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d posts

17 Mar 02:54

2013经济展望

by 财富语录

美元指数

 

2013年中国或爆发经济危机

今年重点谈中国,2013年不会太平。以下摘自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一场内部会议中的报告:

十二五期间可能要发生一场经济危机。有人奇怪了,不是刚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吗?刚爆发的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我们的出口下降,经济增长下降。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我们的银行还没有破产,我们中国人的经济危机正在酝酿之中,那什么时候爆发呢?我认为是2013年,为什么?给大家分析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经济方面的原因

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这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另一个是地方债务危机。

当然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我重点从第二个角度跟大家说起,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工商业税收。最近一段时间以及未来一两年,因为很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太景气,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业税收要相应地减少。第二块收入来源是卖地收入。从今年开始,很多地方政府卖地已经大规模减少,是前几年的50%,甚至30-40%。前几年都是我们开发商求着政府给地,最近有一段时间开始流行政府问开发商,你什么时候来买我的地?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面临收支缺口的压力。

北京市一年土地储备的贷款2500亿,这里面的利息支出压力就非常大,仅朝阳区一个月的土地储备贷款利息支出就1000多万。如果土地卖不出去的话,收支平衡就麻烦了。所以工商业税收的减少,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有很多地方政府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政府支出反而是增加的,两大块支出,一大块是通常的支出,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国防支出增加,部队的工资增加,南海、航母都需要增加投入。从地方政府来说,基础建设还要大规模向前推进,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加强社会保障两个全覆盖需要政府支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支出,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支出,所以支出的压力非常大。

另一块,之前没有的,现在有了,那就是集中还款期的到来,还本付息的压力的到来。前几年,四万亿的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当时很潇洒,但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要还的,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还款期就开始到来了,明后两年要还的有4.6万亿。为什么云南公路、上海的城投和我们长沙的公路等等,开始显示出一些问题?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就是因为大规模的集中还款期到来与收入流不对称造成的巨大压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3年前后,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可能要破产。当然,有军队,把枪杆子往这里一放,谁敢说政府破产?政府就不破产了。破谁的产?破银行的产,钱来自于银行,银行的钱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广大企业和老百姓,是破他们的产。这就是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第一个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危机的原因。(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二个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即国际的原因

前几年我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其中有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支撑了我们经济的泡沫生成,热钱是趋利性的、投机性的,说来就来,说走也可以走,他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投资的回报利润。之所以现在还留在中国,因为这几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这些投机的回报还相对比较高,但是中国经济在往下走,中国的风险在逐步显现,有一些国际组织开始做空中国概念股。美国经济现在缓慢复苏,美元有可能出现升值,美国也还有可能加息,所以这些国际热钱在某个时候有可能会大规模的撤出。这会造成我们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这是中国政府不好应对的。

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方面的原因

在中国一定还要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为什么说2013年?因为2013年政府换届。在政府换届之前,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任期之内,最高的指导思想就是不出事,不惜一切代价维稳,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这就是最主要的事情。

对下一届政府领导来说,面临一个抉择,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把泡沫再接过去,再精心维护,那么他会维护到什么时候呢?最迟能维护到2015年,或者2016年,那么那个时候就是一场更大的危机。那个时候爆发的危机的责任在谁?谁也说不清楚,这是一种选择。第二种选择,不接这个泡沫,上台之后很快让这个泡沫给破掉。破掉之后,首先会带来一段时间的痛苦,但对于新的领导人来说是好事,因为责任很清楚,不是他们造成的,是前面造成的。其次,在泡沫上跳舞跟脚踏实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泡沫破了之后他可以脚踏实地了。再者,新的政绩比较容易上来,因为起点一下降低了,泡沫破灭之后的政绩是比较容易做起来的,否则在起点很高的时候再往上走是很艰难的。

一般来说,新的领导上台,在前面三五个月,出于政治上考虑,都要继承发扬肯定慎重,而在三五个月之后,就开始逐步暴露前一任的一些问题,显示自己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一个企业换个新的董事长,也都如此。所以说经济危机可能是2013年,最可能是2013年7、8月份(下半年)。

第四个原因,经济周期,短中长三个周期的谷底可能叠加

短周期就是3~5年的周期,目前这个周期的经济正在往下走,到明后年可能到谷底。中周期就是9~10年左右的周期,大家想想1949年、1957年、1966年、1976年、1989年、1998年,每10年左右一般是要折腾下去的,那么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应该来到了。本来08、09年应该是要发生的,但后来因为政策把它推后了,但不能推得太远。还有长周期,60年一甲子的周期,他们算易经的周期也到了。所以,2013年前后,中国可能要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表现: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面对的这么一个状况。

同时十二五期间前后,可能还会爆发一场社会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可能同时引发社会问题,目前,积聚下来的多种社会矛盾激化或爆发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泡沫的主要阶段


一张图洞悉泡沫的全过程,警惕“多头陷阱”

十年 


中房上海指数

由于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中房上海指数于2011年年中停止统计,所以目前的数据并不完整。


 金价

 
中国货币投放

新增外汇占款骤降

中国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方式面临转变

外汇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为了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国内流通使用,央行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央行多“印刷”人民币来购买外汇,因此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外汇占款。

中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1995年之前,央行靠再贷款发放基础货币;1995年至2002年,央行主要使用再贷款和购买金融产品两种手段;2002年之后,主要是对冲外汇占款。

从2002年起,外汇持续流入导致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增长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的主要供给来源。特别是随着汇改的推行,外汇流入带来的基础货币供给远远超过了正常货币供应量增长下的基础货币需求,2004年到2008年间,由外汇流入带来的人民币投放占M2增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上。
因此过去十年,中国央行一直扮演着“清道夫”的苦差,面对汹涌而来的外汇占款,不得不发放巨量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予以对冲。


