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d posts

11 May 02:36

WPJAM「分类管理插件」新增多重筛选功能

by Denis | 邓鸿华

前面我详细介绍了文章查询时如何使用分类,标签或其他分类模式,具体怎么应用呢?我就给 WPJAM「#分类管理插件#」 增加了一个多重筛选的功能:

多重筛选功能

如上图所示我选择了两个分类「WordPress」和「PHP」,这两个分类至少使用一个,另外有选择两个标签「WPJAM Basic」和「WordPress 插件」,这两个标签选择都要使用,最后分类筛的选和标签的筛选还可以设置是「AND」还是「OR」。

点击筛选就会跳转到文章列表显示出筛选之后的文章列表。只要下载 WPJAM「#分类管理插件#」激活即可食用。


「WordPress果酱」知识星球福利插件基于 WPJAM Basic 开发,加入「WordPress果酱」知识星球,即可下载:

插件 简介
内容模板

通过短代码在内容中插入一段共用的内容模板,并且支持表格。

用户管理

最强 WordPress 一键用户管理插件。
支持自定义头像,屏蔽个人设置,优化姓名设置,
隐藏登录名,限制登陆失败次数,防止密码被暴力破解等功能。

分类管理

层式管理分类和分类拖动排序,支持设置分类的层级。
并且在后台分类管理界面可以按层级显示和拖动排序。

配置器

全自动 WordPress 配置器,不用一行代码就可以开发。
支持自定义文章类型,自定义字段,自定义分类,分类选项,全局选项。

话题标签

文章中插入 #话题标签#。
如果是内部链接,直接跳转,
标签或者分类,则自动转换成标签或分类链接,
否则跳转到搜索链接。

文章专题

设置文章专题,并在文章末尾显示一个文章专题列表。

Meta Data

可视化管理 WordPress Meta 数据,支持所有内置的 Meta 数据:
Post Meta,Term Meta,User Meta 和 Comment Meta。

图片集

1. 给媒体创建个分类「图片集 | collection」
2. 图片分类限制为二级
3. 取消图片编辑入口
4. 附件页面直接图片链接。

站点选项

查看和管理所有非 WordPress 系统自动生成的站点选项。
如果你觉得某个选项无用,可以直接删除它。

后台论坛

WordPress 后台论坛,支持创建帖子,分组,消息。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WordPress 基础插件,包含基础类库和管理。

抓取公众号图文

一键抓取公众号文章到 WordPress 博客,并且突破微信图片防盗链

微信群二维码

轮询显示微信群二维码,突破微信群100人限制。

© WordPress果酱 / RSS 订阅 / 长期承接 WordPress 项目

有什么问题,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到小密圈提问咨询:
WordPress的小密圈

27 Mar 02:23

【笔记】团队第一位用研如何打造影响力

by 宝珠

2019年12月21日,UXRen深圳举办了《团队第一位用研如何打造影响力—实战经验分享篇》的主题沙龙,本文基于嘉宾 林舒琪(微保用户研究负责人) 的现场分享总结而成。分享基于嘉宾的实际工作经验沉淀而来,而非网上充斥的各种通用方法论和大道理,基于阅读考虑,我们和舒琪小姐姐重新编排了目录。并对部分案例做脱敏处理。最后特别感谢藻藻同学的细致笔记整理,感谢佚名的现场观众提供的头图拍摄照片。

 

分享大纲:

  1. 影响力打造路径——四个关键阶段
  2. 四阶段的核心策略&打法
    • 用有惊喜的研究打造口碑
    • 渗透用研带节奏的合作模式
    • 影响范围&圈层双维升级
    • 使用杠杆放大影响量级
  3. 过程中必须踩下去&爬起来的坑
    • 用研角色&定位
    • 用研工作边界
    • KPI

 

引言:

如果你是团队的第一位用研或者是初创用研团队成员,如何在公司从零开始打造影响力,给自己创设友好的用研工作环境, 也让公司对这个岗位的价值产生认可。

先说说我当初进入微保时面临的用研环境,公司有很多同事是保险行业的大牛,传统保险行业之前是没有用研的,“用研”这个词他们听都没有听过,很自然的他们会疑惑用研是做什么的。他们内心OS是“保险认知门槛这么高,你有我懂保险?我做保险十几二十年,你有我懂客户?”刚开始因为不了解而对用研有很多的误解,如:

  • 用研不就是问问用户,发发问卷,可信吗?
  • 我有个调研需求。。。下午能出结果吗?我们项目很急。
  • 认为用研是帮自己证明产品方向和想法!“想请您帮个忙做个调研啊,调研目的你懂的吧?目的就是证明……“(这个误会就真的很大了。。。

存在这样的现象其实反映出一个事实:用研的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黑盒子,大家不知道用研是如何运作的,对用研的角色认知存在错位,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能构建的用研价值是模糊的,真正何为用研在大家的心智中是缺位的。这可能也是很多用研同学觉得没有存在感,工作没有价值感的原因吧。(配图1)

影响力打造路径的四个阶段

此次的分享是基于我在微保从零开始打造用研影响力的实际经历,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探讨我走过的4个阶段:

  1. 阶段1:用有惊喜的研究打造口碑;
  2. 阶段2:嵌入2个用研工作管理机制;
  3. 阶段3:影响范围和圈层的双维升级;
  4. 阶段4:使用杠杆放大影响力的量级。

 

阶段1:用有惊喜的研究打造口碑

做研究其实是要回到最朴素的事情上,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得出人意料的精彩。每个项目大家都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 要做的这个项目我思考清楚用研在这里面的价值是什么了吗?我找到了回答哪些问题对团队决策最有用吗?
  2. 这个研究问题难点在哪有何特别之处?我在研究方法设计的细节上相应地做了哪些调整让这个研究更严谨或更巧妙?
  3. 当在一个行业3年之后可以问自己我对这个行业的研究有哪些自己的思考及方法论沉淀。(配图2)

如果这些问题你能够很清楚的回答自己,第一阶段的里程碑你就到达了。第一阶段是解决口碑的问题,每个项目都做到细致和高品质,每做一个项目都成为精品,只要跟你在这个项目有接触的同事都能认识到有你的价值,那么你的第一阶段就是成功了。

 

阶段2:嵌入2个用研工作管理机制

当我们经历完第一阶段,你就会发现你的调研需求量剧增,这个项目做好了需求方会想要你一直跟下去做第二轮第三轮,别的团队知道你能做这个他们也想要做相应的调研也会来找你。要打造影响力就是要靠快速大量的精品项目,越多越好、越快越好。第一个阶段做好了你有量了。(配图3)

但此时你所处的用研团队还是单薄的,或者可能和我一样还是一个人。单薄的用研团队怎么应对调研需求剧增?如何保证在高效大量的输出时依然能够保持项目品质。这里我需要引入两个机制,一个是需求管理机制来解决需求排期冲突的问题;一个是用研工作透明机制来促进和需求方的协作,解决效率的问题。(配图4)

 

2.1 需求管理机制

原则1:用研对需求只排不拒

需求只排不拒,意思就是什么时候把需求沟通清楚了什么时候上需求排期表,只有上了需求排期表用研才会启动调研资源的支持。我不拒绝任何调研需求,如果提过来的需求不清楚那么可以祭出3连问:

  1. 需求背景是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想探究什么业务方向?等等)
  2. 通过调研你想回答哪些问题?
  3. 为什么这些问题很关键,会影响你哪些决策?

这3个问题讨论清楚了需求也就清楚了。

用研平时日里也可以跟大家传递提需求的正确姿势:

  1. 提需求时该提供什么信息和数据;
  2. 提前沟通清楚需求争取需求并行或补位;
  3. 利用日常碎片化沟通消除冷启动等等。

最后这点对需求很急但项目资料信息量巨大的时候尤其有用。

原则2:用研协调需求排期,老板层决定项目优先级解决排期冲突

大家都会觉得自己的需求很重要最紧急,必然会出现排期冲突。这个问题用研只能判断哪些需求可以同期进行,哪些需求可以合并处理。确实存在排期冲突的时候,如果是同业务线内则交由业务侧总监自行判断项目之间的优先级;跨业务线则每周排期会请VP判断优先级。

有了调研需求管理机制,对用研来说有3个好处:

  1. 高效的需沟
    促进每次需求沟通的质量和效率,为尽快上排期表需求方沟通前会准备好必要的资料和相关数据。
  2. 只做有意义的事
    用研的需求评估和“只排不拒”的原则可以保证只有1个用研人力的情况下把时间花在做更有价值的调研需求上。
  3. 排期更可控
    日常碎片化沟通在消除项目冷启动的同时让用研对需求有了预判能力,并对多个调研需求排期做灵活处理-并行或补位等。

 

2.2 用研工作透明机制

用研工作透明机制是一个很好的与业务方协同的机制,能更好的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行。主要包含3个要点:

2.2.1:提供实地参与&离线参与调研全过程的机会

用研在调研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邀请需求方的相关同学参加,欢迎他们随时来当面沟通交流;在线上每个项目都建立沟通同步群,在群里同步需求沟通文档、调研方案和具体执行方案等;通过文档每一步都寻求需求方的确认,没有问题再继续往下走;并在各个阶段及时的同步项目的进度及下一步用研会做什么,预计什么时候输出什么。这样即使相关项目组的同学没有办法直接参与到调研中,他们也会对你如何开展调研、每一步做什么、什么时候预期会有产出都很清楚,给他们一种调研全过程的参与感及对项目的掌控感。

2.2.2:降低业务方提供调研支持的门槛

用研的工作常常是需要需求方的配合和支持的,这个时候要把背景讲清楚,在哪个环节需要他们的什么支持,在什么时间点之前需要他们确认什么信息等等,如果需要的是文档相关的也可以提供模板,让别人支持你这件事变得容易些。

2.2.3:共担项目时间压力,从需求承接方变合作方

用研常常会遇到非常急的需求要独自扛起这个时间的压力。我倾向的做法是在明确了调研方案之后,由需求方定好的项目交付时间反推去拉一条调研全过程时间线,在时间轴中明确各方的角色和责任。也就是把每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列出来,以及每个时间点之前各方需要做的事情,并跟各相关对接同学沟通确认他们是否能够支持,定下来以后项目组所有同学必须按照这个时间轴来支持这个项目,以保证能在预定的交付时间输出调研结果。

把会影响项目进度的关键事件提前进行沟通,如果该环节相关同学没有按时完成的话,他拖延多久项目交付时间就会需要顺延多久,这样让业务方同学知道为了保障项目的按时进行他需要在什么时间点之前做好什么。

