得到太多的理解。我们收集素材是因为它很容易,也因为它消除了我们再也找不到我们要找的东西的焦虑。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只是把事情弄得更糟,把重要的材料埋在数以吨计的次要物质中,我们只是「不想失去」这种观念与知识工作应该积累的观念形成对比。

除此之外,阳志平老师、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以及 fonter 的《Notion 的支撑者 》都对我们设计产品有莫大的启发。

从理念到设计

基于上述调查和前辈们的观点,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于记录想法,而非整理文档。所以我们把整个产品分为两个大阶段 —— 也许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

  • 降低输入摩擦,提高输入动机
  • 建立回顾体系,协助整理归纳

目前我们只是达到了第一阶段,所以就针对这部分的思考进一步展开分析。

降低用户的输入摩擦

让用户能尽量多的无压力的记录下来自己的想法。但不鼓励收藏和导入,因为这样本质上还是知识的搬运工。

  • 入口前置:微信是大家使用最频繁的工具,而在输入框输入是摩擦最小的场景,所以我们开发了服务号输入。后续提供输入 API 之后,会支持更多 IM 的 BOT
  • 无压输入:flomo 的输入框更像是微博,并且仅支持一点点 Markdown 语法,不支持图文混排。尽量消除排版的可能。
  • flomo weekly:通过每周的周刊,推荐相关的使用心得和笔记理念给 flomo 用户,降低大家使用 flomo 的门槛,学到更多使用情境。

提高用户的输入动机

量化用户的输入反馈,让用户能感知到自己记录后带来的价值。但不会做分享或签到激励,扭曲用户的动机。

  • 参考 Github / 豆瓣的贡献墙设计,帮用户即时看到自己积累的 MEMO 数量,获得记录的成就感
  • 建立每日回顾体系,通过服务号根据条件下发历史记录的内容,提高用户对过往记录的感知
  • 建立随机漫步体系,根据用户记录的内容帮他挖掘 MEMO 背后的关系,提高他对自己的洞察,提高进一步记录的动机。

所以许多用户反馈我们不支持 Markdown 语法,不能修改字体和颜色,不能一键收藏的原因,便在上面的思考里面了。

flomo 的未来

前几天在 flomo weekly 上,我写到 flomo 的愿景:我们敬佩 Notion 背后的初心,但我们不打算拷贝 Notion 的功能做成 All in one;我们也赞叹 RoamResearch 信息架构之精妙,但我们也不打算借鉴 Roam 的双向链接;我们感慨石墨背后编辑器的耗费的精力,但我们不打算成为另一个文档编辑器;当资本和创业者都在关注企业协同的时候,我们选择关注个体。

我们只是朴素的关注着你,未来一年,未来三年,未来五年的你。

当你需要复盘和回顾自己的时候,希望能在 flomo 里面找到过去的自己。 而不是把他们丢在公司的 wiki 或者企业 IM 的聊天记录里。

我们不仅关心你的过去,还关心你的未来。

想象一下,当我们拥有了成百上千的 MEMO,根据你的需要摊开在一张空白的桌面上,根据你的需要自动排列和组合,然后围绕一个主题合并成一篇文章,归档输出。这样你就再也不用担心思维的枯竭,而许多丢失的创造力,也能因此寻回。

我们在路上了,欢迎加入我们,同路人。

彩蛋

专门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特殊的福利,通过 我的邀请链接 注册,可以获得 28 天的 PRO 会员体验,来试试建立自己的想法川流吧!

你是否使用 flomo,想在 flomo 中记录自己的哪些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分享~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14 Dec 09:24

本周看什么 | 最近值得一看的 7 部作品

by 甜約翰

☕️ TL;DR

  • 近期佳作推荐:[本期主推•纪录片] 棒!少年、[综艺] 我们离婚了、[电影] 曼克、🔦 [动画] 进击的巨人 The Final Season、[综艺] 很高兴认识你、[国产] 装台、🔦 [日剧] 弥留之国的爱丽丝 第一季 等
  • 几则精彩预告:漫威新剧《猎鹰与冬兵》预告、日剧《岸边露伴一动不动》公布预告、Netflix 丧尸怪兽新剧《甜蜜家园》等
  • 几则影视资讯:电影《世间有她》官宣主创阵容、《少女歌剧》新作剧场版定档、漫画《三角窗外是黑夜》将改编为 TV 动画、泰剧《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第二季开拍、《无神之地不下雨》官宣演员阵容、菅田将晖、Fukase 将出演电影《角色》

👀 7 部作品推荐

根据读者反馈,如果推荐语涉及剧透(对故事核心、暗线、伏笔、结局等关键要素的透露),我们会在对应作品的标题前增加🔦 的 Emoji。

如有其他建议也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感谢大家对「本周看什么」栏目的喜爱和支持。

[本期主推•纪录片] 棒!少年

​关键词:纪录片 
片长:约 108 分钟; 豆瓣链接 
观看渠道:影院上线

他们,在叫板自己的命运!

@ 潘誉晗:第 14 届 FIRST 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项获奖作品,冲着口碑去看的,果然不负众望。

片子把视角对焦在北京市郊的一个爱心棒球基地上,这里录取了一群来自中国各地的困境少年,在传奇教练张锦新「师爷」的带领下,从零开始学习打棒球,被抛弃的少年组成了一支「除了棒球一无所求」的少年团队,甚至代表中国登上了世界少棒的顶级赛场。

本以为只是很纯粹的一部励志的运动纪录片,却涵盖了更为宽广的现实意义。孩子们被爱心基地接受的条件就是看家里是否贫穷。教练说棒球是一个以家为核心的运动,可对于这一群孩子来说,他们从来都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温暖的家。「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就被棒球爱心基地捡到了」的马虎,人如其名的「虎」,在学校里打架、骂人,各种丑态都有,行为习惯就是那些我们常规认为的「坏孩子」;出生前父亲就已经去世的梁正爽则心思细腻敏感温柔。两个心性和打球方式完全相反的人,在队伍里势同水火。而教练们除了要关心孩子们训练,还要担心孩子们的学习、协调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校舍和训练场地被强拆,所以还要一直带着孩子们辗转找地换地儿。

在动漫中,棒球是一项太适合少年的运动。一群生活在底层在边缘不停挣扎的少年们进行着这项热血的、但在国内冷门的运动,明明是最张扬的年纪却因为现实被逼着不能那么无忧无虑,毕竟如果不是因为打球,他们的未来也许就是一群流氓;毕竟只有棒球这样一条路,可以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眼前的窘迫。

电影的叙述在整体上还是挺平淡的,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过多的 BGM 加持,甚至连比赛的过程都没有以往运动题材作品的中二和热血,片子的质朴和孩子们脸上的红彤彤一样很纯粹,是气质很不一样的电影,可惜在影院只有 1% 的排片。

有些人一出生就被抛弃了,有些人终于有家之后却不断地遇到了困境,但是希望你们,一定要打好自己的人生。

[电影] 曼克

​关键词:历史 / 传记 / 政治 
片长:131 分钟; 豆瓣链接

I wouldn't want to belong to a club that would have me as a member. 

@ 宽治:《曼克》讲述了好莱坞编剧赫尔曼·曼凯维奇(也就是「曼克」)为电影《公民凯恩》创作剧本的故事,由大卫·芬奇导演,并由芬奇的父亲杰克·芬奇编剧。实际上,芬奇在完成《心理游戏》后就想接着拍《曼克》了,但由于他坚持要使用黑白摄影,拍摄计划便一直搁置到去年。 

即使你没有看过《公民凯恩》这部影片,也不会妨碍你观赏《曼克》;但为了更好地体会片中的故事,你也许需要知道一些基本的历史信息:美国的大萧条激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出现了更加重视底层劳动者的思潮与更加激烈的社会辩论。在这样一个各方势力与观点激烈角逐的时代里,作为表达平台的媒体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深入地介入到了社会政治的讨论之中。而好莱坞也在同一时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但好莱坞并不是一片净土,各大电影公司实际也是被资本所控制,形成了一套生产利润、操纵影响力的机制。 

如果说曼克的作品《公民凯恩》已经出色地完成了对上述现象的讽喻,那么大卫·芬奇的这部《曼克》则向我们进一步揭示了批判背后的个人境遇。《公民凯恩》的复杂之处,就在于它既打破了好莱坞的套路,却也囿于系统之中。一方面,它敢拿当时的媒体大亨赫斯特开涮,讨论欲望与灵魂、资本与政治这种直指命门的话题,而编剧曼克本人却一直是赫斯特的座上宾,竟然还受到了本就是由资本发起的奥斯卡奖的青睐;另一方面,即便看到并说出了这一切,曼克仍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还得因为合同与钱不得不与导演奥逊·威尔斯分享自己剧本的署名权。《曼克》让我们回到了故事发生的地方,看到了故事内外的人。

面对荒谬,我们要么指出它,要么就会成为它的一部分;同样可能的是,我们要么成为它的一部分,要么便无处容身。在曼克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在身份、地位、金钱、欲望之间的挣扎,也看到了他在价值与理念上底线与坚守。而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也许正是值得重新审视的问题。因为当影片演到正在竞选州长的 Upton Sinclair 在人群中引用托马斯·杰佛逊的名言「当理性可以自由抗争时,真理无需害怕谬误」(truth has nothing to fear from error, when reason is left free to combat) 的时候,这句话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 [动画] 进击的巨人 The Final Season

​关键词:剧情 / 战斗 / 史诗 
片长:24 分钟 × 16 集,每周日更新 
观看渠道:Netflix / 哔哩哔哩港澳台 豆瓣链接

总之先吹爆就对了

@SHY:连载十一年,《进击的巨人》漫画和动画都迎来终章。海的那一端,另有文明存在,科技的进步逐渐削弱巨人的威胁,借此称霸的玛雷,唯有尽快得到「始祖巨人」一条路可走,战争已然开始。动画即将迎来的玛雷篇可谓升华全作的高潮,让巨人成为了一部新的作品,甚至可以说,之前的一切都是为现在做的铺垫。在墙外的广阔天地,世界观徐徐展开,叙事层层递进,伏笔有序回收,人物塑造愈加丰满,还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辨。

像巨人这样连载质量越来越高的漫画实属少见,考虑到这是谏山创的第一部长篇连载,更是令人钦佩。除了肉眼可见的画工和分镜进步,巨人还逐渐超越了普通商业漫画的界限,开始探讨政治、历史、种族、人性等宏大命题,在后期,谏山创更是抛出了一个近乎无解的难题,以至于让不少读者担忧起漫画能否平稳落地。但无论如何,不管是商业成绩,还是目前展现出的艺术水准,《进击的巨人》都将在日本漫画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遥想当年,巨人动画第一季直接让 WIT STUDIO 多了个「霸权社」的外号,而在制作完第三季 Part.2 后,WIT STUDIO 交棒 MAPPA,主创全面换血,似乎成了动画质量的隐忧。然而,十月多开的 MAPPA 并没有让观众失望,已播出的第一集各方面都堪称标杆,OP 风格与剧情相得益彰,动作分镜干净利落,3D CG 得心应手,后半段超大型巨人的表现力极佳,还有众多细节刻画,将战争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后续集数能保持现在的质量,相信能为《进击的巨人》画下完满的句点。

[综艺] 我们离婚了  

关键词:韩国 / 真人秀  
片长:120 分钟(单期)×(具体期数未确定); 豆瓣链接

节目创意满分!但仿佛是一堂「婚姻劝退课」?期待节目后续。

​@ 甜約翰​ :据心理专家调查,人生压力排名前 10 项的指标里,与婚姻相关的占了 4 项,分别是:配偶死亡排名第一,离婚排名第二,结婚排名第七,与配偶和解排名第九……邀请离异夫妻共同生活三天两夜的观察类真人秀《我们离婚了》未播先火,连续多日登上微博热搜。 

《我们离婚了》采用第一现场 + 观察室的模式,节目中的第一组嘉宾是在韩国拥有很高国民度的演员李英河和鲜于银淑,两人结婚 26 年,分居 2 年,离婚 13 年,因为儿女、共用一个保姆等原因,两人时常来往,但这档节目是二人离婚后的首次单独相处;另一组嘉宾是美食 YouTuber 崔烤肉和美妆 YouTuber 柳紫苏,两人奉子成婚,结婚 5 年,离婚才刚 7 个月,5 岁的女儿由男方抚养,女方每个月见一次。不同于国内「劝和不劝分」的各类调解节目,《我们离婚了》聚焦离异夫妻的相处模式,再现婚姻生活里的「一地鸡毛」,直指婚姻里无奈又无解的真相。当女嘉宾在节目中说出「你不觉得时间可惜吗?」「是哪一刻决定要和我结婚的呢?」会让人倍感温情,但看到两组嘉宾各自的相处模式时,又让人瞬间清醒:原来,离婚都是有原因的。 

继明星假想结婚真人秀《我们结婚了》,聚焦素人恋爱的节目《Heart Signal》之后,韩综《我们离婚了》创意满分,虽然题材很「抓马」,但节目没有狗血与撕 X,更多的是呈现真实、给予思考:离婚,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面对婚姻中的「意难平」?以及当爱情散去,如何经营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诚如节目中的心理专家所说「离婚不是为了更幸福,而是为了减少不幸」,或许,这才是这档节目的意义所在。

[综艺] 很高兴认识你

关键词:真人秀 
片长:60 分钟(单集)× 7 集

观看渠道: 西瓜视频 豆瓣链接

@ 宇宙浪费指南:《很高兴认识你》是抖音携手奇遇文化(《奇遇人生》的制作团队)打造的首档「所有格」纪实真人秀,慢综艺和阿雅、周迅仿佛是捆绑在一起了,有这两个优雅、安宁的人在,就决定了节目会是轻松、解压的氛围,只是看着她们吃吃喝喝、偶尔聊聊天就身心舒爽,哪里管什么讲不讲大道理呢。

阿雅是温柔又有力量的人,周迅是天真和成熟的结合体,节目组请这两位女演员来,每期邀请一个圈中好友,一起去拜访一位素人,和他们同吃同住,共度一段时光。请到的人都是一些爱观察、会自省的人,遵从自己的内心做选择,回归自然,选择用一种轻松淳朴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节目以轻松舒适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多元的生活样貌和人生态度,在这段疗愈时光里去思考如何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对话,也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让我最受感触的是姚晨来的那一期,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福州,听她说「家里的老人不在了,仿佛把自己对故乡的记忆都带走了」的时候突然泪目,长大了开始四处奔波,过上漂泊生活,逐渐忘记故乡,但回忆仍会轻易被家乡的味道唤醒。节目里也为我们呈现了坚守在家乡的两位姑娘,过程或许艰苦,但内心是真的丰盈吧,她们正如姚晨所说,像山间的微光,会聚拢其他微光,然后照亮整片森林。

[国产] 装台

​关键词:剧情 / 家庭 
片长:约 45 分钟(单集)× 33 集 
观看渠道:上星 CCTV1,上线 芒果 TV 豆瓣链接

犯我毛蛋儿者,我跟你没完!

@ 潘誉晗:《装台》的卡司很惊人,张嘉益搭档闫妮,宋丹丹组合秦海璐,陈小艺加上尤勇志,好家伙,都是熟脸孔。但是看之前我内心多少犹豫了一下,剧情走家庭路线,会不会太中国式家庭?可是看了一会儿之后我就发现这样的担心很多余——老戏骨的配合简直就是天衣无缝,市井普通老板姓接地气的家长里短,离开滤镜之后没有了千篇一律的白脸孔,真实肤色、没有表演痕迹的对话交谈,家庭剧这么演,就真的是对了。

剧集改编自陈彦所著的茅盾文学获奖作品《装台》,是以一个装台人为视角展现人生百态的故事。张嘉益所饰演的刁大顺已经 47 岁了,他的职业是从事舞台演出装台工作的装台师傅,平日里,他带领着一群汉子在西安接活、干活,装台的项目既有本地秦腔剧团、也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或者本地的歌舞演出、婚丧嫁娶的表演,因而他在工作中遇到了五行八作、各种各样的人。而在这样的事业和生活碰撞的过程中,以刁大顺为代表的这样的普通人,就这样坚强地活着。

看这部剧集一开始我就饿了,《舌尖上的西安》大概是它的别名。腊肉肉夹馍、油泼面、锅贴还有胡辣汤,最为烟火代表的食物一下子满当当、各色各样地展现在面前,让我这个热爱美食的从没有去过西安的南方人看得口水直流。陕西话的片头曲、陕西话密集夹杂其中的台词、陕西风格的食物,活生生就是一部大型的展现陕西地域风情的旅游安利篇,而这样的展现形式,并不是生搬硬套或者突然出现,而是自然呈现在剧情中,让人看得很是舒服自在。

年末可以出现这样一部上星剧实在是太令人心情愉悦,而在口水直流看过程中,我也体味生活的真正韵味——即使生活再艰辛,我们也要努力地把它装台得精彩纷呈~

[美剧] 法官大人

关键词:剧情 / 惊悚 / 犯罪 
片长:约 60 分钟(单集)× 10 集; 豆瓣链接

绝命法官在线处理证据,这次的剧本有点复杂有点困难。

@ 潘誉晗:少年 Rocco 收到了复古改装摩托车后开心地骑车上路,少年 Adam 在悼念逝者时却被一群黑人盯上,关键时刻他哮喘复发,慌乱之际弯腰拿药却撞上了 Rocco 的摩托,Rocco 当场死亡,Adam 发现抢救无效之后立刻逃逸,背后的黑色 SUV 是这一切的证人。身为法官的父亲 Michael(咱们的毒师老白饰演)带着儿子去警察局报案时意外发现,原来儿子撞的那个少年是巴克斯特家族的人,Rocco 的父亲 Jimmy Baxter 是这个城市建城以来最狠毒的黑帮老大。如果让黑帮老大知道真相,那么 Adam 还有可能活下去吗?

隔着警察局的玻璃,老白看到了哭泣的死者父母,预感大事不妙的他立刻带着儿子离开,于是剧情在这个瞬间突然变得好看起来(前面四十分钟的时候即使有老白加持但是还是略显冗长)。

当看着熟悉的老好人为了自己的家庭再一次黑化的时候,就太庆幸自己忍过了前面的四十分钟。黑化的老白果然一如既往地带感。给儿子交代一切,处理儿子带血的衣物,再独自开车在深夜毁掉证据。看完之后回过头再看第一集,前面的铺垫就颇有深意了,整体的剧情氛围在音乐和剪辑的帮助下被把握得很好,镜头感和运镜也没话说,不愧是 HBO 的竞争对手 showtime!

P.S. 该剧改编自以色列的大热剧集 Kvodo,该剧在 IMDB 上也有 8.2 的评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 [日剧] 弥留之国的爱丽丝 第一季

​关键词:剧情 / 悬疑 / 动作 
片长:约 50 分钟 × 8 集 
观看渠道:Netflix;读原作: 哔哩哔哩漫画 (有删改); 豆瓣链接

想明白生命的意义吗?想真正地……活着吗?

@SHY:《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的设定,有点像国内风靡一时的「无限流」网文。游手好闲的有栖良平,在与朋友鬼混时,进入了「弥留之国」。这里与东京一模一样,却荒无人烟,仿佛在某天全体人类都凭空蒸发一样,东京二十三区以外,则是荒野,无法抵达边界。为了生存,所有闯入者都必须参加每晚在不同地点举办的游戏,这些游戏以扑克牌区分,花色代表类型,数字代表难易度,有的考验智力,有的考验体力,还有的考验人性,不论哪一种,Game Over 都会死亡。通关后,参与者会得到对应天数的签证,少数还有特别奖励,签证到期,就会有激光从天而降,将滞留者抹杀。生死之间,有栖逐渐激发自己的潜能,克服难关,结识同伴,并决心探求弥留之国的真相。

所以,弥留之国的真相是什么?在故事最后,漫画作者麻生吕羽确实给出了答案,但这是唯一解吗?有栖质问红心皇后时,她曾信口说出众多「答案」:未来人类架构的虚拟现实、外星文明进行的活体实验、人工智能所在的楚门世界……诚如她所言,有栖追求的并非「答案」本身,这也并不重要。来到弥留之国的人,都或多或少感到迷茫,无法找到活着的意义。而在闯关过程中,漠视生命、肆意利用别人的医科大学生,第一次感到迷茫,最终为了保护别人重伤;被母亲牵连、认为自己无法幸福的女高中生,在幻觉中直面过世的母亲,向未来进发;怀有性别认同障碍、离家出走的半变性者,放下过去的包袱,主动向同伴表明身份。当这一切落下帷幕,绽放的已是崭新的生命。

在某种程度上,《弥留之国的爱丽丝》也是对《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解构,主角的姓氏有栖,在日文中谐音「爱丽丝」,女主宇佐木意为「兔子」,他们在途中遇到了柴郡猫、疯帽子、假海龟等人,面临的最终考验,则是红心皇后的槌球场。在王尔德的童话中,闷闷不乐的爱丽丝追逐着兔子,跳进洞穴,来到奇境,离开后却把它当作一场梦;本作中,想要逃离现实的爱丽丝,看到了盛开的烟花,来到弥留之国,醒来后忘记一切,却再度邂逅兔子。

扯了这么多原著,让我们来说说剧集改编得怎么样。Netflix 出品,本作算是少见的大制作日剧,每集都有新场景,而且特效精湛、音乐出彩,将空无一人的东京和残酷的生存游戏比较完美地还原。在剧情方面,最明显的改动之一是主角团年龄,由高中生变为成人,而且在此基础上多了些背景设定,让情节更有说服力。我比较不满的是,剧集将主角参加的第一个游戏——♣️梅花三「神签」完全删去,改为原创的「是生是死」,其解谜关键相当扯淡,而且直接导致登场角色的人设发生了变化。之后的游戏规则虽然也有改动,但大体维持了原著脉络,主要变化是让主角参加了特别篇中的♣️梅花四「Runaway」。整体来看,算是同类漫改真人剧集中的佳作,经费充足,视效顶级,节奏明快,看了不吃亏。

《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第一季共 8 集,正好改编了原著近半内容,不出意外的话,下一季就将完结。如果喜欢本剧,不妨抽空补一下漫画原作,被删去的♣️梅花三,尚未被搬上银幕的♠️黑桃七和♦️方块 K 等游戏都非常棒,续作《弥留之国的爱丽丝 RETRY》也已经在 10 月开始连载,相似的场景,不同的游戏,不知会有怎样的展开。

✌️更多

  • [纪录片] 媒体审判​@ 蛋挞西瓜​ :《媒体审判》是由六宗美国经典犯罪案件组成的、带有辩证色彩的纪录片,里面展现了媒体在舆论中的作用、对庭审的影响力,甚至还催化着犯罪。对媒体来说收视率就是一切,因为它意味着金钱。然而小至生活琐事、大至法院庭审,通过电视、通过报纸,好像我们就能知道世间所有的事的发展。但问题是,每每发生案件的时候,作为受害人家属为什么不能选择沉默呢?本片每集长达 65 分钟,我认为实在是拖沓了,究其原因,多受访者的叙述被混剪、喜欢使用慢镜头、希望在多角度叙述中找到支撑点(但其实其中很多观点相似或重复)等举措都对片长有「贡献」,如果可以剪辑成 30 分钟一集会对观众更友好一些。
  • [韩剧] 出轨的话就死定了 @ 宇宙浪费指南:剧情正如其名,剧情讲述犯罪小说家妻子和离婚律师丈夫之间的故事,可以说是韩版《我的恐怖妻子》,虽然说日版珠玉在前,但完全能给个及格以上的分数。这部剧是黑色喜剧 + 出轨复仇悬疑的模式,虽然很多反转有些老套,但还是很有意思。
  • [综艺] 国家宝藏 第三季 @ 潘誉晗:翘首期待,阔别两年的《国家宝藏》第三季终于在这个紫禁城六百周年的冬季归来。在这一季中,节目组汇聚了故宫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西藏布达拉宫、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孔子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九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曾经在历史课本上或者课外书中出现过看到过的拥有上千年历史的胜地,在紫禁城六百年生日的时刻,特地汇聚在一起给「小弟弟」故宫过周年生日,这样的重聚让我在热泪盈眶。而熟悉的用演员演绎历史的「让国宝活起来」,加上守护人讲解文物历史的表现方式,也让电视机前的我们更好地体认到了我们的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曾经作出的贡献,又将会留下些什么。
  • [美剧] 赛琳娜 @ 潘誉晗:网飞开发的新剧集,剧集的主人公是墨西哥已故歌手 Selena Quintanilla,她遭遇谋杀的时候离自己 24 岁的生日只有 16 日天,是英年早逝的歌手。网飞这一次的视角被认定是 Selena Quintanilla 的官方故事版本,记录了她一路成长成为歌手的过程。可能是因为歌手在国内不算大热门,所以连剧集也是有点冷门,不过用来作为略带纪录传记形式的音乐片来观看倒是也蛮不错的。
  • [电影] 城市猎人 @ 潘誉晗:其实是 2018 年的电影,但大概是因为今年真的太难了,所以选在年末的时候在大荧幕呈现了这样一个耍贱的侦探。电影根据北条司同名漫画改编,本来想着走法国白人风格应该不太适合,结果却意外不错。虽然打戏没有成龙来得利索,但是还原度一对比漫画还是挺高的,走动作喜剧的路线所以剧情很沙雕,在诠释动作戏的同时也不忘搞笑,加上只有一个半小时,所以是一次很不错的消遣。
  • [电影]《沐浴之王》 @ 潘誉晗:前段时间刚看到扬州搓澡堂的新闻热搜,这一次就看到以澡堂文化作为主线的电影,是真的让我这个南方人蠢蠢欲动。本以为是参考了《盗钥匙的方法》,结果发现借鉴的是《食神》。叫兽照着喜剧的套路玩了一遍,尽管剧情还是有点单薄的,好在笑点比较集中,亲情友情这样的常规煽情记得带上了,所以泪点低的还会被触动。干干净净搓澡,清清白白做人,适合年末合家观看。

📅 3 则新鲜出炉的预告

漫威新剧《猎鹰与冬兵》预告 ,3 月 19 日上线 Disney+

 

12 月 11 日,塞巴斯蒂安·斯坦、安东尼·麦凯主演的《猎鹰与冬兵》发布首支预告。故事背景承接《复仇者联盟 4》之后,2021 年 3 月 19 日上线 Disney+。此外,同时公布的漫威相关剧集新预告还有 《洛基》《假如…?》《旺达幻视》 等。

日剧《岸边露伴一动不动》公布预告,12 月 28 日播出

 

12 月 7 日,高桥一生主演的日剧《岸边露伴一动不动》公布了预告视频,将于 12 月 28 日起连续三天在 NHK 综合频道播出。本作改编自荒木飞吕彦创作的《JOJO 的奇妙冒险》外传短篇漫画集,主角为第四部《不灭钻石》中登场的岸边露伴,替身为「天堂之门」。标题意为岸边露伴并非剧情中心,只是一动不动地观察情况,主要描写其周围发生的众多灵异事件,此前已陆续改编为多集 OVA 动画。

Netflix 丧尸怪兽新剧《甜蜜家园》12 月 18 日上线

 

12 月 7 日,《太阳的后裔》《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阳光先生》导演李应福执导的 Netflix 怪物丧尸题材惊悚剧集《甜蜜家园》发布中字预告。宋康、李阵郁、李是英、李到晛主演,12 月 18 日上线 Netflix。