新增外汇占款自2011年以来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随着新增外汇占款的急速减少,中国货币环境正面临拐点。未来三年市场流动性将面临困境,货币增速有可能显著下降至个位数,进而可能导致人民币大类资产繁荣期拐点的到来,甚至出现通缩的效应。

因此,中国央行将不得不主动不断地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以维持流动性,这就是所谓的“天量逆回购”。央行的这一系列操作只能缓解国企、大型房企和地方债务挂钩的融资担保公司的燃眉之急,大量的中小企业却因无半滴水而不得不垂死挣扎。

未来外汇占款的大趋势是逐步降低的,因此中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肯定要发生变化,可能的选择有三种:一是靠货币发行(M0),像美联储货币发行占整个基础货币投放的80%;二是再贷款和再贴现;三是购买金融产品。当然,多种方式并用可能是央行最现实的选择。

从官方的GDP增速,货币投放和CPI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衰退。

 

人民币连续涨停与资本外逃

2012年11月,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几乎天天触及涨停,根据以往规律,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企业和居民的结汇意愿应当比较强烈,其结果应该是央行外汇占款数量增加,11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185亿美元,而外汇占款环比净减少736亿元!

市场猜测,认为外汇占款出现负增长意味着资本项下有资金“出逃”。这主要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主权债务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使市场情绪可能时好时坏并触发国际资本流动的短期波动。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认为,由于11月的外汇存款仅增加19亿美元,认为外汇资金从央行转移到私人部门手中导致外汇占款减少的解读行不通,“而是资金出境了”。

据刘煜辉测算,8至11月所谓残差(外汇占款-顺差-FDI)分别为-2383亿、-972亿、-2014亿、-2332亿;剔除其中外汇存款增加的部分,剩下的为-2217亿、-1048亿、-2092亿、-2595亿;与此4个月同期的外汇贷款量还相当大,总共766亿美元。这意味着,或许有2000亿元的热钱流出了,因为传统意义上,外汇占款的来源主要是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热钱的流出规模越来越大流出规模越来越大,外商直接投资也出现不增反减的趋势,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速越来越小,给中国制造了巨大的压力。拿10月份来计算,外贸顺差319.9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83.1亿美元,但外汇存款仅增长38亿美元,这意味着至少有365亿美元的热钱流出。这里还未将金融机构净购汇34.36亿美元和外汇贷款增长204亿美元的因素考虑进去,如果也算上,则10月热钱流出就超出500亿美元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央行于10月30日下调了银行外币存款利率,降幅最高达七成,于是引发了人民币汇率18次触及涨停线。当银行外汇存款利率大幅下降时,只要配合人民币将继续升值的宣传,就可以逼迫企业和居民将手中的外汇兑换成人民币。这样一来,所有商业银行的美元就大幅增加了,而人民币反而缺乏。而当商业银行在一级市场想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时,唯一的买家央行却不肯大量购买,这就使得人民币汇率升值。2012年11月,人民币汇率几乎天天触及涨停线。

中国只是通过小幅提高每天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来制造人民币连续升值的表象,从而将企业和居民将手中的外汇逼出来,以对冲热钱的流出造成的外汇占款的下降。这种做法只能在短期内掩饰人民币汇率难以维持的局面,但代价却是让热钱得以高位兑换美元离场,并且让世界看清了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程度。

中国外汇储备年增长率大幅下滑

 

 预计热钱净流出图(正为流入,负为流出)

分税制与房价  中央VS地方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属于中央财政的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船舶吨税,增值税的7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94%部分,个人所得税中的利息所得税,利息所得税之外的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的部分,海洋石油资源税。
属于地方财政的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利息所得税之外的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的部分,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增值税2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6%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

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主要原因在于分税制。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了事权与财权的重新划分。按照分税制改革方案,中央将税收体制变为生产性的税收体制,通过征收增值税,将75%的增值税收归中央,而地方只能获得25%的收益。

分税制改革没有做到事权与财权的科学统一,中央政府税收比重过高,地方政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汲取能力。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将增加财政收入的目光投向土地开发方面,导致土地价格不断上涨。

由于分税制将“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地方政府要做的事越来越多,但手中可支配的财力相对越来越少,这意味着地方必须以较少的经费办理更多的事务。

地方政府如何筹措经费?对于地方而言,可以想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土地财政”。因为,1994年分税制体制明确土地出让金归地方政府。通过征地,以几万元每亩的低价,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拿走,转手通过拍卖等方式出让,地价上升几十、几百倍以上。所以,在很多地方,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地方为了GDP,拼命卖地、拼命建设开发区、招商引资等等。

房价高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在分税制中,营业税是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每100元的国税,国家75,区上25;每100元的地税,市以上60,区上40,而这些税种的优质税源,基本都集中在中央省市手里,只有营业税才是地方上可以全部得到的,房地产业丰厚的营业税自然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同时,房地产业带来的高额土地出让收入更是可观,很多地方政府不遗余力的推进房地产建设根本就是利益驱动使然。

 

营业税改增值税,干嘛呢?