这里的关键点是要在项目执行期间保持频密的进度同步,让需求方对项目的进展情况有概念。如果因为一些缘故某个环节无法按时进行,那么一定要及时表明缘由,是因为什么不可控的因素抑或是业务方同学没有按时提供调研所需的支持,然后快速重新调整新的时间线。这种方式能够让需求方和用研一起共担项目时间压力, 共同推进项目。

阶段二通过明确的2个机制来做好需求管理和项目管理,基本上走完第一和第二阶段用研工作的黑盒子其实就变透明了。需求方已经知道用研能做什么,知道调研项目是如何运作的,也知道你是怎么去管理所有的需求,也完全清楚自身该如何配合用研同学的工作。

 

阶段3:用研影响范围&圈层双维升级(用研工作价值的问题)

如何推进影响范围&圈层双维升级:

  1. 成为流程上必备的一环
  2. 研究输出要内嵌落地机制
  3. 破圈输出丰富用研角色;
  4. 建立个人名片

 

3.1:成为流程必备的一环

通过几个项目的摸索基本上就能够清楚在产品研发流程中,用研在什么时机介入是最合适的,而团队也认可用研在产品开发中的价值了,那么是时候可以去推进用研环节成为新保险产品开发流程上必备的一环。这个就需要找到负责管理产品研发流程的项目经理了,与他商议将用研环节嵌入新保险产品研发流程中,明确用研在新产品开发流程中的介入时间点,以及在关键的决策前(通常是产品立项会议)预留时间给用研工作。事实上如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非常的顺利,那么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这里只是通过项目经理从正式文书上公开地给大家输入这个意识而已,主要是让没有合作过的团队他们能够有意识的在产品方案脑暴期就卷入用研,更早的卷入能够赢得更多时间,也让用研能够对产品始末更清楚,有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3.2:研究输出内嵌落地机制

  1. 在关键决策前汇报研究结果
    所有的研究都有时效性,如果错过了决策窗口,调研成果就无法发挥其应有价值。提前了解关键决策会发生在哪个时间前或是哪个会议上,在那之前准备好调研结果与关键人员同步及做充分的沟通。抓住了关键的时机才能让调研工作真正帮助到团队做决策。
  2. 明确落地方向或落地方案讨论时间
    有明确的落地机制才是完整的调研项目,无论是汇报会议上或是项目小组的沟通,一定要确定最后的落地方向、责任人和及实现时间。如果属于复杂决策还需更多的讨论无法当场决定,也要敲定下一个讨论的时间以及需要准备的讨论材料。
  3. 落地的跟踪机制
    对于实现周期较长的大项目可以主动拉起会议追踪落地方案,对于大项目有较多落地项且涉及多方的可以邮件形式同步所有相关同学并确定负责落地的责任人,总之所有研究议题最终必须有落地机制和追踪机制。

 

3.3:破圈输出丰富用研角色

回顾在微保做的项目类型,从一开始的用户洞察(用户角色、产品研发新产品调研等),到运营活动相关,再到业务探索、广告投放策略、品牌宣传口碑打造等等,几乎每半年都会有新的项目类型出现,倒逼你去逐步积累新经验。但其实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项目,需要的底层能力是一致的。除了必备的知识技能,像是访谈呀,数据统计呀,研究和实验的设计能力,更底层的是你的感知力、逻辑思维、表达沟通能力、数据敏感性等等,其实用研是一个很怕严重偏科的岗位,综合素质越好越能在全新的领域依然保持高的研究水准。

遇到什么类型的项目都只要用好用研三板斧:洞察需求、拆解需求、回答问题。

以洞察需求为例,大家都知道如何去洞察用户的需求,那在做项目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是否对提调研需求的同学有足够的洞察了呢。做产品策略、运营层面的研究,用研需要洞察产品经理的痛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找我做调研?只有明白了他在KPI上的难点是什么,才有办法真正的帮到他,所以不止要去洞察用户需求,还要加上洞察产品经理这个需求方本身的需求。

业务层面的调研需求,则需要去洞察老板决策的痛点是什么?要了解他的犹豫点在哪里?他做某个决策会需要什么信息?用户侧相关的哪些可能对老板来说是盲点?

如果是策略层面的研究,除了需要洞察老板的需求,还要尽可能学着站在上帝视角看业务。当做了很多项目,接触了各个部门、各个业务板块以后,可能你已经具备一个站在相对更高的视野去看业务方向或是商业模式,每一条业务之间如何协同的,自己所做的各项研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等,可以把脉络理清楚。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到自己找到研究的重点,切对回答问题的关键。

所以做不同类型的需求最基本的还是内功的修炼,就是用研的基本能力素养、思维逻辑,然后在做项目中去学习让自己懂产品逻辑、运营体系,懂业务逻辑和商业模式。做每一个需求的时候是要先对提需求的需求方做调研,先洞察他的需求然后才是对他的调研需求开展调研。

 

3.4:建立个人名片

个人的口碑形象其实在日常的工作和交流中就会慢慢形成,要通过前面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慢慢沉淀,你的价值不仅仅是在你能调研,你的价值还在于你的思考,你的观点和看法。大家不仅仅只是在有调研需求的时候来找你,更多的是当他们需要探讨的时候、有初步想法想询问建议的时候,或是有困惑的时候会想到你,认为跟你交流会有帮助。 当找你“闲聊“的人多起来,你会知道这个业务难点在哪,那个业务会有哪些新的方向,大家最近在努力解决什么难题等等。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做到对未来可能会有的调研需求进行预判并提前做准备,或是对某个难题从用研的角度尝试去给方案等等,你也会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价值感和掌控感。

到这里我的阶段三就走完了, 6个关键的里程碑也都达成了:

  1. 形成可复用的研究沉淀(阶段1)
  2. 2个机制应对需求激增(阶段2)
  3. 成为流程上必备的一环(阶段3)
  4. 研究输出内嵌落地机制(阶段3)
  5. 破圈输出丰富用研角色(阶段3)
  6. 建立了个人名片(阶段3)

这个时候在团队中用研的工作是透明的,用研的角色是丰富多面的,用研的价值是具象的,心智缺位是不存在的。因为常规的新产品开发,用研成为流程上必备的一环,用研的研究有明确的落地机制,用研突破大家的认知能干很多事,用研建立了个人名片,大家愿意寻求你的个人意见,而不仅仅是有调研需求的时候来找你。这就完成了心智占领:找用研有用。

 

阶段4:使用杠杆放大影响量级

到第四阶段我需要做什么呢?用研影响力打造完成了吗?远远没有。打仗的时候,你不会一个人上战场,更不会赤手空拳地上战场。用研影响力打造也是同样道理,所以我需要建立团队,需要使用杠杆来放大影响的量级,那么第四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更多有效的支点来发挥杠杆的作用。目前我已经在做的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支点4.1:意识传播

可以定期在公司去进行一些宣讲跟大家去交流,尤其是对新加入公司的新人,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用研都能做什么,用研与各个部门的合作机制,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来找用研。在微保我目前主要的传播出口1个是公司级专业分享的平台,1个是产品经理专班课,我负责的是用研课程的开发和授课,这是初级产品经理都要参加的必修培训课,是个很好的交流窗口。

支点4.2:军备资源

这一部分是一个细水长流的事,要逐步一项一项去建立和推进。以下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可以选择先做的几项,以供大家参考:

  1. 在用户运营平台接入调研支持的相关能力;
  2. 自建问卷工具实现调研数据与后台数据的打通;
  3. 用户语料库的建立,对所有访谈过的用户语料进行分维度的归类存档,以备需要的时候可以查阅;
  4. 提供调研服务支持的供应商库。

支点4.3:团队建设

第四阶段很重要的工作是建团队及新人培养。新人工作指导手册和工作规范标准我个人很重视,所以在招人之前就准备好,并保持文档的不断更新。

支点4.4:自我迭代

不断精进自己,自身是最可靠的支点。

 

结语

以上就是基于自己在微保走过的4个阶段,时间线大致是每半年进入一个新阶段,1年半的时间走到了现在所处的第4阶段。目前我依然处在第4阶段,还在探索更多有效的支点,还有很多可以尝试去做的事情。希望未来可以跟大家有更多的交流。用研还算是个蛮新的岗位,用研可以做什么,用研是什么其实还是有很大的留白和空间是你是我可以去丰富和定义的。

29+

17 Aug 05:18

系统话中台:为什么要建中台?

by 鲍跃忠
Ninekb

0

本文笔者将与大家分享:什么是中台?为什么要建中台?中台建设的切入点在哪?企业如何做中台架构的转型或升级?等等。

建中台是今年很多企业转型过程中特别关注的一个课题:

  • 为什么要建中台?
  • 哪些企业一定要建中台?
  • 中台的价值在哪里?
  • 企业如何建中台?
  • 企业建中台要注意哪些问题?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中台,为什么要建中台?

这一年中台确实是比较热,我们是在三年前开始做中台建设,过程当中积累了经验性的东西,今天在这里我会结合我们的经验做分享。

01 为什么要建中台?

其实建中台,企业可能更多会从业务技术方面去思考,我这里可能更多会从企业业务价值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现在的企业包括品牌企业、渠道企业或者是零售企业,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当前数字时代消费者本身的进化速度。90后或者00后逐步变成主消费群体之后,他们的需求方式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提升对用户需求的响应力。

现在营销主要的挑战在于:我们的用户到哪去了?

这些用户的喜好又有了怎样的改变。这些对于企业的营销部门来说,就需要做到快速响应用户的变化。

怎么去响应?

显然企业就必须要做到对用户,也就说我们常说的人、货、场,在这几个环节中实现数字化。这就是基于业务驱动之下,我们企业的数字化就日趋重要。

我们一起看数据,近两年,大家对数字化的追求及建设已经提上了日程,很多企业开始从原来的信息化往数字化提升。预计在2022销售增长的80%来自于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企业为了提升用户的响应率在数字化方向的提速。

对于数字化企业来说,它的本质关键还是在于“链接”,与消费者的链接,与内部员工及设备终端的链接都很关键。

再就是企业基本数据沉淀以及智能化。在企业数字化的过程当中,大部分都在不同程度的建设了系统,这个过程也存在很多挑战。比如:性能方面,以及链接一旦多了,数据量迸发等情况,都对企业的it技术挑战非常大。

还有,建了很多系统之后,由于各系统之间是烟囱式的,用隔墙的方式来建设,使得我们数据之间的互通也是个问题。

还有就是能力复用这一块,有的公司在不同业务线建设的时候是互相独立的,所以在建设过程当中会存在重复建设、能力不符等这些问题,这些都属于我们企业在数字化过程当中面临的困境。

对于企业数字化的效果来说,目前显然达不到企业所需的链接数据和智能的目标。企业对于数字化又思考了另外话题,就是现在架构产生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新的架构来解决,于是便提出了中台的概念。

02 中台本身能实现什么?