该剧改编自同名漫画,讲述因校园暴力伤害而一直躲在房间里的男孩车贤秀,失去家人后独自搬到破旧的公寓居住,原本打算等想看的动画上映之后就自我结束生命,但没想到公寓内外突然发生重大变化,眼看可怕且无敌的怪兽纷纷袭击自己与身边的邻居,让贤秀激起求生意志,与其他幸存的居民一同对抗怪兽,听李恩赫的指挥,与有着神秘身份背景但一起奋力抗怪的边尚昱以及徐伊景守护着家园,还得小心提防身边是否有人被感染。

更多

  • 12 月 7 日,张震、张钧甯、孙安可、李铭顺、张柏嘉、林暉閔等联袂出演的电影《缉魂》发布定档预告。 故事围绕一起富豪凶杀案展开,负责此案的检察官梁文超与刑警阿爆,两人在调查中发现这起谋杀案背后的惊人真相。影片将于 1 月 15 日全国上映。 预告🔗
  • 12 月 10 日,日剧《到了 30 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宣布将推出衍生剧。衍生剧共有《情人节篇》《六角篇》与《拓植·凑篇》三部分,12 月 24 日开播。 预告🔗
  • 12 月 4 日,剧场版动画《夏目友人帐 石起和可疑来访者》公布了正式预告视频,将于 2021 年 1 月 16 日在日本限定上映。 预告🔗
  • 12 月 8 日,在《银魂》漫画连载 17 周年之际,改编自原作最终章的剧场版动画《银魂 THE FINAL》公布了预告视频和插曲情报,将于 2021 年 1 月 8 日在日本上映。 预告🔗

📽 5 则影视焦点

电影《世间有她》官宣主创阵容

12 月 9 日,由张艾嘉、李少红、陈冲执导的电影《世间有她》发布海报,官宣主创阵容:周迅、易烊千玺、郑秀文在三个故事中分别领衔主演,许娣、冯德伦、白客、黄米依、鲍起静共同主演,朱雅芬、巴图特别出演。

该片通过三位女性导演的独特视角,将镜头对准充满烟火气的平凡生活,通过几对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映射出社会中万千普通人在 2020 年的生存现状。影片预计 2021 年上映。

《少女歌剧》新作剧场版定档 2021 年 5 月 21 日

12 月 5 日,《剧场版 少女☆歌剧 Revue Starlight》正式定档 2021 年 5 月 21 日,预售票将于 12 月 18 日开始发售。本作是跨媒体企划《少女☆歌剧》的完全新作剧场版,舞台上的二名少女,改写了悲剧的命运,诞生充满了星光闪耀的新章。剧场版沿袭了 TV 动画主创,由古川知宏监督,樋口达人编剧,藤泽庆昌和加藤达也配乐,KINEMA CITRUS 制作。 来源

漫画《三角窗外是黑夜》将改编为 TV 动画

12 月 7 日发售的 BL 漫画杂志《MAGAZINE BE×BOY》2021 年一月号上,山下知子创作的漫画《三角窗外是黑夜》迎来最终回,同时宣布将改编为 TV 动画。 来源

泰剧《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第二季开拍,2021 年 3 月 11 日回归

12 月 8 日,泰剧《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第二季举行开机仪式。第二季的故事发生在曼谷的两所大学中,将继续讲述 teh 与 oh-aew 两个人的爱情、梦想以及互相成长的故事。预计将于 2021 年 3 月 11 日开播。

《想见你》制作团队新作《无神之地不下雨》官宣演员阵容

12 月 8 日,《想见你》制作团队新作《无神之地不下雨》举办卡司发布会,主演柯佳燕、曾之乔、郑元畅、傅孟柏、颜毓麟公开亮相。

《无神之地不下雨》的故事背景结合阿美族泛灵神话,讲述因环境问题而使众神选择不再祝福这片土地为开端,随着最后一场雨的到来,众神纷纷离开他们所眷恋的人间,一段在末日倒数前的人神爱情故事即将展开。

菅田将晖、SEKAI NO OWARI 乐队主唱 Fukase 将出演电影《角色》

12 月 8 日,菅田将晖与 SEKAI NO OWARI 乐队主唱 Fukase 确定出演电影《角色》(キャラクター,暂译)。该片由永井聪执导,长崎尚志操刀剧本。

影片讲述如果一个不成功的漫画家看到了杀人犯的脸,会怎么样?那如果他把那张脸画成漫画卖出去又会怎么样?该片预计 2021 年 6 月在日本上映。

松坂桃李和户田惠梨香宣布婚讯

12 月 10 日,松坂桃李和户田惠梨香宣布婚讯,此前两人曾共同出演 2015 年上映的电影《愚人节》。

下周一(2020 年 12 月 14 日)我们将在评论中抽出一位送出视频网站   一个月会员  ,被抽到的朋友可以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B 站大会员、芒果 TV 中任选其一。我们会在这篇文章中更新获奖名单,届时也请各位参与互动的朋友注意站内私信~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02 Dec 12:40

外出就餐,如何把食物拍得更好看

by Microhoo

在朋友圈摄影大赛里,我认为「拍食物」是最一言难尽的赛道。一方面它的门槛最低——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意味着有无数的机会举起手机就拍,而拍人需要人好看,拍景需要景别致,但食物除非特别极端情况大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它又特别讲究——因为很多人分享出来的照片会让你疑惑「他发这个是图啥」。

当某张照片得到更多夸赞或者太多贬损的时候,我们通常都只说是因为它好看或者不好看,可如果抛开对具体某张照片的分析而让你说说「什么样的食物照片算好看」的话,你的答案是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别人的「摄影技巧」里找到答案:光线不够、主体不突出甚至角度不对——但摄影,特别是食物摄影一定不是可以教条的手艺,因为它的出彩之处在于被摄体,任何摄影技巧都只是「呈现」,所以把持着快门的我们要考虑的不该是如何巧夺天工,而是寻找一种更适合被摄体的表达方式。

(下文中所有图片除最后一张引用全部来自作者通过手机拍摄)

食物摄影没有绝对的好看,拍摄也不是为了让它好看

标题中我用了「更好看」,也是因为食物摄影没有绝对的好看。而这个「好看」是可以被具象的,比如我们想要拍出一张「看起来很好吃」的照片,尽管你运用各种技巧方式把照片处理得滴水不漏,但当它映入五花八门的观众眼中时,他们喜欢/不喜欢这个菜系、肚子饿/饱甚至看到照片时的情绪都决定着这张照片是否「被认为好看」。

而「好吃」只是「好看」的一部分,后者的组成则复杂得多,以我自己举例,当我想要拍摄一张食物的照片并分享至公众视野时我可能出现的内心活动是:

  1. 这玩意儿挺好吃样儿还好看,分享一下;
  2. 这玩意儿不好吃,但样子还行,分享一下;
  3. 我今天吃了这个,分享一下;
  4. 这玩意儿一般般,但是胜在贵,分享一下;
  5. 这玩意儿不重要,但是我这会儿心情好,分享一下;
  6. 我就是想发朋友圈。

以上可并不只是单选题。文首我提到作为旁观者,有时候会疑惑别人发的那玩意儿是图啥,那可能是因为他分享的目的只是为了告诉别人自己今天吃了什么——可问题是很少有人会关心你吃了什么;然而当我们把视角切换到自己身上,大多时候我们做这事儿不就是想要告诉别人自己今天吃了什么嘛。

所以此刻脉络逐渐清晰:当自己拍摄一个食物并分享到公众视野时,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把它拍好看」,而是怎么样才能让别人关心自己在吃什么——对,我们大部分的分享欲都是源自想要炫耀的虚荣心作祟,平和的接纳它并且努力做好,这没什么丢人的。

你拍摄食物,你也不只是拍摄食物

上一小节我总结的知识点有两个:

  1. 我们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把食物拍摄至方方面面在任何时候普适任何人的绝对好看;
  2. 但我们要追求所摄食物的好看,因为它能够吸引别人的关注以满足自己的分享欲。

这两点看似冲突,其实并不矛盾,中位值在于我们既不要执着于旁人的教条主义去刻板追求成像的完美,又要明白只有让成像吸引人了,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在分享」——而不是给别人添堵。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考点——如何形成自己的食物摄影风格。

我相册里最早一张食物摄影

虽然身边有不少朋友夸赞我拍的食物好看,但我不认为这个语境下的好看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好看,而是我长期、大量且持续的分享刻画出了我在朋友心中的形象——这人挺能吃。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走入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分张扬和虚荣,另一种则是担心过于锋芒毕露而引起别人的反感,然而事实上当我们积极且真诚地乐衷于做一件事时,正常旁人所感受到也会是你热情的特质,很难会产生反感。

近期我比较满意的一张食物摄影

所以我理解的当某个人有了「把食物拍摄好看」的追求,那他一定是想要长期且持续地做并做好这件事,那这时候你首先需要做到的两件事是坚持和真诚。前者顾名思义,后者则是拍摄食物就是拍摄食物,你可以附带告知这家好吃的店,可以尽力形容它的优秀,甚至可以罗列如何去制作它;但一定不是借机炫耀自己去了高级饭店,也不是想要用它衬托自己的美貌,更不是借其聊表心意——尊重它。

「食物在相机下变得好看」是一个非常主观的结果,它甚至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食物本身。如果说某家店是某道菜的品牌,那你就是你最终成像的代言人,一件有趣的事儿是,当朋友直接转发我的照片时,我们共同的朋友常会说「一看就是小虎拍的」。

所以相比技巧,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将「把食物拍好看」这件事延续成一种习惯、风格乃至人设,最后你会发现不仅是你的朋友们开始关注你在吃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拍摄水平也会随之不断精进。

水平不够,以量取胜,但不要枯燥无味

道理讲足了,那接下来就是怎么做了。早年因为进山支教的短暂经历认识了同行的几个摄影师,那是真正的拍商业片的专业摄影师,自然不肯错失机会请教如何拍出好看的照片,彼时他们真诚而又耐心的和我说「经常拍,多拍,就越来越好看了。」

真的。

我不否认网络上那些认真细致的分享——如何运用光线、怎么选择角度和善用器物等——有他们的可取之处,但摄影真的不是做题背公式,退一万步老师也常说一定要理解公式才能更快速准确的套用它,所以无论你是否已经充分学习了摄影知识,必不可少的一定是多拍,而且多分享,前者你会慢慢抓住在不同场景下不同食物最适合的角度乃至调色,后者你总会得到别人的建议——毕竟我们是拍给别人看的,一百个建议里总有一两条可以让你获益匪浅。

但即使是多拍,也不是瞎拍,我有一些经验和你分享。

除了突出主体,还要画面干净

拍摄食物时我们潜移默化都有一个概念是最好离食物近一点,美其名曰「突出主体」。这是没错,但如果一道菜里主体太多了那就不是突出而是混乱了。

香辣虾

上图是我六年前拍食物时最常用的手段——凑近了拍,那时候我拍照多数是因为吃到了好吃的东西,就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例如这道香辣虾,它的美味就来自于大量的辣椒和包裹在虾肉上那晶莹的油汁,想法没错嘛我就想突出鲜红的辣椒和丰盈的大虾,可结果是太突出了以至于画面乱七八糟,我既要在辣椒中找肉又要把肉独立想象。

夫妻肺片和泡椒鸡

在理解「突出主体」的时候我们需要理解两件事:

  1. 主体只有一个;
  2. 如果主体环境过于混乱,那么就要在画面中留白。

上图中的两道菜夫妻肺片和泡椒鸡,我其实同样在突出主体,但此时的主体不是其中的某一道菜,而是它们共通的特色——辣。两道菜各自都充斥着复杂且色彩不一的配料,而我不是在做菜单分享时并不需要让观者看清楚它的组成结构,我只想传达它们都是令人愉悦的川菜,而超过三分之一的留白也足以让整个画面大大减少了因为强烈复杂色彩带来的压迫感。

 

柠檬鸡

而区别于大量纯色的另一种干净是空间感。上图中的柠檬鸡无论是前景还是背景都色彩繁杂,但前景与观者之间空隙带来的距离感,和被虚化的背景都在强调主角的同时还减轻了观者的视觉压力,我认为它同样也是一张「干净」的照片。

辣子鸡

所以我们在拍摄食物的时候,突出被摄体永远没有错,但同时也要关注我们在突出的同时有没有给观者带来压力,这个压力可能是观者下意识的「辨识拍了啥」,也可能是复杂画面导致的视觉压迫。减轻压力的方式就是适当的「留白」,它可以是大范围的纯色缓冲,也可以是距离带来的视觉层次。

让画面整齐,拍出「丰盛感」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分享「这一大桌子菜」,但我们很容易既没让别人感觉到一大桌子菜,还觉得整个画面乱七八糟。

这种情况最常出现在俯拍的时候,因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拍完这一大桌子。还是我常说的,鲜少有人关心你在吃什么,即便你想要让别人感受到你大快朵颐一整桌,那也只能是「一整桌」,而不是「一整桌什么」。

我的原则是尽可能让菜铺满画面,弱化碗碟和桌面。上图是某次在朋友家吃饭,其实仔细看画面里就两道主菜,其次就是一道沙拉和一个蛋糕,但整体看来就是满满一桌子菜,还有肉有菜丰富极了。这便是我在这件事上对「整齐」的理解——元素统一。所以在俯拍的前提下稍微倾斜角度,让视线一眼望去都是菜。

另一个例子是某年家里年夜饭的时候,我除了倾斜角度还裁剪了画面,让菜肴堆满其边界,画面一端的逐渐虚化也产生了一些「这桌菜延绵不绝」的感觉。

在「一桌子菜」的另一个常见场景就是我们吃火锅的时候,上图既是俯拍又突兀着桌面和碗碟,可观感上依然丰盛,是因为锅底和配菜有序的排列给观者形成了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即便画面中配菜有限,但戛然而止的边界很容易联想到那些没出现但是自己爱吃的菜。

而这张图即便远处的菜只见碟,但想象力才是图像最好的滤镜。

拍出场景感,比食物本身更诱人

偶尔我们拍摄食物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配角」。

这是贵州街边常见的卤味店,其实这是一种很难拍的食物,不仅是食物本身颜色黯黑,通常也都只能外带盛装在一次性餐具里,但上图除了翻滚的卤锅还有被虚化的正在剪菜的双手,但尽管被虚化你依然能看到它的苍老,外加更远处那些若隐若现且充满年代感的器物,你是否会联想到这或许是一家开了许久的街边老店,而即使是静止的画面,也似乎能隐隐体会到拍摄者下一秒就可以入口的期待和喜悦?

上图则更复杂一些,它或许需要更本地一些的贵州人才能感受到的属于贵州的早餐粉面店。虽然没有在图片中出现,但是老炮儿如你是否已经因为那晚浓香的肠旺面而咽了一下唾液。

还有一种非常值得分享的场景是朋友聚会,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分享一次尽兴的聚会时不一定非得是最后的丰盛一桌,这个过程其实更有趣,上图是在朋友家包饺子的时候随手一拍,最后竟发现它是我对今晚最满意的一张照片。吃饺子不稀奇,但是你有多少机会和朋友一起玩闹着合作包饺子呢,而这种场景下的饺子,味道反而只是衬托了。

最后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外出就餐」,也就意味着你的摄影器材有限,场景条件有限,构图取景时间也有限,这时候与其说考验拍摄人的摄影技巧,我更认为是考验其对当下被摄物的直觉和拍摄后的分享习惯。而这些都不是靠生硬的技巧套用可以成就的。

而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尽管作为分享者,但我却是站在成像观者的视角去思考。我既不认为前文展示的照片有多么精美,也不自信自己哪怕只是「小有成就」,可能唯一的自信是我觉得我分享出去的每一张照片即使没有被任何人喜欢,但也未曾对别人造成困扰。——这不是自嘲,更不是反讽,是成年人应有的礼仪和自觉。

所以很多人在讨论怎么把照片拍好看,更多人在执着为什么我的照片那么不好看,我却想要告诉大家,它本质上就只是一种分享——重点是如何恰到好处的体面表达——既要自信,也要自知。

最后分享一张食物摄影界奥斯卡 Pink lady food photography 去年「庆典食物」的一等奖作品《大锅面(Cauldron Noodles)》,我看了很久也震撼了很久的作品。


这篇文章开通了图片评论,欢迎大家踊跃分享自己外出就餐时的留影,然后我们一起在深夜时将这篇文章分享给别人。


 

02 Dec 06:47

如何用 Obsidian 做间歇式日记

by 闲者时间_王掌柜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间歇式日记是著名的生产力教练 Coach Tony 在 2017 年发表的《Replace Your To-Do List With Interstitial Journaling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文章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间歇式日记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集中精力,更聪明地工作。

间歇式日记既不同于常规的日记,也不同于常规的任务管理软件,它更强调围绕着工作流打造一个「正反馈描述」从而提高生产力。请大家不必担心很难理解间歇式日记,它的概念和使用都其简单。

间歇式日记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用一句话总结间歇式日记:

在每个工作间歇,以时间戳为单位,采用类似日记的形式做的笔记。

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说明一下:

  • 工作间歇: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是「分段」进行的,这样的效率会比较高,例如许多人使用的番茄工作法就是一种「分段」方式。
  • 时间戳:指的是在笔记的开头先写下笔记发生当下的「时间」,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最小日记记录法」,这样我们就把记录的「日记」按照时间点分成了几个片段,它最大的好处是使得「大多数人看到时间戳能有一个明显的回忆,几点几分做了什么事」。

日记通常比较私密,这里的日记指的是:

  • 像写日记一样,写出当前的所思所想。
  • 通常日记中我们会敞开心扉,此时写下的内容是对自己说的话。

如何进行间歇式日记

简单说,间歇式日记就是利用每个工作间歇(例如番茄工作法中间的 5-10 分钟),记录上一段时间做了哪些内容,下一段时间要做什么,下图是一个典型事例:

间歇式日记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它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间歇式日记带来的好处

个人认为它最直观的带来的好处是更专注地做一件事

  • 研究表明如果像机器一样做「多任务」,人的认知能力下降 40%,所以大多数人更擅长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
  • 间歇式日记,在两个工作的任务间歇的 5-10 分钟之内进行,会帮助我们清空大脑,并为下一件事制定最佳策略。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产生疑问,本来番茄工作法是通过在固定的时间内有效率且专注的工作提高生产力,并在每个工作间歇休息 5-10 分钟,而我们连这 5-10 分钟都没有放过,还试图让它做点什么,这样怎么会提高生产力?

其实间歇式日记有两个秘诀,一个是「清空大脑」,另一个是「下一步行动」。

清空大脑

当我们记录一下刚刚完成的事情,并写下还有哪些事没有做,这个过程就会起到「清空大脑」的作用,这有助于展开接下来的事情。

计算机科学教授,Edsger Dijkstra 说过

  • 最聪明的程序员永远能意识到自己头脑的有限性,因此他们会充分谦卑的的对待自己的任务,并且避免那些看似聪明的技巧 。
  • 通往天才的最佳途径是:让问题比你的脑容量小。

所以,基于「更加专注」的考量,在间歇式日记中将「上一件事」写下来,帮我们清空大脑,然后再准备开始下一件事。这样避免做接下来的事的时候还放不下刚才的任务,导致我们一心二用。

下一步行动

下一步行动指的是,当你在间歇式日记中准备写「下一步要做的事」的时候,应该优先写出来「第一步的行动是什么」,这样有助于稍后真正做「下一件事」的时候进行展开。注意,重点是尽量写出「下一步的行动」,而不是「下一步的描述」

举个通俗的例子:下一步我可能要做的事是「换轮胎」,那么间歇式日记中不要写「5 分钟准备去换轮胎」,而是更具体的行动「5 分钟后打电话给 4S 店询问轮胎的价格」。

之所以这样强调「下一步行动」,是因为这关乎着「拖延症」的问题,因为「拖延症」并不是时间问题,更确切地说它是情绪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不知如何开始」的事情总是避免去开始做(拖延),我们更擅长做那些很清楚如何进行「下一步」的事情。对这个观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 Tim Pychyl 发表的文章《How to Use Psychology to Solve the Procrastination Puzzle》(即「如何运用心理学解决拖延症之谜」)。

在 Obsidian 中使用「间歇式日记」

Obsidian 是一款非常优秀的「现代化」笔记管理工具,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双向链接」支持了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并同时提供了非常多优秀的功能方便我们管理「知识」,关于 Obsidian 的基础设置和入门介绍以及方法论可以查看之前发布的两篇文章:

个人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已经把自己的笔记系统迁移到 Obsidian ,并且发现 Obsidian 内置的插件和功能非常适合进行间歇式日记。

Obsidian 设置间歇式日记

Obsidian 中提供了许多设置和插件,方便进行间歇式日记。

Daily notes 插件

Obsidian 内置了 「Daily notes」插件,当开启 Daily notes 插件后,就可以很方便地创建间歇式日记并进行管理,开启方式如下:

开启了插件后,可以在 Obsidian 侧边栏看到间歇式日记的快捷入口,点击后即可打开当天的间歇式日记,如图:

间歇式日记的名称格式

个人在 Obsidian 中设置的间歇式日记是按照 2020-09-28_Mon 这样的方式命名的,其设置如下:

间歇式日记的模板

上图中有一项是「日记模板」,当指定了模板文件的存储路径后,所有新建的间歇式日记都会跟模板中内容一样。创建日记模板很简单,根据上图中的设置,我们在「Daily」目录下新建「Template.md」 文件,内容如图:

以后每次只要是通过 Obsidian 命令或按钮创建的间歇式日记,都会按照这个日记模板内容生成。

PS:这里强调使用 Obsidian 的命令或按钮创建,是因为如果你手动在 Daily 目录下新建一个文件当做间歇式日记,那么他不会遵从模板。

快速打开间歇式日记

通过设置快捷键可以很方便打开(创建)间歇式日记,设置如下:

  • 打开当天的「间歇式日记」,快捷键 Alt + T
  • 打开前一天的「间歇式日记」,快捷键 ALT + [
  • 打开后一天的「间歇式日记」,快捷键 ALT + ]

Obasidian 在 v0.9.10 版本后支持开启「第三方插件」,这里推荐一个插件 Calendar,可以帮大家快速打开(创建)任意日期的「间歇式日记」:

第三方插件 Calendar

第一步,关闭安全模式。

第二步,进入第三方插件管理面板,找到「Calendar」。 

第三步,安装 Calendar 插件。 

第四步,使用 Calendar 插件,快速打开任意日期间歇式日记。 

我的间歇式日记方法

我在 Obsidian 中使用间歇式日记主要解决三部分内容:

  1. 追踪任务:整理今日待办任务,并完成任务管理。
  2. 追踪内容:随手记录素材,定期深度阅读并完成摘录到 Obsidian。
  3. 追踪回顾:随手记录所思所想,整理思路,明确下一步行动。

Part 1:追踪任务

在工作中,间歇式日记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做任务管理,通常我会在每天上午打开(新建)当天的间歇式日记(快捷键 Alt+T ),Obsidian 会按照我的日记模板生成当天的间歇式日记。

接下来整理今日待办事项,今日待办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1. 主动输入已知需要今天解决的 Todo。
  2. 通过双向链接关联到今天间歇式日记的 Todo。

方式 1:主动输入今日待办

在 Obsidian 通过在 [ ]之后输入「任务描述」即可完成任务创建,Obsidian 会在预览模式下,展示成「打钩」状态,如图:

这里提示一个技巧,不需要手动输入 [ ],只需要在光标所在行按下「CMD + 回车」,Obsidian 自动在当前行前边输入 [ ]

方式 2:通过双向链接关联到今天的 Todo

如果正确使用 Obsidian 进行笔记管理,你一定会产生非常多的 Topic,对于 Topic 的创建原则,我在之前的文章《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中是这样描述的:

PS:Topic 也可以理解为「卡片」或「词条」,实际上就是 Obsidian 中的任意一个笔记,为了延续文章的一致性,本文中统称 Topic。

在编辑 Topic 的时候,如果正好想要创建一条和这个 Topic 相关的待办事项,我的用法如下:

在这句话之后输入[[待办事项]] 这个「双向链接」,即可完成这个待办事项的创建,任何时候都可以打开「待办事项」这个 Topic,并查看它的「反向链接」就可以看到所有「待办事项」了。

如果已知这条待办事项需要在「2020-10-09」这天完成,只需要在这句话后输入 [[2020-10-09_Fri]] 这个「双向链接」即可完成关联。当我们打开「2020-10-09」这天的间歇式日记时,通过查看它的「反向链接」即可看到所有需要当天解决的待办事项。

PS :为了方便我们输入指定日期的「双向链接」,提供两个 Tips。

  • Tips 1:通过插件 Calendar,快速创建指定日期的间歇式日记,关于它的使用方式,上文中已有介绍。
  • Tips 2 : 通过插件 Natural Language Dates,快速插入指定日期的双向链接。

推荐插件 :Natural Language Dates

Natural Language Dates 插件的功能是通过快捷键「Cmd + Y」,将选中的「日期字符串」转变成 Obsidian 中对应的「双向链接」。

第一步:设置 Natural Language Dates 的日期格式
为了让添加的日期格式跟我的间歇式日记的名称的格式相同,需要做如下设置:

第二步:转换日期为「双向链接」
在任何地方输入日期格式字符串例如 2020.10.09,「选中后」按下快捷键「Cmd + Y」,自动转换成对应的「双向链接」,如图:

小结

以上就是在间歇式日记中管理「今日待办」的方法,主要是依靠主动输入和日积月累形成的。通常完成这一步当天的间歇式日记大概如下图:

Part 2:追踪内容

间歇式日记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追踪内容。

追踪内容指的是,在日常中如果遇到需要深度阅读的内容时,将内容摘抄到 Obsidian 中管理起来,并作为知识循环的一部分。关于「知识循环」,我在之前的文章《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中是这样描述的:

在 Obsidian 的间歇式日记中追踪内容分两步:

  1. 第一步,在当天的间歇式日记中记录这篇文章的链接。
  2. 第二步,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摘录,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形成新的笔记。

记录待追踪内容

第一步操作比较简单,在间歇式日记中记录这篇文章的地址,并和「待办事项」关联即可。

第二步的关键在摘录和用自己的话描述,在之前的文章《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中推荐过 Chrome 的扩展工具(Roam-highlighter),方便我们快速摘录文章到 Obsidian。 

一个典型的通过 Roam-highlighter 摘录的样例如下: 

关于 Roam-highlighter 的使用方法在《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有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查看:

对摘录内容进行二次加工

回顾一下知识循环的概念:

知识循环,指的是我们整理知识的目标一定是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历研究/阅读/记录和写作。

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写作,所以摘录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否则很容易陷入「收藏家谬论」,关于「收藏家谬论」在之前文章《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中是这样描述:

基于此,我会对摘录的文章再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遍,一个典型的样例如下,相信大家对比过之后会有所感悟:

保留线索 - Metadata

对于摘录的知识一定要保留其来源,我的方法是在摘录原文中保留 Metadata 信息,如图: 

可以使用 Obsidian 的模板快速生成 Metadata,我的模板设置如下:

PS: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前边的示例图中摘抄的笔记都通过双向链接关联了间歇式日记: 

这里主要是依靠刚才介绍的模板中的 [[{{date}}]],将模板插入到文章中时,这个 [[{{date}}]]会自动变成当天的间歇式日记的双向链接,设置如下:

小结

以上就是我在间歇式日记中进行追踪内容的方法,追踪内容的意义是我们可以积累足够多的 Topic,定期对笔记进行加工和生产,最终这些内容才会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并形成知识循环。

Part 3 :追踪回顾

在继续之前,觉得有必要再看一下我对间歇式日记的一句话描述:

在每个工作间歇,以时间戳为单位,采用类似日记的形式做的笔记。

可以看到,「追踪回顾」是使用间歇式日记最重要的一环,通常我会在工作间歇随手记录一些内容包括不限于:

  1. 刚才做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2. 下一步做什么,如何开始
  3. 或者想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以上内容记录的时间也是不固定的,想起来就会在间歇式日记中记录一段,而且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当然这个过程中我还是会尽量遵从上边提到的几个重要概念,即间歇式日记带来的好处:

  1. 清空大脑
  2. 明确下一步行动

同时,既然写的内容属于日记范畴,它当日也要具备日记该有的特点「敞开心扉,记录自己真实的想法」。

回到主题关于追踪回顾部分我的方法如下:

  1. 在有时间的时候,尽量打开间歇式日记新起一行,添加时间戳,然后记录内容,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内容不限。
  2. 如果是接下来的事情比较明确,尽量在这个间歇写出下一步明确的步骤。

一个可以参考的追踪回顾内容如下:

PS:添加时间戳也可以使用 Obsidian 的模板功能: 

不是日记的间歇式日记

以上就是如何在 Obsidian 中进行间歇式日记的主要内容,相信一定有人会认为间歇式日记这件事太模式化或者太教条了,没有人会真的这样写日记,也不会有人觉得这样能提高生产力等等。

首先,我自己不会因为有了间歇式日记就不写日记了。两个虽然都是日记,但是它们要解决的不是一类问题。间歇式日记适用于在工作中利用工作间歇,整理思路,明确目的,同时利用 Obsidian 的双向链接等特点,组织和管理知识点。

其次,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知识循环,将我收集到的各种内容,整理和输出,截止到今天「玩转 Obsidian 系列」已经更新了三篇,从一开始的方法论到基础入门再到今天的实战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逐渐完善了使用 Obsidian 管理笔记的一系列方法论,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帮助到大家,对我来说也是一件万分幸运的事情。

最后,还是期待更多的人会因这系列文章入坑 Obsidian,并找到自己的使用的方法论。


「玩转」系列是王掌柜长期更新的关于「软件和服务」的使用体验,感谢大家阅读,相关推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为你所用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02 Dec 06:42

装上这款插件,用键盘控制你的浏览器:Surfingkeys

by catbaron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Surfingkeys 是一个 Chrome/Firefox 的扩展,其基本功能是让用户可以通过 Vim 风格的键盘操作来控制浏览器。当然这个功能并不新鲜,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插件可以达成这种效果。但 Surfingkeys 不仅功能更为丰富,而且有非常细致且易用的可配置选项,这令用户可以脱离鼠标只用键盘来进行网页操作。本文会尝试介绍一些个人认为比较实用的功能进行介绍,希望能让各位产生兴趣。

标准模式(Normal mode)

标准模式是 Vim 中的默认模式。大部分操作都需要在标准模式下完成。在 Surfingkeys 中也是如此,在标准模式下可以通过 j/k 或者 d/u 上下滚动,通过h/l 来左右滚动。当然常用的 gg/G 这种操作也都支持。完整的快捷键列表如下(可通过 ? 呼出):

输入 ? 可看到完整的快捷键列表

在标准模式下,可以通过 f 来打开超链接,用 F 来在新标签页后台打开。按下 f 后,会在超链接处展示提示符,通过键入相应提示符这点和 Vimium 等其他类似扩展行为一致。但有两点需要注意:

  1. Surfingkeys 默认会把提示词显示在超链接的中央位置。可以通过设置配置 settings.hintAlign = "left"; 来修改提示词的展示位置。
  2. 默认提示符是「适合左手」,即提示符会从 asdfgqwertzxcvb 中选择字母进行组合,这让你可以只用左手来完成网页的浏览。当然你也可以修改配置 Hints.characters = 'yuiophjklnm'; 来换成「适合右手」。

可视化模式(visual mode)

可视化模式

Surfingkeys 还提供了可视化模式。在 Vim 中的可视化模式,可以通过移动光标来选中内容,Surfingkeys 也有同样的效果。和访问超链接一样,在按下 v 之后,会出现很多提示符,输入锚点对应的标记,在相应位置就会出现光标。此时你可以通过 Vim 快捷键来移动光标。再次按下 v,则光标的移动范围都会被选中,和鼠标圈选的效果一致。

对于选中的内容,可以通过 y 来复制到剪贴板,也可以进行其他操作。比如通过 sgsb 来使用 Google 或 Baidu 进行搜索。这两个命令的功能是用搜索引擎检索剪贴板中的内容,而在网页中有被选中内容的情况下(包括鼠标选中或者用可视化模式选中),都会检索被选中内容。

查找

选择搜索引擎

在标准模式下通过/ 来进行页面内的查找。在输入要查找的内容后,按下 Enter 会匹配输入内容,而按下 Ctrl+Enter 则会进行完整匹配。完整匹配只会匹配完整的单词,比如使用完全匹配来查找 in ,则 find 中的 in 就不会被定位到。此外,查找功能也是可视化模式的另一个入口,在使用查找功能时,SurfingKey 会进入可视化模式,方便对查找到的内容进行额外额操作。

编辑模式(Edit mode)

使用编辑模式输入内容

编辑模式,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编辑的模式。Vim 中需要进入此模式才能进行正常的内容输入,Surfingkeys 也覆盖到了这部分功能。在任意输入框内,通过 Ctrl-i 可触发 Vim 的编辑模式。在标准模式下,直接通过大写的 I 也可触发(在有多个输入框时可以用提示符来选择,如上图所示)。

此外,在标准模式下输入 ;u 则可以编辑地址栏中的内容。这对于 Chrome 用户是非常友好的功能,因为 Chrome 没有一个便捷的方法将焦点从地址栏拉回网页。

Omnibar

Omnibar 是一个类似于 Spotlight 或者 Alfred 的功能。在 Omnibar 中可以完成很多工作,这里介绍最简单的几个:

  • 打开URL 。
    默认通过 t 呼出 Omnibar(因为很多人习惯使用 t 打开新的标签页,建议在配置中修改为 o ),可直接在里面输入网址。也可以输入关键词,Surfingkeys 会在历史记录和收藏夹中搜索相关网页,你可以 Tab 或方向键快速定位。通过g/b/w+空格 可以用 Google,百度或者Bing 进行搜索。如果输入内容后直接确定,则会使用默认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Omnibar
  • 管理/搜索收藏夹 通过 b 可打在 Omnibar 中打开收藏夹。在这里可以访问/管理收藏夹的内容。具体操作请参考 Surfingkeys 的 Github 页面

前往标签

上图演示了在按下 T 后会触发的两种行为:

  1. 在标签数不多于 N 时,会在页面顶端出现标签页的提示符(和超链接的操作相同)。通过输入提示符可跳转到目标标签页。
  2. 在标签数多于 N 时,会打开 Omnibar 的 tab 功能,可以通过搜索关键字来定位至某一标签页。

这里的 N 可以通过 settings.tabsThreshold 来修改。上图中是将 N 设置为 4 时的效果。同时官方建议增加以下配置:

mapkey('<Space>', 'Choose a tab with omnibar', function() {
    Front.openOmnibar({type: "Tabs"});
});

效果是按下空格就会触发 Omnibar 的 tab 功能。

通透模式(PassThrough mode)

通透模式类似于 Vimium 的输入模式,作用是暂时关闭 Surfingkeys 的热键而使用默认快捷键进行操作。这在一些本身需要键盘操作的网页很有用。你可以通过 At-i 进入通透模式,使用 Esc 离开通透模式。此外你也可以使用临时的通透模式:按下 p 会进入通透模式,并在 1 秒之后结束。

其他

出了以上内容, Surfingkeys 还提供了一些在浏览网站时也许经常会用到的功能,包括 PDF 预览,Markdown 预览,网页截图(包括滚动截图)等等。此外还包括了丰富的配置选项,具体可在 Github 页面 查看。总体来说,Surfingkeys 是一个可用性很高的扩展,印象中从 2017 年就已经相当成熟,但似乎很少被提及。一如开头所说,本文只列出了我觉得比较有吸引力的功能。如果你有兴趣,建议你通读一遍官方的说明,写的非常详尽明了。

最后,这里 是我是用的配置文件。

Have fun.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发现更多效率工具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02 Dec 06:13

Stadia 一周年:再谈我们期待的「绿洲」

by 黎明前线Alan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大家好,我是 Alan,这里是《Android weekly update》专栏计划第十五周。

从去年 11 月 19 日,Google 的云游戏服务 Stadia 正式上线开始,到现在已经算是走过了第一年。

虽然 Stadia 肯定不是 2019 年收到关注的云游戏服务中最受关注的那一个(当然也不是最成功的那一个),但 Stadia 所描述的未来游戏愿景,绝对是当时在发布时带给我们最多震撼的那一个:毕竟将服务器中心的算力变成游戏主机为自己所用,实在是相当激动人心。

但在 Stadia 正式开始向公众开始服务时,不少用户都感受到了与自己期望不同的失落:可能是实际体验中的不少 Bug,也可能是之前宣传中的不少功能因为开发进度的滞后不得不跳票带来体验落差,总之在刚发售的一个月之内,Stadia 所要面对的除了来自用户的疯狂吐槽之外,还有海量的 Bug 等待修复。

一年之后,Stadia 也算是步入正轨,每月上新游戏以及不定期的功能性升级也都成为了常态、Stadia Pro 用户每个月也都能体验到不同的新游戏,看上去这项服务已经跨过第一道门槛,开始步入正轨了。

那么,既然 Stadia 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从 Stadia 服务开始就怀抱的那些畅想,也时候拿出来重新评判一番了。

Stadia 成功了吗?

当然没有。

但实际上,从多方面来看,Stadia 的实际付费订阅用户增长量都不容乐观:Google 也在过去的一年中利用各种线上线下活动,不遗余力地「塞」给用户 Stadia Pro 的体验资格,如果你也是 Google 服务的重度付费用户的话,其实很容易就能找到与 Stadia 相关的付费服务。 

看起来 Stadia 这种营销行为一直是处在发展前期的「赔本赚吆喝」阶段,但仔细想想 Stadia 预想中的盈利模式你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Stadia 并不依赖平台获益,在当前阶段中,Stadia 能依赖的盈利来源可能只是 Stadia Pro 会员订阅或是玩家在 Stadia 中原价购买游戏的抽成(或者更有可能的是,Stadia 当前根本就没有考虑盈利这一问题),但都是在 Stadia 这一生态内所实现的。

一言以蔽之,Stadia 真正想做的其实是「把封闭平台做到闭环,给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

这种玩法是不是很耳熟?

其实 Google 是有能力来实现这一愿景的,前提是 Stadia 不会步其他已经「入土」的 Google 系服务的后尘:他们也曾满怀雄心壮志,希望颠覆行业,但最终只能随着 Google 战略的变化,让位于更加成熟的产品。

好在过去一年中,Stadia 从来都是更新最频繁的那一个云游戏服务,除了每月都会更新 Stadia Pro 订阅内容与上架数款新游戏之外,同时也在稳步推进着各平台的游戏体验:今年一个标志性的功能更新,就是 Stadia 终于在今年 10 月向所有用户开放了移动数据游玩的支持。算是对一开始宣称的「Where you can play」一个补完。

除了功能性的持续更新之外,对云游戏服务更加重要的一项指标 —— 平台内游戏数量,其实 Stadia 更多还是要仰赖游戏厂商的态度:除了育碧与 CDPR 这样积极拥抱云游戏这样厂商之外,仍然有很多游戏开发商对于这一相对新鲜的事物持观望或是抗拒的姿态。

 

朋友:为什么你们都叫 CDPR 蠢驴?我:

在这种背景之下,Stadia 的「游戏仍然需要全款购买」这一 Stadia 中最接近常规游戏产业的细节,一开始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从过去一年的新游戏上架情况来看,不采用和其他云游戏平台类似的「订阅制」而是与传统游戏销售更加接近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在降低「顽固分子」对于新平台的担忧,让这些开发商能更愿意将自家大作登陆 Stadia 甚至是直接在其平台上首发。

对于玩家来讲,如果你愿意的话,其实完全可以将自己的预算全部用于在 Stadia 中购买游戏,不必在这一服务本身上花费任何费用,而每月 10 刀的 Stadia 自有订阅服务 Stadia Pro 其实更像是一种 Google 对于 Stadia 未来能提供怎样的服务的一种探索。只是现在在 Stadia 第一方游戏甚至是游戏库本身都尚未形成什么强有力的竞争力之前,更多被用来当作吸引新用户的一个「新手礼包」。

 

 

之前板斧大佬曾在 Stadia 体验 文章 中给出自己的观点,认为 Stadia 没有找准实际定位:它能够最大程度服务于不想买主机或者游戏 PC,手边设备性能不允许但又想玩心仪作品的这类用户,但就过去一年的 Stadia 的实际推广方向以及 Alan 自己的体验来看,Alan 认为 Stadia 的定位还是有一定的战略所在的。

举个例子,你在吃饭时为了打发时间,开始在 Bilibili 上看一款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游戏实况或是剧情向攻略,后来逐渐开始对这款游戏产生兴趣,但是在当下主机阵营割据、各家都仍然在搞独占的情况下,你手头上未必有真正能玩到这款游戏的主机,同时实体游戏往往也会受到物流、供需关系导致的价格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真正到手之后,你对于游戏的兴趣可能已经不剩多少了。

Destiny 2 Stadia
Destiny 2 (Image credit: Bungie)

但如果这一套模式搬进 Stadia 中,就会是另一种面貌,在 YouTube 这样的视频平台中看过评测视频之后,如果这款游戏有在 Stadia 中上架,Google 很可能就会在相关的话题界面中加入 Stadia 中的相关游戏链接,你可以直接通过链接跳转到 Stadia 中相关的游戏界面,在下定决心购买之后的数分钟之内,你就已经开始玩上这款游戏的序幕了;无论你是在 PC、Chrome/ChromeBook 还是在 Android 手机上进行这一过程,实际所体验到的内容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这叫什么?这可不就是「生态闭环」吗。

但这个美好的故事有一些小小的瑕疵:比如「平台独占」本身就是一道将其他平台拒之门外的高墙,如果游戏本身就没有在 Stadia 上开售,那么玩家也只能停留在观看视频的阶段,借助 Stadia 体验云游戏根本无从谈起。而且即使 Stadia 能直接跳过物流甚至是下载这一段时间空档,它仍然也是需要玩家掏真金白银去购买游戏的一项服务。

所以 Stadia 想要完成这一愿景,最重要的拼图 —— 自家独占大作以及「云原生」环境下的游戏还尚未补全。

Stadia 想做的是?

就 Stadia 目前的付费策略来看,实际如果你想要体验到更加进阶的内容:比如在电视等大屏上游玩,或是追求 1080P 以上的更高分辨率或是 5.1 声道立体声,都需要你去「加钱」购买 Stadia Premiere Edition 等附带手柄与 Chromecast Ultra 的套餐才能得到。

虽然 Stadia 提供的愿景是非常诱人的,但目前实际落地,推给用户的能获取更加进阶体验的这一套收费制度仍然容易让人一头雾水;总有人说 Stadia 其实是「游戏界的 Netflix」,但 Stadia 所处的游戏领域目前已经成熟的制作分销流程,都让 Stadia 注定不能变得像 Netflix 那样迅速取得成功。

短期来看,Stadia 当下的这种「不温不火,聊胜于无」的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Stadia 团队也有更多类似 iOS/iPadOS 平台适配工作等这样技术之外相当棘手的问题需要面对(这件事今年同样引起过几次不小的风波),游戏阵容上,Stadia 也仍然需要说服更多游戏开发商,愿意将游戏投放到 Stadia 上。

更加长远来看,Stadia 更加倚重的仍然是「云原生」环境下的游戏 —— 这指的当然是 Stadia 第一方工作室推出的游戏以及 Stadia 平台独占游戏,有「原生云端运行」这样的先天开发背景,这些游戏从开发伊始就能摆脱当前主机平台性能的桎梏,带来更多足以赋予 Stadia 真正竞争力的游戏。

插一句题外话,在「云游戏时代我们能玩到什么样的游戏」这个问题上,Alan 仍然认为 Stadia 是当下最具发言权、也是最有可能给出答案的那个选项:微软目前仍然深陷在次世代主机战争中,对于云游戏业务无法过多分神,且 XCloud 本身在微软的定位中更多也是作为 Xbox 主机游戏业务上的一个附属品存在着。所依赖的也都是我们在 Xbox 平台上耳熟能详的游戏阵容。

就现在体验看来,这当然是一项 Stadia 不具备的先发优势。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微软、索尼这样自带顶级 IP 与 3A 制作的巨头,并不会大幅度倾斜内部资源,毕其功于一役地来开发一款只能完全依赖云端运行的游戏。

而亚马逊 Luna、NVIDIA GeForce Now 这样的「平台运营,游戏订阅制」的模式,虽然比 Stadia 来的更像 Netflix,但更谈不上自研游戏这样的雄心壮志,也直接决定了这些服务实际上是没有资格回答这一问题的,如果不做出更多投入的话,很容易在「云原生游戏时代」被抛下

但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呢?

从目前 Stadia 给出的信息来看,第一方游戏也的确会在游戏性以及玩法上做出更多的突破,就目前的游戏形式而言做出更多适用于云游戏生态的改变,但尽管 Stadia 到处招兵买马,它仍然也只是一家新晋游戏开发商,预计还要有 3-5 年的时间,这样的「云原生」游戏才能真正和我们相见。

Stadia

在 Stadia 正式运营一周年之后,Stadia 的游戏库已经从一开始的 30 余款扩充到了 100 多款,同时,Stadia 的运营主管也在近期的 采访 中透露:接下来 Google 将向 Stadia 上推出 400 余款新游戏,这些游戏来自 200 余个不同的开发商/工作室,预计将在未来两年内完成上架。

对于 Stadia 而言,在真正的黎明尚未来临之前,能通过上架更多游戏的方式,让玩家能玩到更多现在已有的游戏,仍将是 Stadia 在未来数年在内容上的发展方向。

Stadia 需要的是时间

最后,Alan 建议大家不要将 Stadia 单纯地作为一个云游戏或是一项游戏订阅服务来看待,而是一项带有更多新元素的新游戏体验;即使现在它看起来与一般的云游戏体验甚至是主机游戏的付费模式并没有太多不同,但 Google 在过去的一年中除了让 Stadia 正式开始走上正轨之外,同时也是在奠定下一个游戏时代的基础标准。

对于 Stadia 所描绘的那样的游戏图景,实际上 Alan 还是满怀期待的,但从一个游戏玩家的角度来讲,更看重的当然不是 PPT 中画了多大的饼,而是现在的游戏库中有无值得去实际掏腰包的游戏,以及实际上手所能得到的游戏体验。

虽然现在这可能是 Stadia 乃至更多云游戏服务所要面对的劣势,但只要 Stadia 能按照自己所规划的脚本走下去,相信终有一天,它能带给我们「云游戏时代我们能玩到什么样的游戏」的答案。

在 Stadia 一周年之际, Stadia 业务主管 Jack Buser 在接受网站 MobileSyrup 采访时,对于外界一直担心的「Stadia 会不会被 Google 给砍掉」的传闻,给出了 Google 内部对于 Stadia 的定位,同时揭示了 Stadia 对 Google而言存在的意义。

经常有人问我们:「你们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吗?」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答案:是的。这不仅仅因为游戏是 Google 最大的业务之一。如果你体验过 Stadia,Google Play 与 YouTube,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这对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

下期见~

关联阅读:

板斧 Google 云游戏服务 Stadia 上线半年,它的体验怎么样?
黎明前线Alan 游戏共享、多人同屏,Stadia 想如何改变我们的游戏方式?

参考信息:

9to5Google Google roadmap for Stadia includes over 400 new games

Mobilesyrup Google Stadia’s director of games reflects on the service’s first year

30 Nov 09:29

一步一步教你如何围绕 NAS 打造娱乐影音空间

by 校清新Ron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一、前言

NAS 作为影音数据中心,廉价的 N1 盒子作为原盘解码器,4K 高清投影作为播放设备,120 寸抗光幕布作为屏幕,真力音响加上低音炮,更换便宜好用的宜家电视柜和茶几增加客厅收纳能力,铺上/挂上性价比不错的地毯/装饰画,原来不常用的客厅空间,摇身一变,成了热闹舒适的游戏、影音空间。

我常年缩在书房,而她则在卧室刷抖音,客厅的功能只有吃饭,平白无故的,这个大空间浪费掉,成了我们忽视的场所。娱乐影音空间提上日程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最终的效果是,家更像家了,大家有了共同的活动和情感交流场所。

现在,跟着我的保姆级教程抄作业吧,你将了解到如何打造最适合自己的影音空间,如何用 NAS 配合 qB 下载打造电影下载器,通过 emby、Kodi 创造完美的私有流媒体,通过 4K 投影仪和幕布带来惊人的画面效果,通过音响设计,带来震撼人心的音效......

同样的,这一套思路,你可以用到书房、卧室等其他空间!

二、影音娱乐空间改造思路

什么样的空间适合做影音娱乐空间?有心去做的话,其实在任何一个空间都可以,只是说空间越小,效果可能不如大尺寸的幕布来的那么爽。

我见过很多朋友在卧室、书房做私人影音娱乐空间的,放上幕布,投用,规划好位置,就可以用了,只不过要提升舒适度,还是得从很多布置、细节上着手。

总的思路如下:

  1. 提升空间收纳能力,改善整洁度;
  2. 提升空间舒适度,添置一些小物件等。

电视墙区域
 

先看下改造前屋子的情况,因为是租房,所以不会改变主要结构布局,以最性价比的方式,在软装布置上下功夫。淡粉色电视墙、便宜小电视、被压弯的劣质电视柜、自带的廉价挂衣架,几乎是这方寸间的所有东西了。在视觉上不舒适,收纳功能确实难保整洁。

改造思路:

  1. 替换掉廉价电视柜,更换便宜可收纳电视柜,预算 800 内;
  2. 增加收纳盒,量大好看,预算 100 以内;
  3. 去掉完全无用的电视,换上 120 寸投影幕布,不超过 2k;
  4. 更换高品质、品味衣架,做装饰和简单收纳;
  5. 整洁度一定要保证。

1. 更换电视柜、增加收纳盒

我对电视柜的要求就是便宜、好看,同时质量有保障,不会有甲醛之类。

我优先考虑到的是宜家,宜家搜索了一圈,价格和样子都不错的,就是下面这款了:

价格 799,我本人还是觉得有点超预算的,本来计划 500 以内,不过搜了全网,好看、便宜、质量有一定保障的,没有!

电视柜也不是来放电视的,主要是用来体现家居感和收纳的,因此也买了很多收纳的盒子,站内好价的时候买的百露,10 个中号宽款,花费 80 元,大家好价的时候可以入手。

效果如下,对比原来的电视柜和布局,还是比较满意的:

名字叫 FJÄLLBO 耶伯,尺寸为 150x36x54 厘米,够用。上面板是实木的,虽然是松木,但是颜色和空间搭配起来不错,家居感很强,使用问题也不大。

下方是黑色金属组件,有一定的现代工业风。带有磁吸式的门,里面东西不会被宠物、小孩弄乱;下方还有两层空间可以放东西,其中上层高度 74cm、下层高度 84cm 左右,买的收纳盒放进去没问题,收纳能力 MAX,底部还有 10cm,扫地机可以进。

另外宜家淘宝旗舰店和官方店都有这个的加长款,有需要的可以看看,如果本地没有宜家,可以看看配送费用,不算贵。

我上面那款本地商场买了,直接顺丰寄过来,才花了 40 多,比宜家配送还便宜。

2. 更换幕布,增加衣架等小件

原来那个廉价小电视,隔那么远看完全无用,而影音娱乐空间的打造,幕布算是一个最廉价的解决方案,120 寸幕布价格和电视价格简直是天壤之别。

所以在幕布上,我还是比较谨慎,看着看着,预算从几百增加到 1k 多,好在效果满意。幕布下文会具体说。

另一个我一直想买的产品就是 Piy 的 NUDE 衣架,一款很火的产品,那个在公众号写《原创不死》的设计师的红点作品,获得无数荣誉,却被疯狂的山寨仿得体无完肤,而他本人也最终倒在了工作台上。

购入的是德国榉木款,活动购入价格 271,比正常价少了块 100,双十一大家可以蹲一波好价。

三根长棍、三根短棍,没有其他任何连接间,将这个实木落地衣架固定得紧紧实实,不管是用料、细节做工、色泽,都对得起那份荣誉,放在家里做挂架,是非常合适的,有能力的朋友,一定要支持正品!

另外还有一些小件,便宜,但是可以为空间增色:花瓶、绿植、装饰画。

花瓶我买的宜家的力夫斯隆,挺好看,29.9 元一个,淘宝也有带花的,一起 79.9 元:

绿植我买了大叶龟背竹和虎皮兰,都比较好养,放着也好看;

装饰画我在 1688 上买的,便宜,也还不错,一个大的一个小的,花了 103 元:

1688 上很多商家,价格都差不多,大家选择离自己近的就行,我是就近选的一家。

改造后的成果:

活动区域

改造前的样子,原来只有椅子、餐桌、一个房东本打算扔掉的双人沙发,芝华士的沙发没地方放放到了这里,最大的活动区域就是餐桌,其他地方基本没用,所以客厅完全是被我们忽视的空间。

改造思路:

  1. 新增茶几,茶几是客厅的灵魂之一,一定要有,预算 500 内;
  2. 铺上地毯,作为主要的活动区域,游戏、影音都可以,更温馨,预算 200 内;
  3. 空空的墙面新增挂画,新增绿植等;

1. 新增茶几

我对茶几的迫切程度比电视柜要多很多,因此我最先选定的是宜家的耶伯茶几,同样是实木 + 金属架,有隔层。

茶几尺寸为 90x46 厘米,放在我这里够用,顶部同样是松木实木面板,下方是金属支架和层架,有一定的收纳能力。

茶几作为客厅活动中心的重点,将人的活动区域圈定在一定范围内,建议不管好坏,都最好在客厅配一个茶几,这种实木 + 金属的搭配,个人觉得就不错,预算充足,可以买其他款式。

2. 新增地毯

新增地毯的原因是,可以保证客厅核心活动区的舒适度,人直接赤脚走在上面,活动也更自如。

原来的瓷砖硬地板使整个空间的感受偏冷、偏硬,加上地毯后,更温馨、柔软,使家居气氛更浓。我购买的这款地毯尺寸为 200*200,厚度大概有 10mm,底部有防滑,整体还不错,就是花纹、花色比较单一。

大家不一定买这家,可以选择其他花色更多的商家,我也是随便买的。

整体来说,我比较满意,现在基本都赤脚在上面,打理起来如果有吸尘器就还好,没有吸尘器会比较麻烦,上面材质是短绒毛一样的,属于性冷淡风,我其实更想买有花色的,大家可以挑一挑。

唯一的问题是,上面放重物后会留有痕迹,相比宜家的地毯,用料还是差不少,主要是看重尺寸和便宜,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看看宜家的地毯或其他品牌地毯,我去看了,质量,包括重量确实要好很多。

当然我是建议买大一点,不仅是覆盖茶几,还能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当然好地毯尺寸上去了,价格也上去了。

3. 新增装饰画、绿植

墙面如果空空如也,总让人觉得少点什么,因此我买了一幅长一点的装饰画,尺寸为 150*40,价格是 80 多。

大家也可以挂上自己照片之类的,总之,墙上有点东西会好点。旁边的绿植是大叶的绿萝,我妈说放在家里不太好,准备换成天堂鸟。

有条件的朋友在墙上放上洞洞板或墙面架用来收纳也不错。

最后附上改造后的样子:

总的来说,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用低成本的方式,将客厅的空间布置得还算整洁,至少对我而言,我现在活动最多的空间就是客厅,家人也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

房子虽然是租的,而且原本一个看起来浪费掉的空间,将收纳、活动空间结合起来,更像一个家了。

三、影音娱乐:一劳永逸的好物推荐

推荐的都是自己在用的,好坏自己都知道,非云推荐,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注意:我会涵盖到基本都会用到的品类,每个品类我会写我用到的产品,但是大家不一定购买我推荐的,在我提到的品类下,按需购买即可!