2012年7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宁波、厦门、深圳11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2013年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强调说:“‘营改增’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税制调整或税制改革举措。实际上,它预示着一场可能涉及整个财税体制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制的重大变革的到来。”

目前,作为由地方政府掌握的唯一的一个主体税种,营业税收入大致占到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一半以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意味着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一半以上进入地方和中央共享税收范围。尽管目前可以采用临时性的安排,即把原征收自营业税领域、现改征增值税之后的收入原封不动地还给地方政府,但至少从税收体制上来看,地方政府的自主财源减少大半。目前,我国有18个税种,只有5个税种是大税源,其中营业税占到全部税收收入的15%以上,其余13个税种都是零星税源,加起来总占比不到10%。

按照国家规划,中国营改增改革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营改增试点。上海作为首个试点城市2012年1月1日已经正式启动营改增。

第二步,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按照2012年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这一阶段将在2013年开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业以及6个部分现代服务业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概率最大。

第三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也即消灭营业税。按照规划,最快有望在十二五(2011年~2015年)期间完成营改增。

“营改增”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主抓的一项工作。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定调2013年经济工作。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的政治局会议不同,今年的政治局会议将“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放到了重点领域改革的首要位置,取代了“深化财税改革”的笼统说法

在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的新华社评论文章中:

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财力的支持,提高地方政府基本保障能力。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积极扩大营业税、房产税、资源税改革试点范围,积极培育地方政府新税源

把地方一半收入来源的营业税改成了归中央的增值税,虽然暂时还是一分不少地再返还给地方,可是这一收一还,变得是什么呢?在土地出让费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房地产业丰厚的营业税可是地方政府唯一的摇钱树喔!干嘛呢?干嘛呢?

 

困境与对策:钱从哪里来?

前面提到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资本外逃了、货币投放基础完蛋了(靠,想印钞票都找不到根据了)、出口没戏唱了、房地产泡沫像一把利剑高悬在头顶随时掉下来。

对此,目前政府出了几招来应对:

收入分配改革

老百姓收入要翻番,给你钱,去消费,拉动经济。钱从哪里来?民营企业、外贸企业养活90%的就业,现在一片萧条,没有利润怎么给员工加薪?要不政府节约一点,裁掉一部分公务员,国企再少赚点钱,让一部分给咱老百姓?这可是利益集团的奶酪,你敢动吗?

所以这招扯淡,没戏!

减税

这个就荒唐了,本来政府都没什么钱了,还怎么减?减了政府喝西北风去?忽悠!

城镇化与农村土地

农村户口变城镇户口,农民不种地了,这么多无业游民怎么安置?去做农村工人,到庄稼地里上班?给地主打工?都集约化了,机械化了,哪儿需要这么多人?9亿农民没了土地,没了根基,嗷嗷待哺啊,你再强拆、强征一下,9亿,吓死个人啊!

钱从哪里来?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原来1亩地1万,现在1亩地10万,把钱给农民去消费,谁出这个钱?政府出?不可能。房地产商出,他说没有。政府说那土地私有化,谁买了就永远是谁的产权了!地产商回答,大哥我怕啊,您说话算数不?您泼出去的水可都给收回来好几次了!政府说,龟儿子,买了就是你的地了,土地流转,倒买倒卖,可以再转卖给别人嘛!

嗯,这招比较高,新总理有智慧,得有胆子干啊。

房产税

本来房价70%就已经让政府拿去了,地都是租的,还要交税?老百姓都给榨干成木乃伊了,哪还有什么油水?

做大债券市场

政府不是没钱吗?那就借呗!美国都可以借,日本220%的GDP呢!我们才多少?借!

债券谁来买啊?俺们老百姓的钱都买了房子了,忙着还按揭呢?股票还套着呢!政府说,那银行买,社保买,国企买,企业都来买!他们也都套着呢,好多地皮,好多抵押呢!估价是挺高的,哪有现钱买啊?

政府火了,我说话还没人听了哈?信不信我把房子打爆?我加息,我加,我加,我加加加,存款利息加到一年6%以上,债券利息更高,都来买债券,还能留住外逃的热钱,人民币也不用担心贬值了,一举三得!哼,跟我玩!房地产爆掉,股市跌到800点,钱都给我吐出来!房产税那么点钱见鬼去吧!套住了你就跳楼去死吧,跑出来的钱都给我买债券,不买就不爱国,你大还是我大?胳膊有我汗毛粗吗?什么都可以出事财政不能出事,这个道理都不懂?玩死你!

什么?经济崩溃了?资本外逃更严重了?钱还是不够?那就量化宽松,咱也QE!印!凭空印,往死里印!印钞机不准停,债务货币化。人民币给我疯狂贬值,这样债券到期也不用还了,那些废纸谁还好意思要?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现在,对他们来说,已经顾不上国家,顾不上人民了,最终的选择,一定是服从于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浑水才好摸鱼。所以,当你考虑未来走向时,一切应从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出发,抛弃思维惯性,抛弃常识,抛弃良心,抛弃“人之初,性本善”,这样才能洞悉他们的“良苦用心”。


中国地方债发行

 

日债危机,日元沉没(美元/日元或升至120)

日元暴跌对中国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Game Over)

最近,日本监管机构建议持有大量日本政府债券的本地银行缩短所持债券期限,从而降低利率风险。这表明,日本的监管机构都对市场的健康状况越来越担忧。

不仅仅是它们在担忧。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已经将其持有的债券期限从三年以上缩短到两年以下。

摩根大通(JPMorgan)驻日本经济学家最近表示:“日本央行面临着困境。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升级。”

安倍晋三支持制定2%到3%的明确通胀目标,这使外界预期资产购买将增多,甚至外币债券的购买也可能增多,这促使日元兑美元汇率下降到82:1以下的水平。

这也使得人们纷纷预期,大型出口商将时来运转,不利的贸易和经常账户数字也将好转,经济终于将实现反弹。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日本经济有益的东西可能会对政府债券市场不利。


日本贸易账大幅下降


日本名义GDP 

鉴于日本经济增长唯一真正的催化剂就是其出口,因此宏观经济需要的就是弱势日元。但日本能够在不提高其债券收益率的情况下让日元走弱吗?