目前我们企业无论是品牌企业还是零售企业,不同的业务线,不同的区域,甚至于现在很多触达消费者的端,所有这些业务线区域或者端所需要面对需求变化,能不能快速被某个平台生成的能力所支撑?当然这里也会涉及到数据的融合问题,最终反哺不同业务线、不同区域、不同端的诉求。

这个架构就是我们说的中台架构。我们需要提升整体架构的能力,需要往中台去转。

从中台应用的形式架构来说,首先是会基于云的基础设施上,能够动态的基于云的利用,来解决我们刚才说的高迸发大数据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在中台环节更多地会强调用微服务架构快速适应变化的方式,来解决数据不互通,或者能力不重用的问题。当然,这在整个中台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也希望要用互联网的开发工具,通过敏捷组织和我们持续集成、持续交付的方式来提升我们整体的研发效率。所以,可能也会涉及到研发中台等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

对于我们中台架构的建设来说,更多强调的是在微服架构和分布式部署。所以,这里我们大家常规或者大家普遍讲的中台主要是包括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这个是在数字化层面说的中台。

跳出技术这个层面,我们来理解中台,可能我们可以泛化成企业层面的大总台概念。

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把中台理解成是把企业的资源整合转化为前台,就我们业务前台使用的能力,主要是支撑前台业务的快速变化,最终目的还是要提升企业的用户响应力。

所以,这样综合的理解可能更业务一点,或者更站在企业的层面这个场景看中台,它通常除了我刚才说的技术层面的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甚至研发中台之外,他还会包括我们说的组织中台。

还原的数字化语境下,我们再看中台,今天我主要是有点偏技术来讲中台,还原的数字化语境下看中台,通常我们会看的是数字化工具层面的东西。

所以,这么理解,我们通常会把中台看成是介于前台和后台中间的场。我们说前台主要说的是跟消费者端,也就C端碎片化、产品化的应用,比如:我们品牌企业或者是零售型企业,它的官方商城、积分商城、客服等这些应用是前台。

中台刚才说的是在前台后面,在前台和后台之间的场,更多沉淀的是前台碎片化、场景化的应用。这些应用里面会存在通用的能力,我们会放到中台,当然也会存在后台,需要支撑前台的能力,我们也会把它抽取到中台来。

后台自然就是说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内部管理系统,比如财务系统、ERP系统、全人力资源系统、oa系统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业务管理层面的应用就称为我们的后台。

所以,在数字化语境之下,中台它更像是我们前台和后台之间的场,也就是应用方面的东西,他强调的是我们的共享能力,把响应前端快速变化的能力放在中台来。这个能力更多的是对前台业务的赋能,使得我们前台碎片化场景应用能够快速的调整,快速的适应我们的业务营销部门的业务变化诉求。

基于这样层次我们再更精准的理解中台,或许可以这么去打个比喻:中台是企业业务能力素质的平台。相当于前台需要复用的东西都可以放到中台来。所以中台更多强调的是赋能企业快速、低成本的创新。

从业务的理解来说,它是提升企业的用户响应力,它的核心是构建业务加数据的能力服务平台。中台他所构建的是可复用的能力,主要讲的是业务能力和数据能力。它最终对于企业来说,会形成我们通常说的大中台、小前台,或者叫小前台的组织和业务机制。

所以,基于这样定义,我们拆解开来看,实际上会强调的是业务层面,业务能力的复用。业务能力的复用本身是支持我们前端业务的快速创新,快速试错。就相当于我们会强调的是我们有共同的能力,在中台企业来说,当有新的创新业务需要做的时候,它可以在中台里面拿取可复用的能力组装起来,就可以支撑新业务的发展。

对于IT来说,它相当于可以提升IT对业务部门的响应力。

举个例子:原来传统的玩法,业务部门提需求,可能IT部门要做三五个月。当有了这种共享能力之后,把这些共享能力相当于组件放在中台之后,新的业务需求来的时候,IT部门就不需要从零开始构建新的应用,而是在共享能力的基础上快速调整界面的方式来实现我们业务部门的诉求,这个时候从原来的三五个月可能降到一两周就能够实现开发新的东西。

03 业务能力共享在中台的优势

我们说业务能力共享在中台的优势,同时刚才也说到:我们在中台能力互动环节,除了业务能力的复用之外,还有数据的复用。

中台建设过程当中会把统一的数据,或者说我们需要共享的数据沉到中台来,通过算法以及我们的服务封装,形成前台可用的数据产品,也是起到快速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效率的效果,最终加快业务的决策。

同时,刚才也讲到技术层面的共享我们叫做技术中台,也是作为能力的共享,或者输送到赋能的前端,做研发效率的提升,或者我们资料就交付这块的质量保障。

刚才讲到业务能力复用还是有点抽象,如果去到我们具体企业里面的场景,可以举以下例子。我们说的业务能力的复用通常表现出的结果就是流程的复用,是数据的复用。

在我们做中台交涉过程当中,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维度的场景展开来帮企业做规划,比如说在流程复用这一块,企业也会存在这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涉及到企业需要标准化流程,可能会需要不同的业务线,需要规范的流程。我们把流程规范好之后,放到中台,不同的业务线可以调用这样的流程来实现我们说的复用。

第二种情况:相当于我们会有多元化的业务支撑,多元化支撑里边可能会涉及到共享的流程,这些流程也会放到中台里边,用不同的业务线来分别调用进行共享。

这两种情况的流程放到中台了之后,他要么就运用SAAS的方式来给不同的单位或者业务线去用,要么就通过服务封装API接口的方式来给不同业务线调用。

我们说的流程复用这种情况是一种场景的形态。第二个场景的形态就是说数据服务、数据风控,其实也好理解,它也会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是说我们企业中不同的业务环节或者不同的业务线,有主数据需要统一规范的这类数据,我们会通过治理的方式进行统一和规范,最终会在数据中台这边进行沉淀和统一数据的利用再利用,也会通过封装的方式来提供给前端的应用去调用。

在数据复用这一这块的第二种场景或者形态会表现就是我们有数据,比如:会员数据,在那种集团型企业,有多行业、多业态的集团性企业的时候,可能会需要某业态的会员开放给另外业态。这个时候就需要把这些数据先沉到中台来,也是通过服务封装的方式,通过API的方式按需或者按权限分享给不同的业态去调用、去利用。比如:像在阿里巴巴里里边就比较典型,他可能在淘宝、天猫上的会员数据,需要开放给比如说飞猪或者是其它的业态去用。

对于数据复用这块还会存在着相当于交易类的数据沉淀了之后,他可能经过一定的加工,实现前端业务的创新。

这些在企业里面会存在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子,这些创新的数据产品也会通过服务封装的方式,通过API的方式来对前端的应用去调用。这个就是我们说的业务能力服务这一块,包括流程复用和数据方面的场景和形态。

所以,结合刚才说的企业中台这块,从数字化语境下看,这个中台在技术层面来看,就是业务能力复用这块展现的场景和形态。

04  中台的价值在哪里?

我们说的性能这块,你比如说很多企业上中台的架构或者上互联网的架构,最先解决的一定是性能的问题。我们说的秒级的实时交易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可能会存在这样场景,就是秒杀的场景。平时交易量可能不大,但到秒杀的时候并发量就会剧增,这个时候对系统的挑战就非常大。

中台的第一个价值支持高并发性能的价值。

第二个价值是对于企业来说可能会更看重长远的价值,是沉淀业务的能力。刚才说了就是说作为中台来说,它更强调的是业务能力的复用,支撑我们前台业务的快速的创新,这个也是我们说的中台的第二个价值。

第三个价值就是会强调在数据层面的价值。企业里面其实作为未来的数字企业,可能最看重的还是数据本身。所谓数字化最终还是要看数据在企业里面沉淀,最终形成资产,之后驱动我们业务的运营。

这个是我们说的作为中台来说,长远来说核心的价值了。

前面讲的主要是:从业务的价值角度来理解,为什么要建中台?从数字化的视角来看,什么是中台,以及我们中台的价值是什么?

05 中台到底是怎么来的?

中台这个词如果在数字化领域里面,最早还是要从15年阿里巴巴提中台战略开始,当然到了今天,特别是今年很多互联网公司也提中台的概念,所以慢慢就流行起来。

这个词大家讲的时候,可能会更多的结合美国的特种兵的模型来提这个东西,它会体现出就相当于美国的特种部队,在中台的炮火群对前端的机动部队的支撑。它更多强调的前端机动部队的协同效率,把握战机的敏锐度和调整方向的快速来看的。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其实可以理解成一句话,就是:把我们企业资源整合转化为前台使用的业务能力。

对于中台来说,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有中台?也不是的。

在接触企业过程当中,很多人都会问我,我是不是马上可以建中台,或者我们是不是马上应该建中台?我通常会拿出阿里巴巴的中台的演变路径和立场跟大家去分享。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他在中台之前,整个开发团队几十个人到上千人到几千人到现在的几万人,他其实是有很长的过程。在淘宝的早期,他就是小团队,几十个人建网站,这个时候它是远远没有中台的概念。

到了上千人几千人的时候,它存在效率的因素。考虑这个事,再慢慢做业务抽象和领域平台化的诉求,这时候更多的会强调的是平台化或者组织化的东西。到了15年前后,整个研发团队变大了,变成几十个PU的业务单元,几万人支撑,这个时候他就提出了效率的问题,存在大量协同的要求,才提出做中台来支撑前端应用的要求。所以,15年之后提出了综合战略,阿里巴巴的立场。

对于传统企业、一般企业来说,我们也会去思考是不是马上中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看。

这里我们可以看阿里的中台架构,阿里的架构它蛮有意思的。就是说它其实是有组织中台的概念,它一开始会有共享服务事业部作为组织单元,组织单元里边会有共享单元维护起来,包括我们说的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里面的东西,包括用户中心、商品中心、交易中心、评测中心等。

在这个上面支撑它的业务单元包括蚂蚁金服、电子商务里边的包括C to C、B to C、天猫、聚划算、1688,还有物流、文娱、新的业务、业态,这些都是属于在中台之上的就是我们说的业务单元。基于这样架构之下,大家能够看得见,也是感受得到,就相当于它很多新业态,包括当时说的聚划算,在中台的架构上很快两个月就构建出来了。