先看一下,我用到的好物清单:

  1. 投影:明基 W2700 4K 广色域投影仪,13999;
  2. 幕布:钉子科技 K5 画框抗光幕布 120 寸 + 灯效系统,1677;
  3. 音响:真力 G2*2 + F1 低音炮,4999*2 + 7999,17997;
  4. NAS 数据中心:群晖(Synology)DS920+,4680;
  5. 硬盘:希捷酷狼 Pro 6T*4,1813*4,7252;
  6. 原盘解码器:N1 盒子 + 遥控器;174;
  7. 音频线:绿联 3.5mm 音频线 5m、光纤音频线 1.5m,29+25,54;
  8. 流媒体服务器:Emby,5 人车,175;
  9. PT 网站:捐入,209;
  10. 网线:六类 CAT6 千兆网线 10m,28;
  11. 电视柜:宜家耶伯,799;
  12. 茶几:宜家耶伯,399;
  13. 落地衣架:Piy NUDE 落地实木衣架,271;
  14. 地毯:1688 批发 200*200,124;
  15. 装饰画:1688 批发大小两幅,103;

明基 W2700 4K 投影仪

这款投影仪是我去年 618 入手的,到目前已经稳定服役一年多,真 4K 镜头、DCI-P3 广色域、HDR PRO、动态补偿带来的真实感受和色彩表现达到了预期。

而且当时购买的时候,W2700 是市面上少有的短焦 4K 投影,2.5m 即可投影到 100 寸,120 寸画面 3m 够了,这对我当时住的小户型(我去年还住在公司公寓)是个很大的吸引力。

今天,我们就主要针对其画面表现,再来看看,配合 NAS、解码器,能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明基 W2700 的体积不算小(380 x 127 x 263),面积和我 MacBook Pro 15 吋差不多,还要稍大一点。

棕灰色拉丝面板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颗真 4K 830W 像素的高解析镜头,「4K」的标识标在底部;8 组 10 片高清玻璃镜头,配合 DLP DMD 芯片,每一帧都可以实现 3840*2160 的 4K 分辨率,相比 1080P,带来 4 倍的画质提升。

真 4K,是我当初购入 W2700 的重要原因!

▼相比于目前很多投影的 Rec. 709 色域,W2700 支持 95% 的 DCI-P3 广色域,作为电影工业的标准,相比 Rec. 709 多出 25% 的色域范围,红色、绿色的色彩范围更广。

目前我在 PT 站下载的都是 4K 蓝光原盘,就是为了压榨解码器和 W2700 的能力,对于高清片源而言,对比起来效果更加明显。

对于 4K 蓝光党,W2700 才让你的资源有意义。

▼接口方面,trigger 接口,也就是动作触发接口,用来控制幕布或者灯光自动开关;RS-232 接口,用来连接中控控制投影;USB 3.0 多媒体读取接口,直接读取U盘内的影片、音乐、图片等文件;2 个 HDMI 接口,支持 HDCP 2.2;USB 5V 2.5A 接口,可供电连接;最后,SPDIF 数字光纤音频输出和 3.5mm 音频输出均有配置。

接口上目前我没有太多问题,遗憾的是 W2700 并没有配置无线连接和智能系统,因此需要相关线材,规划影音空间的时候要考虑布线的问题。

对于高质量传输而言,我还是建议大家接线,发挥 4K 的最大实力。

使用体验

▼真 4K 高清像素在我看来是明基 W2700 的最大卖点。

搭建家庭影音中心,一部分人也会像我一样喜欢蓝光、4K、原盘、高清资源,4K 资源作为画面清晰度的基础,没有 W2700 这样的设备作为 4K 播放前端也枉然。

以《蜘蛛侠:英雄远征》为例,电影结尾荷兰弟画面皮肤上的瑕疵,例如痘印,不光滑的表面清晰可见,背后阴沉的天空,云朵的细节,不容易看清的白色玻璃上的网状裂纹,也非常清楚。

▼W2700 同时支持 DCI-P3 广色域,色域覆盖率 95%。

DCI-P3 作为目前数字电影工业的色彩标准,色域覆盖范围更接近电影原始的色彩,比 Rec.709 要多出 26% 的色域范围,在观看有红色货时绿色画面的时候,色彩看起来会更丰富些。

同样以蜘蛛侠为例,上图是开启广色域的画面,下面是关闭广色域的画面。对比来看,开启广色域后,画面亮度确实会有一定下降,但是画面的层次感和色彩的真实度要更好一点。开启广色域后红色更深,头顶的皮衣凸点细节也更更富,关闭广色域虽然画面亮一点,但是红色偏橘红了。

▼HDR Pro 同样是 W2700 增强画质的重要功能,和广色域技术一起,在提升对比度,暗部细节/质感和色彩准确度上,起到了增益作用。

不管是 HDR 还是动态光圈,W2700 这些对画面改善的功能几乎都是自动开启、自动侦察的,如果你播放的影片支持 HDR10,镜头会自动调用(会听到镜头类似「哒」的一声轻微切换声),还是以支持 HDR10 的蜘蛛侠为例。

图一是开启广色域和 HDR 功能的画面;

图二是无 HDR 功能的某投影呈现出的画面效果;

图三是关闭广色域,开启 HDR 时的画面效果。

图一和图二对比,可以看出有无 HDR 对画面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无 HDR 功能的投影画面亮度稍亮,但是偏白,对比度和色彩准确度都有所欠缺;

图一和图三对比,可以看出广色域在提升色彩准确度和鲜艳度方面的能力,尽管图三暂停状态有黑色阴影遮挡,但是看最上面没有被遮挡的衣服边缘,红色的表现力还是要比开启广色域后的图片逊色一筹。

最后,我们通过几组实拍图片的对比(第一张为原图,第二张为实拍图),来看看 W2700 对色彩掌控。

第一组:原图未修。主要看白色的墙面,投影投出来的效果几乎和原图一致,我之前在对很多显示器的测试中,都容易在白色背景的呈现上出现偏色,而 W2700 比较准确。叶子的绿色、红色清楚鲜艳,观感较好。

第二组:同样是白底,搭配绿色的树叶,上下轻微的灰白渐变也比较准确,对绿色叶子的渲染比较讨人眼球,大家可以试试自己的显示器,不一定比 W2700 准确。

 

总体而言,作为一款万元真 4K 高清投影,短焦投影(2.5m 100 寸)、DCI-P3 色域、HDR Pro(HDR10 + HLG)、MEMC 4K 动态插帧等技术对于画面的改善还是比较明显的,已经使用一年多的我个人感觉还是物有所值的。特别提示,看 4K 高清片源,整体观影体验会有显著加成,比看爱奇艺、腾讯等要好不少!

钉子科技 K5 抗光幕布
 

几乎是想都没想就考虑幕布要满足两个要求:1、抗光幕布;2、画框屏,不要电动。审美上对画框屏的接受度更高一些,也确实更好看一些。

高端的菲涅耳屏买不起,黑栅抗光幕又是针对超短焦投影的(也买不起 ),最后目标锁定在有抗光涂层的灰幕上,算是性价比之选。入手价格 1677,不要光效系统还能便宜 189,因为买的仓促,也不知道是不是好价。

▼买之前想的是 120 寸起步,没想到 120 寸这么大,包装虽然方便,但是长度太长进不了电梯,需要拆掉外包装,对角线放置才可进电梯。

120 寸长度近 3m,宽度 1.7m 左右,几乎铺满了客厅,再大安装都有难度了。幕布赠送免费安装服务(石膏板、大理石、瓷砖墙体要收费 100,其他免费),安装师傅说这款安装要求高,花了 2 小时左右。

▼安装好金属框架后,需要将幕布平铺安装四边塑料支撑架。安装前需要先清理地面,铺上赠送的垫布后安装。

幕布为浅灰色的软布,表面附有抗光涂层,虽然在亮度增益上比白幕略弱一点,但是在黑位、对比度和抗光性能上,要好很多,这也是我购买的原因。

▼最后用弹簧将幕布固定在金属框架上,就完成幕布的安装了。

弹簧拉扯幕布内串入的支撑杆,支撑杆再拉扯幕布,就可以保证将幕布平整安装好,每一个孔位都需要安装弹簧,避免幕布受力不均位移。

可以看到金属框架的做工、用料都还不错,黑色喷涂也较细致。

▼近距离看框架做工,还不错。

由于我购买了日蚀环境光效系统,因此还需要将光带缠绕在幕布后方的框架上,采用粘贴的方式,比较紧。需要注意的是折弯的地方要松一些,避免直接直角折过来损坏。全是 LED 灯珠,可以通过 App 控制。

▼最后在墙面打好孔,将幕布挂上去即可。

需要在墙面开孔,打上两个挂钩,位置什么的安装师傅都会计算好,主要需要注意的是安装高度,一般师傅会给你一个参考高度,你可以根据下方物品摆放,做简单的调整。因为我下面可能会放一些架子,我的安装高度在 95cm 左右。

▼安装完成后的状态。

120 寸幕布几乎占了整面墙,9mm 的超窄边框使得整个投影看上去比较轻巧,像是一副平整、巨大的画框挂在墙上,厚度控制也可以,总之看起来挺唬人的。

目前我觉得 120 寸是家用一个比较合适的尺寸,如果在卧室、书房使用,可以考虑 100 寸。

使用体验

▼秋日的正午,阳光相对强烈,屋子里没有直射光,正常自然光漫反射,没关窗帘没开灯的状态。

画面整体有些泛白,光线比较强,即便是抗光幕布也不能保证非常清晰的画面效果,如果电影本身的清晰度差,或者播放一些暗光场景,效果会更差一点,特别是暗光场景,看起来还是不太清楚。

▼多云转晴的天气,下午近四点,屋子内没有强烈的直射阳光,正常光照条件下,不开灯不关窗帘时的画面效果。

这一效果对我而言,已经属于可以正常观看的范畴,尽管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不会太影响观感,抗光幕布对光线的屏蔽作用还是有的。

 

▼5 点左右,天空慢慢暗下来,室内还有少量光线的情况下,抗光幕布的效果基本已经发挥出 8-9 成了,即便是看暗光场景,或是暗部的细节,也非常清楚,我妈还非常吃惊地说,看起来非常清楚。

▼晚上全黑状态的效果,基本上关灯状态下看所有视频都比较清楚;

如果像图二那样,晚上开灯观看,效果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基本都能看得清楚,而且我这盏灯离幕布还是比较近的,光线从侧面打过来,屏幕确实发挥了一定的抗光作用。

所以现在我晚上边开灯吃饭,边播放投影观看,问题不大。

 

 

对于钉子科技这款 K5 抗光幕布,就画面效果而言,即便是白天,只要不是光线直射,不开灯,都可以尝试去观影,特别是下午光线弱一点后,效果还是不错的;

光效系统是可以通过 App 控制的,除了常见多种色彩、各种渐变,还能通过音量、画面来动态调整光效,营造出氛围灯随着声音起伏变化,或是随着画面色彩调整。除了渲染氛围,它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可以在视觉上提升对比度,购买 K5 的朋友,可以酌情购买。

真力 F1 低音音箱 + G2 音箱

但凡对影音娱乐音质享受有一定追求的朋友,肯定听说过真力。

深入专研技术,专业监听领域行业标准,各大录音室和演播室都在用,40 年来几乎是录音室监听领域最好口碑的品牌。这些虚无的头衔,其实在我一个普通玩家眼里看来,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真力是那种让你轻松、清爽,获得好声音的品牌,适合老法师,也适合入门小白。

我桌面之前使用的是一对真力 G1,这次打造客厅影音娱乐空间,听音距离增大,本着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想法,入手了稍大一些的真力 G2,并配了真力 F1 超低音音箱,回头直接搬到新房即可。

我们看看更大型号的 G Two 加了 F One 有什么提升,以及有什么新的玩法!

▼真力 G 系列的音箱在外形设计上,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在体积和个头上不一样,对于 G2 的外形我就不做过多介绍了。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

  1. G2 的体积为 242*151*142(G1:195*121*115),单只重量为 3.2kg,是 G1 重量的两倍多;
  2. 最大声压级也达到了 100dB,低频下潜从 G1 的 74Hz 变为 62Hz;
  3. 与之对应的是更大的低音单元,由 G1 的 3 寸变为 G2 的 4 寸,高音单元从 G1-G4 都是一样的;
  4. 功放也由原来的高低频各 25W,翻倍为 50W。

▼而真力 F1 也是我初次入手,我上一篇写 G1 的文章说,以后还是要入手 F1 组成 2.1 完全体,这下圆梦了,我们重点看看 F1。

由于 F1 要放置在地下,所以买了更耐脏的黑色,个人感觉白色更好看。每只真力音箱都是芬兰制造,采用深冲钢箱体,整个圆乎乎的外壳都有强烈的金属磨砂质感,重量也达到了 5.6kg。

外观上,延续了真力 G 系列简洁的设计,只在其中一个支脚上印有 logo 和状态指示灯。

▼F1 的体积也超出了我的预期,真的比想象中要大,高度为 256mm,直径达到了 305mm,算是一个大家伙了。

与之匹配的是内部 6.5 英寸的大单元,40W 的功放可以带来 100dB 的声压级,低频动态下潜到了 35Hz,配合真力 G2,可以听到几乎全频段的声音细节。

真力 F1 和 G2 协同工作时,在 85Hz 开始分频,其中真力 G2 负责播放 85Hz 以上的声音,而 F1 则介入播放 85Hz 以下的低频。

▼6.5 英寸的低音单元和倒相管都是直接对着地面,外形更简洁美观,理论上还可增强它的低频能量。

F1 的三个支脚上都安装有硅胶防滑垫,防滑垫通过螺纹旋拧,可以升高或降低,由于音箱本身自重,音箱有着不错的防滑性能,放在桌面或者地方,直接去拖动或者踢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入手的这款 F1 是 2020 年初上市的新款,和老款相比,有更高的技术指标,输入接口也丰富不少,更方便接入家中的各种娱乐设备。「前级解码」「不同播放源间切换」「低频管理」等功能,也兼顾到不少有更高需求的高阶玩家。

最大升级是新款 F1 可以直接接入四种立体声信号,包括数字光纤、数字同轴,模拟同轴、3.5mm 接口。接入带有上述音频接口的播放设备偶,直接用音箱附送的遥控器就能开关音箱、调音量、切换输入源。

若想通过家里的红外遥控器操控,在 F1 上连接好附带的红外接收器即可。

就调整而言,通过旋转 SUBW LEVEL 旋钮可调整超低音音箱的声压级,根据空间大小和个人听感,调节到合适位置即可。

面板右上部分的红色区域的拨动开关,可以带来更细致的音色调节,调整相位、衰减过重低频。中间下方的按钮则用来关闭/开启 LED 灯、激活 ISS 智能信号检测(建议开启,省电)等,中文说明书里有详细介绍。

▼F1 的遥控器体积小巧,方便操控,功能齐全,不然要去开关 F1 底部开关,不甚方便。

遥控器第一行主要调节音量大小,调节时音箱的 LED 指示灯会跳动提示,当声音最大时,LED 指示灯常亮不能再增大;

第二行用来切换输入源,F1 支持 4 组声源输入,如果你既连接投影,又连接音乐播放器、电视机,可以通过遥控切换输入源,光纤输入时 LED 显示蓝色,同轴输入显示黄色,模拟信号显示红色,切换好后,LED 呈白色工作状态;

底部则是开关机按键和静音按键,接电话时一键静音也方便。

使用体验

▼2 只真力 G2 + 1 只真力 F1,组成一套小巧、音质不俗的 2.1 家庭音响系统。

所谓 2.0 系统就是一对音箱,2.1 系统,就是一对主音箱加一个低音音。一对音箱负责所有的声音播放,特别是比较难搞的低音时,就需要音箱比较全面,所以 2.0 的体积也会更大一些。2.1 提供将低音单独用低音音箱播放,主音箱和低音音箱各司其职,体积相比 2.0 系统就可以小很多,对于我这中小户型小客厅而言,对空间的要求没那么大,美观度、摆放灵活度也更高一些,如图我的摆放,相对美观,不怎么占空间。

低劣的低音炮确实会有低频轰头、低音效果不够清澈的感觉,然而相互配合的 F1 和 G2 比较默契,整体发出的声音是连续自然的,没有过分渲染低音,很难判断出低音是哪只音箱中发出的,而是一体的感觉,这也是 2.1 系统的优势。

▼我之前也说过真力除了声音素质高度还原音源,其上手即用的系统对小白用户基本没有门槛,这也是真力在声音之外的另一个优点:纯粹的系统整合,方便、实用。

首先是连接方面,以我家客厅为例,我的投影直接用 3.5mm 接口的音频线,连在 F1 的 3.5mm 输入接口上,再将两个 G2 的 RCA 莲花音频线(白色的)接入 F1 的 RCA 输出接口上,左边音响插在 L,右边插在 R 即可。这样投影仪的声音就支架从幕布两边的 G2 + F1 播放了。

▼系统整合也体现在 F1 的多输入 + 前级功能上。

不看电影的时候,家里还会经常用 G2 + F1 播放音乐,所以我的 F1 上还接了一台音乐播放器。

目前我投影使用的是 3.5mm 接口输入,音乐播放器使用的是 RCA 模拟输入,所以我看电影时就通过遥控切换到 3.5mm 输入,通过播放器听音乐时就一键切换到 RCA,接好线就不用管了,想用哪个就用哪个,对于多设备用户,是很方便的。

F1 可以同时接入四种不同设备,以后家里添置了大电视或 PS5,直接可以实用光纤、同轴输入。

F1 自身的 DAC 解码能力比电视强很多,如果光纤连接电视的话,记得要选择源码输出。

▼最后,从理论上说,6.5 英寸低音单元的 F1 低音炮,弥补了仅 4 英寸低音单元的 G2 在超低频方面的不足后,整体所达到的 35Hz-20kHz 的频段范围几乎快覆盖人耳所能听到的全频段。就使用听感上而言,不管是看战争片、漫威科幻片,还是恐怖片,电影场景中那些气势磅礴的低音效果,确实给人一种近乎身临其境的感觉。

特别是看那部靠音效推动的恐怖片《寂静之地》的时候,当初在电影院被音效支配的恐惧又涌上来了。F1 的低频量感搭配 G2 已非常足够,而又不轰头,声音自然,不会刻意让你感到音箱的存在,而是沉浸在电影的声音魅力中。

总体而言,真力 G 系列音箱是好音箱,有了 F 系列低音炮的支持,能对观影体验、或有多个娱乐设备的高阶玩家来说,有比较大的帮助。目前就我的个人感受而言,如果听音距离在 1-2 米左右,不是很远,不需要播放出很大音量,F1 加上两个 G2 或者 G2,就能组成不错的完全体,相比单独购买 G4、G5 是要划算的,是个不错的性价比之选。

如果你对音质有高追求,希望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4K 投影画面那样拥有足够的解析力和还原力,也别着急买,可以先去真力体验店听一耳朵,真力大概不会让你失望。

群晖(Synology)DS920+

自从入了 NAS 的坑,一发不可收拾,这次打造影音娱乐空间,群晖的 DS 920+ 承担了我数据中心的重任,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套简单易用的系统,要打造完美的影音娱乐中心,很多东西都难以实现。

通过群晖 DS 920+,安装好 qB 下载器高速下载 4K 原盘电影,安装 emby、Kodi 创造完美的私有流媒体,一个完美的家庭影音系统由此诞生。

当然,群晖 DS 920+ 的可玩性远不止此,接下来,我们就看 NAS 界的头部产品群晖 DS 920+ 有哪些玩法!

外观简介 

▼群晖 DS 920+ 包装采用方正的原色纸盒,右上角贴有产品简单英文简介,包装整体上简单明了,没有过多花哨的东西。

内部排布上,顶部是两个配件盒,底部是塑料袋包裹的 DS 920+ 主机。配件有电源线、电源、网线*2、说明书、保修卡、硬盘固定螺丝钉。

▼群晖 DS 920+ 的三维尺寸仅为 166mm*199mm*223mm,原装的白群晖相比自己组的黑群晖,在体积控制上有很大优势,方便小巧,放着不怎么占空间。

DS 920+ 是标准的 4 盘位 NAS,单盘最高支持 16T 硬盘接入,配合盘位扩充装置,总容量最高可拓展至 144T。

机身通体为磨砂质感塑料,重量为 2.24kg,分量适中,群晖 Synology 标志分列两侧,兼顾散热。群晖 DS 920+ 的整体外观风格偏稳重,通体黑色没有过多元素堆叠,给人性能上的安全感。

▼正面设计重点在四盘位区域,四周斜切并稍微凹陷,层次感丰富;相比于机身的磨砂感,盘位的磨砂感更为突出,磨砂更强烈。

右上方竖向排列了 5 个指示灯,第一个是整机状态指示灯,剩下四个是对应盘位的硬盘状态指示灯;正面下方还有一个 USB 3.0 接口,底部是电源键。

▼后部最突出的就是两个散热风扇,可以看到内部风扇和连接线,连接线外露多少有些不够精致。

底部接口分别为 2 个千兆网口,可以通过链路聚合叠加网速,下方是 eSATA 接口,搭配 DX517 可以再拓展出 5 个盘位,一共 9 盘位,底部是电源接口,后部还有一个 USB 3.0 接口和一个防盗锁孔。

▼底部配有双 M.2 SSD 插槽,可以免螺丝安装固态硬盘,通过 SSD 缓存功能体验更快速的存储体验。其主要优点是不占盘位,I/O 响应速率最高可提升 20 倍之多,随机读取也能达到更高上限。

四角还有四个方形的防震、防滑硅胶脚垫,摩擦力强,效果不错。

▼内部硬盘接口和高度集成化的主板,密密麻麻,是群晖 DS 920+ 硬实力的有效支撑;

拿开硬盘盒后侧面还有个一个内存条插槽,主机自带 4G 内存,官方表示还能再插入一条 4G 内存组成双通道,8G 内存基本可以满足 DS 920+ 绝大多数的运算处理,不过根据不少值友反应,即便是插入更高内存的内存条,DS 920+ 也能提供较好支持。

硬盘安装

▼初次使用,将硬盘盒从底部开启并拔出即可。

▼DS 920+ 的硬盘仓通过两侧卡位固定,支持无螺丝安装 3.5 寸硬盘,如果是 2.5 寸硬盘,也可以使用附赠的螺丝固定。

安装硬盘时候,先拆除两侧的固定条,插入硬盘后,再将两侧固定条插入,对准硬盘上的孔位插紧即完成安装。

硬盘使用的的是 4 块希捷酷狼 Pro 6T NAS 专用硬盘,具体体验我们下文会具体说。

硬盘安装好后直接插到底,按压底部关注仓室即完成安装。

 

▼安装完成后,记得用 DS 920+ 配件盒内的钥匙将每一个硬盘盒锁紧,锁紧后硬盘盒就无法被拔出,防止家里的小孩意外拔出损伤硬盘或数据,也防止自己不小心误触开启。

锁紧后若要更换硬盘,需要再次开启,别忘了,我都是直接将钥匙挂在后面的锁孔上,防止遗忘或丢失。

DS 920+ 快速入门

▼群晖的 NAS,包括 DS 920+ 的初次设置过程,是我见过的最简单、直接的,相比威联通复杂的设置过程和众多晦涩的术语,群晖要简单太多了,即便是小白用户初次使用,几乎也没有太多学习成本。

群晖 DS 920+ 支持通过手机 App 初始化系统,推荐使用此方式,非常方便,使用前请前确保安装好硬盘,连接好网线,手机和 NAS 连接同一网络!

先安装群晖管家 App,Android、iOS、Windows Phone 均可安装,下载地址:请点击。

安装完成后,打开群晖管家 App,注册好账号,即可设置新的 NAS,可以搜索到在线的 NAS,点击其中的 DS 920+ 即可开始安装 DSM 和部署存储空间!

注:

  1. DSM 即 DiskStation Manager,是一个非常轻量化的 Linux 系统,会分别安装在每块硬盘上,且占用空间极小;
  2. 安装过程中会自动帮你格式化硬盘,并设置好阵列方式,会设置成群晖自家的 SHR,也是我推荐安装的阵列方式,相比 RAID0、RAID1、RAID5 等整列方式,SHR 可以让硬盘混合使用,且可无损升级硬盘的容量。

之后等着系统安装并完成重启,即完成安装,以前复杂的阵列选择、存储池创建都在这一自动化过程中完成了!非常方便!

▼一切就绪,你可以通过电脑来进行管理,电脑上下载群晖的 Synology Assistart,选择型号,如输入 920,选择下载桌面应用程序即可。

你也可以选择下载其他有需要的文件。

▼使用群晖助手可以直接搜索到网络下的设备,点击后登陆即可进入 NAS 的系统界面。

系统界面也是极简设计。顶部是主菜单,如果有窗口打开,主菜单旁还有开启的窗口图标;下面界面分别是套件中心、控制面板、文件中心、系统说明。

右上角四个图标分别是消息中心(提示系统错误等消息)、设置/关机/重启等选选项中心、搜索、系统情况,点击系统情况后,会在右下角显示系统状态。

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使用你的 NAS

1. 自定义共享文件夹

▼如果说存储池类似电脑的盘,那么共享文件夹就相当于在这个盘下创建你想要的文件夹,然后就可以在这个文件夹下存放你想要放进去的文件,做好分类。

以创建「movie」共享文件夹为例,需要点击控制面板——共享文件夹——新增,之后为你的文件夹命名,其他设置默认,直到创建好文件即可,之后你就可以在 File Station(文件中心)力看到一个新的文件夹了。

▼之后你可以把你创建的常用共享文件夹映射到电脑上,以后就可以直接从电脑上访问这个文件夹或传输数据了,更方便一点。

记住你 NAS 的 IP 地址(如果不知道,可以打开 Synology Assistart 查看),在电脑中输入你的 IP 地址:192.168.XX.XX,记得前面一定要加\\,然后在跳出的界面中输入你 NAS 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入,首次创建后以后都不用输入了。

PS:Winsows 你也可以尝试输入 DS920plus 来访问,Mac 输入 smb://DS920plus,斜杠后面为型号。

▼完成后就看见 NAS 中的共享文件夹了,如果我常用的是「电影」,则将这个文件夹映射到电脑上,点击映射网络驱动器后,为这个文件夹分配一个盘符即可完成映射。

▼电脑中已经出现你映射的共享文件夹了,这个文件夹非常稳定,即便是每次关机重启,也不用像其他品牌 NAS 那样需要每次需要重新映射,群晖 DS 920+ 设置一次,终身受用。

之后你就可以相互传输文件了,传输速率也很快,且稳定,我这里尝试已经达到 113M/s 的千兆局域网速率了。例如从电脑中直接拖文件进去,之后再 NAS 中的 File Station 中查看也会出现相同的文件,是实时更新的。

2. 设置远程访问

▼远程访问是白群晖的一大优势,即便是没有公网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

点击控制面板——QuickConnect,启用 QuickConnect,通过群晖分配的免费域名,登录 ID,即可在外地随时随地访问,可以通过网页、DSfile 等都可以方便访问。

我测试的通过手机 App DSfile 访问手机内的电影,4G 网络下,可以流畅播放,紧急访问一些文件更不在话下。

至此,你可以通过本地局域网访问,也可以远程访问了,你可以随时随地在线访问 DS 920+ 了!