最坏的情况下,日元下滑可能会推高日本政府债券收益率,日本国债市场规模大约为11万亿到12万亿美元之间,与美国国债市场差不多。这可能会引发一个螺旋反应:非日元投资者(不可否认,现在他们只占需求的8%)要求提高日本国债收益率,从而弥补他们在日元上可能出现的损失,而盈利一直较低的日本银行手中持有的日本国债将出现亏损。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债券的规模要大于银行持有的国内公司贷款,因为它们吸收的存款来自规避风险的家庭。


日本债务已经达GDP的220%,远超希腊等“欧猪五国”

二十年来,外国人对日本政府债券的可持续性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很多数据表明,整体上来看,日本债务现在已经达到其GDP的220%。然而,对于很多对冲基金来说,做空日元资产就是一种“死亡交易”,一些分析师估计,相比其他交易,对冲基金在做空日本政府债券方面的损失最多。

尽管如此,由于最近宏观层面上的数据更加糟糕,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终结游戏”的脚步越来越近。
摩根大通指出,过去一个季度日本经济同比收缩了3.5%,10月份的数据显示,第四季度经济还将收缩。第三季度出口同比下降了19%,而工业产出降幅则超过了24%。里昂证券(CLSA)驻香港分析师克里斯•伍德(Chris Wood)表示,过去的20个月中,日本有19个月处于贸易赤字中,9月份甚至还出现了1981年3月以来的第一次经常账户赤字。随着日本老龄化的继续,家庭储蓄将蒸发。

日本最大银行三菱东京UFJ银行首席执行官平野信行表示,40万亿日元敞口的日本国债是他要面对的主要风险。

据国际清算银行编制,英国央行上周发布的数据,日本银行业持有的日本国债规模,相当于其一级资本的900%,而相比较英国银行业的国债敞口对一级资本比率仅为25%,美国的比率为100%。

日本银行业是日本国债的最大持有者,所以一旦像三菱东京UFJ的银行有任何大规模抛售行动,都可能导致市场发生剧烈震动。

不过到目前为止日本国债泡沫仍然没有破裂迹象,事实上今年价格出现一轮上涨,基准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在0.72%水平,而过去10年的平均收益率为1.34%。

 

不过,现在做空日本国债的时机可能已经到来。

驻达拉斯的对冲基金经理凯尔•巴斯(Kyle Bass)论点很简单:日本的社保成本一直在稳步上升。日本人的退休年龄是65岁,而始于1947年的四年是日本出生率的巅峰期。

巴斯表示,在这方面,日本终于将迎来“算总帐”的一天。这个问题是由不断恶化的经常账户引发的:多年来,日本债务相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不断扩大,政府财政收入不断下滑,日本经常账户首次出现赤字。无法克服的人口因素又对问题的加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2年11月16日上午,日本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总额达38.3万亿日元的《特例国债法案》,日本政府终于可以通过发行赤字国债来支付预算所需资金,日本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将走高。

时隔一个月,2012年12月16日举行的日本大选成为形势改变的催化剂,这次的大选将自民党党魁安倍晋三送上日本首相宝座。

安倍晋三指出只有美元兑90日元左右的汇率水平才能支撑日本出口商的利润。安倍晋三还加大了对日本央行的施压,要求央行采取大力度措施,其中包括无限量宽松措施,以消除长期困扰日本的通货紧缩并使日元的涨势受到抑制。安倍晋三再次呼吁日本央行在明年1月份的政策会议上将通货膨胀目标设在2%。他还威胁称,如果日本央行不采取行动,政府将采取立法行动以迫使央行就范。

安倍当日明确表示支持央行印钞。他认为需要更无畏的货币宽松,将挑选同意这种观点的人接替2013年4月卸任的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 

  
美元/日元走势与日本首相

 
美元/日元走势与日本央行行长

从上图中可以明显看出,2007年安倍下台之后和白川方明上任以来,日元大幅升值。

  
“我安倍晋三又回来了!I'm back! ”

英国Audley Capital资本日本问题的专家Christopher Rigg表示:

“我们认为形势真的就要发生改变,现在已经万事俱备了”。

“安倍以渴望推动经济增长著称。很明显,他希望日本央行(BoJ)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

这种变化可将日本国债收益率推高到2%,虽然距日本崩溃论者预计的6%到7%还很远,但足以令做空者大赚一笔了。

一位大型全球宏观投资机构的投资组合经理表示:“日本目前的形势是:问题已不再是‘为什么要做空日本?’,而是‘为什么不做空?’。”买入日本国债看跌期权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潜在回报却是巨大的。

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清算日元时机将至。他在文章中写道:

日本只有一条出路,将日元大幅贬值。如果稳定的国家债务是GDP的120%,日元就需要贬值40%,因为贬值最终相当于名义GDP的增加。除了诱导增长的重新定价以外,这对于恢复日本税收是必要的,贬值或能维持日本2%到3%的名义GDP增长。通缩已经造成日本税收在GDP中比例的下降。只有通过重塑名义GDP才能扭转。40%的贬值可以恢复日本对德国和韩国的竞争力,给日本经济复苏打下基础。

日本央行正在通过扩大其资产负债表来削弱日元。日本央行现在有一个65万亿的资产收购计划和5.5万亿的借贷计划。这两者加起来占GDP的15%,跟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所作的规模类似。迄今为止效果依然有限。因为日本的企业、家庭和投资者相信强劲日元,发行的日元大部分都还留在日本,只是流通速度变慢了。