相当于现在盒马先生在起初业务开展之初,它也是快速的在阿里的中台生育,快速的去构建它的新业务,快速的发展。这些都体现了典型的中台的容易复用的价值。

对于阿里巴巴的中台应该说在业界可以这么理解。在综合实践就数字化中台,阿里实践上应该是最早的,所以往往我们看中台的时候也会看阿里中台。

阿里最早团队,其中有一位大咖这样对中台的定义,或者是对中台的理解,是这么几句话:第一个它认为中台是基础的理念和架构,这个我的理解,中台是要把所有的基础服务用中台的思路来建设,基于这样理念和架构来建设进行联通,共同支持端的业务。

应该说,是选了比较核心对中台的定义的一句话,认为业务中台更多的是支持在线业务。

数据中台主要是提供基础数据处理能力和很多的数据产品,给所有业务方去用,也就是说相当于数据中台也是,对前端业务主要输送的是数据产品。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台的分法,包括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其实都是有类似的理念和架构,都是一起提供对上层业务的支撑。这个是阿里巴巴里面对中台的比较经典的理解。

回到我们在这群里面的各位朋友,可能更多的是品牌企业,或者是零售型的企业。

我们快消行业来看,其实我们在零售环节里边,我们的POS,我们整个架构和我们零售的运营模式,也是在中台架构这个方向。我们从开始传统连锁零售的时候,我们的信息化体系更多强调的是各个店,每个店部署的是CS架构。

五年前我们有线上的电商有线下的门店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可能在线上和线下都有不同的系统在用,线上有电商、线下有POS,这个阶段的架构,更多强调的是BS的架构。走到今天,我们线上要走到线下,线下要融合线上,表现出全渠道的态势之下,我们是非常需要中台架构,也是我们说的云架构,这个其实跟我们零售的运营模式演进是相关的。

06 企业建中台要注意那些问题?

业务驱动技术,也同时驱动了业务进行互相融合。

回头看,我们应该思考什么?既然我们零售行业或者是我们快消品行业,在整个模式演进过程当中,我们是需要这种互联网架构或者做中台架构,但是每个企业选用中台架构或者是怎么样选用中台架构,所有的建设的方式其实都有很大的差异,哪些企业比较合适建中台?哪些企业应该目前比较适合引进中台?

我的建议:更多地去看企业的业务价值驱动。

价值驱动怎么理解呢?

首先,我们来看中台架构它的适用性:中台架构通常是大型复杂应用的选择。咱们企业目前业务规模相对比较小的时候,不适合马上就要用中台架构。

需要去衡量一下,我们通常从这四个维度去看:

第一个维度:就是业务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前端的业务,我们触达消费者端,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业务线,不同的业务经营模式,是否存在着很多需要快速调整的东西。这个就是决定了我们作为中台应用的价值。

第二个维度:主要是考虑交付成本的问题。对于业务共享服务能力是不是存在着很多共享的。建设中台是有投入成本的,投入产出是不是匹配?

第三个维度:其实是在快速创新和业务变革的诉求。对于中台架构或者说我们的微服务架构来说,更多的是能够做到真真切切用数字化的工具手段来快速支撑我们的业务创新,如果这块的诉求不是大,也是考虑的因素。

第四个维度:是在数据价值这一块,这个当然就是很多企业可能都会觉得我的数据肯定是有我的价值,也要看很多企业可能目前这个阶段数据的收集整理治理各方面可能都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在中台的建设可能都要考虑一下先后。

我们现在应该说所触达的企业,或者帮企业建设中台这类型的企业,主要还是为各个行业的龙头,比较大型的企业,做中台建设会比较多,对于中小型或者腰部企业做中台建设这块相对会比较少,他们怎么去享受或者使用这种中台架构?

我们是有一种选择,不一定说自己单独建设或者部署中台架构系统,可以通过引进SAAS产品的方式使用中台的产品来解决一定程度因为性能的问题。或者刚才说有些快速创新的问题,端的创新的问题,带来的挑战,这个时候这两种方式可能成本相对会低。

对于需要引入中台架构的企业,相当于具备条件,或者是确实需要综合架构的企业来说,怎么选择启动中台架构也是非常关键的方面。

我们在做综合架构的整体策略的时候,会有建议,就是:你现在企业里边系统会很多,哪些合适在中台上构建,哪些可以保留?

还是用传统的架构来支撑,我们会分稳态和敏态之分。所谓敏态就是相当于它是面对面向外部的关联方,包括我们的客户、消费者,或者是我们上游的供应商。

这些都是外部的关联方,关联方在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跟我们企业进行交互,进行互动。这些面向外部的应用,它通常会需要快速的创新、快速的应变,而且要对外开放高并发、高扩展,这些应用都会建议在中台架构上去建设。

更偏向于内部的业务管理的,比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办公,或者是我们相应的ERP的应用。这些应用它会强调的是逻辑要严谨规范,这些最好还是建议作为稳态的东西可以不在中台上构建,当然这里边可能也会存在共享的能力,它需要支撑前端应用的这些可以通过相当于抽取到中台的方式来解决。

07 企业该怎么做中台架构的转型或者升级?

企业通常都已经有了很多信息化系统,基于系统存在的情况下,企业要做中台架构,就会存在切入点的问题。

所以,企业到底该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做中台架构的转型或者升级?

我们通常建议会有三种策略:

第一种:固旧立新

我们要保留原有的系统,利用新建的系统来做中台架构的试点,或者叫搭建,逐步沉淀能力。为旧有的、已有的系统改造重建,迁移到综合架构做好基础。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雇旧立新就是切入点的问题。这种的策略或者这种启动的方式,我们在很多企业是这么做的,包括中国石化、宝洁,包括原来阿里做的中国化工集团都是类似这种方式。就是旧的系统不动,新建的系统就用重开架构来建设,逐步沉淀能力的方式,逐步去把旧有的系统进行迁移改造。

第二种策略:平滑迁移

就是我们保持现有系统正常运行,在中台层面逐步沉淀中台的共享服务中心,或者叫能力中心。

刚完成中台建设以后,前端界面不动,中台作为插件插到原有的系统体系里边,把前端应用,逐步把调用关系改到中台来,实现升级改造。这种方式就对于前端的运行是不影响的,也就是我们的用户操作是无感知的。就实现了中台升级的迁移,所以我们叫平滑迁移。

第三种策略:不破不立

这种策略相对来说动作就比较大了,它基本上就会把原有的体系都会颠覆掉,所以我们叫不破不立——把原有的系统,那些不能满足业务要求的,利用中台架构全部重新构建。

这些企业包括我们服装的客户,鞋服的行业的,还有茅台,中国联通这些企业都会有这种情况。

比如:茅台,基本上把原来的电商进行化改造。茅台电商有点像跑在国道上,性能各方面都不具备,他现在用中台架构就相当于帮它升级成高速公路,在上面买东西,或者是整个秒杀营销方面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这些是综合架构之后带来的价值和效果。

08  企业要建中台架构,该从哪切入?

一般企业会比较关注的是哪些系统应该建立在中台上,哪些系统不应该建?

如果我企业要建中台架构,中心综合系统,我应该从哪个点开始或者选择哪个作为切入点?

刚才讲了三种策略,实际上在整个建设过程当中,因为中台建设其实虽然经历了有两三年的时间,大部分企业都在往前走,其实会存在很多实战经验性的东西需要企业去注意。

整个中台的建设过程,具有很多实战性的经验的东西去分享。因为时间关系,我这里只是大概讲一下。

做中台建设的路径里边,它会涉及到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需求调研开发实现大的过程。

细节里面可能会对传统企业来说,挑战比较大的就在于他对业务架构变革,或者说我们领域驱动的设计架构师本身要求比较高,所以其中环节里面包括我们需求调研完了之后,对企业的业务梳理清楚后,在领域划分架构设计,特别是核心能力的详细设计,这一块可能对企业的开发团队或者设计团队要求比较高,这块都会有方法论来支撑。

对于企业怎么快速的去建设或者具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里面是需要借助有经验的团队,最好这些经营的团队里边具备了产品,比如中台,比如说我们行业中台的产品,让企业不要从0到1去构建中台,希望能够又基础的产品来提供过来,这样就对于企业建设过程里面走很走少很多弯路。

举个例子:大家知道茅台它有电商,原来电子商务这块做的官方商场和茅台运营商本身是跟经销商一起,就形成O to O的体系的电商平台。当然也会包括它的营销策略里面,渠道管理,费用管理的运用。

在中台改造之前,他们算下来有20多个类似这种营销侧、渠道管理到电商这块的系统。在改造之前的问题,主要还是是性能的问题。原来他茅台一上线基本上都是秒杀,一旦秒杀,基本上也都一两分钟就登掉。

还有就是相当于他二十几个系统各个系统资金的数据,在系统之间的隔离,形成孤岛。包括它的库存,其实整个渠道到门店或者整个通路的库存都是不统一的或者不标准的。

还有典型的就是:由于飞天茅台酒都是抢手货,经销商其实都有囤货的,因为茅台集团,他希望这些到了经销商里手里的酒,必须要卖到消费者手里的。这就存在茅台集团的要求和经销商的诉求之间的矛盾。茅台集团要求经销商在线上卖的酒,通常经销商也会通过黄牛的方式把酒再买回到手里。这个时候也是有诉求说能不能通过大数据做法来反黄牛。

这些其实都是相当于在整个经营过程当中,茅台存在的业务诉求,或者是数据诉求。于是,茅台云商就决定通过中台的方式,首先是把二十几个系统里边存在共享复用的能力存到中台来,支撑前端业务的重新构建,当然这里面基本上把电商这块重建了。原来营销策的系统还是保留,只是做中台的对接。

中台建设最终带给茅台的价值或者是效果,主要是体现三大价值:第一个价值是在于性能,比如在18年双11双12,包括今年的618,都是通过秒杀的方式来上茅台酒,这几个环节里边的整个秒杀的体验是非常好的。

还有就是基于中台构建完了之后,茅台再开辟新的业务,比如:老酒业务或者定制酒业务,基于中台它就可以快速的去构建新的应用。对于经销商的数据沉淀,或者是经销商登录用户的数据收集以及画像的比对。通过这些数据来实现反黄牛的应用,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蛮有价值和意义的。

宝洁用中台的方式,先是实现了线上,它的经销商线上电商的商品组数据和线下供应链的主数据的统一规范,相当于有了商品中心,在这个基础上来拉通整个供应链的数据分析,对他的供应链进行优化。

比如:渠道库存的及时补货等这方面的数据应用。他的电商主要是通过经销商在线上开店的方式,它自己的供应链的商品数据,原来跟经销商线上电商的商品数据是对不上的。他要进行供应链的跟踪,基本上实现不了。