3. 安装套件

▼群晖 DS 920+ 很多丰富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套件,套件可以理解为 DS 920+ 的应用程序,不同的应用程序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我这里推荐一些我常用的套件。此应用推荐参考了 @阿文菌 的部分推荐,感谢!

Docker: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Docker 可以让应用及依赖包打包到这样一个轻量级、可移植的容器中,实现丰富的功能,包括我后面要将的 qB 下载器,也是基于 Docker 容器的;

Moments:群晖的官方套件,应该已经嵌入到系统了,这是群晖的一个相册应用,用户将宝贵的图片资源备份到 NAS 后,可以通过 Moments 分类打开,类似的还有 Photo Station,是一个强大的相册程序,同样强烈推荐安装;

Audio Station:音乐软件,可以将保存在 NAS 上的音乐在设备上播放;

Video Station:很容易理解,上面是播放音乐,这个播放视频,算是一个基础套件;

Download Station:群晖官方的下载工具,可以将各类资源下载到 NAS 上;

CloudSync/USBCopy:将 NAS 上的类容被分到网盘(如百度网盘),重要资料多一重保障/将USB中的资料备份到 NAS 中;

Note Station:安装浏览器插件后,可以将网页内容同步到笔记中,对于学习型用户而言,是个很好的学习笔记本;

还有更多套件,大家可以自从搜索、尝试!

如何用群晖 DS 920+ 打造影音中心?

1. 安装影片下载器:qBittorrent

▼关于下载器的安装,可以参考阿文菌的文章,我就是按照此方法操作成功的。

文中字母请注意看,不要打错了(文中也有部分错误),整体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上述方法设置后,电影会下载到 Docker 文件夹下的 downloads 里面,Kodi 读取的时候可能读取不到,且隐藏太深,对于整理癖而言,有点难受。

建议上述教程进行到第 10 步的时候,将文件夹和路径更改为:

movie /downloads

docker/qb/config /config

docker/qb/data /data

▼更改之后,电影文件就直接下载到文件中的 movie 文件夹中了,更加方便。另外你还可以在 movie 文件夹中新建其他文件夹,例如「动画片」、「纪录片」等,分好类后,将电影下载到对应文件夹即可。

▼安装好后登入 qB 下载器,点击右上角图标即可添加 pt 种子,将文件保存到对应的文件夹中,先在 movie 中新建好「动画片」,下载时手动在后面输入「动画片」也可下载到响应的文件夹。

这样就自动归类了,也不用再次整理移动了,否则移动后就无法上传做种了。

2. 安装 emby 流媒体软件

▼emby 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读取下载在 NAS 中的电影,并整理生成漂亮的海报墙,同时也可以直接通过 emby 播放视频。

如下图是我下载到 NAS 中的部分电影,生成的海报墙,且点开电影后,会有详细的介绍说明,酷炫且方便浏览。

 

▼emby 的安装使用是三大软件中非常简单的。

先到 emby 网站下载相应的套件,可以在官方网站下载:点击下载。下载完成后进入套件中心,点击后动安装——浏览——下载的 emby 套件,安装好后在已安装套件中打开即可。

安装好后,在浏览器中输入你的 NAS 的 IP 地址 +「:8096」即可访问 emby 了,例如输入:192.168.XX.XX:8096

▼进入 emby 先登录账号,然后只需要不断默认,下一步即可,也不用添加媒体,不过注意将语言设置成中文,地区设置成中国。

之后选择左侧菜单中的媒体库,在右侧点击「+新媒体库」,下方就是我建好的媒体库,有动画片、电影、纪录片等。

▼下面以我设置的电影媒体库为例。

点击文件夹旁边的的「+」新建,选择你 NAS 中国电影所在的地址,以群晖为例,一般在 volume 下面找即可。

下面还有一个(可选的)共享的网络文件夹,这个也建议天好,在电脑上填写时,严格按照我的那个格式填:+NAS IP 地址电影文件夹所在位置,其中电影所在位置,和上方的地址一样即可。

之后打开右上角的「显示高级设置」,将语言地区设置好,「Movie 元素据下载器」全选,「Movie 图片获取程序」全选,选择「将媒体图像保存到媒体所在文件夹」,字幕下载语言选择中文,即完成了设置。

之后点击「扫描媒体库文件」,就能将电影图片加载出来了。

重要:填写「(可选的)共享的网络文件夹」的原因

Kodi 下安装 emby 后,播放模式选择插件模式是无法播放你下载的原盘的,如果需要播放,需要选择本地模式,本地模式需要访问绝对路径,而下面那个地址,就是绝对路径,填好后,就可以播放原盘电影了。

▼之后 emby 就会刮削影片资料,形成影片墙,如果有部分电影没有加载出来,可以点击右键,手动识别即可。

3、安装 Kodi

▼Kodi 其实就是一个播放器,可以安装在电脑上,或者电视盒子上,我是直接安装在 N1 盒子上,作为 4K 原盘影片的解码器使用。

尽管 emby 也可以看电影,不过需要开启硬件解码,需要付费开启,我是找了个 5 人团花了 100 多块钱,不过 emby 对于原盘文件解码还是力不从心,所以建议直接使用盒子解码,100 多块钱,非常便宜好用。

关于安装 Kodi 并挂载 NAS 上的 emby,同样可以参考阿文菌或者网上其他文章。

避坑指南 1:请注意,文中第四部分「四、KODI下的EMBY设置」中的第 6 步,请选择本地模式,按照我上面 emby 的设置好绝对路径,就可以播放原盘电影了,不然是播放不了的!

避坑指南 2:如果像我一样使用盒子作为解码器播放,需要先设置 Kodi 的媒体库,先添加源,路径为:媒体 - 视频 - 添加视频- 浏览 - 选择 SMB 或者 NFS 添加 - 输入 NAS 账号密码即可。

4、使用 tMM 刮削电影信息

emby 是可以刮削电影形成影片墙的,不过很多时候刮不出来,借助 tMM 可以方便刮削出来,站内有不少介绍文章,这里就不赘述了。

至此,DS 920+ 的入门,下载电影、打造私人流媒体的教程基本都全部覆盖了,如果还有问题,可以评论区提问,有问必答!

NAS 硬盘:希捷酷狼 Pro 6T

这次为了追求稳定,为群晖 DS 920+ 配了 4 块稳定可靠的 NAS 专用硬盘,希捷酷狼 Pro ,具体看看体验如何。

▼希捷酷狼 Pro 硬盘是针对 NAS 专门优化过的硬盘,相比 NAS 本身的成本,数据的成本更高,这也是我下决心购买酷狼 Pro 的原因。

希捷酷狼 Pro 拥有 AgileArray 技术,说白了就是一种针对 NAS 优化的技术,提供电源管理,支持在多盘位环境中实现双面平衡和 RAID 优化,实际体验下来,稳定性没啥问题,买回来就没关机过,一直在下载电影上传电影,没有掉链子。

▼希捷酷狼 Pro 自带 IronWolf Health Management,也就是酷狼健康管理(IHM),这一管理系统已经嵌入到群晖等众多主流 NAS 中去了,是一种系统级的管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 NAS 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主动保护数据安全。

以我的群晖 DS 920+ 为例,使用希捷酷狼 Pro 硬盘后,HDD 信息中硬盘图标为酷狼狼头图标,状况信息中嵌入了 IronWolf 健康管理,用来检测温度、震动等信息,并在数据丢失前诊断出,完成备份或救援。

安全性,特别是系统级的主动安全管理,对数据安全的保障,确实让我更放心一些,要知道我从大学开始到工作,几乎所有的图片、文件都放在里面,包括备份的 Mac 系统和文件,数据价值和安全对我太重要了。

▼除了安全,如果硬盘的性能不行,也无法发挥 NAS 的最大潜力。

不过高性能也意味着高负荷工作和运行,需要保证 NAS 不会因为硬盘的读写跟不上导致延迟甚至故障。在使用希捷酷狼 Pro 的过程中,我直接读取 80 多 G 的原盘 4K 电影,进行无线播放,没什么压力,播放过程中随意拖动,也不会卡顿。

刚开始当心卡顿还买了网线,想不到即便是无线也没有问题,对希捷酷狼 Pro 的性能还是满意的。

▼希捷酷狼全系列都采用了 CMR,也就是传统磁记录技术,相比 SMR 的叠瓦式磁记录,更适合 NAS 长时间写入数据或修改数据。不会像 SMR 那样容易造成速度急速下降。

选购硬盘的时候,也尽量推荐购买 CMR 的硬盘,使用起来更省心一点。

▼最后,尽管希捷酷狼 Pro 配有旋转振动(RV)传感器,宣传说是可以让硬盘在 NAS 中长时间稳定运行,但是谁也没法保证一定不会出问题。

万一硬盘数据被意外删除、格式化、扇区受损,酷狼和酷狼 Pro,都可以通过希捷赠送的 3 年内1次免费原厂数据救援服务来尽可能挽救重要数据,算是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既然是赠送,有总比没有好,毕竟专业的数据恢复也确实不便宜。

四、总结

从打算打造娱乐影音空间开始,整整历时一个多月,作为个人的心血之作,希望给有同样需求的朋友一个参考。

至此,对于投影、音响、幕布、NAS 以及 NAS 的种种玩法,我也算是入门了,未来也会为大家带来更多可能的搭配和玩法,如果有任何不明白的,请在评论区发问,知无不言,感谢!

下次见!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数字生活更精彩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编注:少数派最近推出了系列 NAS 教程,从零上手,带你入门 NAS,搭建安全可靠的个人数据中心。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27 Nov 07:52

冒雪穿越布鲁克林桥夺冠,年度天气摄影师镜头里的自然与人

by 梁萧

近日,由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主办的年度天气摄影师大赛( Weather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competition)揭晓了2020年度的获奖作品。作为少有的专门为气象摄影设置的展示平台,透过该项赛事,我们得以领略各类天气下的优秀摄影作品。

2

公共赛事组冠军 | 暴风雪 Rudolf Sulgan

Rudolf Sulgan以在布鲁克林大桥上拍摄的行人步履蹒跚穿越暴风雪的照片斩获了年度最佳天气摄影师称号。

据Rudolf Sulgan介绍,这张照片拍摄于2018年,当时全球部分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出现不少极端、反常天气。“我只是希望我的照片能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一些作用。”Rudolf Sulgan说。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张照片完美地捕捉到了这一点。” 皇家气象协会首席执行官兼大赛评委Liz Bentley说, “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就忍不住浑身打冷战。”

本届大赛共收到了来自全球2600名摄影师的近八千张照片,我们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与大家一同欣赏。

公共赛事组亚军 | 茶山 © Vu Trung Huan

公共赛事组季军 | 怪兽 © Maja Kraljik

年度青年天气摄影师 | 冲浪 © Emma Rose Karsten

年度青年天气摄影师 | 冰冻生命 © Kolesnik Stephanie Sergeevna

公众选择奖 | 贝加尔湖珍宝 © Alexey Trofimov

决赛入围者 | 打湿的堤坝 © Andrew McCaren

决赛入围者 | 干涸的土地 © Abdul Momin

决赛入围者 | 行走在雨中 © Adrian Campfield

决赛入围者 | 霜冻野牛 © Lhedien

决赛入围者 | 雾凇 © Preston Stoll

决赛入围者 | 阿根廷山村上方的云 © Francisco Javier Negroni Rodriguez

决赛入围者 | 山脊上的光 © Richard Fox

决赛入围者 | 在风暴中 © Marc Marco Ripoll

决赛入围者 | 黎明前的雷暴 © Lori Grace Bailey

决赛入围者 | 光环 © Mikhail Kapychka

决赛入围者 | 暴风雨前 © Mikhail Shcheglov

决赛入围者 | 梦 © Sabrina Garofoli

决赛入围者 | 最后一站 © Tina Wright

决赛入围者 | 嘛咪嘛咪哄 © Borisss198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海拾贝 » 冒雪穿越布鲁克林桥夺冠,年度天气摄影师镜头里的自然与人

09 Nov 02:21

iOS 14 支持替换默认应用了,哪些 App 支持了、体验怎么样?

by Tp

虽然 Apple 并没有在 WWDC 上提到 iOS 14 支持更换默认应用,但还是有不少细心的人在官网上扒出了相关介绍。一时间,许多早就想换掉 Safari 的人都期待着自己常用的浏览器能尽快支持此功能。

现在,已经有不少浏览器、邮箱 app 适配了这一功能,它们的实际体验又如何呢?不妨跟着这篇文章一起看看吧。

替换默认浏览器

如果你想替换掉默认的 Safari 浏览器,首先得下载一个支持替换为默认浏览器的 app,并在系统设置中找到相应的 app 设置,随后就能看到「默认浏览器」的设置。如果你有多个支持替换的浏览器,那么在任意一个浏览器的设置中都能替换。

设置默认应用

实际体验如何

替换完成后,系统中几乎所有与浏览器相关的操作都会被新的 app 所接管。无论是打开链接,或是在其它应用中选择「在 Safari 中打开」,都会跳转至你刚设置好的 app 中。

支持从其它 app 跳转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删掉 Safari 浏览器,或者完全离开它了。因为 Safari 浏览器本身是无法被删除的,我们最多只能将它隐藏到 App 资源库。

另外,许多应用中会调用 Safari View Controller 来实现「无缝跳转网页」的功能,在部分应用中将会不可用。有的应用则会坚持使用 Safari View Controller 来显示内容,而不会跳转至默认浏览器。当然,如果你此时点击底部的 Safari 图标,还是会打开你的默认浏览器进行访问。

如果你有安装广告屏蔽类的 app,它们也只会作用在 Safari 浏览器中。如果你想在第三方浏览器中屏蔽广告,只能寄希望于开发者为浏览器内置了广告屏蔽功能。因此,如果你更改了默认浏览器,很可能会导致广告屏蔽 app 失效。

内容拦截器只对 Safari 有效

简单来说,虽然 iOS 14 支持替换默认浏览器,但 Safari 作为某些系统特性的基础,依然会在日常使用中与你见面。就实际体验来说,iOS 14 的默认浏览器替换还是合格的,并不会出现特别影响使用的问题。

这些应用支持替换

尽管系统支持替换默认浏览器,但也需要第三方 app 主动进行适配,否则我们还是无法替换。以 Alook 和夸克为例,虽然它们都有各自的亮点,但由于目前 app 本身没有适配,所以你无法将其作为你的默认浏览器来使用。

Chrome

相信 Chrome 是许多人的桌面浏览器首选,稳定的网络浏览体验、丰富的扩展插件、与 Google 帐户等特性都让 Chrome 成为相当受欢迎的浏览器。

虽然 iOS 上的 Chrome 并不支持扩展插件,在扩展性、可玩性方面,Chrome for iOS 还是稍逊一筹。但如果你在桌面上用的也是 Chrome 浏览器,那么配合上 Google 帐户,你可以实现跨平台同步书签、浏览记录等功能。

毫无疑问,Chrome 依然是综合实力最能打的浏览器之一。尽管在移动平台上却少了引以为豪的插件功能,但 Chrome 自带的翻译、以图搜图等功能,也能让我们在浏览网页时事半功倍。

 

Edge

今年年初,微软发布了全新的 Edge 浏览器。在改用 Chromium 内核后,不管是兼容性还是稳定性都有了很好的提升。这样的改进也让不少人将它重新设置成自己的 Windows 10 默认浏览器。

到了 iOS 上,新版 Edge 依然非常好。相比起 Chrome,我反而觉得 Edge 更适合被设置为手机默认浏览器。首先,Chrome 移动版有的基础功能,Edge 也一应俱全,而 Edge 甚至还内置了 AdBlock Plus 用于屏蔽广告。

此外,Edge 的实际体验也非常理想。配合上微软帐户,我们不但可以与电脑同步浏览记录、收藏夹,甚至还可以使用「发送至 PC」功能直接在电脑上打开当前网页。如果你追求更加清爽、连贯的网页浏览体验,相信新版的 Edge 不会让你失望。

 

Firefox

同样作为老牌浏览器的 Firefox 在移动端的体验就稍显逊色了。但如果你愿意去仔细翻一翻它的设置界面,你还是会发现 Firefox 的用心之处。与 Edge 一样,Firefox 也内置了广告屏蔽功能,在浏览网页时能获得更加清爽的体验。

Firefox 还内置了「邮件应用」的设置,支持包括 Gmail、Outlook、Spark 在内的多款邮件应用。当你在 Firefox 里打开 mailto:a@a.com 等链接时,它会自动跳转至对应的 app,而不会打开系统默认的邮件应用。不过此功能在 iOS 14 下作用不大,毕竟系统支持修改默认邮件应用。

总的来说,Firefox for iOS 更适合在桌面端长期使用 Firefox 的用户。你可以通过 Firefox 帐户来同步自己的内容,实现跨平台「无缝」衔接。

 

DuckDuckGo

DuckDuckGo 是一个以保护隐私为特色的搜索引擎,而它们为移动平台推出的浏览器,也在极力展示着自己在「隐私保护」上做的努力。

与其它浏览器相比,DuckDuckGo 或许没有那么多扩展功能。但当你访问一个网站后,DuckDuckGo 就会为你屏蔽掉网站上的追踪脚本,让你能够更加放心地浏览每一个网站。

除了对隐私的极度重视外,DuckDuckGo 作为一款普通浏览器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应用只有最基础的网页浏览功能,没有阅读模式、翻译等常用功能,算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

 

替换默认邮件应用

除了浏览器外,iOS 14 还支持替换默认邮件应用。替换方法与浏览器一样,需要先下载第三方 app,随后在系统设置中修改默认应用。值得一提的是,系统自带的「邮件」应用是可以删除的,在替换好新的 app 后,你可以直接将默认的「邮件」删掉。

实际体验如何

由于邮件应用不像 Safari 浏览器那样在系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替换为第三方应用后,基本不会有特别影响使用的问题。不过,由于是第三方 app,自然不能像「邮件」应用那样通过弹出窗口的方式来快速发送邮件,而必须跳转至应用内编辑。

整体来说,替换邮件应用的体验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也依然没有到「无缝」的程度。目前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部分应用中点击「使用默认邮箱帐户」的选项时,并不会跳转至设置好的默认邮箱应用,而是会弹出系统邮件应用的窗口。

这些应用支持替换

相比于浏览器,第三方邮件 app 在功能上要比官方邮件应用丰富不少,也给了我们更多替换的理由。无论是智能分组还是与其它服务的联动都能让邮件跳出「交流」这一基础,融入你的效率工作中。

Gmail

如果你平时最频繁使用的邮箱是 Gmail 的话,那么 Gmail for iOS 或许能成为你新的默认邮箱应用。干净清爽的界面、与 Gmail 帐户完美融合都能给你带来更加优秀的邮件体验。

Gmail 支持通过人工智能为用户辨别邮件类型,筛选出不重要的新闻、社交资讯,把更多空间留给重要的邮件。此外,你也可以自定义左右滑动邮件所触发的动作,或是利用「智能撰写」功能来编辑邮件。

总的来说,Gmail 就像「集大成者」,作为邮件应用该有的功能基本都有了。但它只有应对 Gmail 自身服务时有如此大的优势,如果你用它来管理其它邮箱,效果就没有那么理想了。

 

Outlook

来自微软的 Outlook 同样也是相当不错的邮件应用。应用通过「重点」与「其他」来区分邮件,为你突出展示重要内容。同时,Outlook 还内置了日程日历,方便你调整自己的工作日程。

不过,Outlook 的「重点」功能有些时候表现并不理想。比如它会将一些明显的广告邮件放进去,还是比较影响使用体验的。

总体来说,Outlook 更适合用来管理没有垃圾邮件的工作邮箱,并用来组织工作、安排日程。如果要拿它来管理日常邮箱的话,或许有些「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Spark

如果要找一个兼顾轻度用户和「效率控」的邮件应用,Spark 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引以为豪的智能分类功能相当实用,应用会智能分析你的邮件,并按照 Personal、Notifications 和 Newsletters 来调整它的优先级,并在 Smart Inbox 中区分排列。

如果你开启了智能推送,那么 Spark 还会根据邮件性质,优先为你推送个人邮件,让你不再错过重要内容。而那些广告、订阅内容则不会推送,留待你手动进入应用处理。

如果你想找一个「万金油」般的邮件工具,相信 Spark 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QQ 邮箱

在国内,许多人第一个,甚至唯一一个邮箱就是自己的 QQ 邮箱。如果你是 QQ 邮箱的忠实用户,那么也可以考虑一下 QQ 邮箱的 iOS 客户端。作为自家出品的应用,在管理 QQ 邮箱时自然更得心应手。

其实,QQ 邮箱也有「广告邮件」的筛选功能,但只能在网页版或自家应用上查看到。不仅如此,QQ 邮箱第一方 app 也可以访问文件中转站、群邮件等特色功能。如果你依赖于这些功能的话,其他的客户端或许都难以满足你。

总体而言,QQ 邮箱更适合那些深度依赖于 QQ 邮箱及其特色功能的用户。虽然它也支持添加其它帐户,但使用体验并不如 QQ 邮箱这般舒服。

 

总结

尽管第三方 app 还是无法做到彻底的「无缝」体验,但在实际体验中,并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水土不服」问题。无论是浏览器还是邮件应用,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我还是建议选择自己惯用的浏览器或邮件应用来进行替换,这样既能保证使用习惯的延续性,也能在多平台之间统一你的个人数据。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发现更多实用 App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15 Apr 09:30

装完 Magisk 不知道用什么?这些模块让你的手机好用又有个性

by 路中南

Magisk 能令众多玩家难以割舍,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那繁荣的模块生态。玩家从仓库中挑选中意的模块,可以从系统级别的层面为自己的设备增添功能。如此一来,系统层面的模块与软件层面的 App 双管齐下,相得益彰,为玩家追逐自己的「梦想机」提供了无限可能。

就像 App 推荐可以帮助新手用户快速熟悉新系统一样,我们也提供了一份兼顾实用和美化的 Magisk 模块推荐,帮助新手玩家更快融入这个繁荣的模块生态。

Noto CJK 字重补全

正如本系列前篇《每个 Android 玩家都不可错过的神器(四):不刷机轻松换上好字体》所分析的那样,Google 在中文字体调用机制上偷了懒,只用了单字重的字体来敷衍了事。这就让 Android 原生系统在中文语言下的字体显示效果看起来非常不理想,粗体不够粗,渲染不精细。

除了补全字重,一些字体补全类的模块甚至能补全到维基百科中的宋体
除了补全字重,一些字体补全类的模块甚至能补全到维基百科中的宋体

为了补全系统缺失的这一项功能, Noto CJK 中文字重补全模块就这样诞生了。在 Magisk 模块仓库搜索「NotoCJK」安装重启即可。重启之后再来看看各家应用中的字体,是不是有些不一样了呢?

Sony Device Dummy 索尼应用依赖库

Sony 不仅仅是简单的商标或是品牌,更是一份信仰。在 Sony 的原厂应用里面,也有不少设计精良、简单易用的存在。如何在其他设备「吾将上下而求索」,在 Play 商店中下载安装这些 Sony 手机的原厂应用呢?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 Sony Device Dummy 这个模块啦。这个在Github 上开源的模块只是简单地将索尼原厂应用所需要的依赖库移植到你的手机里罢了。使用方法也很简单:清除 Google Play Store 的数据;安装模块并重启。

从左到右分别是 Sony 天气、音乐、短片大师
从左到右分别是 Sony 天气、音乐、短片大师

重启之后进入 Play Store,在 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s(索尼移动通信)这个开发者账号下面,是不是比原先多出来一些应用了呢?比如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 Music、优雅简洁的 Weather、Sony 独有的 Movie Creator (短片大师)等,都可以任君安装尝试。

Pix3lify 一站式 Pixel 风格美化

说起系统美化,怎么能少得了纯净的 Pixel 原生风格?不过准确地说,Pix3lify 不仅仅是一个模仿 Pixel 的风格美化模块,它同样包含了不同程度上的「功能模仿」。

不仅仅局限于添加 Pixel 系列的蓝色主题和壁纸以及相关的一套铃声和提示音,Pix3lify 还会为你的设备添加 Digital Wellbeing、Call Screening、Pixel Stand、Daydream VR 等 Pixel 限定特性。除此之外,为了最大限度地模仿 Pixel,还会根据你的设备添加原生手势、Google Assistant、Camera2 API(方便使用各种修改版 Google Camera)、EIS 甚至 Night Light 等基础功能。

null

这样一款全面模仿 Pixel 的模块,谁不想拥有呢?但是它的刷入要求也相对苛刻:Android 8.0 以上、Magisk 版本 17 以上自不必说,系统也必须相对贴近原生。这样一来,进行深度修改的系统比如 MIUI、EMUI、氢氧 OS 等就没办法进行使用,开发者也特别提醒 Pixel、Nexus 以及一加的氧 OS 最好不要进行尝试,铁定会翻车开不了机。

虽然这个模块已经迭代许多版本,但也不保证能在每台设备上应用。万一真的刷了这个模块开不了机、无限重启怎么办呢?也不必慌张,只需要在 TWRP 中再次刷入这个模块 .zip 包即可卸载这个模块正常开机。

Systemizer 用户应用转系统应用

一些应用在转为系统应用后,可以开启不一样的功能体验,尤其是那些桌面启动器、系统优化类的应用。比如知名的绿色守护,就可以在转为系统应用后开启特权模式,增强功能。

模块安装并不复杂,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却需要用到命令行。安装模块重启后,无论是在手机上的终端模拟器,还是连接电脑后使用终端进行 adb shell,都可以正常使用此模块。

以在终端模拟器上把已经安装的绿色守护转为系统应用为例:

  1. 首先输入指令 su,终端模拟器会要求你给予 root 权限,给予后此终端就拥有了 root 权限,符号也会从 $ 变成 #;
  2. 输入命令 systemize ,此时会激活模块。选项 1 是列出已经安装的 app 供选择,选项 2 是需要用户输入对应的安装包名。这里以难度更高一点的选项 2 为例;
  3. 输入数字 2,选择第二项。此时就需要输入对应的包名。绿色守护的包名为 com.oasisfeng.greenify;
  4. 选择安装到的系统目录。绿色守护需要安装到 priv-app,因此选择选项 2;
  5. 重启生效。

开启绿色守护的特权模式
开启绿色守护的特权模式

如果重启后,打开绿色守护的应用详情发现其只能停用,而不能进行卸载的话,就说明已经成功了。进入绿色守护的话,也会发现设置中的工作模式多了一个特权模式,你也能看到更多的技术细节。

应用扩展类:冰箱、绿守

前段已经讲到,一些应用可以通过转化为系统应用提升权限,但是通过 root 手段直接执行的话会破坏系统分区的完整性,通过前文的 Systemizer 模块的话又略显繁琐。各家的应用开发者就相继推出各自的提权插件模块,安装后可以直接达成系统应用化的效果,比如以冻结来压制毒瘤出名的冰箱。在冰箱应用内切换工作模式会下载模块文件(需要用户进行手动安装),或者在仓库里直接搜索 IceBox 安装皆可。