金融泡沫不会慢慢破裂,而是猝然崩溃。很可能日元贬值很快就会发生。只有大幅度的突然贬值才能维持日本国债较低的利率。否则,贬值期望只会引发日本国债收益率急剧上涨。由此产生的对政府偿付能力的担忧,可能会导致日本国债市场崩溃。当然,日本政府会同国债市场一同崩溃。

清算日元的日子不远了。日本企业正在为利润苦苦挣扎。情况只会越来越糟。一家大企业的破产,可能就会改变所有人的心理。到时日元走弱的共识就将出现。

就像1998年一样,日元崩溃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最大。这将会对两国工业产生巨大打击。如果银行体系不够健全,这种冲击可能会打垮整个经济。

除非大幅增加银行资本,日元大幅贬值将会击垮中国的银行体系。像1997年的东南亚和韩国一样,中国已经面临过度投资和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麻烦。就杠杆规模来说,中国的形势更加糟糕。因此,日元贬值将会严重破坏中国经济。

当前有三个发展趋势,预示着强势日元末日的来临。

首先,日本企业部门业绩每况愈下,很多知名企业可能将会破产。如果它们真的破产了,日本经济的收缩将会加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将会增加。

其次,财政状况达到了某些硬限制。最近的财政刺激计划规模为GDP的0.1%。简直小得可笑,根本不可能改变局面。如果政府能够推出规模大一些的方案,才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事实上,政府减少象征性的财政刺激举措,表明不会推出更多的刺激计划了。经济刺激无法抵消强势日元造成的弊端。

最后,与中国的领土争端摧毁了日本解决问题的梦想。这个争端不可能很快解决。一旦中国消费者转向选择其他汽车制造商,再回头可能就会非常困难了。短期内,中国需求下跌将会加速日本的收缩。没有其他因素能够抵消这种影响。避免灾难的惟一工具就是日元贬值。

似乎强势日元的末日就快到了。


 
13 Feb 05:45

Do You Know What You’re Invested In?

by Marigo Rizzo

Mutual fund investors may have more in common than they think. While the objectives of various funds are often very different, the general goal of most mutual fund managers is the same—capital appreciation. In fact, many of the largest U.S. mutual funds hold considerable positions in the same stocks, which means that mutual fund investors could have a stake in some well-known companies without even realizing it.

13 Feb 05:44

June 30, 2012 Quarterly Mutual Fund Review

by Kevin Downing
This review lists 15 of the largest funds in our 19,000+ Mutual Fund database. These funds’ total assets account for about 11% of the assets of all the funds we follow. Consequently, many investors are affected by how these funds perform.
16 Jul 01:48

Prepare for the New Permanent Temp

by Michael Schrage

The fastest-growing segments of America's job market — by far — are temporary and part-time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the number of US part-time employees hit a record high of 28 million. Temporary employment has jumped 50% since the depth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is "ephemeral workforce" phenomenon isn't just American; the UK has also set records in the contingently employed. Something profoundly structural is going on. Even healthier economic growth won't make it go away.

More companies want far greater flexibility with far fewer people. Their greatest human capital concerns have shifted. They seem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productively cultivating that core 20% to 25% of people who reliably generate the 70% to 80% of enterprise value. They're rethinking their economic relationships with the rest.

Workflows and innovation initiatives have been artfully reorganized around "projects" to facilitate faster, cheaper and easier contingent participation. Technology makes reviewing, refining, redesigning and revising both jobs and job descriptions as dynamic as a commodities trading desk.

Have people been commoditized? Of course not. But the ways people's knowledge, skills and expertise get plugged into the workplace has been. For roughly half of America's workforce, the role, rule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job" are dramatically different than they were even a decade ago. Just ask anyone working in the health care, financial services, automobile, retail, media, publishing, education, advertising, real estate or defense industries.

It's not that troubled economies and disruptive innovations inherently shed more jobs than they create; it's that ongoing global restructuring of markets makes temporary and/or part-time employment more attractive for more organizations. Outside of the enterprise core group, bringing full-time employees onboard is increasingly seen as a riskier and less rewarding business bet.

And higher education isn't offering the human capital cure. A recent McKinsey & Co. study suggests that almost half of recent college graduates are working in jobs that don't really require a degree. Do we really believe MBA or law degree credentials would better procure their full-time employment?

As this blog observed literally three years ago: "Most people looking for a job today aren't competing against each other. They're competing against alternative ways to getting that job done. For most organizations, people are a means and medium to an end. They're not hiring employees, they're hiring value creation. If they can get that value — or most of it — from contingency workers, outsourcing, automation, innovative processes or capital investment, why wouldn't they? If [technically] tweaking a process or program empowers three people to do the work of five, then tweakonomics is the way to go. The profound difference between today [2010] and 2005 is that good hires looked like better investments than great tweaks back then. In 2010, good tweaks look like better bets than even great hires."

The "New Permanent Temporary" has arguably been the biggest employment change since I wrote that post. Like Smartphones, part-timerism's global growth proliferates. In fact, temps with Androids and iPhones already use services like Gigwalk and LinkedIn to more profitably find and manage their part-time and/or temporary work. Amazon has its below-the-radar "Mechanical Turk" workplace market. For the gainfully underemployed, everyday is BYOD; their technologies are becoming their toolkits. Technology doesn't just facilitate automation and innovation; it makes contingent, temporary and part-time job markets mor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The economic irony for both sides of the enterprise equation is that maximizing the value of part-time employment has become a full-time job. Employers from WalMart to PepsiCo to Adecco to Microsoft pay premiums to assure their armies of independent contractors and temps cost-effectively get the job(s) done. Conversely, serious part-timers quickly learn that productively juggling several temporary positions requires more skill than luck.