他需要把这两部分的数据类似主数据的方式,通过中台商品中心来进行规范统一,相当于还是保留自己供应链的管控和优化。

 

作者:罗家鹰,云徙科技副总裁

本文由 @鲍跃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14 May 06:28

聊聊安卓折叠屏给交互设计和开发带来的变化

by Airen

很多年前,前端同学都觉得PC端的适配(兼容处理)难,都认为移动端的时代适配会容易得多,也无需考虑那么多的事情。事实并非如此,移动端的时代同样面临着各种适配的处理。特别是刘海机的出现,前端需要考虑刘海机适配。而如今随着三星Galaxy Fold和华为Mate X折叠屏手机的面世,前端同学接着又要处理折叠屏幕的适配。

就我们团队而言,在上个月就接到相关的通知,需要处理折叠屏的适配。碍于真机难得,前段时间就通过模拟机,做了一些简单的适配测试,不过幸运的是,今天拿到了真机(三星Galaxy Fold) ,写了一个简单的Demo,做了一些适配的测试。特此将相关心得和大家一起共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折叠屏设备的相关参数

为了更好的做相应的适配处理,我们有必要先对设备相关的参数做一定的了解。

简单地说,三星Galaxy Fold和华为Mate X的最大区别即是 双屏内折叠对单屏外折叠

三星Galaxy Fold搭载了两块屏幕,一块位于机身外侧的一边,适合折叠状态下使用。这块外屏是一块4.6英寸1960 x 840 Dynamic AMOLED显示屏:

Galaxy Fold的另一块屏幕只有在机身被展开时才会出现。这块内屏尺寸达到了7.3英寸,比例为4.2:3,分辨率为 2152 x 1536

外屏的使用方式和现在手机一样,只不过小了些、边框宽了些。

内屏的大尺寸则能在玩游戏、看视频、看地图、拍照和视频通话等情况下提供更多的内容显示。大尺寸也让多任务处理不再是鸡肋,发布会现场展示的三任务同时处理让人印象深刻。

华为Mate X的折叠采用了一块外置屏幕。完全展开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块 8英寸8:7.12480 x 2200 OLED显示屏:

折叠起来后,一块大屏会变成两块分别位于机身正、反面的“小”屏。正面屏幕为 6.6英寸,分辨率为2480 x 1148,比例为19.5:9,是目前主流手机的屏幕比例。背面的屏幕则是一块 6.38 英寸 2480 x 892分辨率显示屏,比例为25:9

对于Web前端而言,我们主要关注的几个参数是 分辨率DPI* 和 **屏幕宽度等。简单的将相关参数列入:

参数 三星 Galaxy Fold (折叠状态) 华为 Mate X (折叠状态) 三星Galaxy Fold (展开状态) 华为 Mate X (展开状态)
屏幕尺寸 4.58英寸 6.6英寸(正面);6.38英寸(背面) 7.3英寸 8英寸
分辨率 1960px x 840px 2480px x 1148px(正面);2480px x 892px(背面) 2152px x 1536px 2480px x 2200px
屏幕密度DPI 420dpi (待真机确定) 420dpi (待真机确定)
宽高比 21:9 19.5:9(正面);25:9(背面) 4.2:3 8:7.1
设备像素比 dpr 2.625 3.5(待真机确定) 2.625 3.5(待真机确定)
屏幕宽度(window.screen.width) 320px (待真机确定) 586px (待真机确定)
屏幕高度(window.screen.height) 747px (待真机确定) 820px (待真机确定)
视窗宽度(window.innerWidth) 980px (待真机确定) 981px (待真机确定)
视窗高度(window.innerHeight) 1725px (待真机确定) 1147px (待真机确定)

有关于设备相关的参数,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API来获取(这个很重要):

  • DPIwindow.devicePixelRatio
  • UserAgentwindow.navigator.userAgent
  • 屏幕宽度window.screen.width
  • 屏幕高度window.screen.height
  • 视窗宽度window.innerWidth
  • 视窗高度window.innerHeight

屏幕尺寸分辨率像素密度三者关系之间存在相应的计算关系:

比如屏幕分辨率为:1920px x 1080px,屏幕尺寸为 5英寸的话,那么对应的DPI440,即:

折叠屏给交互设计带来的差异化

不管是三星 Galaxy Fold的内折叠屏还是华为 Mate X的外折叠屏给我们最直观的效果类似于iPhone和iPad的差异:

折叠状态类似于iPhone;展开状态类似于iPad

屏幕宽窄的变化给我们的交互设计也会带来相关的变化。

对于Web设计而言,当折叠屏从小屏模式转变成大屏模式时不应该只是画面的等比例变大,而是要考虑响应式布局设计。描述响应式设计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

“Content is like water,即如果将屏幕看作容器,那么内容就像水一样”

在以前响应式设计更多用在PC Web设计上,但现在折叠屏手机的出现,我们在移动端也应该考虑响应式设计,以下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细节:

不是简单的响应式设计

折叠屏幕在 “展开”态时要考虑是平板模式还是双屏幕模式,如果是平板模式,那么内容应该在一个整体里;若是双屏幕模式则可以考虑不同屏幕展示不同内容。设计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场景进行模式选择。

如上图所示,内容在同一个整体里,只是视觉(排版)效果上有差异

或者

上两图展示了不同的屏幕展示不同的内容

考虑通过Fragment(片段)来设计

Fragment是Android3.0提出的API,出现的初衷是为了UI更灵活地适应大屏幕的平板电脑。

Android官方对Fragment的描述是:

“Fragment表示Activity中的行为或用户界面部分。可以将多个Fragment组合在一个 Activity 中来构建多窗格 UI,以及在多个 Activity 中重复使用某个Fragment。

采用不同的Fragment来设计,可以做到不同内容在不同的屏幕展示,甚至在同一屏中可以展示多个不同的内容。对于这样的场景,交互的方式和行为都将会有所变化。比如进入每个不同的Fragment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交互方式;比如返回按钮,滑屏等又是怎么一个交互方式。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比如说,很有可能将来手淘就能像下面这样,在展开状态打开多个Fragment:

参考微软的UWP设计概念

UWP即Windows 10中的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Windows通用应用平台)。

UWP应用的理念并不是为某一个终端而设计,而是同一套代码和设计可以在所有Windows10设备上运行,包括Windows 10 Mobile / Surface / PC / Xbox / HoloLens等等。它的响应式设计设计技巧包括以下6点:

下面的内容摘自《UWP 响应式程序设计介绍》一文。

调整位置

你可以改变 UI 元素在不同屏幕上的位置。比如下面这个例子:为了确保同时展示两个元素,在手机上我们必须采用纵向滚动界面,而在平板电脑上,我们可以调整框架的位置,变为横屏滚动界面。如果你用网格设计这些位置,你也可以不改变内容框架,但其他 UI 元素可以使用响应式设计。

这是一个图片应用的例子,内容框架在大屏幕上被改变了位置。

调整尺寸

你可以通过调整空白和 UI 元素的尺寸来优化框架,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可以通过简单的增大内容框架尺寸来提升大屏幕的阅读体验。

调整顺序

通过调整 UI 元素的顺序和方向,优化内容显示效果。举个例子,在大屏上运行时,可以再添加一栏,并且加入分类列表,这些都是合理的。

这个例子展示了在手机上使用一栏纵向滚动,而在平板上使用两栏横向滚动的优化。

展现

你可以基于屏幕的真实大小,设备支持的功能,特定的情况或者屏幕方向展示界面。

下图是一个含有相机按钮的 Tab 的例子。平板电脑和台式机可能没有摄像头,所以相机按钮不被显示出来。另一个例子是媒体播放器,小屏幕上这些按钮通常是被删减的,但在大屏幕上这些按钮是被完全保留的。PC 上的媒体播放器比手机上的有更多的功能。

换位

这项技巧是为特定屏幕尺寸或屏幕方向切换特定的界面。下面这个例子是导航菜单:小屏幕上他是隐藏在汉堡菜单中纵向排列的,但是在大屏幕上,更大的 Tab 是更好地选择。

改变结构

你可以为特定的设备优化特定的结构。下面这个例子就是两种不同的接合结构。

下图是一个智能家庭程序,运用了改变结构的技巧

折叠屏下的手淘将可能是这样的

UWP设计概念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概念。如果不久的将来,折叠屏为成为一个主流之一的话,除了UWP设计带来的设计和交互的变化之外,还会有其他更优秀,或更合理的交互设计概念吗?

或者简单地说,折叠屏时代的手淘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前面我们提到两个(或多个)Fragment的设计,如果将来的App中能在宽屏模式(折叠屏展开模式)启用多个Fragment时,我们的交互设计可许将会是这样的。

在2019年愚人节当日,淘宝设计 提出了手淘在折叠屏下的概念设计

在该文章中,作者提出折叠屏幕时代下,手淘App针对折叠屏的两大特性具体展开相应的设计。

大屏内容更丰富

在折叠屏中,顶部和底部导航性质的组件属于页面的公用功能,采取直观的 横向拉伸适配方式;而当中页面可以采用内容填充适配方式,将次级重要内容展示在第二屏

有可能将来在消息的第二屏内容是聊天窗口,能快速预览消息里的最新内容,提升聊天切换的效率。

多任务效率提升

在日常使用手机处理主任务时,经常会碰到临时通知消息等分支任务处理,主任务与分支任务场景的频繁切换给用户带来很高的操作成本。

折叠屏的 “第二屏” 可以让用户可以不离开当前场景即可便捷的处理子任务,提升多任务的处理效率。下面举例淘宝上的案例帮助大家体会多任务带来的种种便捷。

比如说,在折叠屏展开状态的模式下,你将可以一边看淘宝直播,还可以让宝贝列表呈现出更大更多的图片以及简要的信息帮助用户做初步的判断,边看边逛互不干扰

折叠屏适配姿势

都说 底层建筑将决定上层设计。这一点都不假。

在PC时代,众多前端开发者都疲于奔波处理各种不同版本浏览器客户端的兼容处理;在移动端时代,原本以为将会改变这一状况,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iPhone6,iPhone6+的出现,不仅限于处理不同屏幕的Android设备,还需要考虑杂屏时代的iOS设备。在那个时候设计和开发为了更好的适配,采用了一种适中的设计,比如手淘设计师和前端开发的适配协作基本思路是:

  • 选择一种尺寸作为设计和开发基准
  • 定义一套适配规则,自动适配剩下的两种尺寸(其实不仅这两种,你懂的)
  • 特殊适配效果给出设计效果

手淘设计师常选择iPhone6作为基准设计尺寸,交付给前端的设计尺寸是按750px * 1334px为准(高度会随着内容多少而改变)。前端开发人员通过一套适配规则自动适配到其他的尺寸。

开发人员针对该场景提供了不同的适配解决方案。比如业务较为主流的一种适配方案,通过lib-flexible库配合CSS的rem单位来做相应的等比缩放适配。

flexible.js方案也就手淘团队提供的一种优秀的适配解决方案。即:《使用Flexible实现手淘H5页面的终端适配

事实上,flexible.js方案(业务常称rem适配方案)基本原理是模拟视窗单位vwvhvminvmax原理。随着视窗单位得到更多设备的支持之后,很多团队开始弃用flexible.js的适配方案,而改用vw-layout的适配方案。

vw方案(常称vw-layout方案)让我们在移动端适配变得更为容易。

vw方案如果运用于PC端或者屏幕较宽的终端设备上,会有一定的缺陷。

但这一切并没有结束。随着苹果公司(Apple)的刘海机iPhone X、iPhone XS、iPhone XR、iPhone XS Max的出现,不管是设计还是开发又要开始面对于刘海机终端的适配处理。

到目前为止,虽然安卓也有很多品牌有相应的刘海机,但面对不同的App(或者说团队),安卓刘海机不会做相应的考虑。

在刘海机中(或者说iOS11起)提出一个安全区域的概念。设计师也针对安全区域做出相应的处理:

前端开发也有相应的属性env()来做相应的适配处理。有关于刘海机的适配,请移步阅读:

而如今我们又将不得不开始着手于折叠屏的适配处理。

华为折叠屏官方适配方案建议

折叠屏在视觉效果来说就是,屏幕变大了,手机变平板了。这样就要求我们的APP在可折叠设备展开时,当前应用页面必须无缝延续到另一个屏幕,并可自动调整大小匹配新的布局,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应用程序需要准备好在多个屏幕(不同分辨率、密度等)之间切换。

其实Google之前有其应对的策略,在去年的 Android Dev Summit 上,Google 就已经宣布将要对折叠屏提供“Screen Continuity(屏幕连续性)”的原生系统支持,并将这项技术称之为:Foldables。利用这种柔性显示技术,App 可以做到折叠屏设备上的适配工作。

事实上,华为官方针对折叠屏也提供了一些适配方案

X 轴方向自适应

尽量保持Y轴方向上元素不变,X轴方向上自适应:

该方案较 适用于界面元素相对单一,没有大量列表类、或较多显示元素的页面

布局内容扩展

参考 iPad(平板)布局显示更多内容,对于区分了手机和iPad布局的应用,在展开态优先考虑参考iPad的大屏布局适配展开态界面,显示更多内容;尽量保证Y轴方向元素的不变:

该方案 一般适用于 WEB 类应用,页面特征一般为元素多,适配原则以尽量显示较多元素优先

分栏布局

对于设计过分栏能力的模块,需要在展开态体现分栏布局:

该方案 一般有明显 list 二级菜单的元素结构比较适合。

横竖屏布局一致

考虑到展开态 8:7.1 的比例,展开态的横屏和竖屏建议一套布局。横竖一致;不对展开态的横屏特殊处理,挪移布局不用体现。

如果仔细对比,不难发现华为官方提供的适配方案(展开状态模式)和 微软的UWP设计概念有些相似之处

两个(或多个)Fragment设计

前面也提到过,在未来,折叠屏在展开状态或许可以同时展示两个或更多个Fragment。对于这样的场景,前端或者设计都相对而言要更容易。因为多个Fragment更和我们现在的适配方式接近(未展开状态,和目前主流移动设备相似)。当然,在展开状态时,多个Fragment同时展示不同内容之时,或许每个Fragment所占屏幕的比例会有不同,针对于这种场景,我们目前采用的vw-layout适配方式,将毫无压力。

不过,同时打开两个或多个Fragment时,针对不同的场景在设计中也需要有所不同。比如说顶部Bar底部Bar采用比例拉伸,中间主内容打开多个Fragment,在不同的Fragment中显示不同的内容。

采用响应式设计方案

有了解过响应式设计的同学或许都知道,响应式设计在PC上的客户端得到较大范围的使用场景。对于移动端上,响应式设计的身影并不常见。但如今天,安卓折叠屏幕的出现,或许在未来的一些Web应用或Web页面中将会看到响应式设计的影子。

如果你决定在你的应用中采用响应式设计来适配折叠屏展开状态的效果,那么就有必要简单地了解一下响应式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

@Sandijs Ruluks早在2014年就针对响应式设计提出九大基本设计原则

响应式 vs. 自适应网页设计

很多初学都都容易把响应式设计和自适应设计混淆。事实上,它们看起来似乎是相同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并没有说哪个是正确的那个是错误的,内容决定一切。

内容流动

随着屏幕尺寸变小,内容将会占据更多的垂直空间,而下方的内容就会被接着往下推,这就是所谓的流动。如果你是使用像素来进行设计的,这可能会有点棘手,但是当你习惯了之后,就会变得很有意义了。

相对单位

画布大小可以是DesktopMobile或是它们之间的任何尺寸。像素密度也可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需要灵活的、在各种屏幕上都可以使用的单位。这就是相对单位(如%vw等)派上用场的时候了。所以设置50%的宽度也就意味着它会占据屏幕(或视窗,即打开的浏览器窗口的尺寸)的一半。

在CSS的世界中,相对单位有多个,不同的场景都有其优点:

上面提到%来做适配处理并无大碍,但%的计算相对而言会较为蛋疼,庆幸的是,我们可以采用视窗单位,比如vwvhvminvmax来替代%

不管是%还是视窗单位,它们计算方式都有所不同。他们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分

vw-layout适配方案,采用的就是视窗单位。

断点

断点是响应式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允许布局在预定义的点改变相应的UI风格。例如:PC端浏览器布局是三列,但是在手机移动端上只展示一列。大多数CSS属性可以根据断点改变。通常你会根据具体的内容来设置断点。

这里所说的断点就是采用CSS中的媒体查询特性,但这样一来将会增加不少的代码量、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

随着技术不断的革新,CSS的特性也越来越强大,就到目前为止,可以借助CSS Grid、minmax()repeat()auto-fillfr等特性,更易于实现响应式效果。当然一些特殊的场景还是需要强度依赖断点(媒体查询)来处理。

min-widthmax-width

前面提到过,在响应式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条件CSS中的媒体查询,即@media。媒体查询可以有条件的应用CSS规则,它告诉浏览器应该忽略或应用哪些CSS规则,而这些都取决于用户的设备终端。

在媒体特性中,大多数的媒体特性都可以带有minmax的前缀,比如说min-widthmax-width,用于表达 “最小的...” 或者 最大的...。用两张图来帮助大家来理解minmax的实际含义。

比如,设置width为100%,然后max-width1000px,那么内容会填满屏幕,但是不会超过1000px

嵌套对象

还记得相对位置吗?让很多元素的位置依赖于其它元素来定位是很难控制好的,因此使用容器来包裹元素可以让它更易理解,也更整洁。这就是静态单位(比如像素)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对于你不想要模块化的内容(比如logo或按钮),它们是有用的。

Mobile优先 还是Desktop优先

从技术上讲,如果一个项目是从一个较小的屏幕开始,变成较大的屏幕(Mobile优先),还是反过来(Desktop优先),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它还是增加了额外的限制,可以帮助你决定是否从Mobile优先开始。通常大家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会两端一起写,所以,还是看看哪个运行起来更好。

网页字体 vs 系统字体

希望你的网站上有很酷的字体吗?可以使用网页字体!虽然它们看起来非常棒,但是记住字体放得越多,你加载页面的时间也会越长。在另一方面,加载系统字体确是快如闪电,但当用户本地没有这套字体时,它就会返回默认的字体。

位图 vs 矢量图

你是否想过在图标上添加很多的细节和花哨的效果?如果想过的话,使用位图比较合适。如果没有,可以考虑使用矢量图。对于位图,使用的是jpgpnggif格式的图像,而对于矢量图,最好的选择是SVG或图标字体。每个都有对应的优势和缺点。但是图片的大小也需要重视——网页上的图片必须经过优化。另一个方面,矢量图通常比较小,但是一些旧版的浏览器不支持。此外,如果它有很多曲线的话,它也可能会比位图要重。所以,慎重选择。

有关于Web中图片或图标的使用,更详细的介绍可以阅读:

上面提到的九大基本原则,虽然提出的时间早,但对于使用响应式设计来设计Web页面或Web应用都具有极好的参考。当然,时至今日或未来,我们实现响应式设计可以借用其他的一些CSS特性,会让我们变得更为简单:

借助calc()函数,vw等视窗单位,可以对font-size进行精准设置:

在不同大小窗口下实现不同的字号。

通过CSS 的 grid布局、minmax()repeat()函数、fr单位以及auto-fill(或auto-fit)再配合min-contentmax-contentfill-content会让响应式布局越来越简单。

另外在响应式设计或者面对不同dpr的设备终端下,图片的运用也是非常的重要。小则可以帮我们优化性能,重则可以帮我省钱。现在在项目中,我们完全可以像下面这样来使用图片:

  • 使用<img>元素加载图像,使用该元素最新属性srcsetsize给用户加载正确的图像
  • 使用<picture>元素给用户加载正确的图像

比如<img />

再来看<picture>

vw-layout和媒体查询相结合

不管是华方官方提供的适配方案或是淘宝设计团队提供的折叠屏幕的设计概念还是响应式设计(或者说UPW概念),对于折叠屏幕的适配都有不同的帮助。

  • vw-layout布局可以让我们轻易地达到X轴方向自适应或者横竖屏布局一致或横竖屏布局一致
  • 响应式设计(借助媒体查询)可以让我们轻易地达到布局内容扩展或分栏布局

如果采用多个Fragment来展示内容,那么vw-layout或其他的相对单位布局都可以非常轻易的帮助我们实现折叠屏在不同状态的适配效果。

如果你只想同比例放大,那么vw-layout也将是一个最佳方案。

如果你想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有不同的布局风格,那么响应式设计或者UWP概念将是不错的选择。在这种场景之下,把vw-layout和媒体查询(响应式设计)结合起来,将是最佳选择。

创建新属性或提出新标准

刘海机的出现,苹果公司针对该类型设备提出了env()函数和安全区域的概念。让我们在处理刘海机适配的时候将变得更容易。

虽然env()最初只用于iOS的系统,但随着这方面的需求更多,业内同行将该函数提到W3C规范的方案中,让其成为W3C规范。根据相同的一个概念,我们是否也可以针对安卓折叠机,提供一个类似的函数或者属性。比如folding()。另外,对于移动端,我们在媒体查询中orientation: landscapeorientation: portrait来判断设备是否横竖屏。同样的原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助类似媒体查询这种方式来对安卓折叠屏做相似的设置呢?