冰箱的提权模块和第三方绿色守护提权模块
冰箱的提权模块和第三方绿色守护提权模块

绿色守护已经可以通过前文的方式进行系统应用化,事实上也有其他开发者为绿色守护制作了专门的提权模块,通过在仓库里搜索 Greenify4Magisk 即可找到。不过这个模块在适配 Android P 的路上遇到了一点麻烦,所以现在一直只支持到 Android 8.1。正在吃派的朋友可能就需要根据前文的步骤麻烦一下咯。

除了这两款以外,其余类似提权用途的模块也是大同小异,根据自己需求酌情刷入即可。

Riru 系列模块:核心、无痛开启位置历史记录、存储重定向

Riru 并不是单独一个 Magisk 模块,而是由国内独立开发者 @Rikka 开发的一套模块系列。Riru 神奇的地方在于,它部分地达成了 Xposed 那样的功能,能够自定义到一部分的应用。

在少数派此前关于 Xposed 的文章《关于 Android 7.1 的 Xposed,你想知道的都在这》中,我们已经得知「Android 上所有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都是通过 Zygote 创造出来的」,而 Riru 正是通过替换一个会被 zygote 进程加载的共享库,来达到劫持应用、让应用进程执行模块代码的目的。

那为什么到最后会变成「一套」模块呢?为了避免一群模块都去抢占那个要被替换的共享库,先派遣一个模块(也是 Riru Core 核心)去负责替换,再由那个核心模块提供 API 给其他模块,以让其他那些有需要模块都能正常工作、顺利生效。从这样的原理看,想要使用 Riru 系列模块,Riru Core 是必须安装的,然后需要用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安装 Riru 系列的其他模块。开发者也可以阅读 GitHub 上的相关文档,制作自己的 Riru 模块。

开启位置报告的种种效果
开启位置报告的种种效果

身在大陆使用大陆的 SIM 卡,Google 的一大杀手锏功能「Google 位置历史记录」就没办法使用了。Riru 系列的 Riru-LocationReportEnabler 模块刚好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劫持部分 Google 的应用组件,来伪装当前 SIM 卡的区号和地区,从而开启了 Google 位置历史记录这个功能。

我们顺带还可以开启 Google 启动器的桌面天气和 feed 信息流,以及 Google Map 中的位置历史记录。

存储重定向效果一览
存储重定向效果一览

看我们之前关于 Android Q 的具透文章《无需第三方应用就能管好流氓应用,这可能是 Android Q 最重要的新功能 | 具透》的朋友或许已经知道,强制性的沙箱机制是其一大更新亮点。可是在更早的系统版本上,我们也能使用「存储重定向」这个应用来达到类似的目的,进行应用存储空间的隔离。

存储重定向有两种工作模式,基础模式依赖的运行机制并不完全可靠。想要应用稳健、完善地运行,就必须用到凭借模块 Riru-Storage Redirect 开启的增强模式。

Riru 系列模块并没有上架 Magisk Manager 内置的模块仓库,因此我们需要手动下载模块 .zip 文件刷入、更新。建议使用最新版本,已经从 Android 6.0 适配到 Android Q DP2。

下载地址

  • Riru Core v18 下载:点此
  • Riru-LocationReportEnabler v8 模块下载:点此
  • Riru-Storage Redirect v19.3 模块下载:点此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发现更多 Android 玩机技巧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31 Mar 09:09

全程无尿点的悬疑佳作,这个西班牙导演确实有一套

by 梁萧

前年一部《看不见的客人》让西班牙导演奥里奥尔•保罗声名鹊起,三年后他又带来了新作《海市蜃楼》,我就喜欢看悬疑片,很期待。

image
image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海拾贝 » 全程无尿点的悬疑佳作,这个西班牙导演确实有一套

06 Mar 06:53

为了让国际友人更了解中国历代皇帝,试着翻译了下陛下们的简历

by 梁萧
20 Aug 22:21

来跟随「印象笔记」学习好用的 Markdown 语法吧

by 青小蛙

来自 @聪聪 的消息,印象笔记 Mac 客户端 8.2.0 Beta 1 公测版已发布,新增 Markdown 笔记功能,并且支持非常丰富的 Markdown 语法(CommonMark 和 GitHub Flavored Markdown),如数学公式、流程图、甘特图等等。随后还会放出 Windows 测试版本,就来一起看看那些好用又神奇的的 Markdown 语法吧。@Appinn

虽说青小蛙也常用 Markdown,但是用的都是比较简单的,或者说非常基础的语法。

比如用 1~5 个 # 号代表 标题 1~标题 5,用 **粗体**、行首用 * 显示列表,行首用 1、2、3 显示序号,以及添加链接、图片等等。

印象笔记 Markdown 入门指南给出了非常厉害的 Markdown 玩法,并且都附有实例,看起来实在是很爽,忍不住要分享。

想要使用 Markdown,需要先安装 macOS 测试版程序,版本号为 BETA_8.2.0_beta_1_457096,下载地址。然后还需要在原来新建笔记的地方选择「新建Markdown…」

印象笔记把普通笔记和 Markdown 分开来,而在其他平台还没支持的情况下,比如网页版本将直接显示 Markdown 的预览版本,但暂时不支持修改,只能看。

下面就来看看都支持怎么样的 Markdown:

流程图

青小蛙倒是一直不知道 Markdown 居然也可以画流程图,语法很简单:

标记类型就是 mermaid graph TD,也不用怕记不住,Evernote 提供了菜单可以选择,非常方便。

甘特图

只需要点一下,就自动加入示例: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修改一下就是自己的图标了。

由于具体的语法不需要记忆,所以用起来会顺手许多。

设置目录

当你为文章标记了不同的标题,那么只需要使用 [TOC] 就可以自动生产目录

数学公式

这个无解,自己去学习吧。

最后,测试版的 Markdown 特点如下:

  • 支持丰富的主流 Markdown 语法:支持文字相关样式、序号列表、任务列表、表格、TOC 目录、多种图表、数学公式、流程图、时序图、甘特图等;
  • 支持插入图片:可插入网络图片 或 直接拖动本地图片、复制剪贴板中的图片到 Markdown 笔记中;
  • 支持多种模式切换:编辑与预览模式、纯编辑模式以及纯预览模式;
  • 支持多种编辑主题:预置了白色、黑色、深空灰和印象绿主题,默认为印象绿;
  • 跨平台同步:Markdown 笔记可在各端查看,未来多平台会支持创建和编辑 Markdown 笔记;
  • 演示模式:Markdown 笔记支持演示模式查看;

嗯,差不多就这样了,你喜欢 Markdown 么。


相关阅读


©2017 青小蛙 for 小众软件 | 加入我们 | 投稿 | 订阅指南 | 反馈 | 代理(优惠码 Appinn)
b27c41ad47c2611d60d7452a4c02dd52
点击这里留言、和原作者一起评论

apppackge:

20 Aug 22:20

27张只有成年人才看得懂的漫画,这就是现实!

by 梁萧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残酷而真实。

Stephan Schmitz是一位来自瑞士苏黎世的插画家,他就用“画”的形式,将那些残酷的现实展现了出来。

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存在,但是人们却不愿意面对的事情。

一起来欣赏一下:

-1-

别人只看见你的鲜花和掌声,

却看不到背后的辛苦和付出。

image

-2-

没有必要过分执着与融入,

不适合自己的群,

即便站在群的中央,也会被自然孤立。

image

-3-

表面风光无限,

背后的忧愁却鲜有人懂。

image

-4-

不是你不努力,只是太多人可以直达终点。

image

-5-

欲望的悬崖

image

-7-

只会打嘴炮的键盘侠,

在屏幕后时才感觉自己是个“巨人”。

image

-8-

任凭如何禁网,也抵不住网络肆虐成风。

image

-9-

人与人总是看似相处融洽,

却早已貌合神离。

image

-10-

一个出轨的男人

心里是没有家庭的

image

-11-

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

全然不顾他人的看法

image

-12-

有些女人,把男人当作赚钱机器

努力榨干他们的每一点价值

image

-13-

所谓父爱,就是在黑暗中给你一片晴空。

image

-14-

性骚扰可能就隐藏着你经常看到的地方。

image

-15-

只有整理好那个破碎的自己,

才能够继续前行。

image

-17-

一个人的孤独,一群人的狂欢。

image

-18-

手机成为生活的中心,

真正需要欣赏的东西却被丢弃。

image

-19-

习惯了机械性的思考和接受

image

-20-

对母亲来说,

孩子是她们生命中最美的一道光。

image

-21-

我们总是走着走着,就弄丢了自己。

image

-22-

所谓夫妻关系,不过处处修补。

image

-23-

一味摄入高热量食物

完全不重视健康

image

-24-

互联网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焦点

image

-25-

看似相爱,却谎言百出

image

-26-

多一点倾听,事情就会变得简单。

image

-27-

总是在自以为的爱情里,摔得头破血流

image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海拾贝 » 27张只有成年人才看得懂的漫画,这就是现实!

20 Aug 22:17

假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倒着写~

by 梁萧

假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倒着写~爱情会是啥样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海拾贝 » 假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倒着写~

10 Jul 09:07

供一万人使用的腾讯新总部,设计了三条多层空中走廊

by 梁萧

美国建筑咨询公司 NBBJ 公布了腾讯全球总部的设计方案,以垂直园区的概念,重新诠释企业总部,创造了一个连通交汇的办公环境。

NBBJ 曾为很多企业与社会机构设计办公设施,不仅包括 Google、亚马逊、微软、三星这样的国外科技巨头,还参与到了中国许多领先企业的总部设计之中,包括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园区四期、蚂蚁金服总部办公楼,苏宁易购总部等等。

早在 2010 年大举扩张之时,腾讯就开始计划在深圳后海区建造新的总部大楼。之后,腾讯在全球范围展开设计招标,最终选中 NBBJ 为其设计建筑面积达 34 万平方米、可容纳一万名员工的新总部。

image

“腾讯是一家专注连接人与人、人和服务、以及未来人和设备的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因此我们想要重构高楼的概念,使之成为一种人与人、人与社区互相连接的方式,” NBBJ 设计合伙人 Jonathan Ward 表示。“我们的设计理念突出了腾讯品牌中趣味的一面,同时也强调了腾讯促进沟通、创建社区的企业使命。我们用空中走廊连接起两座大厦,这些走廊不仅仅只是供人通行,更是迷人的聚会空间,能够促进腾讯员工之间建立更密切的交流和关系,强调了健康身心对工作的重要意义。”

image
image

这次 NBBJ 的整体设计方向,是要打破近郊企业园区那种庞大铺陈的形式,因为那种形式无法应用到建筑密度极高的城区。同时,NBBJ 也不希望照搬传统上那种会让员工感觉彼此之间被分隔开来、冷漠而无法交流的企业大楼格局。

因此,腾讯新总部采纳了“垂直园区”的概念,高度分别为 50 层楼和 39 层楼的两幢高楼之间拥有多个“链接”,创造出公共社区空间、绿色空间、健身空间和聚会空间。

这一设计最大程度利用了项目所在的高密度城区中极其有限的占地面积,同时也满足了腾讯多方面的要求,包括强化企业文化,激发创意,以及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等。

“在设计腾讯全球总部时,我们跳开了常规科技园区和传统高层建筑的设计思路,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城区企业建筑模型,” NBBJ 负责企业建筑设计的合伙人 Robert Mankin 说。“腾讯滨海大厦的设计能促进沟通、互动和多元化体验,而这些恰恰是推进创造力、实现经济效益和发展企业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元素。”

image
image

用来打破两幢高楼之间孤立封闭氛围的,是三条多层空中走廊,每一个区块都配有独特的设施,提供独一无二体验。

比如“文化长廊”,直接通向公共区域和地面,使建筑与周边社区融合,内设多种活动体验和多个公共空间,包括大堂、接待区、展厅、多功能厅和餐厅。

image
image

“健康长廊”是腾讯企业园区的核心,从 21 楼开始,包含跑道、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中心和位于北楼顶层的游泳池,此外还有一个果汁吧和咖啡馆,是员工们强身健体、社交休闲的空间。

image

“知识长廊”是从 34 层开始,以学习、知识、专注为主题,设有屋顶花园、会议室、餐厅和培训中心。腾讯大学也坐落于这条空中走廊中,另外还有冥想室和图书馆。

image

考虑到接触大自然对员工身心与工作状态都十分有益,每一条空中走廊都设屋顶花园和户外会议社交空间。

image

此外,新总部也反映了在环保可持续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每一层楼面都融入了绿色元素,能够减少碳排放和碳消耗多达 40%。

大楼的设计还尽可能减少外表面对热量的吸收,并利用凉爽的自然风降温,模块化格栅可根据太阳的角度及由此导致的不同日照水平而调整角度,并且大厦的表面和体量也使之自带遮阴作用。另一个创新是捕捉腾讯服务器散发的热量,为厨房和浴室提供热水。

image

来源:好奇心日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海拾贝 » 供一万人使用的腾讯新总部,设计了三条多层空中走廊

10 Jul 09:01

涨姿势:原来中国人在非洲是这么搞建设的

by 梁萧

作者| 须臾千秋,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

在非洲搞建设,技术上与国内大同小异,管理上却与在国内完全不同。

现如今正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蓬勃发展阶段,技术上的难题,如现场环境恶劣、规范标准不一致、原材料紧缺等问题,都可以通过丰富的工程经验来解决,但管理上遭遇的难题,却需要中国公司在所在国逐步摸索。

今天我们就以上周介绍的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水压大流量小,非洲这座电站刷新了中国技术新高度)为例,给大家讲讲在非洲搞建设的事儿。

(一)语言不同如何沟通?“工地通用语”让交流毫无压力

工程建设是一个考验团队集体协作的事情,而要协作,首先就要解决沟通的问题。

英语是赞比亚的官方语言,但绝大多数工人的母语都是当地语言。中方的工程师们大都会说几句不大流利的英语,但一线的技术工人、老师傅们,英语水平就十分堪忧了。可正是这些老师傅们要教当地工人干活。他们该如何沟通呢?

事实上,他们的沟通还真没什么障碍。只不过他们所用的语言既不是汉语,也不是英语,而是一种以简单英语和专业汉语组合在一起,奇怪而十分流利的“工地通用语”。

老师傅指挥工人时,会跟他们说“you go to大坑, you go 脚手架”,或者“up up slowly up 大臂向左摆,number four(应该指的是按四号按钮)”。在长期的交流中,他们已经达成了高度默契。这种英汉混杂但语速颇快的语言在外人听来难以理解,在他们当中却毫无阻碍。

技术是工程师最好的语言。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当地工人们学习到了宝贵的技术,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他们的小家庭和他们的国家做贡献。

有了语言作为纽带,他们与中国的联系也更紧了,对中国的感情也更深了,承建的中国企业不仅仅是给他们工作的雇主,而更多的是与他们共同学习、成长的好兄弟。

(二)工人自己给自己放长假怎么办?从改善营地配套设施开始

事实上,不仅是在赞比亚,中国在非洲的所有公司,无论何种行业,只要涉及到雇佣当地员工,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工人们只要一拿到工资就会迅速消失不见,直到工资花完才会回来上班。无论采取何种奖惩措施,这种现象总是存在。

企业要想融入当地,就必须主要聘用当地雇员,尤其是要加强对当地雇员的专业化培养,让他们在更高的岗位上发挥作用。然而如这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连正常的生产秩序都无法保障,培养高级员工根本无从谈起。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企业想出了许多方案。

有的将工资发放时间缩短,月薪改为周薪,可是这样做也只是让大家“放假”的时间缩短了而已,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有的公司则给工人分为A、B两班来发工资,这样可以保证工地上总是有人上工。

然而,这对于有些公司或许可以,对于建筑企业则不行,建筑工程往往需要大量劳动力的集中工作,一道工序如果需要100人,那么减到50人就会完全无法正常进行。

工作中的非洲工人,作者拍摄

工作中的非洲工人,作者拍摄

  这个问题看似荒诞,实际上却是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的严肃问题,要解决起来可能还真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妙招。归根结底,还是要培养人们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

然而,除了当地的文化风俗外,企业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建筑工地通常距离城市生活区十分遥远,无论贫富,人们总是需要娱乐的。而这些艰苦的建筑工地不仅十分寂寞,很多时候改善性的生活物资也无法跟上,工人们离开工地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采购物资。

过去,中国人总是按照自己吃苦耐劳的习惯,没有给工程营地建设超市、娱乐场所这些配套设施,甚至没有预留出它们的位置。一个月的施工下来,工人们的情绪十分低落,他们自带的食物也已所剩无几,客观上也确实需要进城改善生活。说到底,这就是一种没有以人为本的落后的管理思想。

从凯富峡施工局开始,中方的管理人员也开始总结经验,在未来更多地考虑到员工的现实需求。不仅要改善营地环境,而且要增加配套设施,尤其是超市。一方面服务员工,另一方面也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

以人为本,最终受益的是公司自己。

(三)建设不止于水电站,小镇、中学和培训学校一个都不能少

整个下凯富峡电站项目不仅仅包括一个水电站。15亿美元如果只建造了一座水电站,那么水电站所带来的潜在资源相当于没有得到开发:为了这座水电站,既然路也修了,电也有了,基础设施一切都完备了,那只有一座水电站岂不是亏了?

实际上,这个项目还包含了一座9000多万美元的设施完备的小镇。它由上百栋的独立别墅组成,还配备有一个小型商业中心及一所中学。

有趣的是,这所中学正是现如今项目的主营地。它外部完全按照非洲的建筑风格建造,一色的单层建筑,以空心砌块作为承重结构,外墙橘黄,屋顶倾斜;内部装修却是中原式的白墙、踢脚线和中国家具,满是浓郁的河南特色。

相比起水电站,这座小镇,尤其是这所中学,才是中非文化交融的真正体现。

小镇标准住宅,作者拍摄

小镇标准住宅,作者拍摄

中学全貌,作者拍摄

中学全貌,作者拍摄

​  
有了这所小镇,凯富埃峡谷的美景才能被世人所知,潜在的经济价值才能被开发出来,而中学则更是当地百姓走向文明的必经之路。有了这些,下凯富峡水电站才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项目,不仅仅为中国企业带来盈利,为赞比亚政府带来财政收入,它同时给赞比亚落后的社会面貌带来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中还蕴藏着浓郁的中国色彩。

凯富峡周边景色,作者拍摄

凯富峡周边景色,作者拍摄

​  小镇和中学都是合同中规定的内容,同大坝项目一样,中方企业在建设中赚取合理利润。但除此之外,下凯富峡施工局还额外建设了一座培训学校,专门培训建筑技术人才。这座培训学校是完全由中方出资建设运营的,是中国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

培训学校一角,作者拍摄

培训学校一角,作者拍摄

​  所谓社会责任,就是所有人都会从中获益,包括中国企业。从这里培训出的技术工人熟悉中方标准和操作流程,可以事半功倍地在中国标准建设的项目中贡献力量,而掌握了专业技术的工人,收入最高可达普通劳工的三倍。这所培训学校也为他们带去了勤劳致富的希望。

(四)大坝建完后培养出的当地工人怎么办?扎根所在国的属地化管理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下凯富峡水电站到2020年就彻底建成开始运营了,那辛苦培养出的这些技术工人又有什么用呢?大坝建完了,这些工人又要到哪里去找工作呢?

培训学校中的非洲青年,作者拍摄

培训学校中的非洲青年,作者拍摄

​  实际上,这个问题完全不必担心。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海外的中国企业规划日趋长远。

在过去几十年里,非洲人民的心中确实认为中国人“是来赚快钱的”,没有长期经营的打算,自然也不愿意履行社会责任,因此虽然我们赚到了钱,却一直没有得到认可。而现在,中国企业必须扎根所在国,做起长远规划。

下凯富峡施工局就是一个这样的成功案例。如今,下凯富峡水电站的施工尚未完成,这家公司就已经接下了位于赞比亚、刚果等地的多个大单。非洲的基础设施缺口巨大,几十年内都不会饱和。公司的业务未来不仅不会停止,规模还要大幅扩大。

这样一来,仅仅依赖中国来的工人显然是远远不足的,这些培训学校训练出的工人不仅要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未来还要在实践中培养成为工长,即使在中国老师傅不在的情况下也能带队施工。

独行快而众行远。一个文明、发达的非洲,注定会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共同受益,而中国企业就是这种文明的先驱。

在未来,海外的中国企业也将进行深入的产业升级,从基础的施工领域上升到更高级的商业领域,对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海外企业招收的新员工中也不乏国内外顶级名校的硕士、博士,早已不是当年土里土气的模样。

高大上的员工宿舍,作者拍摄

高大上的员工宿舍,作者拍摄

来源:了不起的中国制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海拾贝 » 涨姿势:原来中国人在非洲是这么搞建设的

06 Jul 07:44

亚马逊成通胀「杀手」? 「亚马逊效应」可能影响经济复苏

亚马逊在日本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正让日本央行感到「头疼」。

据日本 NHK 6 月 25 日报道,日本央行称,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通过网络进行购物,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日本国内通货膨胀的抬头趋势。央行官员称,「亚马逊效应」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当局将密切关注日本国内的价格走势。

目前,日本已经成为亚马逊的第二大国际市场。过去三年,亚马逊在日本的销售额增长了 44%,达到 120 亿美元。市场研究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亚马逊目前在日本互联网零售市场占有 23% 的份额,已经超过持 18.5% 市场份额的乐天市场,后者是日本最大的本土电商平台。

而在亚马逊一路高歌猛进的过程中,最近这几年,日本央行一直在实施货币宽松政策,希望能在 2019 年达成 2% 的通胀目标,刺激经济发展。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网购平台的迅猛发展,却非常强势地限制了物价的上涨,线下零售商为了与之竞争,也纷纷降价抢客,被认为是造成日本物价疲软、通胀低迷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这样的「亚马逊效应」,不仅成了日本央行的心病,对于近年来力行经济复苏的美国、欧洲、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来说,每每遇到通胀低迷的情况之时,「亚马逊效应」都会被拿出来「批判一番」。

今年 3 月,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听证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被问及「为何金融危机以来,通货膨胀如此之低」的问题,他回答称亚马逊在过去十年里起到的作用是缘由之一,「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据悉,美国电子商务市场 44% 的销售额是出自亚马逊平台,占美国消费总额的 4%,并且还在持续上升中。

日本最大证券公司野村证券(Nomura)在今年 5 月的研究报告中提到,韩国是面临互联网经济带来通缩压力最为严重的国家,主要原因则是在于「韩国的高速网络与普及的智能手机使得当地的网络购物风气兴盛」,但也由此给通货膨胀造成不利。而韩国央行也在近期将今年的通货膨胀率目标降至 1.6%,还特别指出,包括电商扩张在内的结构因素是低通胀趋势的背后原因。

去年 12 月,野村证券分析师 Bilal Hafeez 曾预测 2018 年潜在的「10 大灰天鹅」事件,其中就包括「亚马逊效应对通胀的影响」,分析指称 2018 年的通胀水平会回升,但是「亚马逊效应」还是会继续产生影响,虽然亚马逊只在十几个国家开展业务,但应注意到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其他电商平台,它们和亚马逊一样,让购物的成本变得更低了,同时也使得通胀的压力越来越大。

不过,根据彭博社的报道,有高盛的经济学家表示,亚马逊给通胀造成的影响,还没有 2008 年以前大型连锁零售商给通胀带来的压力大。高盛在去年 11 月份的一份研报也提到,和商品本身相比,服务才是通胀下滑的「重灾区」。研报称:「受新技术影响和电商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也并未出现超出平均水平的通胀萎靡」,意指通胀低迷的「锅」并不应该甩给「亚马逊效应」。

经济学家 William Pesek 也以此为由,评论日本央行近期的言论,称电商平台们并不会让日本达不到提高通胀的目标,归根到底还是「胆怯的政府在推卸责任」。

无论亚马逊所代表的电商平台是不是「通胀」杀手,对于日本和其他欲提高通胀水平的发达国家来说,和低通胀的缠斗,还在继续。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参考:Amazon effect: BOJ says online shopping pushing down core inflation

Is Amazon Holding Back Inflation?

Bank of Japan embarrasses itself blaming Amazon for its woes

06 Jul 01:28

专访 Jeff Dean 和李飞飞,谷歌的 AI 理想该怎么实现?

Jeff Dean 和李飞飞,这两人绝对都是目前世界 AI 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今天极客公园对他们进行一次专访。
在前两天开幕的清华-谷歌 AI 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正式宣布成立 AI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谷歌 AI 负责人 Jeff Dean 也成为了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顾问委员会委员。而就在开幕式结束之后,极客公园第一时间获得了专访出席这次研讨会的 Jeff Dean 和李飞飞的机会。
最近谷歌 AI 在中国如此活跃,这两个人又是谷歌在 AI 体系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突然一同造访清华,这其中原因必然远不止一个研讨会这么简单。极客公园就带着很多问题和他们进行了交流,关于谷歌、关于中国、关于 AI。

Jeff Dean 的新职位

Google 在今年 4 月进行了部门分拆,把搜索和人工智能部门分拆成了 AI 和搜索两个部门,而 Jeff Dean 正式管理整个 AI 体系。作为谷歌最重要的技术源泉,Jeff Dean 的角色变换意义自然重大,而这次改变对于 Jeff 自己、对于谷歌和谷歌的 AI 业务都有着哪些影响?

       

在采访中 Jeff 告诉极客公园,目前他刚接管团队八个星期,目前除了那些之前已经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之外,目前 Jeff 正在大力推进的一件事则是在 AI 的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 Jeff 的计划中,目前最关键的工作第一是要加速推进的 AI 基础科学的研究和管理两方面;第二个是希望所得到的研究成果能够通过公告以及呢其他的方式让全球更广泛的大众收益,比如谷歌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呢公开的进行发布,同时谷歌的软件也都会是开源软件,谷歌很希望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产品,而更多能够做一些前沿的事。

医疗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谷歌的 AI 已经在医疗行业有了一些研究,对此 Jeff 也非常兴奋,同时他也人为未来在医疗领域会有很多的新的机会。

强大如谷歌,该不该惧怕科技进步带来的道德风险?