Holding the uncertainties around Obamacare, government regulation, automation and/or economic growth responsible for full-time employment aversion misses the larger point. The rise of part time jobs means the absence of full-time commitment. Growing number of employers are increasingly committed to not being committed.

It's analogous to the demographic rise in cohabitation before marriage: the nature and expectations around formal commitment are being redefined. Just as cohabitation doesn't necessarily lead to marriage, temporary and contingent employment doesn't necessarily lead to full-time jobs.

The most serious question going forward is not simply whether or how more full time jobs return, it's whether or how part-time and temporary workers become more valuable. Will employers invest in developing the knowledge, human capital and capabilities of their contingent workforces and independent contractors? Or is the new "permanent temporary" merely about a fair day's work for a fair day's pay?

As Daniel Pink's Free Agent Nation and Tom Malone's E-Lance Economy argued well over a decade ago, the innovatively self-employed can earn handsome livings if they're willing to adapt, invest in themselves and learn. But who invests in the not-as-innovative and not-quite-as-adaptable part-time worker? Who is their Salman Khan? What are their media and mechanisms for becoming more valuable?

As the brilliant economist, Treasury Secretary and form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ident Larry Summers once observ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no one has ever washed a rented car." If this implies that no employers will invest in the upgrade of their "rented" temps and part-timers, that bodes very poorly for this rising class of worker.

My bet? Underemployed assets are frequently undervalued assets. Undervalued assets attract savvy investors and entrepreneurs. Prepare for the next New Permanent Temporary.

15 Jul 23:28

当前国内经济政策解读

by 天涯行走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新的经济政策频出,在市场上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很多人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个人也都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近期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是以政局变化为背景的。我们知道,习李新政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而克强经济学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时髦的名词,那么在这里也想谈一下个人对此的认识。

    我们看到,最近中国在金融层面实施了不少新的政策,比如准备重启国债期货市场、扶持股市等等等等。很多人对此都有了评论,这里不再赘述。都是很聪明的政策,其实中国在经济政策方面一直不乏高人,技巧和手腕都是高超的,基本是在政治允许的条件下把手段已经用到了极致。

    然而,个人认为这些都不是关键,现在的关键就是当局正在实施的,在整体货币上的紧缩政策。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人还把其斥为“叶利钦”政策(都是阴谋论搞得鬼),我来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剖析。首先,这些国债、股市等政策都是一种转移泡沫的手段,虽然这也是想让一部分老百姓去背泡沫破灭的成本,但这并非问题的重点,重点是这些政策太过微弱,而且远水解不了近渴。培养一个市场不是一两天之功,更何况现在的百姓已经被政府骗的很精了,不会轻易的去上那个当。想要短期内转嫁十年形成的巨大泡沫,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转嫁矛盾短期不可行,就回到了直接压缩泡沫。有些人认为,现在经济已经很危险了,不应该再自我紧缩。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其实都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这就是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和欧洲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欧洲的情况是:欧债国家财政赤字无度,而且政府主导企业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了主权债务高企;而在中国,只不过是把欧债国家换成了地方政府和一些部门而已,隐形主权债务同样高企,酝酿着未来的债务危机。正如个人在之前的博文中一直强调的,欧洲大部分地方实施的是非暴力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仅从经济上讲,和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并不令人意外。

    那么针对欧洲的现状,德国作为领袖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呢?对,这就是尽量紧缩、不放水。这是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政策,在欧洲先行一步中,个人已经给默克尔正了名。因为这就好比一个人得了癌症,坏细胞占的比例和生长速度已经大过好的细胞,你再给整个人过多的养分或者不进行放疗、化疗等强力措施(虽然这会同时杀死好坏细胞),只会加速病情的恶化。当今欧洲,不良经济(欧债国家)占的比重和债务发展速度要高于正常经济(德国),一旦放水,欧债国家势必放弃紧缩的财政政策,只有给他们压力他们才会改革;在当今中国那就更是如此了,总体公有经济比重已经大于私人经济,且政府投资增长速度远超私人,一旦放水地方等债务投资必将再次疯狂的发展(4万亿的时候已经很疯狂了,现在放水必然更甚之),因此紧缩也是此时必然的选项。

    这与纯私人经济是有很大不同的。纯私人经济不存在这个问题,一定程度的放水能够缓解经济危机的烈度,虽然会造成热钱的外流,但是随之的汇率降低也会增加国家的竞争力,这就是这几年来伯南克一直在做的事情,因为美国没有政府投资经济效率低下的这个大包袱。所以如何救经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为之,也就是说,如果银行放贷和土地转让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完全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经济危机也只是一场空谈,这就是中欧现在面临的情况。

    当然一点水没有也不行,好的细胞都死光了,人也就完蛋了。这就是为什么最近李总理又出来强调要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而在关键时刻欧洲央行也要出来救市。但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一旦放水就会出现一个热钱流走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比内功的问题了,也体现了现在中国和欧洲等国的巨大差异。我们知道,虽然同是实施高税收、高赤字政策,但是欧洲的财政赤字主要是用于老百姓,就是所谓的“吃大锅饭”,这样从贫富差距、向心力角度讲欧洲就远好于中国。这还只是从经济角度讲,社会制度中有无“非暴力”这个前缀更是天壤之别,这也决定了其公民道德素质要远远好于、内部矛盾和积怨要远远低于当今中国。以此为基础,欧洲的政策空间要比中国大很多。也就是说,虽然美国已经准备退出QE,但是欧洲现在是存在搞个“4万亿”(央行适度放水),把时间往后拖的空间的。只是德国为了尽量避免错误扩大,一定要等到最后一刻才有可能实施。

