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d posts

16 Feb 15:10

Facebook 的智能聊天设备「扑街」了,但它背后的 AI 不容小觑

by 方嘉文

承认吧,每次开启视频聊天,我们总得花上至少一分钟调整设备位置,才能确保大家不是在盯着对方的双下巴和大鼻孔。

从这个角度来看,Facebook 在去年 10 月发布的智能聊天设备 Portal Plus 提供的解决方案不乏创新。

简单来说,Portal Plus 采用的智能摄像头可自动追踪用户,确保你不会走出可视范围,而且还会根据用户离设备的实际距离来调整音量。也就是说,即使你聊天聊到一半,忽然起身去房间另一端拿个东西,对方也不会因此看不到或听不清你讲话。

▲ 图片来自 Gizmodo

这种体验,就跟面前有个专人为你拍摄一般。实际上,为了做到这个效果,Facebook 的工程师们的确找来了好莱坞的专业摄影师做咨询学习。

和很多智能手机的相机算法不同,Portal 背后的算法追踪的不是人脸,而是人的姿势和动作。

早在 2017 年,Facebook 的人工智能团队就已经建立了一套名为 Mask R-CNN 的计算机视觉模型,可追踪人类 2D 动作姿态。Portal 将这套算法精简优化至小型移动设备芯片也能跑起来的 R-CNN2Go 模型。

在这个阶段,虽然镜头已经懂得跟人走,但视频看起来还是「僵硬又死板」。于是乎,Portal 团队找来了好莱坞外援——摄影师、电影摄影技师和纪录片制作人,一方面学习被广泛接受的摄影「基本功」,另一方面,则是抛出在家庭聊天情景下可能遇到的刁钻角度,并看专业人士们会如何处理。

▲ 图片来自 lovevfx

 

我觉得团队算是成功让镜头拍出比较成熟的构图,就是那种得有点技术,以及对人的行为有所了解才能做出的决策。

Rafa Camargo 说道,她是 Facebook 硬件业务副总裁,同时也是 Portal 项目的负责人。在加入 Facebook 前,Camargo 是 Google 的创新部门 ATAP(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Projects)的成员。

对于发展人工智能来说,「自然」这一标准的门槛其实很高,因为那意味着机器(或者是背后的工程师)找到了让模拟成果「像人」的关键。

2018 年的 Google I/O 大会上,打电话到理发店预约的 Google Assistant 曾以语气词「Mm-Hmm」惊艳全场,而现在 Portal,则借用了好莱坞在观众身上培养出的观影习惯来打造「自然」感。

它给人的感觉很自然。其实他们在电视和电影中采用这种构图,也是因为在这些年里,大家发现这就是人类大脑喜欢的方式。

除了要做到「自然」,Portal 团队在设计模型时还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选择题。

譬如:一家人在和奶奶视频聊天,突然间,孩子突然从妈妈的怀抱里跳了起来,开始到处跑,最后还去了房间里很暗的角落。这样的情况下,Portal 要不要继续追踪孩子呢?

有人从偏理性的角度出发,觉得,如果小孩跑得太快,追踪他会让画面效果不好,所以还是别跟拍小孩了。但当 Portal 团队奶奶类用户咨询这个问题时,大部分人都说,用视频聊天大多都只为了见见镜头另一边的人,尤其是孩子。

▲ 图片来自 Facebook

Portal 团队最后还是为用户留下了手动控制权,他们既可以用自动模式,跟拍所有进入镜头的人,或者,选择专注在特定人身上,忽略其他人。

虽然在这里,Portal 将选择权交给了用户,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现在一些智能手机的相机甚至视频聊天会默认「美颜」,用户看不到「原始模样」;而 Netflix 这类流媒体服务也默认只提供「推荐内容」,想看「原始」的完整列表还要 「秘密代码」

这些算法服务的本质,是用户「缴械」了选择权,很多时候这不止于决策权,同时还有获取「原始」内容的权利。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当谈论到人工智能服务,「信任」是用户选择服务方的关键之一。

这不仅牵涉了隐私权,还关乎我们在让谁帮我们做选择。经过过去两年的种种丑闻,Facebook 这个的名字成为 Portal「扑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同时,这个名字也让一般人对安全性特别敏感。

无可否认的是,Facebook 在 Portal 背后的算法对视频聊天体验的确带来了全新的提升,或者只需换个名字,它就能火起来。Facebook 团队也有计划将 R-CNN2Go 这套模型推广到手机应用等产品上。

多个调查指出,大部分美国人都不知道 Instagram WhatsApp 是 Facebook。

题图来自 Slash Gear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05 Jan 15:15

短发姑娘 -- 遇见是最美的事情

by 维尼先森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独自在海上飘飘摇摇,
当你看厌了沿途的风景,你一定会遇到它,
并在它南面的海岸上短暂停靠,
有一瞬间,
你自以为是地认为会和它永远接壤,
却想不到还有一天,
你会再次起航。

马頔在他的《孤岛》集 里写下这样的文字
循环这张碟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
这两个多月差不多也只正经拍过一个人



你说 / 飘飘零零的生活总有归期






为自由剪去你的长发 / 装聋作哑
就算孤岛已没有四季
也没有人提及你的美丽







假装看透了生活
城市的霓虹
遮蔽了眼镜
只是和最初聚少离多









人群中
多看了你一眼


打火机的光照不亮海际
能行走的土地也不曾遇见过去
我愿意说一句
此时遇见你


但是这些都会过去
不是未来
不是过去
过去我们终将会失去
未来我们也许会得到

还是愿意此时遇见你
尽管不是我们最美的时候

没有做过完整可以诉说的梦
我们可以聊聊那些快乐的事情














遇见
就是最美的事情

LOFTER:http://geisha.lofter.com/
Weibo:@维尼先森_









05 Jan 15:08

黑莓 BlackBerry Classic 体验 -- 源于怀旧,也止于怀旧

by 木斯君
黑莓在国内从来就不是大众消费者的选择。在实体键盘风头尚劲的时候,国内是漫山遍野的诺基亚,而触屏手机大行其道的现在,黑莓更是被边缘化的存在。还记得 06 年冬天的某个晚上,我去阶梯教室上晚自习,后面裹着黑色棉大衣的小哥操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和同桌狂侃经济形势,本想着趴在书桌上打个盹的我满脸不耐烦的回过头,看到他手里咔哒咔哒按着的手机话到嘴边换了一句,“这是……黑莓?”

就因为这几个字,到现在我们还会偶尔在微信上问好顺便聊聊数码产品。

黑莓也曾有过盛极一时的荣耀,在那些知名的影视作品里,它总是作为为主角增添商务气质的绝佳伴侣而出现。这几年,黑莓后知后觉想要试图恢复元气,可收效甚微,放在它面前的路也颇为两难:走和大家一样的大触摸屏路线吧,自己觉得不甘“莓粉”们也不愿;坚持实体键盘吧,受众圈就那么小还在被热门机型们压迫得日益萎缩。系统小众连累 App 也寥寥无几,曲线救国转制 Android 成了封闭圈里求开放的选择,虽然在我们看来,也有些不伦不类就是了。


如黑莓近期的 BlackBerry Classic,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致敬,Classic 承载了黑莓对全键盘手机全盛时期的满满回忆。无论是手感还是外观,都“黑莓”得登峰造极。如果你是一个 BBer,那么一上手你就会无可遏制的爱上它。

只是,这种类似怀旧的致敬,还能为黑莓带来成功吗?

以“经典”之名,回归实体键盘操作

BlackBerry Classic 仍保留着金属边框和全实体键盘设计,黑莓手机用户肯定对此很熟悉。这款手机的设计语言与前一代的黑莓 Bold 9900 一般无二,手机背面采用了类似 Z10 的硬质橡胶,配合网状纹路,握持舒适不打滑,不用太过担心因为“手滑”而发生爱机四分五裂的惨剧。

经过近一周的使用,我已经逐渐习惯了这块黑色全键盘和 3.5 英寸的触控屏,但使用时在这块触控屏上的交互似乎要比键盘的使用率更高。Classic 的屏幕是 720x720 分辨率的正方形,倒是不用切图自带 Instagram 效果。问题在于,碍于尺寸你无法看到更多的内容。譬如说在浏览微博的时候。多数情况下单屏只能看到一到二条微博内容,而在 iPhone 6 Plus 上,单屏所容纳的信息量要比 Classic 多一倍。

当然,黑莓的实体键盘手感依旧是顶级的。重要的是,你还可以通过设置 24 个实体按键来快速打开某些应用、快速拨号和或是创建新任务等,像我现在只要长按“C”键就可以直接打开微信应用,亦或者是长按“D”来创建新的待办事项。这点让操作方便了不少。



在这款设备上用一只手或两只手输入都很舒适,你会发现自己的单手输入的能力又恢复了。说实话,由于 iPhone 6 Plus 等大屏幕设备的流行,我们都已经逐渐放弃了单手操作了,但 Classic 则像是一股新风,让我在晃悠悠的公交车上解放了一只手。

除了全实体键盘外,Classic 还保留了经典的“tool belt”——即光学触控板和传统的黑莓四大天王键,四个按键包括“Call”、 “Menu”、 “Back” 和“End”,这种一脉相承或许会让许多黑莓老用户热泪盈眶。而“四大天王”在满足了老用户的怀旧情结之余,也适应了人们高效快捷的生产力需求。


纯粹的手势操作对于现在的 BB10 OS 来说似乎还是有些稚嫩,对 Passport、Z10 那种屏幕较大的设备来说倒还好,但对于只有 3.5 英寸屏幕的 Classic 来说,通过“Back”键来退出应用肯定要比上滑手势来得方便和直观。配合 Shift 键和光学触控板,你也可以对 Hub 内的通知信息进行批量删除操作,或者是在浏览器中选择文字内容进行复制,就和 PC 端操作一样。

Classic 顶部按键为电源键,而右侧还有两颗音量控制按键,中央还有一颗按键用于快速启动语音系统黑莓 Assistant。通过这一语音功能,用户可以实现包括设置提醒、打开应用、发送 BBM 消息、搜索电子邮件和日程等功能,与 Siri 和 Google Now 服务一样可以带来语音交互体验。但是在国内区域,这一功能则受到了某些政策限制,所以只能用于拨打电话和搜索设备了,这一点非常可惜。

原生应用表现优良,Android 进驻水土不服

和 Android 手机不一样,我对于黑莓手机一直以来的诸多配置信息并不太感冒,觉得将他们罗列出来确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对于 Classic 来说更是如此。

黑莓公司似乎已经将它旗下的产品分为“入门级”“旗舰级”和“土豪级”三大类别。最近比较流行的入门级如 Z3,还有稍微旗舰款的便是方方正正的 Passport ,土豪级则自然是 Posche Design 专属的 P9983。Classic 对比之前的 PassPort 配置并不算旗舰,不上不下有点儿小尴尬。如今 Classic 这样的配置放在黑莓产品线中也只能算是中端水准,看来的确是要走“靠脸吃饭”的路线。


从应用的运行表现来看,从 BlackBerry World 中下载的原生应用表现得都很不错,这些轻量级应用大多对配置也没有太高要求,但一旦上了 Android 应用,情况就不太理想了——这也是黑莓为了适应智能浪潮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现在 BB10 系列智能手机已经不再需要通过转制来运行 Android 应用,在与 Amazon Appstore 签订合作协议后,黑莓用户可以直接下载内置的亚马逊应用商店中数十万的 Android 应用,当然国内用户也可以直接从豌豆荚等类似的商店中下载安装。方便是方便了,但问题依旧不少。

Classic 上跑 Android 应用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它的配置真的太落后了,它搭载的是和去年的 Q10 一样的 1.5GHz 高通骁龙 8960 双核处理器,基本就是两年前的水准。这也就意味着当你面对大多数 Android 应用时候,都需要更长的载入时间。

此外,方形的屏幕也会造成界面拉伸,或者是偶尔的不兼容无法运行的情况。到最后,你不得不像买彩票一样,逐个应用尝试,碰运气看看哪个应用能正常运行,或是哪个应用有没有其它替代品。说好听点儿是另类的乐趣,说到底,则无非还是要归结到黑莓那羸弱的生态圈。

好在“现代人”必备的微信微博因为是原生的倒是用起来很正常,而且除非你有一群黑莓死忠好友,否则微信的点开率绝对会大大高于 BBM。我都不记得我上次发短信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另一个要提及的是 BlackBerry Hub,这是一款把你所有邮件账户、社交媒体、通话、短信和其他信息集中在一起的应用,更像是一个高级的通知中心。起初,各种小红花提醒会持续地骚扰你,就和大多数智能手机一样,很快你就会习惯了。最重要的是,你可以直接在 Hub 内查阅并回复邮件,还可以通过不同颜色来分辨各自的内容。

总得来说,BlackBerry OS 10 系统大部分系统应用也有着良好的表现,也提供了一些较为有趣的功能,如黑莓 Blend,就可以让用户通过台式机、平板去操作和回复 Hub 的内容,此外还集成了过去多年黑莓开发的信息安全工具。对于以邮件为主要工作方式的人来说,这种快捷和安全无疑会让他们的工作更加如鱼得水。


另外,Classic 在拍照方面表现也不算特别差,不过也不能说出彩,在某些场景下如暗光环境里,照片依旧无法呈现出足够的细节,噪点也较多。不过,购买这款手机的人肯定不是为了摄像头,所以日常拍照够用就好,整体无伤大雅。

最后是续航,2515mAh 电池并不算很大,得益于 10.3.1 系统内置的一个新省电模式,当电量低于 20% 的时候,屏幕亮度、位置服务和数据连接都会关闭,甚至还包括限制 CPU 的最高性能等。按照黑莓官方的说法,省电模式下可以提升约 15% 的续航时间,所以坚持一天基本不是问题。

只为爱黑莓的你而生

我对黑莓,一直都带着淡淡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遗憾情绪。早些年是因为黑莓奇货可居很难接触得到,总觉得得不到的便是好的。现在虽然轻易就可以入手,但黑莓却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前两年 9900 问世时,因为造型太过经典也收了一部作为纪念,平时就拔掉电池在柜子里静置,想起来就上手开机摩挲下,感慨一句“真是艺术品”,再擦擦浮灰放回去。