今年的 Google I/O 上谷歌亮肌肉一般发布了一堆黑科技,包括能以假乱真替人打电话的 Google Duplex、帮用户写邮件的 Smart Compose。这种科技裹挟的冲击力非常大,大到让人觉得对于谷歌这样坐拥顶尖技术的公司来说,技术可以像一把大刀,横扫一切问题。

但有趣的是,同样在今年 I/O 上,Google Assistant 也添加了一个叫「Pretty Please」的功能,这其实是为了解决孩子因为和 Google Home 对话而变得语气霸道蛮横的问题。

谷歌其实很清楚,新兴的科技往往很具锐度,这种锐度能有效打破陈规,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很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我们不是每次都能调节好人文和科技的关系,弱化这种锐度的负面影响。而强大如谷歌,又是否需要害怕这种科技变革所带来的潜在道德风险?极客公园将这个问题抛给了 Jeff Dean 和 李飞飞。

李飞飞告诉极客公园,在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恩原则中,AI 对人类社会的伦理、法律、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又难以避免的。AI 作为一个科技本身再发展,它对人类的影响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无论是产业界还是学术界都有责任去思考和研究 AI 的技术锐度对人类社会的这些既定的规则造成的冲击和影响,以及这些冲击和影响所带来的后果。Google Assistant 是一个很好的以小见大的例子,而谷歌作为一家公司,始终怀着一种情怀去尝试,怎么用科技对世界有着美好的影响。

但这并不是谷歌一家的责任,李飞飞教授表示她也在学术界推进参与这种思考和理性的研究,让科技以人为本的精神发展的更好。

AI 要被正确使用,不仅仅是「不作恶」这么简单

谷歌的 AI 业务因牵扯到和五角大楼共同制造武器的传闻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不少的讨论,谷歌 CEO 桑达尔·皮查伊也在 6 月 7 日发布了七条 AI 应用的「道德原则」,包括对社会有益;避免制造或强加不公平的偏见;发展和利用 AI 技术时注重隐私原则等。谷歌称其不会将 AI 用于军事武器和侵犯人权的监控中,同时,谷歌不会研发可能会造成伤害的科技,除非谷歌认定「科技带来的好处远超过其造成的威胁」。

但其实在谷歌看来,AI 要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仅仅是「不作恶」这么简单,如今 AI 技术早已「入侵」了谷歌的 Android、Youtube、Google Maps、Gmail 等在内的 7 款用户过 10 亿的超级产品。AI 开始成熟落地,如今也依托于这些产品,Google 的服务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起了懂事又细心的全能助理。但同时,AI 的这种介入也让很多人开始担心对人的取代和人类决策的左右。

李飞飞教授告诉极客公园,她曾于今年 3 月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就是在探讨上述问题。在文章中,李飞飞教授提出关于人为本的 AI 有三个元素:首先,AI 需要更多地反映我们智能的深度;其次,强化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第三,确保这项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关注其对人类的影响。这其中,第二个观点正是覆盖了这类问题。

今天提到 AI,人们总是会想到就业和失业、对人类行为、制造业的取代,但在其实 AI 有大量的可能的应用场景是可以帮助扩展人的能力的,而不是单纯的取代人类。无论是工作方面还是在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管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应用的角度,AI 对人的这个能力延伸和增强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正如 Jeff Dean 在今年的 I/O 上谈到的,他认为 AI 就应该是一个打开的白盒子,而不是一个黑匣子。AI 服务于用户不仅仅需要给出一个没头没尾的结论,而是将更多的决策过程展示出来,让用户理解和明白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策。帮助人们在未来更好的去做决策,而不是单纯的取代人们去做决策。

显然现在科技的技术进展能够让人类做很多事情,但是在整个发展的进程当中,无论是作为研发者,还是对于在人类社会中决策的人,我们都必须要知道这些科技下一步呢将要部署在哪个地方?李飞飞教授告诉极客公园,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三周前谷歌要发布关于 AI 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事实上反映了谷歌对于究竟和技术应该在哪些领域进行应用,并且还应该如何适用于正面的目的。

AI 还是个孩子,谷歌 AI 中心同样年轻

谷歌自从在中国建立 AI 中心之后,对国内的 AI 行业影响颇深,尤其是开放在读高校学生的实习岗位机会之后,更是在国内各顶尖高校反响不错。谷歌也已经和复旦、清华等一流高校合作。很多人觉得,谷歌正在像一个传道者一样,将自己的 AI 技术标准普及给中国,同时也担忧谷歌左右着中国 AI 技术的未来发展。

作为谷歌中国 AI 中心的负责人,李飞飞教授告诉了极客公园谷歌从一开始就抱着一个非常谦卑的心态,因为中国已经有一个非常了不起一个 AI 研究环境,有很多同行在 AI 的世界级学术研究上做出了很多贡献。从这一点来说,谷歌还很年轻,AI 中心建立也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包括和复旦、清华等学校的合作给了谷歌很多支持,也有很多年轻的学子来到 AI 中心做实习生。

谷歌在北美和很多高校已有的合作经营和积累,相信也可以帮助中国中心的更快成长。能够一步步和中国的学者一起促进 AI 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而这也是人类在 AI 这个旅程上的第一步。

14 Mar 06:09

复盘斗鱼:8年融资73亿,与王思聪从朋友到敌人

by 梁萧

文/娱乐资本论

来源: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

近日,直播行业陆续传来的IPO消息,让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胜负几成定局。台面上仅剩下斗鱼、虎牙、映客、花椒几位赢家。

几天前,斗鱼和虎牙在同一天内先后公布消息,分别获得腾讯6.3亿美金和4.6亿美金投资,上市前有了充足弹药;另一方面,欢聚时代(YY母公司)已经在年报中披露,虎牙已向SEC提交资料,而早在去年年底,斗鱼也传出赴港上市的计划。

本文的主角是斗鱼。

它是游戏直播行业的头部公司,虽不是最早入场,却逆袭为TOP1;也曾经因秀场方面的“低俗”而被卷入舆论漩涡,但它是武汉市,甚至整个湖北省在互联网领域唯一的一张王牌;同时,在成为对手之前,还与王思聪一度关系密切。

不过,圈内人,尤其是主播对斗鱼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是直播领域的“高潮”;也有人说,它欠薪已经成为习惯。就在今年元旦前后,一位知名LOL主播还在微博爆出斗鱼欠薪800万的事。

但不管怎么说,在大开大合的直播市场中,斗鱼笑到了最后。

要知道,能从2016年200多家直播App大战中生存下来,不仅需要产品和用户,还需要源源不断地资本供给。根据娱乐资本论统计,斗鱼8年来,一共融资6次,金额高达73亿。背后不乏腾讯、红杉,甚至国家队基金。

在斗鱼身上,难得能看到公司与资本同样精彩的故事,能闻到格外浓重的血腥味。

斗鱼的传奇历程,也和斗鱼在拼杀过程中遇到的4个关键人物有关,其中包括奥飞娱乐的蔡冬青、熊猫TV的王思聪、YY游戏的创始人古丰和龙珠直播的陈琦栋。

这些人在斗鱼的成长过程中,有朋友也有敌人,同时也有失之交臂的强力对手。但在命运的游戏中,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给斗鱼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诞生:立足武汉,遇到蔡东青

提起斗鱼,就很难绕过A站。有人调侃说,A站诞生这10年,就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成就了B站,二是孕育了斗鱼。

大家熟知的版本是,陈少杰在做A站CEO的时候,就做了生放送直播间,也就是斗鱼的前身。

A站和斗鱼都有一个共同的大股东,蔡冬青。蔡冬青是斗鱼崛起的第一个关键人,也是斗鱼崛起的第一个助推人。

2010年陈少杰接手A站之后,看到直播的发展前景,有意往游戏视频网站方向发展,并引入各种直播,2013年4月,ACFUN生放送直播诞生了。

当时这个游戏直播平台早期用户基本都是由A站导入,并在2014年正式更名为斗鱼TV。以至于以前跟A站某高层聊起斗鱼,他说其实斗鱼是从吃A站流量长大的。

知乎上有一个知名的帖子《AcFun 和斗鱼是什么关系?》。点赞最多的回来来自A站前站长“赛门”:“讲实话显得我没品,商业利益上没有对错。”陈少杰也在帖中回应:“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斗鱼的确是越养越肥,但A站内部股东之间对发展游戏直播的意见却并不一致。最后博弈的结果是,陈少杰将手中92%的股份转给了A站后来的掌门人杨鑫淼和后来的入局者蔡冬青,自己专心做斗鱼。

于是,2014年刚独立出来的斗鱼,就拿到了蔡东青2000万的天使轮融资。

蔡东青虽然上市公司奥飞娱乐董事长,有着典型的潮汕商人的低调,很少出席公众场合。在外界看来,奥飞的管理模式,也比较像是家族式管理。

曾有消息人士对娱乐资本论表示,蔡东青是很多公司的天使投资人,但和被投资公司的初创团队相处好的并不多,与斗鱼的关系也是颇为复杂。陈少杰与蔡东青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

除了A站以外,斗鱼的另一个印记是武汉。

斗鱼不是普通的民营公司,原因就在于,作为武汉在互联网领域唯一一张拿得出手的王牌,它得到了武汉市政府和湖北省政府的鼎力支持。它是武汉首家互联网“独角兽”公司,代表着湖北互联网创业的业绩。

最早从A站孵化的时候,武汉就是斗鱼的大本营。

但在陆续拿到蔡东青、红杉等方面的投资之后,曾有资方建议,斗鱼可以在广州注册一家公司。毕竟是一线城市,互联网氛围更好,游戏企业也多,市场机会更大。

当年4月,广州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广州越秀区租了一间办公室,正式成立。除了广州以外,斗鱼也曾经想过要搬到全国电竞中心上海。

斗鱼的另一位创始人张文明曾经表示:“上海那边有很多电子竞技俱乐部和游戏公司,大牌主播也多,谈事情比较方便。”但一线城市不仅大公司多,出头不容易,人员流动也大,很容易被同行挖人,武汉则好很多。

最终,斗鱼决定立足武汉,在上海和北京两地设立分公司。武汉总部负责行政和研发,以及主播的视频内容;上海分公司负责游戏类业务;北京分公司负责接洽非游戏业务。

陈少杰说,斗鱼在湖北8年,感受到了武汉市政府的诚意。

陈少杰陈少杰

根据湖北当地媒体报道,省市领导多次到斗鱼公司调研,连带宽费都过问。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平均每两周就要跑一次斗鱼,问企业有没有困难。

2015年,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东湖高新区成立。此后,将广州斗鱼的资产全部变更到武汉斗鱼名下。

在拿到腾讯6.3亿美金融资的当天,武汉光谷招商大使雷建平发表朋友圈称,经过长达3年的努力,光谷终于进入投资收获期。而陈少杰则回应:光谷越来越好了。

崛起:从朋友到对手,斗鱼和王校长的相爱相杀

斗鱼最早出名跟王思聪有一定关系。

而王校长在斗鱼的出现,也为斗鱼带来了不少的主播和流量,甚至一度频频为斗鱼公开站队,只是这样的蜜月期并未持续,最终以王校长创办熊猫TV而让朋友变成了竞争对手。

在知乎上有很多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万思聪这么有钱,当初为什么不把斗鱼买下来?”“以前在斗鱼投资了一点,现在自己做熊猫了?”“王思聪虽然不是斗鱼的老板,但在斗鱼有股份……”等类似真真假假的消息。

确实,王思聪曾经跟斗鱼有过一段很亲密的时光。

早在2014年,他就曾经在斗鱼上有自己的直播房间,ID是,俺是王校长。他出现在斗鱼7师傅房间观看T-ara,还以超管的身份出现在斗鱼TV的各直播间做直播、查房、送鱼丸、与网友互动,不亦乐乎。

而且,他不止一次为斗鱼站台。

斗鱼与龙珠之间打得火热的时候。王思聪在朋友圈贴出了“这波我给满分”的截图。图片中的文字显示,龙珠除了借斗鱼上位之外,还把斗鱼抹黑的一无是处。第二次截图就是,“论不要脸的话还是龙珠最强!”

此外,他还在微博上贴出,当有主播公开斗鱼欠薪的事情时,他为斗鱼主播支付工资的事情。“平台之间的争斗不应该影响基层主播的利益,欠你多少工资王校长给了,愿你走好。”

种种迹象让人不得不联想王思聪是否已经入股斗鱼。校长并非没有收购的心思,在直播互动的时候,他就询问网友是否要收购斗鱼?毕竟斗鱼当时的估值也就10亿左右。

单从工商信息上看,王思聪并没有入股。

斗鱼CEO陈少杰此前曾向娱乐资本论透露,网上一系列说法并不准确,其实是有跟王思聪谈过,但是最后并没有谈成。

不管现在王校长和斗鱼的关系如何,斗鱼的崛起背后,注定留下了王校长的影子,而王校长也在斗鱼的成长期,扮演了护花大使的角色,即便这份甜蜜在今天已成伤痕。

2016年6月,王思聪微博怒斥“阿怡代打”,几乎震动了整个电竞圈。随后“阿怡”刘佳怡微博回应称:“当初近两倍挖我,没去;拒绝后没想到变这样,心累了;不想参与你们平台之间的撕逼,求放过@王思聪。”此事最终以阿怡道歉,斗鱼发声明,并将“禁止代打”写入直播公约而告终。

而在2016年1月,斗鱼“直播造人”事件中,王思聪也是默默点赞,笑而不语。

逆袭:古丰离职,失之交臂的对手,却给了斗鱼崛起的最大机遇

游戏直播平台之间的竞争,核心是对主播的争夺。斗鱼在主播资源的拼杀中,可谓不遗余力。

一开始是虎牙上的LOL主播最多,近乎垄断。但斗鱼进场之后,陈少杰承诺,给LOL民间高手玩家以ID冠名的奖励。两天下来,LOL排行榜上七成以上的玩家ID已经加上了斗鱼的前缀。

这些民间高手多年积攒的个人号召力,以人均1万的价格,一次性转化成为了斗鱼的品牌,这些玩家也同时被签入斗鱼平台,成为主播。

根据报道,斗鱼的这次冠名活动先后只花去 400 多万,换得的却是 DAU(日活)3 个月翻了 10 倍,同时,斗鱼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都因为这次活动而被钉在百度热词第一名的位置上。

一直到今天,都是游戏直播领域堪称经典的营销案例。也是通过这次活动,斗鱼完成了第一批主播的积累。

斗鱼在完成早期主播积累之后,顺利拿到了红杉资本2000万美金的A轮融资,并开始对虎牙进行疯狂进攻。曾经,斗鱼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花费 6000万从虎牙挖走6大主播,之后也是频频出手。

挖走主播之后,大量粉丝紧随主播来到斗鱼,加上天使轮的原始积累,斗鱼日活用户人数得到空前提升,并在之后的4个月内,快速超越了已经成立两年的第一名虎牙。

在公司战略上,不乏陈少杰杀伐果断的谋略,但虎牙当时自身的问题也不可忽视。虎牙联合创始人古丰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中说的很清楚。

“游戏主播和娱乐主播不一样,游戏主播有外部效应,他们不依赖直播平台自己以前就很红,游戏主播有其他变成网红的机会(比如电竞赛事、优酷游戏频道、微博等),具备自带粉能力,还可以带粉迁移。

另一个是因为游戏直播的用户参与度没有娱乐秀场直播高,付费率只有秀场直播的 1/3,ARPU 值也只有秀场直播的 1/3,整体收入就只有 1/9-1/10,这个流量变现能力光靠付费分成不足以对游戏直播形成绝对的话语权,才给了斗鱼可趁之机。直接用签约费代替分成来获得头部主播,这是斗鱼能反超的核心原因。”

因此,虎牙对游戏直播变现能力没有太重视。更要命的是,古丰在2014年初因为不明原因而离开虎牙,管理层陷入动荡。

古丰古丰

之后,在斗鱼对虎牙发动进攻的时候,欢聚时代还在对外宣布未来2至3年将向在线教育市场持续投入10亿元以上,当年12月,还对外宣布了两起在线教育的并购案,直到2015年,欢聚时代才有第一次对斗鱼的反击动作。

早期,平台大规模引进了人气主播和公会,斗鱼陆续引进了S级主播轩子巨2兔、阿冷、纳豆、小缘等,而在手机的游戏直播领域,也签下了嗨氏和张大仙等超人气主播,组成了豪华主播阵营。

斗鱼挖的主播中最具争议的,就是虎牙的嗨氏。当时嗨氏在王者荣耀整体主播排名中位列前3名。当嗨氏入驻斗鱼之后,虎牙在王者荣耀的解说直播基本“垮了”。

这些主播的加盟,让斗鱼迅速成为游戏直播领域的翘楚。2015年,斗鱼就拥有1200多万日活跃用户,1亿3千多万月活跃用户,日带宽使用量达数T。

所以,斗鱼的逆袭一半靠实力,一半靠运气。

而运气成分中,虎牙的反应迟钝背后,也和虎牙这次离职动荡息息相关,古丰,一个注定和斗鱼并不相交的陌生人,却为斗鱼的逆袭创造了最佳的机遇。

厮杀:斗鱼的拦路虎——龙珠与陈琦栋

在游戏直播领域,最早,也是最惨烈的厮杀来自斗鱼和龙珠。

龙珠当年的CEO是陈琦栋,而就是这个和陈少杰同姓的对手,却成为了斗鱼在当年崛起中最大的绊脚石,也给斗鱼留下了最深的创伤和印记。

2015年,腾讯旗下的龙珠直播成立了。关于这段故事,消息层面盛传两个版本方案。

根据一位电竞人士的分析,腾讯成立龙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投资甚至收购斗鱼。如果腾讯最初直接去投资斗鱼,原先入局斗鱼的资本方肯定会最大化的抬高身价。

而如果腾讯拿龙珠做筹码,打压斗鱼的气势,谈判会顺利很多。如果斗鱼再不肯合作,龙珠会一直抬高斗鱼的签约主播身价。

另一个版本是,腾讯想要入股,陈少杰也希望腾讯能够入股,毕竟,腾讯入股之后,一方面是直播的游戏版权方面有了保证,腾讯的爆款游戏,都可以放到平台上来;另一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何愁其他?

在此前的采访中,陈少杰曾向娱乐资本论证实:龙珠的诞生是PLU团队想转型,不做内容做平台,跟腾讯对斗鱼的态度无关。其次是斗鱼和腾讯都希望达成合作,才有了后来腾讯对斗鱼的投资。

不管龙珠的诞生目的如何,却一直是斗鱼在2015年的一个强劲对手。

接下来,战旗、火猫、龙珠、虎牙开始在主播上全面发力,对斗鱼都构成潜在威胁,在各方面夹击之下,更有资金断裂的传闻。

据了解,腾讯曾经撮合过龙珠与斗鱼的合并。

也就是2015年5月,龙珠与斗鱼曾经达成过一份合并协议,但当时合并以失败告终。此后龙珠和斗鱼围绕主播资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不少斗鱼主播跳槽龙珠。

龙珠的老板陈琦栋下令,龙珠全线向斗鱼开战,挖角斗鱼LoL主播,挖不到的主播也要把价格抬上去。而陈琦栋的这个伤敌100自损80的方式,在当时也真的让处于资金链紧张的斗鱼感到了割肉的疼。

斗鱼与龙珠的乱战,在王校长确定斗鱼不与自己共谋的同时,王校长以手中牛铺电商的明星资源和ACE电竞联盟做为王牌,正式宣布成立熊猫TV。

彼时游戏直播领域两大龙头斗鱼与龙珠相战正酣,如果单从2015年末这个节点来看,龙珠一共累计募集了5.78亿元人民币,斗鱼则累计募集约6.5亿的资金,可谓旗鼓相当。

对于当时的格局,陈琦栋非常满意:“龙珠的形势可谓一片大好,斗鱼前20位的主播里,我们拿走了9个”。如果斗鱼当年没有融资,未来的战局和结果还真是一个未知数,而陈琦栋的出现,也成为了斗鱼成立至今,受到创伤的最深阴影。

然而,时局并未按照龙珠预想的发展下去。这个对手在2016年,最终以3.2亿美元卖身苏宁的报道,淡出了这个曾经战斗过直播战场。

“2015年我们跟斗鱼打了一仗,彼此都觉得没啥,握手言和后继续融资准备迎接新一轮扩张。突然王思聪等人带着资本杀入,一下子把行业搞得很混乱,并且不计成本争抢主播,从2016年开始主播薪酬大幅上涨,很多平台撑不下去最终倒闭。”陈琦栋在接受第一财经媒体采访时表示。

因此,到2015年,斗鱼开始新一轮融资。当时红杉资本已经在斗鱼身上压了重金,而紧接着一个更重磅的消息传来:斗鱼B轮融资腾讯进入了,累计融资1亿美金,红杉、南山资本跟投。

沉淀:斗鱼拼杀中的自救

2016年,直播领域有张图特别火,上面有100多家直播App的LOGO,从2017年初光圈直播倒闭,似乎预示着直播平台倒闭潮的来临。如今能够留下来的,并不多。

与此同时,斗鱼在经过2015年的烧钱大战之后,也面临了属于它自己的危机。

一是盈利模式的开发,在完成原始的流量积累后,如何实现盈利是斗鱼所要考虑的;二是面对着其他平台联合进攻该如何应对,其中除却数不胜数的新玩家外,还有老对手虎牙的围堵和熊猫TV的打劫。

回看斗鱼的2016年,斗鱼在自身霸主地位的保持和2017年盈利的布局上,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2016年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以后,经过漫长准备于2017年1月16日,正式推出了贵族系统和系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赏新功能,满足了土豪玩家的撒钱欲望,也形成了体验差异化。

具百度贴吧某主播爆料,贵族系统上线后,自身收益平均每天有了20%以上的提升。而更早之前,斗鱼主要依靠酬勤系统的方式对主播进行变现。

其二是培育自己的原生主播,同时也是培养平台的粉丝用户。

直到现在,在斗鱼直播的各个位置都能随处看到新主播的招募需求,并用这种方式刺激观众用户向主播用户角色进行转变,并由此让斗鱼开始摆脱单纯的依靠大主播带来流量的老模式。

在2016年斗鱼的主页新开了御宅、星秀、科技、户外、体育、音乐、影视等其他热点领域,在直播领域的内容上面展开了与其他平台的全战线竞争。这一年,斗鱼涌现了白银三杰、大奶强、囚徒和安德罗妮等大量新兴的知名主播。

其三是布局电竞产业,在2016年,斗鱼不仅与NeoTV承办了2016 NSL《星际争霸II》的国际邀请赛和S6德玛西亚杯,斗鱼还在一边烧钱的同时一边开始布局直播产业。

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以后,斗鱼对产业链进行了一系列的密集投资。其投资方向,一类是布局电竞及直播产业链上下游成长期公司,另一类则是“斗鱼TV”平台上的直播内容生产方。

当然,拥有平台粉的斗鱼在流量吸引方面却也并未松懈,一方面签约LOL和DOTA2两大直播赛,引了进张大仙、嗨氏、纳豆、阿冷等知名大主播保持平台流量,另一方面则开始打造自有IP,用于提升斗鱼的品牌形象。

其中,斗鱼在线下举办了第二届斗鱼嘉年华(2016年布局,2017年爆发),三天时间共邀请了上千主播到场,并在斗鱼平台同步直播,让斗鱼直播短时间内实现了1.7亿人次的观看。

为了不遗余力的赢得这场战争,斗鱼在2016年亏损7亿左右。有消息称,当时斗鱼对股东的承诺是亏损3.6亿,但没想到最后年报出来亏损了7亿左右。

因此,从2017年开始,斗鱼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商业模式的塑造和变现身上。也成为游戏直播领域第一家宣布盈利的平台。

曙光:迎来资本市场的胜利时刻

整个2017年,头部主播之间的局部斗争依然不间断。

比如,2017年,斗鱼挖走了各大平台9位知名大主播。与此同时,斗鱼主播韦神被虎牙以近2000万年薪挖走,拳师、撸管飞、辛巴、赵小臭、丸子哟等主播也纷纷出走虎牙。

但输赢几乎已见分晓,几家大直播平台已经慢慢浮出水面。秀场直播,YY、陌陌、六间房三家出挑;游戏直播斗鱼、虎牙、熊猫;还有大众直播平台映客和花椒。

事实上,斗鱼在2017年8月“鱼乐盛典颁奖典礼上”,斗鱼就传出了IPO的消息。

3月10日,斗鱼跟虎牙同一天先后宣布获得腾讯投资,金额分别为6.3亿美元与4.6亿美元。整个直播行业都在关注,这两家头部游戏直播平台的上市之路,到时候,又是一场资本狂欢。

当然,放眼整个游戏直播领域,最大的赢家还是腾讯。

根据易观千帆2017年9月发布的“视频直播排行”数据 ,斗鱼直播排名已经进入前20,App用户达到1328.71万人,第二名虎牙421万人。除此之外,腾讯旗下还有企鹅电竞和NOW直播,前者活跃用户达363万,仅次于熊猫TV。

也就是说,腾讯不仅投资两家头部游戏直播公司,还拿下了这条赛道上超过一半以上的活跃用户平台。

有知乎网友调侃说,在游戏领域,腾讯等于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海拾贝 » 复盘斗鱼:8年融资73亿,与王思聪从朋友到敌人

13 Mar 10:25

小城房价,说涨就涨了

by 梁萧

昨天和一个远房妹妹聊天,她在一个五六线小城生活。

也就是这一两年,当地买房的人数急剧上升。刺激房价突飞猛进,从两三千元迅速涨到五六千,翻了一倍多。

远房妹妹在装修公司工作,一时间业务量暴涨,十分忙碌。

为什么大家突然疯狂买房了?

回答说跟棚户区改造有关。

想一想似乎也是这么回事,在北上广生活的人似乎没多大感觉。但现在很多地方上在搞棚户区改造,许多地方政府选择了「货币化安置」——

不建回迁房,直接给一大笔钱,你自己花钱买新房住。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当你和你的街坊邻居突然有了一大笔钱,又没地方住,会拿钱干嘛?

蜂拥而上买房呗。

二.

远房妹妹的老家,是这一两年来,中小城市的一个缩影。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少。陆续有些读者在后台留言,讲起当地小城的房价,都感到匪夷所思。

房价嘛,一旦推上去,也很难再下来。

小城市房价涨的这么猛,能投资不?

我不是很建议啦。

如果是自住,支持你随时买。城镇化还远没有结束,将来大概率是要涨的。可以抓住城市发展的红利。

但投资嘛...

关键不在于涨不涨,而是你卖的时候,能不能很快卖出去。

也就是接盘的力量有多大。

现在很多小城市房价猛涨,是短期政策驱动,效果就是一两年。长期的可持续性比较差。

像我妹妹老家,也就是这一两年才有大量的换房情景;而从去年底开始,她们的装修生意,已有慢慢变差的迹象了。

因为大家都安置的差不多了嘛,一家好几套房,哪还用买新的。

自然就没人装修了。

像这种地方,新房还行,但二手房的成交量,很难上得去。

当然世事无绝对。我之前也谈过一些,在三四线城市做房产投资时,要考虑的因素。如果决心要买,也可以再看看。

三.

我们知道,在房产成交活跃度上——

小城市比不上大城市;

产业单一的城市,比不上产业众多、经济繁荣的城市;

人口不断流出或变化少的城市比不上人口不断涌入的城市;

交通不便的城市比不上交通便利的城市;

所以过去若干年,小城市的房价才一直迟迟不动。

除非你能有耐心一直等到一个城市交通改善、规划实现、脱胎换骨...吸引到大批人口、企业来就业、落户。

否则,囤房还是谨慎点吧。

我想,城镇化的商机不仅仅是买房卖房。

据我所见,一些小城市的消费成本未必很低。青年们财富增长之后,吃喝玩乐的热情,比大城市要高的多。

比如说,在小城市唱个KTV,3-4个小时要花数百块,而且爆满;买个网红面包,小城市也要2、30元一个,不比北京上海便宜。

众所周知的喜茶,作为消费升级的典型案例,最早也是从广东的一个地级市发展起来。

房屋装修就更夸张了,很多地方的人买一套房子40万,光装修要花20多万。

怎么豪华怎么来。

跟消费升级有关的新鲜事物,可能会带来不少的赚钱机会吧?