我们手淘 或者说集团很多App在安卓上都采用的是UC的内核,就算无法在W3C规范中推动,我们UC内核的同学是否可以针对折叠屏提供相应的判断条件呢?期待UC同学能提供。

案例

自接到要适配安卓折叠屏的需求时,其实我们团队在这方面的压力并不太大,因为我们采用的是vw-layout布局方案,再加上我们是Web页面(也就是大家所说的H5页面),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适配功能。只是在展开状态或许需要做一些细节化的处理。比如金币庄园:

借助媒体查询,可以轻易解决这样的细节问题。

另外为了更好的体验一下自己的想法:

vw-layoutgrid@media查询相结合,对三星折叠屏幕做相应的适配处理(华为还没有拿到真机)

于是我写了一个简单的小示例:

Demo在线效果可以点击这里

手淘卡片的布局:

最基本的方案是我们团队一直使用的vw-layout布局方案,再配合CSS Grid:

.card {
    display: grid;
    grid-template-columns: repeat(auto-fill, minmax(340px, 1fr));
    grid-gap: 18px;
    grid-auto-flow: dense;
}

如果不做任何处理,我们在折叠屏两个状态下的效果如下:

如果我们想让在展开状态展示更多的内容时,或者说不同状态采用差异化的设计,那么我们可以借助媒体查询来处理。为了精准达到,先用JavaScript一些API获取设备相关参数:

<script>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
        var winDPI = window.devicePixelRatio;
        var uAgent = window.navigator.userAgent;
        var screenHeight = window.screen.height;
        var screenWidth = window.screen.width;
        var winWidth = window.innerWidth;
        var winHeight = window.innerHeight;

        alert(
            "Windows DPI:" + winDPI +
            ";\ruAgent:" + uAgent +
            ";\rScreen Width:" + screenWidth +
            ";\rScreen Height:" + screenHeight +
            ";\rWindow Width:" + winWidth +
            ";\rWindow Height:" + winHeight
        )
    }
</script>

输出我们想要的数据:

借助媒体查询,我们就可以做我们想要的事情:

@media only screen and (device-width: 320px) and (device-height: 747px) and (-webkit-device-pixel-ratio: 2.625){ 
  body {
        background-color: blue;
  }
  body::before {
      content: '三星折叠机:折叠状态';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z-index: 999;
      background-color: rgba(0,0,0,0.3);
      color: #fff;
  }
}

@media only screen and (device-width: 586px) and (device-height: 820px) and (-webkit-device-pixel-ratio: 2.625){ 
  body {
        background-color: orange;
  }
  body::before {
      content: '三星折叠机:展开状态';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z-index: 999;
      background-color: rgba(0,0,0,0.3);
      color: #fff;
  }

  #app {
      grid-template-columns: repeat(auto-fill, minmax(22.6665vw, 1fr));
  }
}
</style>

这个时候你看到的效果如下:

如果你稍加处理,还可以得到更不一样的布局:

借助媒体查询来实现差异的设计,对于开发而言是较为蛋疼的,会增加不少的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而助上面的媒体查询是只针对于三星折叠屏,但随着更多折叠屏设备的出现,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所以我们还是希望有一个统一性的判断属性

这个示例向大家演示的是H5在三星中的适配。对于其他的折叠屏设备,我们可以按同样的方式或原理来进行

折叠屏设备调试

如果你没有真机的话,在调试折叠屏的时候可以采用模拟机:

可以运行相应的模拟机,比如华为Mate X模拟机:

如果你是使用Chrome进行调试,你还可以创建相应的模拟机。比如三星的UserAgent信息如下:

Mozilla/5.0 (Linux; U; Android 9; zh-CN; SM-F9000  Build/PPR1.180610.011)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4.0 Chrome/57.0.2987.108 UCBrowser/12.1.2.992 Mobile Safari/537.36

这样就可以创建折叠和展开的两种状态:

这样就可以直接在Chrome中调试了:

对于其他折叠屏设备,如果你有相关的参数,也可以按上面类似的方式进行设备。

小结

还是那句话,底层建筑永远决定上层设计!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做为技术人员都应该不断的去探索,寻找相应或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虽然我们以折叠屏为主线进行展开介绍,但全文除了折叠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之外,还介绍了响应式设计、rem适配、vw-layout适配以及刘海机适配等方案。

事实上,这也是一篇有关于移动端适配大全或指南。

为了方便大家更易于寻找处理移动端适配相关的内容,我把一些资源整理在这里:

最后希望该文对大家有所帮助。Zoom With Nike

17 Jan 09:43

Noted: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Ninekb

VI

“Ready, Set, Gö!”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Est. 2017) " People live, work and move more and more within the Mälardal region, and billion are invested in more traffic, new trains and new trains. In order to enable more people to commute and use this bet from October 1, 2017 a new commuter ticket under the name Movingo. The goal is to simplify and get more people to travel together. Movingo makes it easier to travel collectively, all the way from home to work. A new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SJ / TiM tickets is that local traffic is always included. Movingo applies to regional rail traffic for Mälarbanan, Nyköpingsbanan, Sörmlandspilen, Svealandsbanan, UVEN (Linköping-Eskilstuna-Västerås-Sala), Stockholm-Uppsala and TrosaBussen." New trains under the brand Mälartåg will also be introduced.

Design by
Essen International (Stockholm, Sweden / San Francisco, CA)

Related links
Essen International project page

Images (opinion after)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Icon explanation, connecting to the Mälardal region.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Movingo and Mälartåg logos.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Custom typeface.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Icons.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Brochures.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Cup.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Livery.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System map.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Movingo and Mälartåg by Essen International
Restroom sign.

Opinion
The old logo was super dry and completely forgettable (and now that a new brand name is replacing it it will literally be forgotten). The new ticketing system and train brand names are unified by the same icon — an abstract, blobby set of circles that illustrate the geograph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älardal region and Stockholm — and a custom typeface. The icon is cool on its own and it has a nice fluid silhouette that could make you think of a smooth journey while the hard-angled sans serif looks slightly tech-ish (highlighting the app-driven approach for the ticketing) and also industrious (making it look like it will work as advertised). The color palette feels fresh and contemporary and all the applications have a cool Swedishness to them that’s quite appealing.

18 Aug 09:49

Reviewed: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Ninekb

3

“The Sky set the Limit”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Launched in 1991, Sky Sports is a network of sports channels operated by satellite pay-TV company Sky and is the de facto source for sports in the UK. Originally a "paltry" four channels, Sky Sports has been adding channels slowly and today it introduces a new system of nine channels that more clearly defines what each offers (i.e., Sky Sports 4 is now Sky Sports Golf, so no surprises there). To coincide with this channel tune-up, Sky Sports has introduced a new identity designed by Sky Creative in partnership with London-based Nomad.

Sky Creative are the multi-disciplinary creative agency behind the new Sky Sports rebrand. As part of their progressive and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hey invited Nomad to partner with them on a seven month journey to reimagine Sky Sports from the ground up.

The brief, based on strategic marketing insight, was to create a new Sky Sports, one that offers complete control to its customers by creating nine dedicated sports channels. The result is a fresh and modern brand that positions Sky Sports as the ultimate sports storyteller; moving beyond the cliche celebratory moments to bring you every side of the story - the grit, the pain, the passion and the disappointments.

Nomad provided text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Logo.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Social media version, before and after.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Sub-brands (or "Genres" in Sky Sports parlance).

The old logo you kind of just took for granted that that's what it was supposed to look like because it aligns with the Sky brand and, well, it's been like that for 15 years, give or take a shine effect or ten. The new logo -- design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Miles Newlyn -- retains the same structure with the biggest change being switching from uppercase to lowercase. Both are equally valid solutions and both have their pros and cons -- I liked how the old uppercase had equal margins all around, for example -- but the new one capitalizes (pun!) on the strength of the Sky wordmark by continuing its lowercase design and creating a bouncier rhythm with the single ascender and single descender of "sky" and "sports". The design of the new "sports" wordmark is pretty nice and balanced; I really like how they were able to make "sports" feel like a sub-brand of "sky" by matching the shape of the "s"s but with "sky" clearly having the cooler, higher-in-the-totem-pole "s". The minimized gradient/shading/highlighting of the logo is also welcome but I find it funny that they couldn't get rid of it altogether.

The sub-brands of Sky -- or "Genres" as they are being called -- replace the more heavy-handed channel breakdown of before and work seamlessly with the logo. That "mix" one, though, I dunno...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App icon.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Progress bar (probably my favorite detail of the whole thing).
Each genre channel has been designed from a master kit of parts of typography, colour, tone-of-voice and sound design that flex and stretch to create unique channel personalities that stand alone and sit together.

A bespoke Sky Sports display typeface was developed; a five cut font that shares the same footprint whilst capturing the essence of each sport: F1 - raw and technical. Cricket - sophisticated and stylish. Premier League - atmospheric and iconic. Golf - focus and precision. Football - authentic and contrasting.

Nomad provided text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Genre logo detail.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Genre summary: Premier League.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Genre summary: Football.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Genre summary: Cricket.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Genre summary: F1.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Genre summary: Golf.

The identity assigns a look and style to each of its main channels, distinguished by a custom font -- design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Swiss Typefaces -- and color palette. Based on what we have here, the distinctions and elements of each are fairly underwhelming. It's a valiant idea but the fonts, color palette, and hero photography feel very generic. I realize it's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w identity -- nay, it's the first day -- so there might be room for development and maybe most of the oomph comes from the broadcast and TV presence.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Genre font detail.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Headline treatments for Premier League, F1, and Golf.

Other than the Premier League, with its inverted spikes, the fonts all seem like blander versions of other fonts (i.e., Golf might as well be Bank Gothic, Football might as well be Neutraface, Cricket might as well be... something from the 1990s not to be done again). I appreciate the idea of doing a family of fonts that share the same bones and have different skins but these lack a lot of personality.

Cricket ident.
F1 ident.
Golf ident.

The idents are pretty great, especially the golf one. More of that, please.

New Logo and Identity for Sky Sports by Sky Creative and Nomad
Inspirational image to end the post.