我必须承认,BlackBerry Classic 是一款优秀的产品。你可以想象,这款手机算是黑莓中的“黑莓”,它包括了黑莓手机可以提供的一切——电子邮件、短信、办公功能,全键盘,专业,商务范,它并不是一个像大屏 Android 手机或是 iPhone 那样的多媒体巨人,而只是一款配备了 QWERTY 键盘的手机,而且还是市面上硕果仅存的几款能够提供顶级 QWERTY 键盘体验手机之一。

不过,想要拿 Classic 像 iPhone 一样玩一局《狂野飙车8》或是像 GALAXY Note 4 一样追几集美剧恐怕会很吃力,它顶多能在你回复电子邮件的间隙玩玩《2048》。或许“莓粉”们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们习惯了全键盘的输入,习惯于使用实体按键来处理工作事宜,如果刚好还是金融行业或者 IT 行业人士,这款手机会是一位很不错的助手。在黑莓 CEO John Chen 所言,Classic 的诞生原因正是来自“莓粉”的“召唤”:

“在我上任的头三个月里,一直听到热情的黑莓忠实客户们的声音,他们表示实体按键和触摸板是黑莓全键盘手机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两样让黑莓成为了他们的生产力工具。因此我们(推出Classic )正是想让这些客户看到,我们听到了他们的声音,这只手机就是为他们打造的。”

当然,一般情况下,他们随身还会有一部更高性能的触摸屏手机,譬如 iPhone。


450 美元的价格对于 Classic 来说谈不上便宜,更何况如今我们只要花一半的价格,就可以买到更具性价比的 Android 设备,用上应用商店中的浩瀚的应用,不需要担心闪退延迟界面拉伸等问题。那些与时俱进追赶潮流的用户来说,他们会放弃手头的 iPhone 或是大屏 Android 机而选择购买黑莓手机作为主力机吗?这显然很困难,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怀旧或许是我们选择黑莓的一个很好的理由,但一旦回到现实,这样的情感瞬间就会被击垮。这不仅需要你的情怀,考验你的耐心,更是在挑战你那已经被花花世界惯坏的习惯。


28 Oct 13:57

瑕不掩瑜,成熟之作 -- Surface Pro 3 主观体验

by 林十兄
从第一代 Surface Pro 再到新一代 Surface Pro 3 ,每一篇数字尾巴官方体验文均由我撰写,说来也算是一种缘分。对于 Surface 这个品牌,我从其诞生至今就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因为它对于科技行业来讲,注定是会成为特别的存在。从 XBOX 到 Zune,微软不是没有创造过优秀的硬件,他们拥有创造行业顶级硬件的实力,Zune HD 和 Surface Pro 3 ,两者的工业设计都可以说是行业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Surface Pro 3 作为第三代产品,变化巨大,屏幕从 10.6 英寸提升到 12 英寸,分辨率从 1080P 提升到 2160 × 1440 ,重量却反而从 900 克降到 800 克。全新的支架和键盘连接设计也带来了一些改变,这些细节的变化都是与用户体验息息相关的。


前两代产品在体验的过程中,总会让你觉得少了点什么,毕竟这是一部主打生产力工具的平板电脑。10.6 英寸的 Surface Pro 2 如果你是用来工作,那么我认为你可能需要先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

现在我自己用的笔电是 13 英寸,平时工作时也会接上 27 英寸的显示器。也因此,实际上对于我来讲 12 英寸始终还是小了点,当然 Surface Pro 从一开始就是定位平板,它必然会做出一些取舍,这些取舍也使得这款平板牺牲了一部分的体验而换取了其它传统笔电所做不到的事情。


正因此,有时候你反而会觉得 Surface 这样的二合一设备,定位稍显尴尬,当平板,它不如 iPad 那样轻薄优秀,拥有众多出色的平板应用和体验。当笔电,它又因为本身定位就是平板形态,类似触控板体验、膝上使用等都不如笔电来得舒服。

当然,我想说的是,上面这一看法是仅限于表面,在没有真正深度接触 Surface Pro 3 之前,我想这种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这段时间的体验看来,Surface Pro 3 远远没有前两代那么尴尬,但依然有些不足之处。





屏幕表现:显著提升生产力

12 英寸的屏幕加上 2160 × 1440 的分辨率,这意味着必须得将 Windows 8 的屏幕显示内容比例扩大到至少 125%,而微软默认给 Surface Pro 3 设定的是 150%,尽管能够得到更加舒服的阅读体验,但由于 Windows 生态并没有很好的适配屏幕显示内容比例这一体验,使得放大后的像素会有模糊的情况,特别是在如此细腻的屏幕上。


外接显示器体验有待提升

我在 Surface Pro 3 设定的屏幕显示比例是 125%,但后来我用了几天,发现这个比例接上显示器之后很难受,我没有 2K 或更高分辨率的超清显示器,而是一台 1080P 全高清 27 英寸显示器,若屏幕显示内容设定为 125% 的话,显示器会让所有的内容显示都太大,尤其是右下角的任务栏,QQ 等常用应用的图标都出现了模糊的现象。我想,如果选购一部分辨率更高的显示器大概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我没理由为了 Surface 而买。



▲ 使用外接显示器时,推荐使用键鼠。

最终,使得我在 Surface Pro 3 上只能每天接上显示器后手动更改为显示比例 100%,使用 Surface Pro 3 显示屏时则改回 125%,虽然麻烦了一点,但习惯了之后也还好。如果微软能够在未来针对不同的场景做更人性化的设定就好了,例如,我没有接上显示器而是使用 Surface 的显示屏时,那么屏幕显示比例是 125%;而我接上显示器后,屏幕显示比例就是 100% 。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 Windows 8 具备类似的体验,同样,OS X 似乎也是没有这样的体验,但至少 Apple 在高分辨率屏幕下的体验做得更优秀,这是微软所无法企及的,生态太庞大也有坏处。


▲ 外接显示器时用 Surface 实体键盘输入,屏幕还能触摸。

希望在下一代 Windows 10,这个现象能够得到改变,微软理应针对越来越高的屏幕分辨率做出行动。要知道,系统和硬件均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追求软硬件的高度结合是理所当然的。下一代 Windows 10 支持将 Windows 应用窗口化,我相信届时也会让高分辨率下的软件体验更好,甚至说不定以后我们在用 QQ 的时候,会选择用 Windows 应用商店而不是传统桌面版的 QQ 。

当然,如果你是一直使用着 Surface Pro 3 的显示屏而不像我一样同时使用外接显示器,那么上述提到的烦恼其实毫无影响。像 Office 和浏览网页、QQ 等应用体验,我推荐选择 125% 的屏幕显示比例,不仅可以让文字显示更大,也可以避免出现像素模糊的问题。不过即便如此,我也希望微软能够为了追求更好的体验,做出一些改变,毕竟微软不是 OEM,它理应实现更好的软硬结合,对于 Surface ,我也是抱着比 OEM 产品更高的期待。

屏幕表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下面,我们再继续聊聊 Surface Pro 3 这块屏幕。因为对于 Surface 来讲,屏幕是非常重要的硬件体验,从第一代 Surface Pro 开始,微软在屏幕方面的表现一直让我非常满意,新一代的 Surface Pro 3 依然延续了这方面。亮度尽管没有前两代产品那么高,但也依然要比不少笔电更加出色。特别是我用的 VAIO Pro 13,同为触摸屏,亮度和 Surface Pro 3 相比差距太大,后者优秀太多了。

Surface Pro 3 尽管其定位是和 MacBook Air 相近,但微软带来的却是可以媲美 MacBook Pro Retina 版的屏幕体验,从之前 AnandTech 的屏幕评测结果我们可以发现,Surface Pro 3 在对比环节中输给了 MacBook Pro Retina 和 iPad Air,但也有一些环节要比这两者优秀。



相比之前两代 Surface Pro ,12 英寸的 Surface Pro 3 在生产力方面也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虽然这个尺寸对于平板有点大,但对于笔电来讲也算是恰到好处,如果能够在 13 英寸相信会更好,只是很可惜的是平板由于要考虑双手握持问题不能像手机一样追求超窄边框和屏占比,不然以目前 Surface Pro 3 的屏占比,做到 13 英寸的屏幕相信应该是可行的。

屏幕大了,比例变为 3:2 ,阅读会变得更舒服,横屏体验和握持感更好。至于观看视频的体验,肯定没有 16:9 和 16:10 那样舒服,但 iPad 的屏幕比例是 4:3 这点其实很多人也能够适应,所以这方面我认为并不会成为问题。因为比例变了,浏览网页,Office 等体验感觉好了很多,本来 Surface Pro 就是定位生产力工具,3:2 的屏幕比例和这一理念高度契合。


无论对于平板电脑还是笔电,屏幕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核心之一。而对于平板来讲,还有一个特性很关键,就是便携性。





硬件工艺:大屏轻薄化

Surface Pro 3 在便携性并不是 Windows 超极本里面最好的,但无论是硬件做工还是轻薄便携程度,它是属于相当极致的产品。前两代 Surface Pro,几乎我身边所有人都觉得它重且厚,而到了新一代的 Surface Pro 3 ,接近 800 克的重量和 9.1 毫米的厚度,相比过去两代有了质的飞跃。


薄了意味着你塞进包包里面时更加轻松,轻了则是让你哪怕背着单肩包,也不会感觉负担很明显。Surface Pro 3 加上键盘的重量实测约为 1.09 公斤,刚刚好和 1.08 公斤的 MacBook Air 11 相近,与 1.06 公斤的 VAIO Pro 13 相比要重 30 克。如果你要更加极限一些,那么 Surface Pro 3 仅平板的重量刚好和 NEC LaVie G Z 超极本一致,后者应该算是目前为止最轻的超极本,仅 795 克。

硬件细节体验改进

全新的支架角度和键盘吸附设计则可以让桌面和膝盖上的体验更好,对于桌面上使用来讲提升会比较明显,但是膝盖上的体验依然无法和传统笔电媲美。



另外,在飞机上使用时,如果你接入键盘,会发现小桌板是根本放不下 Surface Pro 3 的,因为开启了支架支撑的平板就应该占据了不少面积,键盘的话就根本放不下了,所以在飞机上使用时,我只能放在大腿上敲打。当然,如果你只是看看视频,那么卸下键盘的 Surface Pro 3 会给你很好的体验,因为它有支架,立着看视频会很舒服,也不需要保护套支撑或手捧着。



Surface Pro 和其它二合一设备不太一样,大多数二合一设备的键盘会有更强的支撑力,藉此来让其笔电形态更加靠拢传统,但这也导致了键盘重量成为问题。今后微软若能够让 Surface Pro 接上键盘的体验做到和笔电相近,而不是依靠支架来调整屏幕角度,我相信会真正成为替代笔电的产品。而就现在来讲,因为支撑平板的是支架,例如我在床上连着键盘使用时,软绵绵的床垫,还有我的大腿就会成为问题,而传统笔电则不会如此。不管你放在什么样的表面都不会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外媒的评测始终认为,Surface Pro 3 替代不了传统的笔电。

除此之外,12 英寸的屏幕大小也和传统 13 英寸、14 英寸和 15 英寸的笔电相比小了不少,微软若希望 Surface Pro 替代传统笔电,那么势必要在今后推出更大尺寸的 Surface ,并且在使用场景上,应该做到能够超越笔电。

接口不齐全,影响日常使用

另外,Surface Pro 3 的 USB 接口仅有一个,尽管电源适配器有一个可用于充电的接口,但它也就只能用于充电。一个 USB 接口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没有蓝牙鼠标,那么插上无线接收器就不能插别的硬件。因此,购买 Surface Pro 时,意味着你必须得花成本去买多一套蓝牙鼠标,如果你是外接显示器,那么你则需要一个扩展坞。

对了,如果你是摄影师,那么你还会遇到读卡器的问题,Surface Pro 3 连 SD 卡插槽都没,只有一个用于扩展内置存储的 microSD 卡接口。所以我想将相机的照片传输到手机时,只能用数据线和 Surface Pro 3 与相机连接在一起。说到这里,这也是 Surface Pro 在产品设计理念上,更靠拢平板的体验而不是生产力工具的体验。只有一个 USB 接口,没有 SD 卡插槽,这些都是笔电特别需要的,而刚好 Surface Pro 缺失了这些。


如果你想让整套笔电体验更加完整,以淘宝集市的售价为准,i3 版 64GB 售价 5000 元左右,i5 版 128GB 则是 6400 元,均比微软商城售价要便宜将近 800 元。两者都加上一个 700 元左右的实体键盘保护套,以及一套入门级的 USB 扩展坞,如果只是扩展 USB 口的,大概是在 60 元左右,如果是要微软官方的扩展坞,则是售价要 1100 元左右,加上一个售价 150 元左右的入门级蓝牙鼠标,整套 Surface Pro 3 最低售价是 5900 元起,若是 i5 128GB 版,则要到 7300 元起。


▲ Arc Touch 鼠标 Surface 定制版,操控感极差,华而不实。

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Surface Pro 3 的售价高,但是考虑到它是平板和笔电二合一,实际上已经帮你节省了平板电脑的钱。平板电脑主要用来干什么?看看视频,浏览网页,Surface Pro 3 可以很好的满足这点,在 Windows 8 模式下触摸的体验相比桌面模式优秀许多。而作为笔电而言,它作为平板来讲尽管牺牲了一些体验,但其性能也足够优秀,屏幕、做工等各方面的体验,实际上即便是放在 PC 阵营里面,Surface Pro 3 也算是性价比相当突出的产品。

当然,我认同 iPad 拥有最好的平板体验,但考虑到一部 iPad 加上一部笔电的便携性,因此对于出差的用户来讲,Surface Pro 3 某程度可以更好的去满足差旅过程中的工作需要和轻量化的娱乐需求。毕竟,出差就是能够少一样设备就少一样,一部 Surface Pro 3 能够解决工作上的烦恼,也可以让你躺在床上看视频浏览网页,聊聊天,我想也够了。





续航与性能:性能优异,续航一般

我所体验的 Surface Pro 3 搭载的是 i5-4300U 第四代酷睿处理器,8GB 内存和 256GB 存储空间,除了玩游戏,无论你是用来办公还是编辑照片,这个性能使用起来都绰绰有余。微软本身在性能优化方面一直做得很到位,所以在体验 Surface Pro 3 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性能不足的现象。