    而中国则完全不同,虽然李总理说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但在美元强势,全球流动性紧缩的前提下,中国未来的政策空间将是非常小的。这也就是过去造的孽,其实中国的外强中干由来已久,在08年的时候,之所以出台4万亿的措施,也并非是当时的政府手段差或者已经完全昏聩,而是当时就对能否挺过那波危机没有信心。很多问题不是经济学家就能解决的,很多问题不是靠技巧就能解决的,欠下的债,迟早要还。4万亿虽然暂时缓解了问题,但是也让政府投资的这颗毒瘤获得了加速发展。当然现在全球的货币环境已经变了,中国也再没有4万亿的机会了。

    这里我们来做一个总结。总体上看,习李新政在很多方面都是好的,可以说真正开始触及到了中国的根本问题。但是能否坚持下去,却存在着很大的问号,因为考虑到习李面对的巨大困难,现有改革政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回旋余地都将是很有限的。而且也很难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因为这次改革的起始,也是缘于被逼到了政策上的死角(所以也不象有些人想的那样,如果没有外部环境压力,就一定是好事)。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12 Jul 22:41

传微软为美国国安局监视 Outlook.com、SkyDrive、Skype 提供便利

by Sanji Feng

分类: 精彩杂录

微软也有份帮助美国国安局监视民众?根据卫报的报道来看似乎情况就是这样,他们日前声称在 Edward Snowden 所提供的资料内找到了微软为国安局监视活动提供便利的证据。据称在 Outlook.com 正式上线以前,前者就曾协助后者绕过了其聊天加密功能。除此之外,卫报还指出微软刻意降低了 PRISM 项目侵入 SkyDrive、Skype 对话的难度。微软方面自然是否认了上述一切说法,他们坚称自己只会执行来自有关部门的合法要求。事实究竟如何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毕竟在如今的形势下微软也不敢随便开口啊。





经由:Engadget
引用来源:The Guardian

此文章网址 | 转寄此文章 | 回应
04 Jul 00:03

中国历代官民比(转)

by 天涯行走

    不要再污蔑老祖宗。

    在现时的教育中,一提到中国古代,就是万恶的旧社会,就是严重的阶级剥削和压迫。还好,数字不会说假话,中国历代的官民比例说明了一切。清不清廉单说,绝对数摆在那里。其实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自古就有治不下县的说法。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朝廷在最基层的管理机构就只到县一级,而且即使在县衙中,也并非所有的人都吃俸禄,还有一些人是属于差役性质。所以中国古代整体官员的数量是很少的。

    因为虽然中国古代是属于集权统治,但历代也都是小政府,治理很大程度上依靠的主要是儒释道思想。在这种体制下,基层都属于十分松散和自由的状态,百姓注重道德、自觉向善以保持和谐;上层也身体力行、注重约束自身。这种体制整体效率非常高,现时国外大致也都属于这种情况。而49年后中国建立起的古今中外仅有的庞大官僚体系,充分说明了它们所谓的依靠群众不过是一句谎言,其信奉的只有斗争哲学。据此就是要尽可能的人盯人盯住百姓,不但要盯住你的行为,还要盯住你的思想!

    这样虽然在一时控制了政权,但所有的道德败坏、世风日下、债台高筑也皆源于此。这也注定了最后的毁灭之路。

 

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

 

时期   西汉  唐高宗时  元朝成宗时  明朝  清康熙时  1987年  1998年  现时

 

 

比例 1:7945  1:3927   1:2613   1:2299  1:911   1:67   1:40   1:28 

   

    更有甚者,兼具官方学者身份的中央党校 周天勇教授指出,我国实际由国家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超过7000万,“官民比”应为1∶18。1998年财政部部长助理刘长琨透露:“汉朝八千人养一个官员,唐朝三千人养一个官员,清朝一千人养一个官员,现在(1998年)四十个人养一个公务员”。换个角度说,19世纪(满清末年),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职位仅有4万个(电视剧《康熙王朝》第十七集,康熙询问山西晋城县知县王吉贞,全县人口和吃俸禄的政府职员人数,王回答说全县人口103900,吃俸禄的连县令在内64人),1957年,政府官员数目约为150万。现在大抵有5000万。按照最保守的估算,中国官员大约千万人左右,那也是百人养一官。大大超过了万恶的旧社会的比例。看来万恶的旧社会再怎么卖官鬻爵、贪污腐败,也不过区区4万个职位而已,数万人贪罢了(说不准里面还有一,二个清官呢?),而今那是几千万人一起上手哦。

 

    从汉字结构来看,“民”字头上只生了一个“口”,“官”字官帽之下则长着两个“口”。事实上,官不但要吃饭,还比民多吃了一口。而且请注意官字的书写,下面那个口可比一般的口大多了  。据统计,全国每年花于政府机构的车费就达到3000 亿元,官员的招待费每年2000亿元,用于官员出国培训考察的开支也高达2500亿元。一般一个县四大部门拥有工车达40辆,仅此一项全国每年的费用就高达4000多亿。事实上,从40 年代在延安开始精兵简政,到80 年代多次精简,上面机构精简了,基层却愈来愈臃肿,吃“皇粮”的人愈来愈多。据南京晨报报道,在苏北一个乡镇,正副镇长和党委书记加起来竟然有50多人!此外还有河南《大河报》的一项统计,到1999年为止,陕西的官民比例为1:34;河北为1:40;河南为1:41;山西为1:27;宁夏为1:24;青海为1:22。在山西32个发不出基本工资的县中,有8个县官民比例在1:20以下,大宁县为1:13。更有甚者,陕西省黄龙县是9个农民养1个。1999年中国的官员与普通民众的比例是1:30。我晕。

 