I wish there was more stuff like the image directly above... like, if they had captured that cool vibe and duality in each of the genres with something more moody and exciting, this could have all been a little more interesting. Overall, though, I understand this identity isn't meant to be an overpowering thing that steals the thunder of the programming and the content but instead support the changes and help administer them to the public, which it does efficiently, elegantly, and -- if the music score in the opening montage video is an indication -- potentially exciting.

17 Dec 07:32

WordPress 自动给文章的关键词添加链接 Links Auto Replacer

by 倡萌
Ninekb

关键字链接

倡萌之前推荐过使用 WP Keyword Link 插件自动给文章的关键词添加链接,但是作者已经5年多没有更新 WP Keyword Link ,实在不好意思再推荐它。找了一大圈,才发现一个 Links Auto Replacer 可以支持中文,简单介绍下。

Links Auto Replacer 简介

Links Auto Replacer 在后台添加关键词和匹配的链接,就可以将文章内容中的这个关键词自动添加你设置的链接。相对于其他类似插件,Links Auto Replacer 的优点是 支持中文,还自带了隐藏真实链接的功能(将链接转换为 example.com/go/amazon 这个格式),缺点是 不支持将文章的标签(tag)自动添加链接,目前(2015-11-7)不支持限制匹配次数,所有关键词都会添加链接。希望作者在后续的更新中可以去掉这两个缺点,呵呵。

Links Auto Replacer 还有收费版(25美元):

  • 支持内部链接,使关键字链接到你的内部文章或网页
  • 可以统计链接的点击次数
  • 分类管理关键词

Links Auto Replacer 预览

后台新建自动链接:

links-auto-replacer_wpdaxue_com

 

前台显示效果:

2015-11-07_094552_wpdaxue_com

Links Auto Replacer 下载

在后台插件安装界面搜索 Links Auto Replacer 即可在线安装,或者在这里下载 Links Auto Replacer

倡萌已将该插件汉化,点击下载 Links Auto Replacer 简体中文包,解压后上传到该插件的 languages 目录即可。

注:如果你使用了短链接隐藏真实网址的功能,请在 设置 - 固定链接 重新保存一次设置,否则可能会出现 404 错误。

相关插件

下面的这些插件功能也不错,但是 2015-11-7 测试,不支持中文,如果大家测试发现支持中文了,欢迎反馈,谢谢

22 Dec 05:21

Ronin

by Jona Dinges
Ronin
06 Dec 17:59

EmEditor 14.6.0 简体中文便携版 - 强大文本编辑器

by 黯然过客
Ninekb

soft

EmEditor Professional 以运行轻巧、敏捷而又功能强大、丰富著称,作为简单好用的文本编辑器,EmEditor 支持多种配置,可自定义颜色、字体、工具栏、快捷键、行距等,支持文本列块选择、无限撤消/重做等,是替代记事本的最佳编辑器。

我最近一直在用 EmEditor,其便携性很适合影子系统,标签窗口也是极方便操作,2014/10/22 更新版本为 EmEditor 14.6.0 官方简体中文便携版,分别为 EmEditor 32 位和 64 位版。EmEditor 现已经添加了官方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支持,无需额外汉化。

使用说明:解压后直接运行主程序 EmEditor.exe 即可,所有配置都保存在 ini 文件中,纯绿色便携,完全兼容 Windows 7/8 及 Portableapps.com 的便携平台,如果无法显示简体中文,可能需要重新配置。

EmEditor

记事本替代方面,曾经介绍过的 EditPlusAptEdit 也都是不错的,不过我还是用着 EmEditor 最舒适了,还有 Notepad2 也是必须的。关于如何将 EmEditor 转变为便携软件,请看这里,或直接在 EmEditor.exe 目录下建立一个 eeUseIni.ini 文件,EmEditor 就会使用 ini 文件保存所有配置,达到绿色便携化运行。

EmEditor Professional is a fast, lightweight text editor designed to balance speed of operation with robust features.

New features in version 10 include a Compare function, which allows users to run a side by side comparison of two documents with Synchronized Scrolling, a Spell Check engine, Numbering, ASCII and Binary side by side viewing, and much more. EmEditor now fully supports Zen Coding.

EmEditor Professional简体中文便携版

EmEditor 14.6.0 更新日志

  1. 这个新版本大大提高了针对大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库文件编辑的功能。

EmEditor 相关文件下载

官方网站:zh-cn.emeditor.com
解压密码:www.portablesoft.org
压缩包MD5:755F54092D6D5FF45C6F17DA230403B9

开始下载 EmEditor Portable 14.6.0 简体中文便携版 (32位版)
EmEditor_x86_14.6.0_PortableSoft.7z (3.85 MB)
@精品绿色便携软件 | EmEditor 14.6.0 (32-bit) 下载页面 | 更多版本下载

开始下载 EmEditor Portable 14.6.0 简体中文便携版 (64位版)
EmEditor_14.6.0_PortableSoft.7z (4.39 MB)
@精品绿色便携软件 | EmEditor 14.6.0 (64-bit) 下载页面

02 Aug 14:12

漫长的告别

by 王朔

年前小岛说年后他要去浪迹天涯,他提议我们几个老朋友聚一下,以示告别。

我们当然都表示赞成,只要有人请客,我们都是乐意奉陪的。


那天聚餐的气氛很热烈,大家酒都喝得不少,小岛做了很慷慨激昂的陈述,大意是他稀里糊涂过了三十多岁了,不能再稀里糊涂过下去了,既然三十不能立,三十能走也是不错的。

小岛说得很动情,好几次声音都有些哽咽了,眼角有些湿润。


我们完全被他的情绪感染了,再加上酒精的渲染,我们都有些激昂了,对他的决定大加赞赏,什么事业,什么成功,什么爱情,什么婚姻,大多是过眼云烟,不过自欺欺人罢了!我们要活在当下,活出真我,活出一片新天地!


由于语言太苍白,小岛深情清唱了一首汪峰的《再见青春》,虽然由于情绪激动加上醉意泛滥,唱得有些跑调,但情真意切,句句发自肺腑及丹田,让我们都不禁动容。

他唱着唱着,竟有些泪流满面的趋势,我们不禁唏嘘感叹:还是年轻好啊!跑调都能唱得这么有范儿!赞!


最后,由于实在太感动了,老秦抢着买了单,说是要让兄弟省点钱,留着路上用。

多么好的兄弟啊!作为铁血哥们的我自然也不能落后,我毅然决然地把所有没吃完的菜打了包,朗声道:”浪费是可耻的!兄弟,留着路上吃!“


春节后,迟迟不见小岛有所行动,正当我们疑惑时,接到了他的电话,说这阵子处理了家里一些后事,比如把必备的行李打包、把不用的物件打包,该卖的卖,该丢的丢,只是有些东西确实难处理,比如前女友送的东西等等,着实让他纠结了好久。现在终于处理得差不多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春暖花开之日,就是你我告别之时。


于是他提议再聚一次,毕竟吃一次少一次。我们表示了同意,欣然赴约。

这次聚会依然有些小伤感,小岛依然说了很多,我们依然被感动了,当然我们依然喝了不少酒。我知道这次老秦肯定还会抢着付账的,我很了解这家伙,我也不能落后,所以我毅然决然地点了几个比较贵的菜,终于可以好好吃一顿了,我很欣慰。


小岛依然清唱了那首《再见青春》,这次表现显然好多了,唱得比较靠谱,只是可惜缺少点儿第一次唱时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


最后,我们给予了他最诚挚的祝福,并进行了亲切地拥抱,那一刻,我们哭了——好兄弟!去月亮之上自由飞翔吧!不管世事变幻,你永远是我们最炫的传奇!


过了一段时间,桃花开了又谢了,仍然不见小岛成行。我们表示很焦虑,为前两次的豪言壮语感到有些羞愧难当,毕竟我们都是有点儿节操的人。

小岛还是给出了很合理的解释:公司有些工作还需要他解决,虽然他在公司里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但有些工作还是要由他负责的,做事有始有终,做人有情有义,这才是一个新时代有为青年的品格。

另外多存点钱也是必要的,毕竟出门在外有钱没钱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他要做的是浪迹天涯,而不是混迹江湖。

最后他说工作已经基本搞定,很快他将仗剑出山快意恩仇了。


对此我们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并就再次聚会以作最后的告别达成了一致。

那次聚会不再有伤感,更多是对未来的憧憬,对未知旅途的期待,对人生还有无限可能的欣慰。

我们狠狠拍着小岛的肩膀鼓励他:去吧!去领取你人生最灿烂那枚勋章吧!去给死气沉沉的生活一记响亮的耳光吧!去告诉所有人一事无成也一样可以活得理直气壮吧!

结果小岛哭了,他泣不成声哽咽道:”你们就不能轻点拍吗?好疼!“


最后,在我们强烈要求下,小岛唱了一首凤凰传奇的《自由飞翔》,老秦、党生和我伴着歌声跳了一段广场舞,是那么的合拍,那一刻,我觉得:人生真特么美好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还是没有行动,他说很难决定第一个地方去哪儿,他说这很重要,可能决定下半辈子的幸福,一定要慎重!但他说很快了,真的!我们表示呵呵。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仍然没有行动。他说最近下雨,不利于出行,而且他有很多衣服没洗,洗了又没干,再等等,很快,真的!我们继续表示呵呵。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照旧没有行动。他说最近天热,紫外线太强,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会影响健康,没有健康就没有将来,再等等,很快,真的!我们照旧表示呵呵。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习惯性没有行动。他说最近有几个重要的约会,做人要有情有义,不能放人鸽子,都是有节操的人,再等等,很快,真的!我们习惯性表示呵呵。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秦沉不住气了,小岛已经用“吃一顿少一顿”的理由吃了他好几顿了。现在“吃一顿少一顿”已经成了小岛的口头禅,取代了原来的“我要写一本书”。
在又一次“吃一顿少一顿”的告别聚餐中,老秦语重心长地对小岛说:“人生最成功的事就是说服自己相信目前的生活挺好的。我觉得你已经成功了。”
党生也语重心长地对小岛说:“要不你和我一起去考公务员,这个更有挑战性,更符合你新世纪有为青年的气质,要不考事业单位也行,最近事业单位准备要涨工资了,很有前途!“
此时,我当然不能落后,我照样语重心长地对小岛说:”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去那里干什么。“
那次告别聚餐是史上气氛最凝重的一次,小岛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甚至最后连歌都没有唱。


看着小岛转身离去孤单的背影,我们难免有些唏嘘,但毕竟告别来得晚一些,总是好的,我很欣慰。

在一个睡意昏沉的黎明,小岛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是一张火车票,即刻启程!

告别来得猝不及防,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缠绵悱恻,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告别。


 

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雷蒙德.钱德勒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