作为一部主打生产力的设备,Surface Pro 3 并没有像 Apple 那样与英特尔展开更深层次的定制合作,i5 版的 Surface Pro 3 所使用的核芯显卡是 HD4400,这直接导致 Surface Pro 3 真正沦为生产力工具,假如你想玩一些游戏,那么最低特效是必须的,稍微大型点的作品就不必考虑了,完全无法运行。也因此,如果你想工作之余玩玩游戏,那么建议优先选择一些配置不高的作品,以及 Windows 8 应用商店的游戏。

比如说英雄联盟,它在 2160 × 1440 的屏幕分辨率下,低特效可跑 30 帧数左右,如果将分辨率降低一些,相信帧数会好很多,因为 Surface 的屏幕分辨率太高,加上使用的不是 Iris 或 Iris Pro,游戏这块建议尾巴们如果打算选择 Surface Pro 3,最好不要抱以太大希望。我自己用的 VAIO Pro 13 ,从来不玩游戏,就是因为集成的 HD4400 核芯显卡无法提供优秀的游戏体验。


续航方面,Surface Pro 3 在连接显示器时可工作长达 7 小时,但是这个数据是属于理论值,如果你是使用 Surface Pro 3 显示屏工作,这个时间会明显降低,看你亮度而定,我尝试过最高亮度使用,大概在 5 个小时左右,如果你将亮度降低,相信这个续航会有明显的提升。

从之前国外媒体 AnandTech 的测试来看,Surface Pro 3 可持续播放 7.5 小时的视频(iPad Air 为 13.6 小时),8 小时的网页浏览(iPad Air 为 10 小时),但这个数据绝对不是最高亮度。和 MacBook Air 相比,OS X 的 MBA 可在轻度网页浏览下持续 12 个小时,而 Surface Pro 3 仅 7.5 小时。中度使用时(网页浏览加在线音乐播放),MBA 可持续使用 8.5 小时,而 Surface Pro 3 仅 4.5 小时。重度使用下(深度网页浏览加在线视频),MBA 可持续使用 5.5 小时,Surface Pro 3 仅 3.8 小时,比 VAIO Pro 13 多半小时的使用时间。


Engadget 官方评测的续航测试结果。

从上述续航结果来看,Surface Pro 3 和续航表现极为优异的 MBA 相比仍然有明显差距,这最主要还是归功于 OS X 的系统架构做出了大量的省电优化,包括最新的 OS X Yosemite 也依然在改进这方面。以当前的续航成绩来看,Surface Pro 3 只能算勉强及格,若下一代产品会有大突破,必然是得使用新一代的 Intel 处理器。另外,Surface Pro 3 并没有电源计划可选,因此在 Windows 10 没有到来之前,你无法选择节电模式。如果你希望获得更长时间的续航,我建议你使用 IE11 浏览器,它相比 Chrome 会省电,体验流畅性也更棒,就是欠缺了丰富扩展程序,一些网页的兼容性也不是很理想。

Windows 一直以来在功耗方面存在问题,不知道安装 Windows 10 开发者预览版会否有一些改善。Surface Pro 3 这个续航表现,相比过去要更好,但依然称不上优秀。明年,相信会有全新的 Surface Pro 4,希望 Core M 能够将 Surface Pro 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无论是续航还是便携性。

相比这些,我觉得 Surface Pro 3 更显著存在的一个问题可能是发热,这几乎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寄希望于今后移动版的酷睿处理器能够在这一方面有大突破。





体验总结:瑕不掩瑜,成熟之作

如果说前两代的 Surface Pro 带有着明显的不成熟,那么第三代的 Surface Pro 则迎来了一次巨大的改变。如果你需要一部真正能够满足娱乐与工作的平板电脑,Surface Pro 3 无疑成为了首选,无论是学生,还是商务人士或者设计师、摄影师,都可以在这部平板与笔电的二合一设备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使用方式。

正如文章所说,作为平板形态的 Surface Pro 3,它与 iPad 相比,便携性、平板体验等各方面均处于下风,而和传统笔电相比,作为生产力工具而言它又由于接口过少,触控板体验不佳等现象而无法和传统笔电一样可以随心所欲使用。尽管依然有着明显的缺点,但它的优点要更加闪耀,至少从这一代的 Surface Pro 开始,我们看得到微软的 Surface 部门开始盈利,并赢得了许多用户的青睐。


希望下一代,它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如果能够赶在 Windows 10 发售时同期上市,那么相信会更加合适。毕竟下一代的 Windows 也很明显的针对二合一设备做出了特别的优化,期待明年 Windows 10 消费者预览版出来时,运行在 Surface Pro 3 上会藉此而获得更好的体验。

Surface,Lumia,两者是微软移动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大一统的 Windows 10 ,他们又会迎来什么样的跨设备体验,这是我相当好奇的。因为在 Windows Phone 和 Windows 8 之间的跨设备体验,我已经明显感受到基于云服务所带来的美好体验。明年,相信对于热爱着微软生态的朋友们来讲,将是相当值得期待的一年,手机、平板、笔电、客厅,当一切的设备都通过一个 Windows 来实现,无疑是激动人心的。


Apple 通过筑起高不可攀的 iOS 生态,让 iPhone 和 iPad 拥有坚不可摧的壁垒。如今,Apple 也在强化 OS X 与移动设备之间的跨设备体验,并得益于移动设备的口碑而使得 MacBook 的增长持续得到提升。对于微软来讲这是一种挑战,尽管 OS X 的用户量和 Windows Phone 的用户量差不多一个级别,但是随着微软发力硬件,在接下来几年相信 Windows 会在软硬结合方面做得更好。过去,微软由始至终是一家软件公司,而今天,有了 Surface 和 Lumia 两大硬件品牌的微软,已经不是一家单纯的软件公司。

明年,生态与生态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微软生态又会迎来什么样的变化?Surface 和 Lumia 会如何彼此之间互相推进,会上升到什么样的高度,作为微软生态的长期关注者,我充满着好奇。也渴望着看到下一代的 Surface 产品,能够在软硬结合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热爱着这一生态的用户,带来真正完美的产品。
28 Sep 14:29

【视频】我与 Surface Pro 3 的七天

by 刘学文

IMG_6619

这几年的 PC 市场是一个略显沉闷的市场,进入成熟期的 PC 产业需要一些新东西来让大家从移动互联网大潮中回过头来看看每日必不可少的 PC。我们可能一年乃至半年就换一次手机,但是 PC 呢?可能得两三年一换,乃至更久。

单价高,新产品没突破,旧机器性能够用,这些都是理由。是时候来一款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了。于是,Surface Pro 3 出现在我面前,和我度过了 7 天的时间。一周的时间,足以让本来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成为朋友,也可以让我和 Surface Pro 3 由陌生到熟悉。因此,有必要在这里说一些我个人关于这 7 天的独立、主观、第三方的感受。

点击这在新页面收看

第一天,初见倾心

拿到 Surface Pro 3 的第一天是我从深圳出差回来,说实话,跑会、现场报道加赶车还是有些累的。不过见到 Surface Pro 3 却有些让人兴奋,就我个人的审美而言,更喜欢这种偏硬朗的风格。因此,在当初面临 MacBook Air 和 Sony Pro 13 的选择中,还是选择了棱角分明的 Sony Pro 13,即使它的续航更弱,而且已经停产。

IMG_4187

Surface Pro 3 的商务风格无疑正是我的菜,以直线为主的线条看上去颇为简练,但是不至于像 Sony Pro 13 的一些部分那样过于凌厉尖锐。

IMG_4251

手上这台 Surface Pro 3 是银色,看上去的金属感并不如 MacBook Air 那么强烈,触感也并不太冰冷。虽然都是镁铝合金,可见它们之间的工艺还是有所不同,微软称这种材料为 VaporMg,但就质感而言,Surface Pro 3 并不逊色。

IMG_4246

说起来,相比于前两代 Surface 明显的金属感,Surface Pro 3 显然更为低调内敛,更像是诺基亚高端机所采用的聚碳酸酯体现出的细腻触感,但是仔细端详又会感受到金属的精致。这种层次感是金属拉丝或者普通镁铝合金很难传递出来的。

相较于其他 PC 厂商所出品的中端 PC 机型,Surface Pro 3 的外观可材质无疑是比较出众的,通过含蓄而克制的设计就告诉我们,“不逾矩”也能设计出好的产品,而“不逾矩”背后则是“从心所欲”的积淀。

第二天,感受到的轻薄

Surface Pro 3 的设可以说是朴拙,设计并不像 MacBook Air 那样机巧,没有起伏的正反面并不能给人一种特别轻薄的感觉。可以这么说,MacBook Air 的轻薄是用感官来感知的,但 Surface Pro 3 的轻薄是通过比较和拿捏体现出来的。

IMG_4243

9 毫米的厚度可以轻易的塞进背包,而 800 克的重量几乎是相同尺寸 PC 中最轻的了,采用碳纤维材质的 Sony Pro 11 的重量为 870 克,MacBook Air 11.6 的重量则为 1060 克,就连 9.7 英寸的初代 iPad 重量接近 700 克,所以对比之下,12 英寸的 Surface Pro 3 在轻薄上的努力值得赞赏。

Surface Pro 3 在设计和工艺上的大进步还需要跟其前代产品 Surface Pro 2 来对比。去年发布的 10.6 英寸 Surface Pro 2 厚度 13.5 毫米,重 908 克,而 Surface Pro 在尺寸增加不少的情况下减轻了 100 多克,进步不可谓不小。

当然,相比于传统 PC,Surface Pro 3 的轻薄也占了没有键盘区的便宜,为此,为了输入方便,用户还可以选配微软的 Type Cover 键盘套。

第三天,操控的提升与妥协

作为一名 Windows 三件套(Sony Pro 13 电脑、ThinkPad 8 平板、Lumia 925 手机)拥有者,平时涉及到非工作的事务时,比如看视频,浏览网页等非输入时段时,会使用 ThinkPad 8 来完成。

在尺寸上,ThinkPad 8 和 iPad mini 相仿,但是在系统和功能上,却是一台不折不扣的 PC,因此操作逻辑也是和 PC 一样。平心而言,Windows 8.1 在传统桌面模式下并不太适合平板,尤其是一款 8.9 英寸的平板。主要表现是其 UI 是为精确的键鼠输入设计,而不是人类粗壮的手指。

DSC_0412

到了 Surface Pro 3 身上,这种操控的窘境有所缓解,还是得益于屏幕尺寸的增大,操控选项的空间也变得更大,能够适应并不太精准的手指。当然,这也仅仅是缓解而已,对于触屏的支持上,一些传统 Windows 应用就做得并不好,比如网易云音乐打开后,任何点击拖拽操作都没有反应,需要用到 Type Cover 来完成操作。但是迅雷就支持触屏的点击拖拽。

在手指和鼠标之外,Surface Pro 3 还配有一只电磁笔,相比于手指,电磁笔的精度就要高出甚多,便携性也要比鼠标好,因此可以成为一个中庸的选择。

IMG_4191

另外,在 Metro 界面和传统桌面之间,微软选择了滑屏切换和分屏显示来进行融合,试图让原本 Windows 就很擅长的多任务处理更进一步。某种意义来讲,这像是 Metro 界面和传统桌面割裂感的一种修复。

简言之,在 Surface Pro 3 上,可供选择的操控方式都许多,但是多种选择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紧密,操作的一致性和流畅感还是不足。因此对于大多数老 Windows 用户而言,还是习惯于在传统桌面下进行日常使用。

第四天,终于用它来工作了

说实话,在传统笔记本上工作了许久,再下决心使用 Surface Pro 3 进行代替的时候,心理还是有些虚的,主要是担心对于新机器会影响效率。而且由于我是坚定的键鼠党,大部分的 Windows 笔记本触控板都难以让人满意。

当然,使用 Surface Pro 3 进行工作肯定得配上 Type Cover,不然用触屏来码个上千字无异于自虐。不过也有少数天赋异禀者如 AppSolution 君可以在 iPhone 上编辑长文章。Type Cover 并不随机附送是一大遗憾,而且 Type Cover 近千元售价也是不小的门槛。

其实在之前的 Surface 系列配件中,有一款 Touch Cover,不过由于没有键程,导致使用手感和效率非常差,后来被弃用。现在的 Type Cover 可以视作为一款超薄背光键盘,拥有完整的键盘和触控板体验。

从一款键盘迁移到另外一款键盘的过程并不顺利,原来使用的 Sony Pro 13 是巧克力键盘,键帽较小,布局分散。而 Type Cover 的键盘键帽更大,布局紧凑。所以第一天正儿八经开始大规模打字输入的时候,出现了大量的误触现象,输入效率非常之低。

IMG_4242

而在适应了大概半天之后,渐渐熟悉了 Type Cover 的手感和布局,打字效率终于追上了原来的电脑。

需要表扬的是,看起来 Type Cover 非常之薄,但是仍然有一定的键程,手感不绵不硬,整体来讲,算是笔记本键盘中的中等水平,并未因超薄的设计而丧失过多的手感。而触控板面积显得比较局促,虽然面积小,不过在使用舒适度上却要优于大多数触控板,细磨砂的类肤材质提供了良好的触感。许多 Windows 触控板之所以不好用是因为不跟手,这一点上 Type Cover 的表现就可以做到手随心动,指针随手动。

为了保证输入的舒适感,键盘往往需要和水平面保持一定角度,这一点 Type Cover 也巧妙地通过一段磁力吸附来形成倾角保证更舒适的输入角度。

IMG_4188

综上,虽然形态上和笔记本出入比较大,但是配合 Type Cover 之后,其输入效率没有丝毫降低,你仅需做的,即需要那么一点时间来适应 Type Cover。

IMG_4225

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输入体验,使用外接键盘和鼠标的话,这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 Surface Pro 3 仅配有一个 USB 3.0 接口,接蓝牙键鼠套装还行,如果是有线键鼠的话,就得使用到 USB 分线器了。所以碍于尺寸和设计需要,Surface Pro 3 的接口扩展性不太好。

有一个比较贴心的细节是,在 Surface Pro 3 的电源上,也开有一个 5V-1A 的 USB 接口,供一些设备充电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USB 接口不足和电排插插座位置抢手的情况,并且 Surface Pro 3 的电源体积还要小于 MacBook Air 的电源,而插头则是两脚型的,携带适用都还挺方便。