来源:越女事务所 WeChat ID:ynducai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海拾贝 » 小城房价,说涨就涨了

13 Mar 10:24

阿里巴巴早期发展简史

by 梁萧

作者:Fenng

按: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最近连续看到几篇写阿里早期的文章,包括出版物,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想写一篇留作记录。当然,文章都是根据公开信息,写的也未必都对。

阿里巴巴最早启用了两个域名,一个是 Alibaba.com.cn ,一个是 Alibaba.com 。前者内部习惯上叫「中文站」,后者在内部称为「国际站」。

最早的阿里巴巴网站,其实是一个 BBS 加上一个首页,产品雏形确实比较简陋,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在那个年代,算是比较有效的形态。

两个站哪一个流量大,当然是中文站流量大,用户主要是国内中小企业的业务员和部分老板。国际站是个英文站点,主要面向国际用户。

这两个站点做的都是 B2B 的生意。在中国互联网的草莽年代,诚信是个大问题,但是也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商机。

中文站的收入来源之一是卖「诚信通」。这是个什么东西呢?简单的说,就是卖一个「执照」给要在阿里巴巴上做生意的公司。你没有这个「诚信通」,在网站上做生意没有信用评级。买了「诚信通」服务,阿里给你做第三方认证,主要是核验一下公司的营业执照。就这么一个服务,一年 2300 元。这个业务在当时占营业收入 20%~30% 。

当时网络支付没那么发达,也没有用户在线付费什么的,怎么说服客户花钱?主要是通过销售打电话。今天,有人说阿里早期本质上是个电话直销公司,这话也不算错。当时阿里的电话销售团队占公司员工数一半还多。我第一次去电话销售那一层参观的时候,脑子嗡的一下,黑压压的,人手一个电话,非常震撼。

另一个收入来源是「中国供应商」的服务费。这项服务推出其实比诚信通还早。从最开始一万多年费起步,等到 2005 年前后的时候,已经是 6 万到 8 万之间,客户数量差不多 1 万出头,这就是几个亿人民币的收入。从销售模型上看,免费客户,诚信通客户、中国供应商客户,形成了一个销售漏斗,不断进行高净值转化。

当时比较吊诡的是,整个互联网都不相信阿里巴巴这家公司能赚钱,都说这肯定又是在吹牛。甚至到了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业务的时候,雅虎中国不少员工也是将信将疑,说不知道阿里巴巴靠什么挣钱。

简单的说,中国供应商的服务就是卖流量。此话怎讲?买这个服务的,是做出口生意的中小外贸企业。这些企业没能力在国外宣传自己的东西,阿里说,你交一笔服务费,就可以把你的产品介绍放到网站上来,我们帮你在国外宣传,老外就能看到。采取的产品形态非常简单,就是给企业一个专门的页面(从技术上看还不如个人主页复杂),可以放上去一些商品介绍,而且,还有数量限制。要想上传更多,可以买更高一档的服务。这个服务,在内部简称「中供」,在当时占营业收入的 70% 左右。

阿里收了「中供」的服务费都做什么呢?主要是在海外做广告,买流量,做 SEO,当时阿里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海外拿到最多流量的。当然,这些总体上花不了多少成本,只要做到客户觉得有效果,有海外商家询盘,做到一个正反馈,达到某种平衡就够了,不会无限制的去买流量做广告。至于网站流量什么,一直都不大,不用投入太多软硬件成本。阿里可能是把流量价值变现得最好的公司。

中供的客户客单价高,只通过电话销售的话术没法奏效,还需要销售一个一个去线下拜访客户。这些销售团队扎根长三角,东南沿海,硬生生拿下了中小企业外贸客户市场。现在有人说阿里当年有「地推」团队。这是对阿里销售的不尊重。阿里的销售,比「地推」强多了,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当时阿里的 COO 是李琪,做技术出身。可能因为李琪的技术背景,阿里从规模很小的时候,就上了 CRM(自己开发的),要求销售必须详细记录客户拜访的信息,做不到就罚款。从这一点看,阿里能成功也是有其必然性。即使是到了今天,信息技术都这么成熟了,又有多少销售型的公司能抓住 CRM 的价值呢?

当时阿里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呢?慧聪网和环球资源。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慧聪最早做媒体商情广告,环球资源做商情杂志起家的,两家公司成立的时间都比阿里早,环球资源更早,但两家对互联网的理解和灵活度上都差太多。还有一点,从物理位置上看,他们距离中国的商业用户,太远。当然公司战略和创始人格局这些就不说了。当时,他们都不太瞧得上阿里巴巴,尤其是慧聪,公关真是把阿里黑了够呛,说阿里是「骗子」,当然,阿里公关也不是省油的灯。那时候,看科技媒体,充斥着竞争对手对骂的软文。

阿里销售为什么能这么强?回看过去,主要是找对了一群素质一般般的人。这么说,并不是不尊重这只团队,而不过是实情而已。马云也曾开玩笑说「街上只要会走路的人,不是太残疾, 我们都招回来了」。为什么是这样,也是有其背景,首先是,要控制人员成本,如果要找大量销售,都启用高学历的,早就倒闭了。再有一点是,当时行业里,做得好的销售人员,大多有阿里巴巴不能忍受的问题,比如要回扣。这样的「聪明人」阿里是不想要的。

阿里为什么要价值观,要塑造公司文化,这样的一群人,不进行整齐划一的思想改造是没法让公司运转下去的。而从这个过程里也能看出来,人的能动性是无穷的。至少,在阿里销售身上证明了这一点。不少销售在进阿里之前,可以说干啥啥不行,一进来,很快找到了自信,实现了人生价值。你说这样的人能不热爱公司?

阿里的公司文化建设,有很大一部分是学习了 GE。这跟关明生的加盟有直接关系。关在 GE 工作过十多年,把 GE 管理上优秀的经验带到了阿里,某种意义上,也起到「教练」的作用。在当时的互联网公司里,还是很超前的。

阿里收购雅虎中国,可以说震惊了整个行业。以当时的影响来看,说是惊天动地也不过分。当时媒体都不怀好意的说,怎么可能是雅虎中国被收购,明明是雅虎收购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这是出于面子上的好看,说是收购了雅虎的中国业务。

这个收购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孙正义的软银从淘宝退出了部分股权,淘宝变成了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软银从这笔交易里套现了 3.6 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淘宝为数众多的员工也进行了套现,算是创业路上的第一笔收获。

现在评价这个收购,有的结论是不准确的,比如,有人说阿里从此得到了雅虎中国的技术和人才,从而为淘宝、支付宝的腾飞奠定了基础,这是纯属胡扯。客观的说,技术和人才都得到了一些,但实际起到的作用有限,在雅虎中国折腾搜索的那几年里,不少「聪明人」不看好雅虎和阿里,被挖走了很多。后来进入到阿里体系里的,也就是广告团队(阿里妈妈)实打实的拿到了一些人才。

雅虎折腾掉的家底里,最可惜的资产是什么?我认为是电子邮箱。但当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邮箱的价值。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年年会上,雅虎中国的一个高管面对阿里的所有员工说:「我们的邮箱成功的从第一做到第二名,我们不做第一,因为邮箱亏钱」(时间久远,不保证每个字都是百分百原话,但大意绝对是这样)。我当时听了,简直震惊了,这是怎样的一群外企白领啊?

如果邮箱这个业务还在,对整个阿里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但是,这么多年来,惋惜邮箱业务的不多,都把目光放在了当时的搜索上,其实,搜索当时已经没有任何胜算,百度已经不可阻挡,根本不是资金和人才的问题。

对淘宝而言,我到现在仍然有两个疑问,没得到很好的解释。第一个就是马云怎么会有这个神来之笔,决定创建淘宝网。最初给他灵感或是启迪的是谁?是马云自己?还是孙正义?第二个问题是,淘宝创建初期,为什么要搞得如此神秘?阿里现在会把淘宝的创建讲述得非常有故事性,然而,如果当初不秘密进行,会怎样呢?这两个问题,可能有很多解释。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同样是淘宝创建的这一年,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时间影响了阿里巴巴,那就是「非典」。阿里巴巴巧妙地把「非典」对阿里巴巴的影响变成了某种叙事,甚至变成了「史诗」。其实,现在想起来,那一年的互联网公司,哪一家没被非典影响呢?只有阿里巴巴,把这个事件变成了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淘宝为什么能打败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易趣?可以总结出一大堆原因,依我看,不用那么复杂,从一个侧面就能看出为什么会失败。对方束手束脚,任何决策都要到美国 eBay 总部再回来,就连技术产品上的小改动都是如此,这种态势怎么跟淘宝竞争?

当然,支付宝对淘宝的助攻也是功不可没。为了解决信用问题,阿里祭出了「担保交易」。这一点,对于易趣背后的决策者 eBay 来说,是不能理解的。eBay 当时还在推崇美国的「拍卖」模式,而不是 C2C 这样的鼓励卖家卖新货,而淘宝比较早的弱化了「拍卖」这个产品形态。

支付宝和淘宝互相促进,在那几年迎来了指数级的增长。外界对支付宝最大的疑问是,支付宝靠什么赚钱?然后是问,支付宝是不是靠着利息赚了很多钱。我在网络上就被换着法儿的问过无数次。当时支付宝当然没想好怎么赚钱,而支付宝的利息,实际上也没有多少钱,虽然账面上的确有一笔用户的资金,但那个资金无疑是养活不了支付宝的,而且资金也不能随便挪用。等到推出「余额宝」,才真正的解决了这笔资金怎么赚钱的问题,余额宝当然是一次业务上的创新,但这种创新是监管层面给的空间。

当时支付宝最担心的问题不是怎么赚钱,而是央行什么时候发第三方电子支付牌照。那几年,几乎任何关于牌照合规的事情,在内部都得严肃对待,紧张了几年,牌照终于发下来了,没想到,一发就发了一大堆,各种利益关系雨露均沾。好在是,终于松了一口气。

今天已经没有人记得阿里软件了。这家公司从 2007 年创建,到 2010 年关站,存活了三年多。阿里软件对标 SaaS 概念,由时任阿里 CTO 王涛领衔,曾经一度气势如虹(其实是不切实际的激进),甚至还做起了游戏,整个公司哗然,因为老马公开说阿里不做游戏。后来随着王涛的突然离职,阿里软件这一摊子不了了之了。这是阿里又一次失败的尝试,这次失败还把阿里的一个宝贵资产,阿里旺旺,折腾个半残。以至于到后来,阿里旺旺没能赶上后来的移动互联网这班车,跟阿里软件的折腾也不无关系。

阿里旺旺一度是中国 PC 上的第二大 IM 工具,但是产品和技术架构都没能跟上来,移动化迟钝,颇有些可惜。否则的话,阿里后来也不至于用「来往」掀起跟微信的大战。

2007 年,阿里巴巴 B2B 业务,在香港上市。实际上,在那一年年初公司年会上,马云就说过,未来几年,经济形势不好,阿里要过冬了。可以说,阿里巴巴 B2B 业务选了一个最佳的时间点上市。这是又一次神来之笔。

来源:小道消息 WeChat ID:WebNotes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海拾贝 » 阿里巴巴早期发展简史

13 Mar 10:24

新巨头,流量选择了六周年的今日头条

by 梁萧

因为春节猛增3000万日活,抖音这些天的曝光比以往翻了几倍。很多人将其与两年前的短视频黑马快手对比,甚至把它看作移动互联网新的流量洼地。

它背后的公司今日头条,在今天迎来了六岁生日。在上周五的生日会上,张一鸣首次大篇幅讲起了企业价值观。对比一年前,他因为“算法没有价值观”的言论,遭受诸多非议。

一个普通的内容资讯App、被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围攻、做推荐引擎对标百度、开放头条号与微信公众平台抗衡、入侵微博和知乎领土、打造短视频“三驾马车”包抄快手、出海并购买买买……

毫不夸张地说,今日头条的六年,可能是普通互联网公司的十年甚至更多——如果后者能活那么久的话。

一个“内容资讯软件”,何以发展至此?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技术男,为何能成为冉冉升起的明星企业家?不知何时起,人们开始注意到今日头条——这个一夕之间崛起的超级独角兽。

今日头条是怎么崛起的?

时间拉回到2011年,张一鸣通过新闻了解到,2011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相当于之前三年的总和。次年3月,他辞去房产搜索引擎“九九房”的CEO职务,创办了“字节跳动”,做出内涵段子、搞笑囧途等一系列内容产品。

那年秋天,搜索引擎巨头百度上线了“应用内搜索”,用户可通过手机百度使用地图、观看视频。同年11月,李彦宏在百度内部网上发了一封以“改变,从你我开始”的公开信,他说:“要借助PC上的优势,把移动做起来,而不是拼命维持现状,想把用户留在PC上。”

当然了,在外界眼中,这和今日头条是没什么关系的。

今日头条App刚上线3个月,虽说积累用户数过千万,却最多只是内容领域的一个“异数”。它的对手是中青报、南方周末这些传统媒体,以及四大门户网站和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没有一个编辑、不生产内容。张一鸣引以为傲的“算法”,却是媒体人竞相攻击的靶子。

《楚天都市报》把今日头条告上法庭

直到2014年,今日头条还在被全国媒体围殴。新京报网、搜狐网、《广州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都曾因版权问题与今日头条开战。他们愤怒,自己辛苦创作那么多年,才那么点用户。而今日头条毫不费力把这些拿去,换来了大把流量。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微信公众平台的繁荣,吸走了全国最优质的创作者。后来居上的头条号,用更大的流量和更高的收益,试图与其分庭抗礼。

另一边,百度已经开始掉队了。人们纷纷寻找起移动端的流量入口,最后发现最可能的替代者竟是今日头条。它们本质上都是连接人与信息,区别只是搜索VS推荐。PC端是主动搜索,移动端是被动推荐。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有相应的社会生产匹配。门户时代有限且同质化的内容,已经喂不饱用户了。算法比人更懂需求,个性化推荐成为主流。人找信息,从此变成了信息找人。

这就解释了头条崛起最重要的两个原因,一是流量红利,二是算法精准。第三则是所有人诟病的low。

很多人评价一个产品或项目的好坏,喜欢拿用户价值说事。大家都喜欢高精尖人群,用尽各种运营手段提高大R用户的比例。对于三低人群(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则是爱搭不理。今日头条的主流用户群刚好就是后者。

可大家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最近才达到十分之一。而我们津津乐道的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三低人群占据着绝对比例。当年今日头条通过手机预装软件收割的增量用户,构成了头条帝国的一块基石。

得益于精准的算法,今日头条高转化的效果广告,强行拉高了流量的价值。就这样,它吸引了诸多广告投放,至少在流量变现方面,与百度平起平坐。一个明显的变化是,2016年今日头条大规模扩充SMB直销团队,全国各省市都有头条的员工。另一方面,今日头条给代理商的返点逐渐下降,流量红利正在消失。

2016年,今日头条广告营收达到60亿,估值80亿美元。许多人不信并且嘲笑这个估值。而到了2018年,今日头条的广告营收预计在300~500亿,传出的最新估值也达到了300亿美元。

流量即正义:砸钱、拆分、出海

今日头条孜孜以求、赖以生存的根本,毫无疑问就是流量。着力点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流量池,二是提高效率。

扩大内容源,首先是推出头条号。

一方面,不断加码的扶持计划,让今日头条迅速聚拢大量创作者。2015年推出“千人万元”计划和内容创业孵化器,第二年头条号总数就从3万迅速涨到30万,翻了10倍;2016年砸10亿元扶持短视频创作者,今日头条就成了仅次于快手的第二大短视频软件。

另一方面,随着头条号生态的繁荣,很多追着骂头条“小偷”的媒体,开始主动在头条分发内容,某种意义上被“自动收编”。

单一产品的用户增量,很快到了天花板。2017年已经有7亿用户使用今日头条,而中国整体网民数量也不超过8亿。中国的互联网人口,只占全球互联网人口的五分之一。在见顶之前,张一鸣的目光已经转向海外,通过自我复制以及买买买,去争夺另外五分之四的战场。

因为用户获取成本低,很长一段时间,工具类产品是出海主力军。2015年开始,中国迎来以内容、社交、游戏产品为主的第二波出海潮。今日头条或成最大赢家:一方面,亲自进攻海外市场,推出今日头条海外版TopBuzz、抖音海外版Tik Tok等;另一方面,收购全球移动新闻运营商News Republic、北美音乐短视频应用Musical.ly等。

早期中国互联网靠Copy to China起家,而今日头条在国外没有对标物。所以BAT多半是防御型的出海,而今日头条则充满了攻击性:自建产品上,TopBuzz多次取得北美App Store新闻榜第一;投资层面,通过推出抖音和收购Flipagram,今日头条实现了对Musical.ly的围剿,从而拿下后者。

截至目前,今日头条在全球共拥有1亿多创作者。今日头条的愿景,已经变成了“全球创作与交流平台”。

寻找新流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激活现有流量。

短视频崛起是第一个契机。2016年5月,今日头条上的视频消费总时长,已经超过了图文。张一鸣当即决定all-in短视频,那段时间公司高管出来讲话,十有八九都喊出“短视频要取代图文”的口号。他们通过严密的数字向你证明,短视频抢的不是长视频的流量,而是看图文的人都看起了短视频。

2017年6月,头条视频更名为西瓜视频。同时抖音开始有燎原之势,今日头条的短视频矩阵逐渐清晰。从内容上看,西瓜视频对标秒拍,火山小视频对标快手,抖音对标美拍。而从流量上看,则是头条三大产品包抄快手。

今日头条的主动拆分,不同于2014年豆瓣的移动化拆分。豆瓣是以产品功能为界,拆分了PC端。今日头条则是根据不同的内容调性,拆分了整个互联网人群。

对一个内容产品而言,功能繁多、体积庞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只能笼络特定人群。一旦形成固定氛围,新旧用户的战争一触即发。要么委曲求全,每个用户只用1%的功能,互不理睬。要么另起炉灶,重新造一个轮子。

今日头条的选择是后者,通过拆分用户提高效率。这是第二个转折点。

西瓜视频出来没多久,头条问答就变成了悟空问答。2017年下半年,先是传言今日头条挖走知乎300个大V,紧接着悟空问答又邀请各专业达人入驻,发起一波挑衅式的海报。悟空问答能否突破知乎城墙尚不可知,但人们已明显感觉到,在一些热点事件的跟进上,前者已经占了上风。半个月前的张杨案就是如此,通过邀请当事人@Claire小二姐 入驻,悟空问答把自己变成了新闻现场。

再到后面,陆续有今日头条旗下的新产品爆出,比如专注汽车的懂车帝、专注财经的钠镁股票、美妆平台泡芙社区等。有传言称,今日头条上各垂直频道,都要被分离出来做个App。不好涉及的领域,就投资或者收购,比如二次元领域的快看漫画、半次元,企业协作领域的石墨文档、Tower等。现在今日头条要做什么,人们都不会惊讶了。

拆分背后,关键是社交。因为手机厂商预装较多,每当出现大规模换机潮,今日头条活跃用户数就跟着下降。毕竟对大多数人而言,资讯软件用哪个都没差。这里要说明的是,理论上算法也有黏性——如果机器足够智能,人又调教得好,资讯软件也能做到“非你不可”。只不过短期看来,这种黏性远低于社交。

虽然腾讯已占据中国社交半壁江山,但社交依然是兵家必争之地。2017年4月,今日头条上线微头条。诸多明星入驻,一时间人们仿佛看到2009年的微博。微头条变成今日头条App下方一个Tab,既是头条智能分发的一部分,又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整个产品的内容生态。比如,短内容纳入头条指数中,“关注”的按钮越来越显著。

今日头条开始了一系列社交化。抖音是一个短视频产品,悟空问答是一个短内容产品,它们共有的名字叫社区。就在去年的头条号创作者大会上,张一鸣宣布将推出“千人百万粉”计划。今日头条将从“智能分发”,进化到“智能社交”。这种算法+社交并行的混合分发,被应用到头条旗下各个产品中。

不是今日头条选择了流量,而是流量选择了今日头条。

骂声中,所有产品都成了头条

为什么今日头条做啥火啥?当我们试图分析抖音、悟空问答、微头条爆红的原因时,会发现总有那么几条是不变的,而这些不变的正是核心。

比如,全都采用大带小的形式,用今日头条主App给其它产品导流。又比如,上百亿营收的资金支持,足以cover每个独立产品的技术、运营成本。抖音能在春节爆红,与今日头条每天三四百万的投放预算,不无关联。

运营层面的输血是一方面,更核心的是产品本身。都说今日头条像鸦片,算得太准,让人忍不住往下翻。这种底层技术被复制到抖音中,也会让人上瘾,忍不住滑滑滑。往上追溯,也正是技术,让今日头条有了充盈的流量和资金。

算法本质上是信息爆炸后,生产力的进步。有人不觉得它提高了阅读效率,他们说今日头条上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反而加大了获取优质内容的难度。这个逻辑其实问题,因为阅读效率提高,不意味着获取的内容更优质、更有用、更合兴趣,而意味着内容更有可能被阅读。换言之,流量最大化。

再往下拆分,意味着一个人单位时间消费的内容更多。一个“多”字,可能包含了更优质、更有用、更合兴趣,也可能都不包含。一切取决于你的行为,因为算法只会学习,不会引导。

举个例子,很多社交媒体都用算法分发内容,甚至不惜打乱时间线。原因在于一个用户一天的时间轴动态可能有好几百条。你的使用场景可能是看了前面几十条,没意思,走人。如果打乱时间线,把你更关心的内容排到前面,使用时长自然就增加了。这叫提高用户期望值,就像电视剧预告片。

当然算法不是万能的。Facebook就有个典型的“妈妈问题”:因为不管你发啥,你妈都给你点赞,所以你发的东西会被优先推给与你妈类似的人。那么你写的技术文章也大概率会被推给七大姑八大姨,因为她们占用了预留读者的名额,你的Geek朋友就看不到这篇文章了。

比起推荐不精准,算法最饱受诟病的两点,一个是信息茧房,一个是导致低俗。

信息茧房,桑坦斯提出的这个概念很生动,也一直被很多人误读。他的意思是,人们只选择自己想要的、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目前为止,机器还没有识别观念的能力,所以在一件事情上,用户可以收到正反两种不同的评价。

而很多人争论的焦点在于,他们以为“信息茧房”泛指关注领域的局限。首先这是一个概念混淆,其次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大多数人的精力只能放在有限的事物上。若说局限,早期用户主动订阅的分发机制,可能是更大的局限。

今日头条算法的典型推荐特征

导致低俗,涉及算法价值观。为什么今日头条上有大量垃圾信息,轻芒杂志等软件上就很少见到?不是因为内容源不同,而是因为今日头条根据点击、分享等简单行为判断用户需求,而轻芒杂志强行设置了批注这种高门槛的算法维度,代价就是流量始终上不去。

不是简单的机器和人工对立,两者都是算法,只是模型不同。人们其实很清楚,算法不会导致低俗,人的欲望才会;算法本身不会传播谣言,不加管制的算法才会。当人们指责XX平台盛产垃圾,该背锅的不是算法,而是算法背后的人。

人可以做出很多努力。比如,调整规则,减少对标题党、低俗内容的推荐,对经常生产、转发谣言的用户降权。今日头条可以出台严密规则,可以在全国招聘2000个编辑,但不可能向轻芒看齐。毕竟,年初Facebook只不过提高了亲友信息比例,用户平均停留时间就下降了24%。这种自杀式的反流量行为,不是今日头条的风格。

“今日头条不模拟人性,也不引导人性,你们文化人给了我们太多深刻的命题。”张一鸣接受《财经》专访时说的这句话,很值得回味。

有人说,张小龙是天才型产品经理,而张一鸣就像个AI机器人。2012年张一鸣在BP上写道:五年做到1亿用户。刚好就在2016年,今日头条达成了这个目标。产品立项,即便所有人都认可了一个好名字,他还要说:再做个AB测试。

2017年今日头条确实很喜欢“价值观”这个词。比如九寨沟地震时,头条寻人怒刷一波存在感,让不少大型互联网公司汗颜;比如全世界都在呼吁的“算法透明化”,居然是今日头条率先走了第一步;又比如六周年庆上,张一鸣反复强调的社会责任“正直向善”。

很多人感到意外,今日头条什么时候有价值观了?你只要稍仔细些就会发现,当初张一鸣对《财经》的说法是:媒体要有价值观,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

他从来不觉得算法要有价值观,他甚至慎谈价值观,要用“责任感”这个词来代替。

2016年传出腾讯要收购今日头条时,张一鸣在头条问答分享了一首歌《Go Big or Go Home》。

现在他已经Go Big了,头条会不会“the big become bigger”,时间会证明一切。

来源:新榜 WeChat ID:newrankcn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海拾贝 » 新巨头,流量选择了六周年的今日头条

13 Mar 10:20

20个简短而深刻的精彩回复(第十八期)

by 梁萧

1、交往四年多的女朋友想前男友了,我有点迷茫

你也成为前男友,让她想你不就行了

2、动漫人物发必杀技前为何要先喊招

-我开始也有这个疑问,后来想想自己打个发财、两万的时候也喊,就释然了

-函数调用前要先声明啊,程序员都知道的吧

3、高三女生花13万上全托补习班,4个月成绩下滑140多分

把这十几万当成奖学金,1分500元,你看孩子学习成绩涨不涨

4、在追求一个自己很喜欢的女生的过程中,你们经历过的最大的磨难或者苦是什么

她是我若隐若现的梦,我是她可有可无的人。看不见成功的希望,找不到放弃的理由

5、放弃一个深爱的人是什么感受?

她结婚生子,

我也结婚了。

她给我微信运动点个赞,

我都能涟漪不已。

这还是已经放弃了十年。

6、朋友的女友跟男同学旅游睡了个素觉,男方很生气,女方说他太敏感,是朋友玻璃心了吗?

不怕玻璃心,就怕翡翠头。

7、大家来说说,人生至此最遗憾的一件事

以为来日方长,结果后会无期。

8、《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你给出的虎扑评分是多少?

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喜欢的都是那种18岁萌妹子

看完以后,彻底改变了我的口味

9、分手时忍泪吞声的你,怎么这么快就给别人做上早餐了

一般女的肯早起为男的做早餐的,肯定是昨晚让她舒服了,这么说楼主心里会不会好受点?

10、消息发错群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赶紧把头像和昵称换成群里面另外一个人的!

11、学你的专业后你的后遗症有哪些?

我学地质的,有一次我在拿铁锹挖坑,忽然看到挖出来的土层不一样了,我就好奇心大发,蹲下仔细研究了一翻,结果发现原来是人家埋了一坨屎,被我给铲出来了。

13、jr们,我是不是凉了?女票给我买了礼物,我却没有买。现在临时买什么好?

送分题

你就问她,你猜猜我给你买了什么?再猜?再猜?

然后你就知道她最想要的三个东西了

14、单身最让人难过的瞬间

就在一个小时前,去了一家自助火锅店,35 元一位,我进去后人家给我说最低两位起点。。。。。

15、如何委婉的告诉室友脚臭?

每天循环播放爱的供养

16、你给影片《色戒》的虎扑评分是多少?

在我印象中这是部很短的电影,前后加起来也就10来分钟

17、聊聊至今为止你用过最棒的数码产品

18、震惊了 我室友的女朋友和印度人好上了

印度人下面比较小...我前女友说的...

19、前女友发了这么一句话: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怎么评论显得有文采?

诗书在心亦无用,前尘旧梦是故人。

20、清华同学用微积分证明,薯片掉在地上是可以吃的

薯片曲面不完美,是有面积接触到地上的。让这个同学把薯片扔在干了的大便上面,看他敢不敢吃

来源:步行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海拾贝 » 20个简短而深刻的精彩回复(第十八期)

06 Mar 00:36

新海诚动画《你的名字》真实场景与电影截图

by 梁萧

新海诚动画《你的名字》真实场景与电影截图,感觉加点滤镜几乎分不出哪个真的,哪个动画的,简直太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海拾贝 » 新海诚动画《你的名字》真实场景与电影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