    公务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需要以单位GDP的公务员人数来衡量。从经济视角考察,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中国为39人/百万美元,目前美国为2.31人/百万美元,日本为1.38人/百万美元。中国公务员“超标”近20倍。老百姓挣点钱不容易,都被公务员给吃掉花掉了。

 

    曾飞教授就此指出:依靠谁的问题不容乐观。有人会认为,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是不成问题的理论问题,理论上讲:共产党人只有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共产党宣言》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3卷,1094~1095页)邓小平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党员的最高准绳。”(《邓小平文选》第1卷,257页)”

 

    但是难的不是理论认识,而是实际行动。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实质上变得不再是依靠人民群众治理国家,而是依靠官僚精英治国。这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官员队伍日益庞大,对官员精英的依赖日益严重。其二,人民代表大会几乎成了官员代表大会。其三,腐败屡禁不止,贪官前赴后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01 Jul 07:27

中国的楼市泡沫已经走到尽头

by 天涯行走

    在个人以前的博客中,写国际金融市场的比较多,关于中国的经济问题写的相对少一些。很多常看我博客的人可能也都知道,因为中国的经济问题要等到最后。当然,最后也就意味着最严重。

    虽然写的相对少,但是脉络还是很清楚的。比如最近关于中国的经济问题,本人主要写过两篇文章:一是黄金大跌意味着什么,第二篇是中国央行在做什么。在“黄金大跌意味着什么”中,我提出了黄金大跌是由国际货币宽松环境的逐渐消失造成的,而中国货币的宽松环境以国际货币宽松环境为前提。否则根据压差理论,中国资金将外流,中国国内的宽松环境也将不复存在。并且在文中做出了预言:“未来第一步国内的货币当局所要做的就是收紧国内的货币环境。。。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就会看到这一幕”

    在随后的“中国央行在做什么”中,对前一篇的推理又做了补充。说明在国际货币开始收紧的条件下,为了继续保持国内货币的宽松环境,人民币必须升值,这就是当时中国央行在做的事和其真实的目的。并且再次在文中做了预测:“然而,这最后一点柴火在不久的将来也将熄灭。。。而最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贸压力,很可能成为压垮中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言犹在耳。我想如果看过我的这两篇文章,面对中国现在出现的“钱荒”,可能就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正是由于最近海关清理虚报出口后当局对外贸信心的大幅降低,才使得中国央行不再敢继续人民币升值的策略;而没有了人民币升值的吸引力,货币当局必然要收紧国内的货币环境,“钱荒”也就自然来到。

    由此,现在我们也可以说,在这种大的宏观货币环境下,中国差不多十年的楼市泡沫,已经走到了尽头。虽然,从外贸角度讲,人民币升值可能还有一小点点、一小点点的空间,但随着美元强势的确立,估计不需要多少天这点空间也会消失。这已经无碍大局。因为,就如我在评论回复中所说的,克强现在的这些政策,也不过是一种应对和维持。而维持不了多久,中国经济就必将进入走下坡路的过程,欠的债总要还的。现在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已经走到了最后,那么中国的泡沫破裂,也必将逐步的浮出水面;而很多以前我们对中国经济停留在理论和推测上的问题,也将逐步开始其真实的体现。

    然而这里我还要说的是:虽然只是维持,但是这种维持要远比现在还放纵那些利益集团继续破坏性的扩张和掠夺要好的多。现在中国的紧缩策略也能略微减轻未来中国经济崩溃的烈度,因为紧缩能有效抑制现时无效投资的进一步扩大,会减少未来资本的外流。对于现在习李(胡)在各个领域实施的新政,本人也是完全支持的,改总比不改要好。我只是认为不要对他们抱着过高的幻想,而因此误判了大的形势,最终可能耽误了自己的认识与前程。

    但是,在此次习李新政实施的关键时刻,在肃清极左势力、打破垄断的关键时刻,是谁在砸盘中国股市、以及为什么而为之,应该说都是一件十分清楚的事。而此时有些人却跳出来顾左右而言他,无端将中国股市的暴跌和国际黄金市场搭上关系(我在以前多次说过那时美国与犹太势力的角力场),并借用民族情绪来转移大家的视线;当无法自圆其说时又抛出过时的所谓央行错误投资欧元论,这难免让人怀疑其动机。要知道,欧洲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当时中国不救欧洲,是不是中国经济当时就随之垮了呢?

    那么,与其费那么多的心思,去研究什么国际金融阴谋,为什么不把更多的时间、精力与头脑,拿来多研究研究:为什么中国经济如此的依赖于对欧洲(对外)的出口?为什么用那么多欧元好不容易换来的几年战略时间,而要做的产业升级转型和深化改革等等却一事无成?试想美国要不是经过了近五年的卧薪尝胆,较好的解决了自身的双赤字问题(参见从今年高考作文题看美国强大的真实原因),使经济真正得到了恢复,有再多的手段又有什么用?现在仍有一些人看好黄金的未来,不就是因为对美国经济的复苏还心存怀疑吗?要知道,要论阴谋,集权国家搞阴谋才是最方便的。这些年一起看着奥巴马因为想干点事,从多么大的困难中走过来的人,对此应该有充分的理解。所以解决问题不解决根本,即使不是另有用心,也是毫无用处。用心不正,怎样也都是白搭,最终还误人误己。

    其实,中国经济也许早就该垮了,很多正义之士可能也早已等的快不耐烦了。中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问题漏洞百出,虽然经过了改革开放,但是中国经济大跃进式发展的路子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体制不变很多根本性的问题又怎么可能真正改变呢?时间能拖到今天,之中种种事件的演化,也许正是给国人明辨是非、正确认识当今中国根本问题的机会。而这种机会,也将越来越少了。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