第五天,乐在其中

作为一台定位于 PC 新形态的产品,Surface Pro 3 在生产力表现方面无可指摘。作为编辑,在长文字输入方面没有任何障碍,Windows 下 Office 软件的普及型和实用性更无需多言了。如果经常处理图片,Surface Pro 3 运行 PhotoShop 也比较流畅。不过有一点不太理想的是,机身侧面留有 Micro SD 卡插槽,而不是相机常用的 SD 卡,摄影爱好者需要另外接 USB 读卡器。

而在 Windows 商店和其他渠道中,也已经出现了大量为触屏优化过的软件和游戏。比如我们熟知的《炉石传说》,在 ThinkPad 8 的体验中,我们只得在低画质条件下运行《炉石传说》,若是中画质或高画质,我们就只能欣赏幻灯片了。

而换上第四代酷睿处理器后,Surface Pro 3 的表现理应要比搭载 Atom 的 ThinkPad 8 好许多。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手上这台 Surface Pro 3 的基本配置为 i5-4300U 的 CPU,8 GB 内存,256 GB SSD 硬盘,HD 4400 核心显卡,属于 Surface Pro 3 系列中的中配。

打开久违的《炉石传说》,熟悉的声音响起,一切动画都显得流畅了许多,在默认中画质下,基本上保持了 30 fps 的流畅帧率(貌似《炉石传说》锁定了最高帧率为 30 fps,不确定)。换到高画质之后,帧率就掉到了 20 fps 左右,偶尔会出现一些掉帧。

Hearthstone

作为一款比较吃配置的卡牌游戏,看来 HD 4400 勉强能够应付《炉石传说》,中画质下完全可以畅玩。遗憾的是,Surface Pro 3 的分辨率为 2160×1440,目前大多数游戏并不支持如此高的分辨率,高清屏在游戏方面只能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在各种画质调到最高,分辨率最高的情况下,Surface Pro 3 搞定 DoTA 毫无压力,基本都是 60 fps 左右。

war3

谈到 Windows 下的高分辨屏,许多人就会担心 DPI 缩放的问题,许多应用和网页在高分辨率下就变成了一个小框框。在默认状态下,Surface Pro 3 网页缩放比例表现还不错,没有出现文字变成蚊子腿儿的状况,和屏幕的比例得当,而在 Sony Pro 13 上,Chrome 浏览器默认的 100% 比例观感就偏小。

以页游三国杀为例,同样的页面,Surface Pro 3 上的比例就很正常,按钮大小适中,但是 Sony Pro 13 上的实际游戏界面和按钮明显偏小,页面空余过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戏体验。并且这里还可以看到,在光线很弱的情况下,同为最大亮度,Surface Pro 3 的屏幕亮度表现要远远好于 Sony Pro 13。

IMG_4089

游戏与触屏的结合带来的一个显著改进是解放了我们的屁股,我们不再需要正襟危坐在电脑前紧握鼠标,时时刻刻保持警醒,以防从草丛中出现的敌人。Gameloft 出品的《混沌与秩序:英雄战歌》是一款为触屏类多人联机在线竞技游戏(MOBA),从画面风格和操控体验来看,我们可以称之为触屏简化版的《英雄联盟》。

IMG_6641

《混沌与秩序:英雄战歌》所有操作均可使用手指完成,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趴在床上放在腿上玩这种激烈的对战游戏。在经历了前代的两级支架角度调节后,这次 Surface Pro 3 的背部支架是无级调节,0 到 150 度任意摆放,既不需要 iPad 上的 Smart Cover 来做支撑,更不需要手来扶着。

IMG_4218

在适应了手指的操作时候,我发现《混沌与秩序:英雄战歌》在节奏上更为轻快,一般十多分钟就可以完成一局,对操作的精度也没有 DoTA 那么高,不过仍保留了 MOBA 的对抗性和多样的装备技能,随着移动设备计算和图形能力的增强,触屏 MOBA 游戏很可能是下一波对战游戏的潮流。

同时,游戏也是测量 Surface Pro 3 续航和发热的好标尺。不过在这方面,Surface Pro 的表现却并不好。在 26 度室温下,开启游戏没多久,机身背部右上部分就可以感受到明显发热,而玩过一段时间后,连屏幕部分都能感受到比较高的温度。看来在 Core M 到来之前,第四代酷睿处理器的散热表现仍然难以满足厂商的需求。

至于续航方面,微软官方宣称最长可达 9 小时,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在玩了《混沌与秩序:英雄战歌》约一个小时后,消耗了 27%,因此,重度游戏使用下,Surface Pro 3 的续航可以超过三个半小时。

而在前面用 Surface Pro 3 工作的那天中,也特意试了下轻度使用下的续航。结果是早 9 点开始,中间基本上是网页浏览,看视频,听音乐的日常使用,中午大概熄屏待机了 1 个小时,到下午 4 点就低电量提醒,算起来满足正常一天使用有点儿悬,但是保证 7 个小时的网页浏览还是可以的。

第六天:小团队开会演示的利器

可能细心的读者也发现了,我们的作者中出现了一些新面孔(姑娘居多),虽然总觉得这主要是老板为了解决我司程序员的单身问题而想出的办法,但是实习生的培训可不能落下。

一个比较意外的发现是,Surface Pro 3 的形态很适合做给几个人做演示的时候使用。不管是 OneNote,还是 Word,在触屏下,都能和电磁笔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方便用户在页面上书写。并且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支电磁笔的灵敏度也能满足屏幕书写的基本需求,只是使用起来有轻微飘的感觉。Surface 系列一直沿用的“Palm Block”技术使得手掌贴在屏幕上也不会产生干扰。

IMG_4234

因为在 Surface Pro 3 上的 OneNote 是属于 Metro 界面的应用,而 Word 和 Excel 这些属于传统桌面,所以作为一款触屏平板,在演示的时候,从屏幕边缘滑动来切换两种任务显得非常方便和自然。Word 或者 Excel 作具体演示,展示确切信息使用,而 OneNote 可以列出提纲,关键词等核心信息。

IMG_4265

Surface Pro 3 的电源接口通过磁力来吸附,同样的,电磁笔也可以吸附在上面,解决了电磁笔的放置问题,但是这种吸附力并不强,在做演示的时候临时放一下还可以,但是带走的时候最好还是将电磁笔另行收起。

通过最近对多款笔记本的使用后的一个强烈感受是,在 Windows 8 下,2GB 内存和机械硬盘已经很难提供良好的体验,而 4GB 内存也成为了一个起步门槛,偶尔会出现一些内存紧张的情况,如果预算不紧张的话,还是建议直接上 8GB 内存。i5 4300U+8GB 内存+SSD 的使用畅快感确实比上代超极本的 i5 4200U+4GB 内存+SSD 组合好很多。

第七天,朝夕相伴

第七天,我用 Surface Pro 3 把这篇近 5000 字的文章打出来。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 · 加入爱范社区!


21 Sep 08:53

接任 Kindle DX :索尼官网上架 13.3 英寸 E ink 电子书

by 何宗丞

sony

索尼是 E ink 电子阅读不折不扣的先行者,早在 2006 年,索尼就推出了首款电子阅读器,甚至早于大众熟谙的亚马逊 Kindle,然而,索尼却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内容运营不力、硬件昂贵加之 Kindle 的冲击,索尼在年初宣布关闭海外电子书业务,将其转交给 Kobo 公司。

不过,索尼依然保留着部分 E ink 电子阅读器的产品线。据 The Digital Reader 的报道,索尼今天在官网上上架了型号为 DPTS-1 的电子书,这个拥有 13.3 英寸的大屏幕阅读器,采用了 Mobius 柔性屏幕,屏幕分辨率为1200×1600,售价高达 1100 美元。

售价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它专攻专业领域,它支持且仅支持 PDF 格式的文档,学术研究人员或者法律界人士可以方便地使用它阅读论文、文件等内容,而 13.3 英寸的屏幕尺寸能够容纳下任何文件的内容,完全不需要缩放或者滚动。而市面上的 E ink 电子阅读器,几乎清一色的都是 7 英寸以下的小屏幕。

DPTS1

作为一台专业级设备,DPTS-1 配备了一支手写笔,用户可以直接在文件上添加注释。

DPTS-1 内置 4GB 存储空间,支持外置 microSD 存储卡,可容纳 2800 份 PDF 文章或者 1 亿多页的电子书。

DPTS-1 的重量仅为 12.6 盎司,最薄处的厚度仅为 12.6mm,单次充电能够支持 3 周的使用。

显然,这是亚马逊 9.7 英寸 Kindle DX 停产后专业人士最好的选择。

题图来自:Sony

新媒介的拥趸,相信“ 媒介即讯息 ”,关注媒介技术的力量。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 · 加入爱范社区!


10 Aug 08:17

摄影师出门的新玩具 -- 微软 Surface Pro 3 使用感受

by jasonzhu猪猪
这应当算是国内的第一批 Surface pro 3 了,买它一是做旅行时转存照片用,二是孩子玩乐高EV3机器人用。


考虑到出国旅行不想带太多东西,电脑太沉,孩子解闷又要ipad, 带macbook air有些程序又必须是windows系统才能用,似乎Surface是最好的选择了,号称“替代你的笔记本电脑”的平板。加上孩子7岁了,一直想玩EV3机器人,但电脑编程和调试的时候,用传统笔电就有点费力,用这个指指点点的就把程序做了,方便多了。


出门的时候电脑用的不多,但太太公司的邮件系统就必须是windows的,有些网银也只有windows好用,出门总要处理一点点公务。加上照片每天要导出来,也曾只带个大嘴盘和IPAD就去欧洲了,结果痛苦不已,别和我说带张大容量的卡,1.5T的大嘴盘,每次都装得满满的回来。




之前就曾关注过前2代的Surface pro( ipad玩得太溜,RT就不会想了),主要就是看中它有一定的电脑功能,但前2代实在是太蠢了,又黑又厚又重,第一代只能用2个多小时,也不够用,直到前两天看到3代发布了,终于变大、变清晰、变薄、变轻,变得灵秀了,我想要的都有了,于是从美国买回一台,有惊喜,有失望。玩了几天,说说感受。


看外观,它好像没多薄,实际上手,确实厚度控制得不错,别看只大了2寸、薄了几毫米,但感觉上比第一代好太多了,和我的13寸macbook air放在一起,才发现MBA竟然厚这么多,但不能不夸夸MBA的设计,看上去的感觉,还是air更轻薄,或许是它的很多厚度都被“隐形”吧,放在桌子上,air好像是浮起来的。


Surface pro3 非常值得夸奖的一点,就是它的屏幕,尽管ipad也是高清的,但导入时都被自动压缩了,而Surface pro3是可以直看原图的,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清晰的照片,甚至比我用EPSON3800输出的还要清晰!!色彩非常好,做为摄影师秀图,真的是棒极了。


我对Surface pro3的厚度没有惊喜,或许和我7年前就使用NEC的平板手写电脑有关吧,感觉上,Surface pro3还没有7年前的NEC薄,除了不能多点触控,硬件的升级,这7-8年,传统的电脑厂商,似乎创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说到硬件,Surface pro3 的速度的确很好,开机非常快,电池可以用一整天,运行SPP解X3F竟然比我的macpro都快(或许我真的该换新的mac pro了),加上显示很满意,外拍的时候,把卡直接插在苏菲上,立刻开始试调几张,引路人围观无数,“那什么”格是非常高的。


它的那支笔,铝合金表面,质量感觉很好,确实很有意思,我总是想按一下尾巴,把onenote叫出来,却总是想不出要写什么,不过,这个功能可能是我以后会经常用的工具,我的桌头总是有一叠纸,随手记录些事情和想法,免得忘记了,以后就不需要了。不过,我之前NEC的笔是可以插到机身里的,这个太粗了,没有地方放。


或者是还没有用习惯,但我真的超级不喜欢WIN8, 兼容的程序太少,微软在线店里的很多程序都比ios里差多了,又不像OSx那样多桌面,只好一个程序一个程序之间划来划去,真的超麻烦。


还有一个非常失望的地方,在Siri语音输入大行其道的今天,微软竟然连以前的ViaVoice都找不到了,装个讯飞输入法,近一大半的程序不兼容,像微信、QQ、旺旺这些在手机上都有语音输入的,在win8里竟然都没有,我只有一点点的去输入,一敲字的时候,我就想起OSx里,2下Fn就开始写文章的快乐,本来买苏菲还有一个目地,就是一边旅行,一边写书,看来这是不可能了。(如果有人知道好的语音输入方法,请一定要赐教!)

它的温度控制不错,长时间使用,屏幕表面有点热,风扇声音很小,平时几乎听不见。


WIN8严重拖了苏菲的后腿, 操作系统BUG多,兼容软件少,不能离开键盘,重要的是,很多常用软件用起来不顺手,连个网银付款,都要费很大力,那些炫目的软件功能又用不上,我太太公司的邮件系统最终还是没能装上! 还有就是,那些想买来做个移动淘宝店的,别再想它了,淘宝对它的支持太少了,很多控件不可用,千牛甚至视窗大小都不能调,还是乖乖的买台IBM或是SONY吧。

Surface pro3 当然有其技术升级的方面,就不一一细说了,网上一搜,软文无数,但请不要和我说它的支架,我一直奇怪,一台近万元平板,总是拿支架有几档高度来说事,是不是没什么可说的了,TF卡槽还藏在支架第下,每次拍完了换卡,我抠开那个支架时候,都手忙脚乱的,也有好处,就是终于不是必须用个USB HUB才行了。


虽然我有些失望,但儿子却很喜欢,这是一台非常适合孩子初学电脑时的机器, 我的macbook 儿子从来不喜欢动(也不敢动),但看到这台机器,总是跃跃欲试的,可能以为又买了什么游戏pad吧,这样好,玩EV3的时候,对电脑上手更快了,变成一个大遥控器了。

变压器做得挺小,也不沉,比dell的好多了。


一只同样是微软出的鼠标,设计挺玩的,不是给苏菲用的,就是摆摆样子。



做为一个20多年的音响发烧友,不得不称赞一下Surface pro 3的发音系统,效果真的相当好,当然你让它B&W比是不公平的,但很多时候,我会误以为开了桌面音响,立体声效果非常棒。

最后要说的是,我的定义并没有错,Surface pro 3还只能说是个高档的大玩具,听听音乐,写个邮件,秀秀图片,玩玩游戏,偶尔办办公,趁着新出来,去秀秀机器,装装蒜,是完全胜任的,但想做为唯一的主力电脑,还是省省吧,同样一万元去买台macbook pro,比它好用太多了。

正是因为它做为电脑的不便,我才对它有不满意的地方,尾巴上难道只能歌功颂德吗?

很多人竟然认为我找不到桌面模式,对于一个90年代用DOS就编写出自己软件的人来说,真的是侮辱智商,网银非常费力的装上了一个,还是打了多个银行客服,到网上下了个64位的插件,才可以的,到现在,还有一个U盾不能正常使用,偏偏是最重要的一个,现在银行的办法是,“要不您来银行换个U盾 ?!”



猪猪的旅行照





10 Aug 07:43

Hands-on with Microsoft's Surface Pro 3

by Dana Wollman
So, it wasn't the Surface Mini we were expecting. But hey, we got fresh hardware, so that's all that matters. The new Surface Pro 3 isn't the smallest tablet Microsoft has made -- in fact, it's the biggest, with a 12-inch, 2,160 x 1,440 screen. But...
20 Jul 14:15

回顾:诺基亚跳下燃烧的平台后,沉沦进了沼泽

by 刘学文

随着昨晚微软的裁员和对于 Nokia X 产品线的调整,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终于失去最后一点的独立性,以一个不太漂亮的姿势融入到了微软大战略之中去了。至此,我们可能再也没有什么契机来回顾诺基亚与微软的恩怨纠葛了。

故事的小黄花,从埃洛普上任的那个秋天说起。此后,诺基亚的新闻中,总是少不了“裁员”这个关键词。这个当时市值有 380 亿美元的通讯巨头此后便成为企业转型中的负面教材。

裁员,继续裁员

2010 年 9 月 10 日,诺基亚宣布任命新的 CEO 史蒂芬·埃洛普 (Stephen Elop),接替当时的首席执行官康培凯(Olli-Pekka Kallasvuo),新 CEO 于 2010 年 9 月 21 日正式走马上任。

迎接新任 CEO 的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财季财报,诺基亚 2010 年第三季度销售额为 102.7 亿欧元(144 亿美元),比上季度增加 3%,这个数字很平常。出人意料的是诺基亚第三季度设备与服务部分的运营利润达到 7.5 亿欧元(10.5 亿美元),比上季度增加了 16%,而且这 16% 的利润增长是在销售额只增加 6% 的情况下达成的。

与漂亮财报相对应的是,诺基亚居然开始裁员了!

目标是饱受批评的 Symbian 智能手机部门和 Ovi 服务部门。这两个部门在全球范围将裁去最多 1800 人。当时的情况是,MeeGo 遥遥无期,埃洛普还没有宣布专注 Windows Phone 平台,Symbian 智能手机在市场份额上仍能和 iPhone 以及 Android 抗衡。

在次年 2 月,埃洛普发表了著名的“燃烧的平台”邮件后的两个月,紧接着的就是诺基亚宣布将 Symbian 平台后续的软件开发工作转给 Accenture。在当年年底之前,将有 3000 名诺基亚内部的 Symbian 开发者加入 Accenture 继续从事该平台的开发。

除了转给 Accenture 的这三千人以外,诺基亚还将在 2012 年年底前裁去四千名员工,其中 1400 人位于芬兰地区,受冲击最大的是 Symbian 和 MeeGo 的研发团队。

在诺基亚选择了 Windows Phone 平台后,原先其他系统的员工就成了最大的牺牲品。如果说 Symbian 是被时代所抛弃的话,那么出师未捷身先死的 MeeGo 则就是一个冤大头。

如果历史是诺基亚选择了 Windows Phone,从燃烧的平台跳下,并平稳着陆,那么埃洛普可能成为一个传奇的 CEO,可是事实却是,公司情况并未好转,裁员还在继续。

2012 年 6 月,发布了传奇的 N9 一年,Lumia 800 大半年之后,诺基亚宣布将进行重大内部调整,关闭全球多所手机工厂,裁员万人并重组管理层。内部口碑不佳的非智能手机业务负责人 Mary McDowell 和负责营销的执行副总裁 Niklas 很快离职。

受到波及的还有诺基亚中国业务,2012 年 7 月,诺基亚关闭中国两个地区销售办事处,这两家办事处一个位于成都,一个位于上海。其时,诺基亚在中国处于飞速衰落期,2011 年第二季度,其智能手机占中国市场份额 30.4%,但到不到一年后的 2012 年第一季度,其市场份额仅为 11%。

诺基亚的老家芬兰也没能从中幸免,2012 年 9 月份,诺基亚关闭位于在芬兰的最后一家手机制造工厂,此举导致 780 人失业。

砍砍砍与卖卖卖

和裁员一并进行的,还有的就是诺基亚在跟随微软之后的业务精简。

Symbian 成就了诺基亚当年的霸主地位,也成为了诺基亚陷入颓势之后首先被划入清理的名单。在诺基亚 2010 年开始削减 Symbian 部门的时候,曾经的诺基亚 Symbian 部门员工向我们说到

“Symbian 不适应当前市场潮流,变革或者是消亡是必然的。从诺基亚裁员可以看出,降低中端手机投入,资源更多向高端倾斜是事实,但以目前情况来看,如此操作,颇为不妥。”

当时诺基亚的希望是 MeeGo,而在 MeeGo 的首款手机,也是最后一款手机 N9 出现之前的 2011 年 2 月 11 日,诺基亚官方博客刊登来自两家公司 CEO 的公开信,宣布了新战略。诺基亚将会以 Windows Phone 作为自己的主力智能手机平台,但诺基亚不仅仅是购买 Windows Phone 的授权。

两家公司将合作推进 Windows Phone 的发展,共同参与路线图的制定。诺基亚将主要贡献自己在硬件设计、语言支持等方面的专长,帮助 Windows Phone 覆盖更多市场和价格区间。诺基亚原先的组织架构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树立 Windows Phone 为核心的战略也意味着 Symbian 和 MeeGo 将退出历史舞台。不久后,2011 年 4 月,诺基亚将 Symbian 平台的后续开发工作外包给了 Accenture。随后的 6 月,悲怆的 N9 发布,其时我们这么评价 N9 和 N9 的团队

“对于参与过诺基亚 N9 研发的 MeeGo 和 Qt 团队的工程师、设计师来说,他们已经通过 N9 证明了自己之前的努力。在未来一年里,很多 MeeGo 团队的人将会离开诺基亚寻求新的未来。诺基亚 N9 是 OPK/Anssi 时代发起的反击战的终点,最后一击很漂亮,但来的太迟,而时间在这样一个急速发展的市场里至关紧要。”

除了为 Windows Phone 让路而牺牲掉的 MeeGo 和确实已经落伍的 Symbian,诺基亚在此期间还有其他的项目也被清理。

在宣布把 Symbian 开发外包出去之前,诺基亚还承认打算将旗下奢侈手机品牌 Vertu 出售给私募资本 EQT。现在来看,Vertu 走高端路线得以生存下来,并且也没有固守 Symbian,近来也在开拓 Android 产品线,比如前不久在中国就举行了非常奢华的 Vertu Signature Touch 发布会。

随着专注于 Windows Phone,诺基亚旗下的 Ovi 商店系列服务也改名换姓

2007 年 8 月 29 日,诺基亚在伦敦举行 Go Play 发布会,成立 Ovi 品牌。“Ovi”是芬兰语中“门”的意思,诺基亚当时打算以 Ovi 品牌进军互联网服务业务。为了打造 Ovi,诺基亚斥巨资先后收购 Starfish Software、Intellisync、NAVTEQ、Gate5、Plazes 等公司,其中仅收购 NAVTEQ 就耗资 81 亿美元,比苹果公司当时一个季度的利润还要高。

不过因为体验和系统转换的原因,2011 年 5 月,Ovi 最终还是被砍掉了,其中 Ovi 地图改名为诺基亚地图。因为 NAVTEQ(HERE)这部分没有被微软收购,所以也不能直接说 Ovi 是消失了,应该是代表了诺基亚互联网服务回到了原点。

除了大规模的砍项目之外,2012 年底的诺基亚也沦落到卖总部大楼的地步,诺基亚将位于埃斯波的总部卖给芬兰公司 Exilion,成交价为 1.7 亿欧元,并通过回租方式进行办公。这笔交易金额比预期要低,芬兰报纸 Iltasanomat 此前报道预计诺基亚总部售价应介于 2 亿到 3 亿欧元。

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些,诺基亚已通过裁员和其他方式试图改善财务状况,除了卖总部,诺基亚还卖部门:当时的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还出售旗下光纤网络部门给 Marlin Equity Partners 公司。

亏损,一直亏损

诺基亚与微软的纠葛从埃洛普入主诺基亚就开始了,文首也提到,那时候诺基亚的已经陷入了 Symbian 无力与 iPhone 和 Android 竞争的困境,但那时的财报数据还不错。

诺基亚 2010 年第三季度销售额为 102.7 亿欧元(144 亿美元),比上季度增加 3%,这个数字很平常。出人意料的是诺基亚第三季度设备与服务部分的运营利润达到 7.5 亿欧元(10.5 亿美元),比上季度增加了 16%。

不到一年,市场恶化的程度和速度远超人们想象,到了 2011 年第二财季,诺基亚设备与服务业务出现十几年来第一次季度亏损,从 2011 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 6.9 亿欧元跌至 -2.47 亿欧元。诺基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 Navteq 和诺西烧钱,设备与服务来补。后者的历史性亏损导致整个公司的净利润从上季度的 4.39 亿美元变成 -4.87 亿欧元。

由此,诺基亚的财报表现一直不尽人意,历史性的选择了 Windows Phone 后,也没能把诺基亚拉出泥沼。

在 Lumia 手机出售后的第一个财季,基调依旧是亏损。当时,Lumia 系列手机一共卖了近两个半月,期间销量在 100 万 – 200 万之间。诺基亚在 2011 年第四季度共卖掉 1.135 亿部手机,销售额为 100.05 亿欧元(131.21 亿美元),比 2010 年同期下滑 21%。运营利润方面,诺基亚去年第四季度为 –9.54 亿欧元(-12.51 亿美元),亏损严重。

那段时间的诺基亚财报数据如下

Nokia-Report-11Q4_thumb

到了 2012 年,Windows Phone 上市大半年后,诺基亚的情况变得比一年前更糟糕。 2012 年第二季度整个公司亏损额从 2011 年二季度的 4.87 亿欧元扩大至 8.27 亿欧元,缺口扩大近七成。诺基亚核心的设备与服务业务同样亏损加剧,从 2011 年同期的亏损 2.16 亿欧元变成 2012 年第二季度的亏损 4.74 亿欧元。

在此之前,2012 第一季度三星约卖出 9350 万部手机,超越诺基亚的 8270 万部成为全球最大手机厂商。

而整个 2012 财年,诺基亚的财报都是伴随着巨额亏损的。而由于 Windows Phone 的起点较低,所以销量增长看起来很快,但是总量仍难以让人满意,到了 2012 年第四季度,Lumia 系列手机销量为 440 万,远低于三星和苹果智能手机销量。

到了 2013 年,诺基亚的财报基调变为了亏损收窄,但营收大幅下降,2013 年第一季度,诺基亚营收仅为 58.5 亿欧元,远低于上年同期营收 73.5 亿欧元的数据,不过亏损缩窄为 1.5 亿欧元。Lumia 设备销量上涨到了 560 万,但是在最为关键的北美却下滑了。

在 2013 年最后一个季度,最后一次把设备与服务部门纳入财报的统计中,诺基亚迎来了久违的盈利,该季度公司共营收 34.76 亿欧元,同比下滑 21%。 运营利润为 4.08 亿欧元,Lumia 手机销量依旧在涨,季度销量达到 820 万。

 

题图来自 Wired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 · 加入爱范社区!


21 Apr 14:10

TED: Louie Schwartzberg: Hidden miracles of the natural world - Louie Schwartzberg (2014)

by TEDTalks
We live in a world of unseeable beauty, so subtle and delicate that it is imperceptible to the human eye. To bring this invisible world to light, filmmaker Louie Schwartzberg bends the boundaries of time and space with high-speed cameras, time lapses and microscopes. At TED2014, he shares highlights from his latest project, a 3D film titled "Mysteries of the Unseen World," which slows down, speeds up, and magnifies the astonishing wonders of nature.
07 Apr 03:25

华为2013年年报解读:销售收入首超爱立信 构建全联接世界投资未来

C114讯 3月31日下午消息(蒋均牧)华为今日上午发布了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2013年年报。经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KPMG)独立审计,2013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人民币2390亿元,同比增长8.5%;实现净利润210亿元,同比增长34.4%。

“喜看稻菽千重浪,战地黄花分外香。”在华为2014年新年献词中,就已用这两句分别摘自毛泽东《七律·到韶山》和《采桑子·重阳》的佳句道尽了2013年成绩的肯定与欢欣鼓舞,年报的发布则进一步将之展现人前。

华为轮值首席执行官徐直军表示,受益于整体向好的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及公司战略的有效执行,2013年华为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经营目标。华为构筑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之在运营商网络、企业业务和消费者领域均获得了稳定健康的发展,经营性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均保持稳定,运营效率持续提升。

销售收入首超爱立信

随着华为2013年年报的发布,延续了数年的悬念被终结——2013年华为的销售收入首次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

按2013年12月31日汇率折算(下同),2013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了395亿美元、34.7亿美元。而根据早些时候爱立信发布的业绩报告,2013年爱立信的净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353亿美元、19亿美元。

作为业界的两大领导者,华为与爱立信都将业务聚焦于战略领域,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华为年报显示,它所构筑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之在运营商网络、企业业务和消费者领域均获得了稳定健康的发展。2013年运营商网络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665亿元,同比增长4.0%;企业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32.4%;消费者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7.8%。

爱立信则逐步确立了移动宽带、网络服务和OSS/BSS全球市场的三驾马车业务模式。2013年爱立信全年实现净销售收入2274亿瑞典克朗,基本与2012年持平。其中,来自网络业务部的净销售收入为1177亿瑞典克朗,同比持平;来自全球服务业务部的净销售收入为974亿瑞典克朗,同比持平;来自支撑解决方案业务部的净销售收入则为122亿瑞典克朗,同比下降9%。同时,该公司还重组专利部门,基于公平、合理、非歧视(FRAND)原则货币化其知识产权资产。

2013年Infonetics Research发布的设备供应商领军公司记分卡显示:华为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爱立信和思科。在Infonetics电信记分卡中的六大厂商总共赚取了世界电信设备和服务一半以上的收入并拥有一个共同点:提供了整个电信频谱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

2013业务亮点

在年报中,华为列举了2013年的业务亮点,包括持续整合全球资源、引领5G研究创新、400G路由器规模商用、LTE保持全球领先优势、敏捷网络改变未来、智能终端增强品牌竞争力、构筑服务价值。

2013年,华为全球财务风险控制中心在英国伦敦成立,监管华为全球财务运营风险,确保财经业务规范、高效、低风险地运行;欧洲物流中心在匈牙利正式投入运营,辐射欧洲、中亚、中东非洲国家,实现区域资源的高效运转。华为董事长孙亚芳指出:“我们通过本地化经营及与全球伙伴的广泛合作,提升了华为的综合能力;同时,华为的全球价值链将当地的能力带到世界各地,使其发挥了更大的价值。”

在无线领域,华为共获得281个4G/LTE无线侧商用合同和162个EPC商用合同,华为4G已全面进入全球100多个首都城市,覆盖九大金融中心。同时,作为欧盟5G项目主要推动者、英国5G创新中心(5GIC)的发起者,华为发布5G白皮书、积极构建5G全球生态圈,并与全球20多所顶尖大学开展紧密的联合研究;预计到2018年,该公司将至少投资6亿美元进行5G的研发。

在运营商骨干网领域,华为的400G路由器商用方案得到53个客户的认可并规模投入商用;还率先发布了骨干路由器1T路由线卡,以及40T超大容量的波分样机和全光交换网络AOSN新架构。在企业和数据中心网络领域,华为发布了全球首个以业务和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敏捷网络架构及全球首款敏捷交换机S12700,满足云计算、BYOD、SDN、物联网、多业务以及大数据等新应用的需求。

2013年也是华为终端持续提升的一年,其消费者业务发布了“以行践言(Make it Possible)”的品牌主张,终端全年整体发货量1.28亿台,其中旗舰机型华为Ascend P6实现了品牌利润双赢,智能手机业务获得历史性突破进入全球前三,华为手机品牌知名度全球同比增长110%。

构建全联接世界投资未来

“从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到地球最远的北极圈,从广袤的农村山区到密集的大都市,从新兴发展中的亚非拉到发达的欧洲,我们构建无处不在的宽带,所到之处,打破疆域,消弭隔阂。”徐直军说,华为肩负联接的使命。

华为已经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覆盖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近30亿人加入了世界的联接。按区域维度划分,2013年其65%的销售收入来自海外,达到1550亿元(249.55亿美元),欧洲中东非洲片区(EMEA)、亚太、美洲分别占比36%、16%和13%。

大数据流量汹涌的时代正在到来,以移动宽带、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社交网络为代表的ICT新浪潮,进一步加速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深度融合。孙亚芳认为,如何传送、处理、存储和呈现磅礴的大数据流量,成为华为构建高效能、全联接的“数字物流”系统的价值所在。

徐直军亦表示,未来将是一个人人共享,更加美好的全联接世界。华为希望与客户、合作伙伴一起全力打造全球最高效、整合的“数字物流”系统,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促进全面自由地沟通分享与思想交流,不断为梦想注入动力,激发创新的火花,推动科技、产业及人类互动方式持续演进,创造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

2014年将是华为乃至全行业一个新的起点。他说,华为将把更多地精力和资源投向未来,在聚焦的战略领域、核心技术和战略客户、战略市场格局上敢于进行战略投入,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产品与技术领域,将围绕SoftCOM网络架构进行投资,构筑面向未来的领先和竞争力,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相关新闻:

 “再造华为”进行时:华为消费者业务2013收入超90亿美元

华为385亿美元再上路:聚焦长期有效增长 塑造全球性品牌

孟晚舟揭秘2013逆势增长:客户为何选择华为

作者:蒋均牧   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
23 Mar 14:54

微软发布的新版 OneNote,免费、开放、全平台覆盖

by 黄思俊

onenote-mac

传闻终于成真,微软正式在今晚同时面向 Windows 与 OSX 发布了云端笔记应用 OneNote 的免费版。而这次也是这款产品首次在 Mac 上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桌面系统上的免费版 OneNote 仅支持 Windows 8 一家,因此这次更新,标志着 OneNote 几乎实现了所有主流平台的免费覆盖,包括 Windows、OSX、Windows Phone、Android、iOS、以及 Web App。

以全新的 OSX 版 OneNote 为例,目前已正式上架苹果 Mac App Store,安装文件大小为 235MB。安装后只要使用微软账号就能登录使用。

Screen Shot 2014-03-17 at 10.50.21 PM

OSX 版的 OneNote 界面非常简洁,比目前 OSX 上可找到最新版本的 Office 2011 Mac 更加简洁,而且界面元素也完美支持 MacBook Pro Retina。除了基本的文档编辑选项外,用户能够方便地在 OneNote 上嵌入表格、照片、日历等元素,系统也会自动将内容同步到云端上。

当然,这次免费版 OneNote 和收费版还是有不同的,例如免费版不包含协作组件 SharePoint、历史版本以及没有 Outlook 集成。因此免费版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版”。需要以上功能么?成为 Office 365 付费会员即可。

不过微软的厚道之处,就是免费版的 OneNote 是名副其实的完全版,没有“劝升级”的广告,没有使用时间限制,更不会限定用户只能在家庭/学校等场景下使用。

Screen_Shot_2014-03-18_at_12_42_34_AM

与此同时,微软在今天也对开发者开放了 OneNote 的云端 API,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 OneNote Clipper,允许将网页储存在 OneNote 上;
  • me@onenote.com,允许用户将笔记通过邮件传送至 OneNote;
  • Office Lens,让 Windows Phone 能够直接拍下文件并上传云端;
  • 允许将 Feedly、News360、Weave 上的内容送到 OneNote 上;
  • 与 Brother、Doxie Go、Epson 和 Neat 等办公用品公司合作,让扫描的文件更方便同步到 OneNote 上;
  • Livescribe,将手写的笔记上传到 OneNote 上的服务;
  • 支持 Genius Scan 和 JotNot 等移动文件扫描服务;
  • 支持 Mod Notebooks 服务;
  • 支持通过 IFTTT 与 OneNote 实现连接。

免费、开放、联动,是这次新版 OneNote 的主要特色。微软发言人表示,此次 OneNote 像所有桌面平台免费,是为了“让这款产品能够被所有人使用”。换句话来说,微软正式通过免费模式,直接与 Evernote、Google Keep 等对手进行竞争。

很明显地,通过此次免费化,以及面向一系列办公服务和软件开放 API,微软尝试通过降低使用门槛,延续在办公领域的优势。而此次 OneNote 的 “基本功能免费化+高级功能订阅收费” 的形式,是否预示着微软在办公软件模式上的改变呢?或许我们会在很有可能发布的 iOS 版 Office 上,找到答案。

在体验产品过程中,发掘背后的企业文化。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 · 加入爱范社区!


08 Mar 12:20

智能照亮生活:飞利浦 hue 智能照明评测

by 黄思俊

DSCF3309

Google 以 32 亿美元巨额收购 Nest,有人开始用手机掌控家具和门锁,智能家居这个概念离我们渐近。谈起这个话题,可能我们优先想到像智能冰箱、微波炉、电视这样的大件货。有没有想过将智能武装到牙齿,例如在一颗灯泡上?

今天爱范儿评测的飞利浦 hue,就是去年在欧美的一款明星级智能照明系统。不过在使用前我在疑惑,一款能远程控制的变色灯,有多智能?而答案,我们一同往下发掘。

DSCF3223

包装 & 内容

当将 hue 拿在手上时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仿佛飞利浦一向给人传统的形象也随之烟消云散:谁说 “灯泡” 不能包装得逼格满满?hue 绝对是一款潮货。包装的趣点在盒子右侧的圆滚轮上。拨动滚轮,中央灯泡的颜色是会一直变化的,这个设计的巧妙在于,既展现出 hue 的特性,同时就算不买,路人也可能忍不住把玩一下。

huegif1

包装内部也非常简单,分别是三颗支持无线联网的 LED 灯泡,底部乳白色的圆形硬件则是负责联网的中控(bridge)。另外在夹层中还有一个为 bridge 供电的迷你变压器和网线一条,除此之外,没了。

DSCF3229

DSCF3221hue 与普通灯泡对比,因为结构较复杂的关系,显得分量 “过人”

安装如此简单

组装 hue 非常简单,当你将灯泡拧入灯筒(E27 大头),其实差不多已成功了一半。和普通灯泡唯一的不同是,你需要将白色的 bridge 连接家中的路由器(下图),同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将 hue 客户端下载到你的智能手机/平板上,然后即可完成与中控的配对(具体安装方法请点这里)。

从拆包到成功点亮和配对,不会超过 5 分钟。

hue 上体现出 “智能” 的第一点正是它的易用性,这时候你可能会明白为什么包装内没有说明书了,因为只要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手机下载应用后就能立刻开始使用了。

IMG_7278

1600 万种色

不过在介绍功能前需要说说 hue 的技术成分。

hue 的字面意思是 “色彩”。灯泡颜色、亮度随意改变,对于普通灯泡来说,只能更换灯泡,但对 hue 来说,只需要通过手机应用划一下就可以满足你这些需求。

用户可透过 iOS/Android 设备(注:Android 客户端在不久的将来即将上线),便可因应喜好与室内环境随意对灯组实现远程的调控,每颗灯泡内含了三种颜色的 LED 芯(红、蓝、青),色温可从从冷到暖任意切换,因此理论上共可调配出 1600 万种颜色。

frame

这套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一组 bridge 最多支持多达 50 个 hue 灯泡,用一部手机即可划一统筹,并通过无线对室内照明实现各种设定与互动(注意,有互动)。

50 个灯泡的联网方案,飞利浦并没有使用传统的 WiFi,因为首先要问为何我们现在都换上节能灯?毫无疑问,是为了节能。因此除了采用了仅有 8.5 W 就有 600 流明的 LED 灯胆外(这个亮度相当于 60W 的普通灯泡),飞利浦在 hue 上使用了另一种无线通讯技术 Zigbee。

Zigbee 这种技术相对 WiFi 的好处是,一方面功耗只有后者的 1/10,另一方面 Zigbee 采用的是网状网络呢(mesh network), 这种技术不会只是单点传递信息,而是每一个灯泡都能互相沟通(如下图例),因此这样能够靠灯泡来扩大网络范围,减少环境局限与中控的压力。节能与稳定的 Zigbee,是智能家电的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zigbee_network

好色的灯泡

手机打开 hue App,系统就能自动检测到房屋中所有的 hue 灯泡,并且你能够对其一一单独进行设定。为方便用户,飞利浦已预置了多种不同的颜色、亮度方案,如功能作用比较强的阅读模式、活力模式,也有充当情景作用的日落模式、海滩模式。

不同模式会在发色、亮度、色温上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当有三颗 hue 灯泡在一起呈现日落的时候,其中一颗充当高光,另外两颗分别充当神深色光与浓色光,这样应在墙壁上就会贴近真实的黄昏效果了。

除此以外,用户能够让应用读取手机中的照片,例如你选择一张日本鸟居的照片,这时候灯泡则会呈现一抹浓浓的红。

总的来说,各种效果可以随用户 DIY,另外在 meethue.com 的官方渠道可以下载和上传更多自定义的情景模式。

farme2

照明如何智能?

不过如果只能做到 “好色”,那 hue 可能更适合放在酒吧和画廊,但对于一件智能家居用品,除了颜色对生活的点缀,或许我们还需要对它的智能性来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数天试用,现在我大概总结出一些 hue 的主要用途:

  • hue 支持定时、限时打开与关闭,除此以外,用户能设定在不同时段自动切换不同颜色、亮度主题;
  • 因此,hue 也能充当 “闪钟”功能(如早上 准时亮灯将你亮醒);
  • 除了时间,hue 还支持地理围篱技术(geo-fence),意味着你只需要在 hue 客户端记录下地理位置,当你到达家前,家中的灯则会提前亮起,反之,则会自动关闭,而且整个过程并不需要你打开客户端;
  • 随你喜欢,在家中任何位置即能利用客户端调整、开关网络中任何一颗灯泡,而如果你要关灯入睡,客户端也能做到 “一键全灭”。

组合1

组合2

(Youku)如果以上仅是抛砖引玉, 那么 hue 最打动我的一点,则是它的扩展性。

首先,目前 hue 升级1.1 版本后加入了对 IFTTT 的支持,代表着 hue 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照明系统了。和 IFTTT 挂钩后,hue 即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智能实时通知系统。

举个例子,当 hue 与天气预报绑定后,你可以设定成当天气出现变化时(如降雨、降温),IFTTT 将会自动向 hue 推送提醒,那么 hue 就可以通过改变一盏或多盏灯泡的发色,起到提醒用户的作用。同理,hue 同样支持邮件、Todo、社交应用的提醒,而且得益于丰富的发色,你能够对不同的应用和提醒分类为不同颜色。

也就是说,通过与云端的结合,普通的家用照明系统,也可以充当高效的提醒工具(如下图)。

DSCF3324收到邮件前

DSCF3327收到邮件后

另外,飞利浦对 hue 野心不仅于此。 原来 hue 还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平台,开发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创意,为 hue 开发出不同的应用。具体,大家可以看看一个与游戏互动的例子:

YouTube | Youku

总结

目前 hue 在亚马逊与 Apple Store 上的评价都算不错,虽然飞利浦没有公布具体销售数字,不过据 Yeelink 创始人姜兆宁在知乎上透露,目前仅仅在 Apple Store,hue 就有近 300 万颗的年出货量。通过几天的试用,可以说 hue 是我评测过最有趣的产品:原来一颗灯泡与智能、网络的结合,可延伸出如此多的玩法,我认为飞利浦目前对 hue 进行 API 的开放,若能够成功与其他智能家电的数据进行打通,未来智能照明系统将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目前 hue 的基本套装(内附三颗智能灯泡)在香港 Apple Store 独家发售的售价为 1999 港币,我认为售价对内地市场仍然是偏高的。希望随着制造成本下降,厂商能对 hue 的售价作一定下调,或者一组套装附带更多数目的灯泡,无疑将会更具吸引力。

另外让人注意到的是,hue 的一些核心功能,如强大的云端功能以及开源扩展性,皆是这组智能照明系统的加分项甚至是重点价值所在。这些功能对国内大部分同时买得起灯泡又买得起房的潜在用户群来说,飞利浦如何进一步普及智能照明系统的设计概念以及降低入门成本,也是进入中国市场时需要考虑到的关键。

在体验产品过程中,发掘背后的企业文化。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 · 加入爱范社区!


07 Mar 15:18

这次不说产品,爱范儿带你参观微信总部

by 黄思俊

IMG_4333og

很多人都用过微信,甚至有人离不开它。这款在国内颠覆性的社交产品,微信团队却略显低调。其实从去年 10 月微信踏入三周年之际,带领微信开发的腾讯广州研发部开始进驻位于广州的 TIT 创意园。

TIT 创意园的前身是 1956 创建的广州纺织机械厂,现改建成集艺术、研发、时尚一体的创意产业园。目前已成为广州代表性文化地标之一。当然 TIT 创意园获全国科技界熟悉,还是从微信研发团队进驻开始的。日前腾讯广研首次开放媒体进行拍摄,而爱范儿是唯一一家被邀请的新媒体。

开放拍摄当天也是微信支付向企业认证服务号开放的日子,不过腾讯与媒体讲的更多是办公大楼的建设而非产品本身。

硅谷式 loft 办公楼

爱范儿来到 TIT 创意园进行拍摄大约在早上 10 点左右,但发现微信团队办公室几乎空无一人。原来微信团队采用的是弹性上班时间,恰逢前一晚为微信支付开放做最后准备,因此团队加班到凌晨 1 点,但这恰恰更利于我们进行拍摄。另外出于保密性原则,我们的镜头没有拍摄成员办公桌的文案以及电脑显示屏的内容。

DSC_0622

IMG_4134

微信团队目前在 TIT 创意园共拥有六座专属的办公大楼,其中包括一个专门为员工设立的餐厅。首先我们进入的是负责微信支付的 2 号楼,由于属工厂改建的缘故,和腾讯一般的办公环境相比,位于 TIT 的广研部写字楼采用了国内比较少有的 loft 形式。

IMG_4062

IMG_4068

IMG_4094

工厂的楼高很高,因此整个办公空间分为三层,但是从楼上两层依然能看到整个一层的布局。微信研发部采用了开放式设计,员工的办公环境、厨房、会议室都没有明显的阻隔。其实这里的布置风格并不是 “办公室” 而更像一个大型的创业团队。其中一个细节非常有趣,就是微信成员旁边的柱子其实都是一块块黑板,成员的即兴想法都能随时写在上面。(出于保密,黑板的内容就不公开了)

整个微信团队的办公环境,从细节上我们更多能看到的是创新和活力,这和之前广研位于南方通讯大厦的办公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IMG_4205微信 TIT 办公园区行政团队合影

在访谈中,负责微信 TIT 办公楼的设计师 Neo 表示 TIT 的厂房结构让设计团队非常兴奋。其实作为土豪级企业,腾讯每年拥有上十万平方级别的装修面积。但是工厂改建成办公楼确比较罕见。因此这次 TIT 办公楼的装修本着尊重原生态的主旨。无论是室内空间架构以及从外到内延伸的设计风格,设计师都尽可能沿用了工厂风格。

微信 TIT 办公楼以钢、木、砖元素为主,装修过程主要采用了未经加工过的材料,当中原木板材采购量就达到了 3000 平米。设计师表示随着时间推移,微信 TIT 办公楼会逐渐呈现出旧化,而非一般写字楼的历久常新。因为微信团队想与整个 TIT 厂房一样,保留了对时间的沉淀。

这次设计团队对环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花了不少心思选购无采用胶水和油漆的材料,目前办公环境基本已达到 “零污染源” 的级别。例如 TIT 办公环境内的地板采用的是原始的青水泥地板,表面仅铺上金刚砂和石蜡。Neo 还笑称,由于当初刻意采用了完全未经过加工的柚木,当初部分员工看到开裂的木纹,甚至以为公司在偷工减料。

IMG_4080

IMG_4099

IMG_4102

IMG_4128

IMG_4139

无处不在的微信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新奇好玩的元素。让人惊喜的是,这个目前数百人的团队依然保持了创业团队的面貌。Neo 透露目前腾讯每年都会与 Facebook、Google 等硅谷企业进行团队性质的交流,这个过程中微信团队也吸收了一些硅谷办公大楼的布置风格。

例如我们在办公楼内能看到贯穿三层的滑梯,星球大战的 C-3PO,仿古的黑胶唱机,以及众多的公仔手办装饰。设计师透露当中很多都来自团队内成员的创意。

IMG_4170

IMG_4182

IMG_4104

不过我们留意到,微信 TIT 办公环境内还有着无处不在的微信服务。例如与印美图合作开发的微信照片打印机,与友宝合作的自动贩卖机,休息室中的智能电视,与海尔合作开发的微信空调,甚至在办公楼群内的餐厅、咖啡馆消费,我们都能通过微信来完成。

可以说,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微信这款产品从 “人与人” 到 “人与物” 交互延伸的最佳演示。 

IMG_4164

DSC_0511

DSC_0522

DSC_0580

福利

行政总监 Janice 带我们来到作为员工餐厅的 6 号楼,暂称为 “微信餐厅” 吧。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这是一家餐厅而非饭堂,除了这栋分为两层的 6 号楼拥有不亚于中高档餐厅的装潢外,目前微信餐厅的大厨也是从澳门某酒店请来的行政总厨。里面提供的美食也超出了一般员工餐厅的规格。步入微信餐厅的第一层就看到硕大的自助沙拉吧,除此还提供了 “面面俱到”、“中华小厨”、“环球美食”三种菜系的套餐。如果员工对膳食的要求更高,二楼则提供了更多样的自主搭配选择。

如前面所述,在微信餐厅你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在这里一切消费都是由微信支付完成。例如当天我点了一份 “环球美食” 的西式套餐,一份 7″ pizza、一份瑞士汁鸡翼、一份沙拉和一杯奶茶也仅需 22 元。随后我们也在咖啡馆买咖啡也仅需 12 元,大大低于广州的物价。Janice 表示在 TIT 内为员工提供的消费,都是经过公司补贴的。

仅供团队成员使用的微信餐厅曾一度吸引不少外来游客光临,最后微信团队不得不在门外打出“仅供内部使用”的牌子。

最后,行政团队透露的一些腾讯员工关于 “衣、食、住、行” 福利,例如在大家都关心的 “住” 的环节中,腾讯就拨出 30 亿作为员工购房无息贷款基金。关于更多细节呢……成为腾讯员工吧(笑)。

IMG_4207

IMG_4144

DSC_0504

产品团队?

其实参观日当天我们跟微信产品团队接触的时间并不多。不过幸运的是,最后我们在园区碰到了微信产品团队。神秘的微信团队依然保持神秘,当天我们并没有谈及太多关于产品的内容,不过也邀请了几位微信产品团队的核心成员为我们拍摄了合照。

其中我们留意到产品全球化后,微信团队也有了外籍成员的加入。例如合照中这位来自美国的成员 Luke,目前正负责微信在全球的业务增长。在短暂的交流中,微信团队给人的印象是乐观和激情,虽然前一晚还在通宵加班加点,但在这些家伙的脸上并未看到倦容。或者可以反过来说,其实无论谁成为一款改变行业格局产品的一员,相信也会和他们一样吧?

对于这个平均年龄只有 27 岁的团队,2014 年我们会期待更多。

DSC_0559

DSC_0576

IMG_4309g

 IMG_4302g

在体验产品过程中,发掘背后的企业文化。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 · 加入爱范社区!


21 Feb 13:10

游走社交边缘,看约会应用 Tinder 大爆发

by 崔绮雯

title_630_410

Tinder 这个“眼缘”社交应用在冬奥会红爆了。

这次,走红的并非我们早前报道的 Bang with friends,而是“眼缘”社交应用 Tinder。数据来自 Tinder CEO 肖恩·拉德,在冬奥会开幕以来,应用日均新用户增幅达到 400%。

不少关于 Tinder 的报道和讨论都在于其“眼缘”这种简单粗暴的的方式,而其实,Tinder 的“高富帅”本质,背后“社交圈子边缘”的信任机制,以及“派对为中心”的推广方式更值得挖掘。他们利用用户的信任心理达成了目的,这是其他类似的社交服务无法拷贝之处。

GQ 曾经报道,Tinder 的两位创始人都来自加州的比弗利山庄地区,众所周知的富豪区。肖恩·拉德和贾斯汀·马特尼,是中学时代就认识的死党,他们都酷爱在学校和家中豪宅组织派对,然后一群人疯玩。有派对就会有俊男美女出现,而这些人们经常会面临“勾搭”与“被勾搭”的烦恼。

两位创始人发现,你不一定会被自己有好感的人勾搭,而这就是“暧昧”和“骚扰”的分界线。为了建立一个“双方愿意”才能勾搭的不打扰环境,他们决定创立 Tinder。

Screen Shot 2014-02-21 at 1.30.37 PM

应用对于想要找伴儿的用户来说十分简单,使用 Facebook 账号登入,看系统给你推荐的人,有感觉的向右划,没感觉的,向左滑。如果你们俩同时右划,则默认配对成功,俩人开始聊天。

但 Tinder 的机制很巧妙,通过 6 度分隔找出与你有共同好友的人,而且根据现时地理距离推荐。在社交理论中,两个社交圈子间的交集叫做“桥梁”,通过桥梁连接的两点会信任感大增,因为和完全陌生的人约会和交往难免会有安全的考虑,但有共同好友,则另双方的行为受到其社交圈子的道德约束。

这样比摇一摇、附近的人等的约会方式更让人放心,同时,也没有 Bang with Friend 在熟人圈子中的顾忌,真是恰到好处。这也是 Tinder 会获得 65% 的用户活跃率的原因之一。

而由于创始人的富豪特性,他们的推广方式也非常有趣——在各个大学校园组织派对,吸引一大群想要喝两杯或者认识帅哥美女的年轻人,然后在派对上推广 Tinder 的使用。大学生群体有着最过剩的荷尔蒙,同时两位爱玩的创始人又精于组织吸引人的派对,Tinder 就这样开始疯狂传播了。

对了,Tinder CEO 肖恩·拉德还说,今年会把应用引入中国。不能使用 Facebook 验证的国度,不知道可玩性如何?

题图来自:canvas8.com

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 · 加入爱范社区!


21 Feb 12:50

网购容易收件太难,沃尔沃专治上班族之痛

by 郝扬

1

网购让生活变得更方便,但一个关键问题依然让无数人头疼——接收快递。白天上班无暇顾及,晚上收件的话许多快递公司又不干了。

那么去便利店自提?难走。找人代收?欠人情。寄到公司?有时会害羞。

好吧,你该看看沃尔沃的解决方案。

沃尔沃将在 MWC 2014 上展示一项新的快递服务——Roam Delivery。该公司声称这是世界上首个将物品快递至汽车的服务。快递可以寄至汽车,而无论车主是否在现场。

用户在网上购买商品后,可以选择将自己的汽车作为收货地(停止的汽车)。快递员利用 GPS 确定汽车位置。

1

而当货物送到时,车主就会通过手机或平板收到通知。此时车主可以向快递员发送一个一次性密匙,用于打开汽车后备箱。该密匙可以追踪后备箱何时开启、何时再次关闭。由于是一次性的,所以当后备箱再次关闭时,密匙就不存在了。

2

完成快递交付时,车主会收到一条推送通知。

3

沃尔沃表示,去年 60% 的网购用户都遇到过快递问题,整个行业由此产生的重复寄送费用估算高达 10 亿欧元。

沃尔沃此前针对 100 个人试点了 Roam Delivery,86% 的人认为节省了时间,92% 的人表示汽车收货比在家收货方便。“除了方便用户之外,Roam Delivery 对快递公司而言同样是有益的。”沃尔沃的 CIO Klas Bendrik 谈到。

当然,汽车也可以作为发货地,由快递员前来提取货品。Roam Delivery 集成在远程信息处理 app Volvo On Call 上,该 app 还允许用户通过智能手机远程加热或冷却汽车、查看汽车位置、检查汽车还剩多少燃油等。

如今智能手机、平板、汽车等设备都可以与云端建立联系,并且各种设备间也能彼此相连。而沃尔沃的思路便告诉我们,以后汽车可能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还可能形成一个服务枢纽。

 

题图来自 blogspot

将喜欢,变成热爱。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 · 加入爱范社区!


21 Feb 12:43

【重磅】魅族黄章首次内部讲话

by 郝扬

meizuhuangzhang

蛰伏魅族数年,堪称中国科技圈最神秘的人物终于开口了——春节过后,黄章突然在魅族论坛公布,“我决定春节后重新开始回公司上班重整旗鼓,引入投资人做强做大。”黄章还表示,“我们一直埋头打造更好的产品,如果增加资本运作加强实力以及提高市场营销,很容易有更大的发展。”

2 月 8 日,也就是重回公司的第一天,黄章进行了内部演讲,以下为部分演讲语录:

公司就像人一样,像自然外界一样有生命,有开始也有结束,有起就有落,关键在有生之年,最大发展,去创造共赢,创造价值。

虽然我什么都不缺,但是,为了身边的人,包括阿姨,为了全体魅族人,全体员工,公司的发展,社会的共赢,我必须站出来,因为我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为什么不?

为什么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我却融不进去,是因为我之前一直不是那么理解这个社会,不是那么认同这个社会。但是今天我觉得,作为社会的一员,我有责任多多少少去改变这一切,营造更大的共赢,所以我决定重新站出来。很多人都说四十岁是人生的第二春,我想也是。

从今年开始,我将非常有信心地带领大家带领公司创造更加飞跃发展的一个时代,我们会适当的融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推行员工股票期权制,其次是让市场部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加大市场推广的力度,还有就是引进更多更多的人才。

今天我站在此说这么多,只是为了想要带领大家创造更大的共赢,哪怕是竞争,也是建立在共赢上竞争,这样对社会才能产生长远的价值。小聪明只是一时的,只有大智慧才能创造更长远的价值。

我在魅族在,魅族不在我也不想在了。你们都离开了,我一个人能做什么。

一个好的领导人不是说要超高的能力,而是必须有一个真诚的开放的心扉,让每个员工愿意坦诚地一起努力一起付出。

美国才是全世界科技产业的制高点,作为一个科技企业,我们迟早必须得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才能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

以下是黄章对员工问题的答复(部分):

(员工)问:魅族的产品会一直坚持简洁风格吗?

(黄章)答:我们不会为了坚持而坚持,为了改变而改变,错与对,大家可以尽情地争吵,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共赢的心,有一说一。我很在乎人才,很在乎感情,但在关键时候,坚持自己正确的理念,时间与市场会证明我的坚持是正确的。

问:员工期权计划的股票是否要大家自己去买?

答:不需要花钱买。

问:想把魅族打造成怎样的品牌?

答:市场推广不再是叫卖式、仅仅在媒体上大肆覆盖正面广告还是不够。一个公司应该是自己有好的产品,结合产品来推广品牌理念,这种推广本质上是一种社交,是你的实际产品及价值观和事件与社会大众的共鸣。

我们要用这种全新的理念,更好的产品重新开始,让公司与社会都拥有美好的发展,一天比一天更好。

问:为什么现在才开始考虑引入资本,是不是有点晚?

答:我原本热爱产品更愿意享受单调的生活,但这样也忽略了公司运营的具体情况和员工的感受,坚持梦想却没能包容员工以及骨干的更多追求,真诚待人却没能营造好的氛围让员工开心工作。现在痛定思痛决心重整旗鼓以更好的氛围带领公司更好发展。

当初我确实不太看得懂资本运作,利润分享只停留在勤劳致富的思路,在智能手机竞争激烈的今天,继续依靠有限的利润来奖励分配,对于企业和员工都是输家。

我现在大彻大悟,为时不晚,过去的事情已无悔无恨。对公司运营发展以及资本运作的理念已经彻底清晰,智能手机作为大家看好的移动互联网终端,魅族有很好的产品理念,引入有资金实力及市场运营的投资者,推行员工股份期权制以及加快公司上市计划,这样将极大地释放魅族的潜力。

这次融资将会开启员工股票期权制,吸引更多人才、更多投入、更快发展、更大分享创造更大共赢之门,企业、员工以及投资人都将全方位多赢。

如果我们早引入资本运作,今天收购 moto 的就是我们而不是联想,也更容易实现我的梦想,同时让所有员工得到更多!

问:此次重回公司是否已经准备好真正成为一个公众人物,包括与用户见面,接受外界媒体的釆访等?

答:这些对我而言都是小事情,今天在公司内部与全体同事当面沟通就是一个开始,我相信熟能生巧,以后这些都会应付得来。

问:如何评价微软 Windows Phone 操作系统,未来是否可能做 Windows Phone?

答:我们无论是做 Windows 系统或是 Android 系统,其实最后都是在做魅族的 Flyme 系统,将来如果有实力,我们为什么不能收购或者自己做一个系统,另外,我也很烦 Android 现在乱糟糟的生态。

问:魅族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哪些是不会改变的?

答:魅族最大的竞争力是“魅力”,这种“魅力”其实就是他人对你现有实力以及未来潜力的认可。Google、Amazon、腾讯为什么市值那么高,股价还一直在涨,就是因为大家都认可它,看好它。

魅族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只要改变之后能让我们变得更有“魅力”。我从来不为了坚持而坚持,不为了改变而改变。只要有一天我认为它是正确的,我必须改变。

问:你觉得魅族最需要改变的是什么地方?

答:我认为科技型企业最高的竞争是理念的竞争。我不认为 Microsoft 的技术比 Apple 差,但 Microsoft 的败,是理念的落败,是策略的落败,而不是人才的落败。

魅族需要的改变,在具体上就是要加强产品开发的力度,让产品更强悍丰富;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引进牛人,一起操盘。

PS:黄章内部讲话视频已经上传到优酷,请到这里观看,密码是 123456。

将喜欢,变成热爱。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 · 加入爱范社区!


05 Feb 14:03

二马相争,游戏江湖

by 刘兴亮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豪侠,讲究的是快意恩仇。崇尚武侠文化的马云更是如此。


在PC互联网的江湖里,马云和马化腾这二马,虽有小摩擦,但各有山头,跟随者众,聚啸一方,本来都极为快哉,江湖甚是风平浪静。


不料世易时移,转眼间跨入移动互联网江湖,江湖已不再是过去的江湖。挟QQ之积威,持微信之锐矛,马化腾势如破竹地拿了下移动互联网江湖的第一张船票。快意之余,于微信5.0版本上线了支付功能。


本来,马云亦玩闹于微信江湖,忽一日,见到微信有了支付功能,大惊,后门顿感冷风飕飕。近年来,马云已患上一症,名曰移动互联网焦虑症,至见此功能后,病情愈发加重。


问诊于郎中,郎中细细把脉后,开一药方,上书四个草字:以毒攻毒。看到这四个字,马云病情好了一半,立马起床组织人马,紧锣密鼓操练,数日后,“来往” 横空出世,剑指微信,势比微信“多一点”。



用来往急急攻打微信之余,马云继续寻找马化腾的的命门。发现除了社交之外,游戏是其重中之重。细细研究之后,终于找出其游戏的破绽,乃在手游之处,开发者辛辛苦苦开发游戏,结果只分到小头,多为十之一二,腾讯切走了十之八九。


继续组织人马,继续紧锣密鼓,数月后,阿里的手游平台浮出水面,直指腾讯的破绽,痛批腾讯游戏垄断之余,表明自己仅仅覆盖成本,抽走两成,剩下的都给了游戏开发者。


虽然是只刚刚操练好的新军,但与腾讯手游两军对阵时,阿里手游平台不是孤军奋战,其左右两翼和后方还有统一账户、支付、虚拟货币、大数据统计、阿里云等数只军队保驾护航,可谓火力凶猛。


数年耕耘,手游行业已处于爆发前夜。且4G助威,智能手机添火,手游节节渐长,2013手游资本市场的持续高温即是明证。除腾讯一家独大外,其余兼处于嗷嗷待哺之势。阿里此时入局做手游平台,撼动憾不动腾讯另说,自能切得蛋糕一块。


社交与游戏,此二刀,刀刀捅向了腾讯的要害。一家独大没看头,两虎相争更有戏。


二马相争,手机游戏江湖风波再起。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28 Jan 15:17

【CES 2014】LG webOS 电视界面初窥

by 何宗丞

LG-WEBOS

沉寂一年有余的 webOS 今天终于在 CES 展会上重新亮相,而它的载体也已经从惠普手机脱胎换骨变身 LG 的智能电视。根据来自 LG 方面的说法,2014 年 LG 智能电视将会有超过 70% 采用 webOS 系统。

遗憾的是,LG 不允许与会者实际操作这款备受瞩目的智能电视,仅仅是借助一个动画中的 Bean Bird 给予用户指引。从 Slashgear 拍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简单地一窥搭载 webOS 的智能电视界面。

打开电视后屏幕上会出现一个“present”的目录,这是电视的首屏,背景播放着你正在观看的电视内容。屏幕右上角是设置按钮以及时间日期等信息。

lg_webos_smart_tv_hands-on_sg_1

如同此前泄漏的界面一样,屏幕底部并列着一排平行四边形的应用程序图标,包括 Netflix,、YouTube、Hulu Plus、Facebook、Twitter 等,系统内置的 Live TV、Today、LG Store、Internet 同样并列其中,借助 LG Motion remote 可以选中这些内容。

Today 下是每日的内容推荐。

lg_webos_smart_tv_hands-on_sg_2

点击应用图标,屏幕会通过从右往左的溢出效果切换电视画面。

lg_webos_smart_tv_hands-on_sg_0

webOS 在多任务方面的优势在 LG 智能电视中得到了继承,没有打开的应用程序则会以各种鲜艳的颜色进行展示,而已经打开的应用则能够支持看到页面的缩略图。

交互方面,LG 智能电视采用 Magic Remote,它的特点是在传统按键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具有指向的光标功能。比如关闭多任务的方式就是通过光标点击缩略图上方的 “x” 按钮。

在任何应用中,用户都可以随时调出底部的应用栏,进行切换。还可以用光标对应用图标进行位置调整。

lg_webos_smart_tv_hands-on_sg_3

(内容简介界面)

新媒介的拥趸,相信“ 媒介即讯息 ”,关注媒介技术的力量。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 · 加入爱范社区!


28 Jan 13:35

webOS 失落的秘密

by 积木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在惠普停止开发之后,webOS 的命运已经注定了,但是,这个广为人们喜爱的系统,似乎拒绝就此死亡。去年 2 月,LG 从惠普手中全盘收购了 webOS,但是让 webOS 粉丝失望的是,它并没有将其用于智能手机的打算,而是计划在电视上复活这个系统。最近曝光的一张碟图中,LG 修改了 webOS 卡片式多任务,证明它已经开始按照自己的理解改造系统了。

webOS 的惊艳登场,未能挽救 Palm 的衰亡,委身下嫁,也没能成就惠普独立门户的野心。如今,我们只能在不起眼的角落,偶尔目睹一下它昔日的风采。与 Meego 一样,webOS 是传统手机厂商的最后一搏,并且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最终未能获得成功。它们处于新旧时代的交界点上,见证一个时代的消失,和各厂商的重新洗盘。或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对它的故事如此着迷。

The Verge 网站曾采访了 Palm 的数位高管,了解 webOS 诞生和衰落的故事。最新的一篇文章中,它给我们讲述了 webOS 后期开发的更多细节。

2011 年 2 月 9 日,Jon Rubinstein 宣布了 Pre3、veer 和 TouchPad,这是 Palm 被惠普收购后首次推出产品,其中,TouchPad 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但是,发布会的影响很快被苹果的 iPad 2 冲刷了。iPad 2 的工业设计使其它平板相形见拙,而且它在宣布后很快就上市了。TouchPad 直到 7 月才正式发布。

iPad 2 使惠普进入了恐慌模式,它承认 iPad 2 再次改变了竞争的轨道,而且预见到三星会积极跟进。同时,惠普也收到了 AT&T 的反馈。AT&T 表示,它对 TouchPad 的厚度、重量和工业设计不满意。

惠普制定了一个升级 TouchPad 的新计划:Sapphire(TouchPad 的代号是 Topaz,Sapphire 有时也被称作 Topaz2)。但是,它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它希望在 2011 年后期发布新产品,同时,它还计划开发一个高分辨率屏幕的平板,在 2012 年上半年发布。七寸平板 Opal 的继任者也在计划中,它最终被取消了,就是那款名为 TouchPad Go 的原型机。

topaz-theverge-1_560

惠普意识到,所有人都在转向全触屏手机。因此,它开发了一个没有物理键盘的 Pre3,代号是 WindsorNot。它是为 AT&T 准备的,但是不支持 LTE。在 AT&T 宣布所有智能手机都必须支持 LTE 之后,它仍然没有发布。

webos-lost-2-theverge-1_1020

webos-lost-2-theverge-2_1020

除此之外,惠普还在开发一个更为先进的手机,代号是 Mako。从原型机的设计看,它抛弃了 Pre 那种鹅卵石的外观,棱角更为分明。它有一个玻璃后盖,无线充电,LTE,更高的分辨率。从参数上说,它能够与 HTC One X 媲美。如果按照计划,它会在 2012 年早期发布。不过,Mako 的开发并没有进行多长时间,根本没有什么可用的原型机,更不要说进行什么测试了。

webos-lost-1-theverge-10_1020

 

webos-lost-1-theverge-8_1020

一个混合型设备也在开发中,代号为 Twain。它将是配备了键盘的平板,并且有一个新的滑动装置。惠普希望它是生产力设备,以区别于苹果的 iPad。“传统的笔记本已经过时了嘛?”惠普在一份演示中说,“如果是这样,Twain 是笔记本的未来形态。” 惠普希望添加磁力充电、NFC、HDMI 输出,以及其它软件方面的功能,以吸引企业用户,或者对生产力有要求的用户。与此同时,软件团队做出了非常创新的设计。

webos-lost-1-theverge-2_1020

在人机界面主管 Itai Vonshak 的带领下,Palm 的软件团队试图使 webOS 更有效率。它将能够胜任传统的工作任务,同时与 Windows 的感觉完全不同。

webOS 的下一个大版本代号是 Eel。它的核心任务是把卡片隐喻进一步扩展。在此之前,webOS 已经推出了卡片堆栈,并且提出了响应式面板的概念。响应式面板与 Android 应用的响应式布局相似。应用无需分别为手机和平板编写。比如在邮件应用中,如果是你在手机上,点击邮件后,单独的邮件会占据屏幕,但是在平板上,你会同时看到邮件列表和单封邮件。Vonshak 和他的团队对上述的两种 UX 隐喻进行改进,并将其混合在了一起。在 Eel 中,应用中打开的面板也是卡片形式的,可以左右滑动,而且卡片可以移动到其它的堆栈中。

webos-lost-1-theverge-5_1020

webos-lost-1-theverge-4_1020

更为让人惊讶的是,在 iOS 7 扁平化、Android 走向清新之前,webOS 已经起步了。Vonshak 和视觉设计主管 Liron Damir 完成了一种新的设计语言:Mochi。Eel 有两种不同的设计语言,一种更为严肃,工业化,匹配 Twain 和 Mako 这样的产品,一种是更为轻型的设计语言,它更为符合 Palm 的风格。在 Apotheker 砍掉硬件方面后,开发团队将精力放在了 Mochi 之上。

webos-lost-1-theverge-11_1020

webos-lost-1-theverge-3_1020

Mochi 是一种更加扁平、干净的风格。白色的背景上混合了大胆的色彩。团队还提出,要为面板设计一些小动画,让它更像是纸张,从而给用户以可以方便移动的印象。面板上有一个小型的弧形按键,表示面板可以抓取或者调整大小。

当然,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未能变成现实。如今,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被 iOS 和 Android 瓜分,微软的 Windows Phone 也确定了第三名的位置。webOS 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回顾 webOS 历史的时候,我们常常惊奇的发现,它似乎总是有着出色的创新,预言了未来的方向。webOS 或许失败了,但是它的独创精神值得我们怀念。

题图来自 slashgear,文中图片来自 The Verge

May the road rise up to meet you. May the wind always be at your back. May the sun shine warm upon your face, and rains fall soft upon your fields.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 · 加入爱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